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与发展。教育和管理孩子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心理学家指出,不同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营造出不同个性心理的孩子。孩子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感到十分棘手,不知所措,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有的家庭由于教育不科学,管理不到位,致使孩子出现问题,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专家指出,家庭教育应该社会化,家庭、学校、政府及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应该关心家庭教育,使之成为整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有很多适龄青年,婚前没有系统接受家庭教育知识,盲目结婚,盲目生儿育女,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感到十分茫然。有关人士认为,结婚要有结婚证,生育要有准生证,孩子出生前父母更要领取家庭教育的合格证。否则,就像一位没有领到汽车驾驶证的司机一样,慌忙地将汽车驶入高速公路,给社会带来很大危险。目前,这种现象十分普遍。在和广大家长接触过程中,发现有许多孩子生活在不同家庭环境之中,受家庭教育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常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家庭类型。
民主家庭。现在,有很多家庭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讲究一种家庭民主氛围,强调人性化管理,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和地位。家庭民主和谐,成长的环境与氛围好,孩子往往表现得和蔼可亲,独立、爽直、协作、善于沟通是最大的特点。活动的范围宽松,思维得到充分发挥。民主应该讲究一定的条件和范围,过分的民主实际上是一种无政府主义。孩子会出现自我意识太强,存在一种优越感。过分讲究细枝末节,有理不让人。心理脆弱,经不住困难和挫折,受不了打击。
溺爱家庭。现在,一般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家庭对孩子看得很重,父母往往尽最大努力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生活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一切由父母或他人包办代替,成长的环境一帆风顺。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有爱心。但这种孩子生活自理与动手能力很差,依赖性强,面对挫折和困难,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任性、幼稚,自我意识突出、明显,心理抗震能力差,好胜心理强等。对孩子过分溺爱和宽容,使孩子容易养成放纵骄横、自私自利的毛病,有强烈的嫉妒心理,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暴力家庭。孩子经常做错事或受到惊吓,这是常有的事。如果父母不能很好地教育与开导,不去安慰孩子,反而对孩子进行训斥,甚至性格粗暴,对孩子进行打骂,从此孩子的性格有可能发生改变。暴力家庭往往会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不诚实的品质。甚至会出现一种怕打骂就撒谎,撒谎就挨打,挨打又撒谎的恶性循环。这种家庭教育下的孩子意志坚强,心理抗震能力好,独立意识突出。但反叛的思想明显,对他人、集体、社会缺乏同情心,仇视他人,仇恨社会,产生严重的报复心理。执拗与冷酷无情,容易逃避或离家出走。
留守家庭。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剩下老人和孩子留守空房。老人无法教育和管理孩子,任凭孩子自然生长。孩子应该接受父母的教育,享受父母天然之爱。不同的教育形成不同的心理,隔代教育容易使孩子产生心理问题。这些孩子行为习惯不好,生活懒散且没有规律。没有人生的理想和目标,责任意识淡薄。人生价值取向模糊不清,缺乏正确的导向。但他们有好奇心,自主意识强,自理能力突出。
单亲家庭。父母离异之前,家庭经常发生“战争”, 孩子伴随父母的“炮火”声成长,这样的孩子胆小怕事,人际交往差。父母离异后,孩子受伤最深,伤口难以愈合。性格一般趋于内向,沉默寡言。孩子接受单方面的教育,生活没有规律,厌恶学习,怕交往,自我封闭。有的孩子从此一蹶不振,流浪堕落。但是,有很多名人、伟人生活在单亲家庭中。他们因父母离异,家庭变故,变得早熟、自立、自理,意志坚强,容易成就事业。
放任家庭。这是一种崇尚自然的家庭教育观。家长完全顺其自然,给孩子的活动舞台宽。有些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与学习不感兴趣,也不关心,很少去管孩子,“小时候交给保姆或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上学后就交给老师,长大了交给社会。”
生活在这类家庭中的孩子,没有责任心,行为放纵,存在一些不良的个性与态度。调查研究表明,行为越轨的大多数孩子与其父母有关。父母对孩子管教放松或过严,前后不一致,对孩子关心太少,使得他们缺乏感情。听任自由活动而不予指导和约束,缺乏亲情。但他们有自立意识,自理能力较强。
专制家庭。这种家庭的成员一般来讲性格急躁,考虑问题欠周到,不会尊重他人。在家庭管制下,孩子常常表现出沉默寡言,胆小怕事,看不到成功的希望。个性受到压抑,创新意识不强,缺乏进取心。情绪不稳定,逆反心理突出,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但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有的能循规蹈矩,也有的不满现状,有叛逆思想和行为,胆子大。
严厉家庭。这种家庭介于暴力家庭和民主家庭之间。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在孩子的管理上比较严格,有明确的要求和目标,但往往欲速则不达。孩子在各个方面显得有教养,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比较规范。但在某个程度上也抑制了孩子个性的发展,不思进取,想问题、办事情束手束脚。有一定的精神负担,心理有压力,生活较痛苦。
贫困家庭。孩子成长的物质环境和条件不好,生活的道路比较艰辛。常言道:“穷则思变”,“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家庭困窘使孩子不得不自立、自强,智力开发早,各种非智力和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孩子从小得到磨炼,明白生活的艰难,将来能够肩负重任。家境贫寒却不愿向命运低头,通过顽强学习,努力拼搏,改变自己及家庭的命运。困难与挫折使孩子变得成熟、懂事,成为孩子一生中最大的财富。心理学家指出,贫困家庭的父母尤其要摆正心态,千万不能对孩子有过分物质补偿心理。如果对孩子的学习提出过高要求,心理压力就会过大。有的贫困家庭父母过分“宠”孩子,给孩子施加了太多的压力,使孩子的精神负担重。生活在这种家庭里的孩子,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缺少毅力和恒心,不能正确地面对困窘,使孩子悲观失望,意志消沉。对贫困家庭的孩子尤其要加强心理辅导,用正确的观念培养孩子的进取心和自信心。物质上尽管是“乞丐”,但精神上应该是“富翁”。
富裕家庭。现在很多孩子成长的环境一帆风顺,应有尽有。富裕家庭能够满足孩子成长的一切物质条件,生活环境和条件十分优越。但是,优越的家庭环境使孩子产生很强的优越感,他们不思进取,缺少前进的动力。专家警示我们:家庭再富裕也要穷着孩子,不能成为孩子骄傲的资本,更不能贪图安逸。
不同类型家庭,孩子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心理问题,主要有四大原因:
一是孩子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方法令人担忧。现在社会环境很不好,负面信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很多孩子能够抵制社会负面的东西,健康成长。但也有一些孩子受社会和家庭的不良影响很大。大多数孩子娇生惯养,各个方面的能力差。生活的环境成人化,由过去的“儿童世界”转化为“成人世界”,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心理突出,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与发展。
二是家长的心态决定着孩子心态的形成与发展,不良心理的形成与其父母有直接关系。独生子女的唯一性,决定了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带有“下赌注”的感觉。一个孩子的成功与否,决定着这个家庭教育的成与败。况且,现在有很多家长自己遭遇过苦难,由此产生强烈的补偿心理,对孩子的要求与培养表现出过高的期望、过分的关心、过多的呵护,很多的孩子普遍表现为无情、无能、无责任感。家长的不良心理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孩子的心理扭曲,压力大,精神负担很重。如果疏通不及时,极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三是孩子生活的方式与内容发生变化,导致不健康心理的形成。现在的父母工作繁忙,沟通的时间越来越少,很多孩子的父母背井离乡,常年到外地打工。孩子就成了留守孩,过早地承担成人的义务和责任,向成人转变。他们失去了亲情,失去了欢乐,失去了孩子应有的天真和童心,关闭了心灵的大门,形成了不健康的心理。同时,有不少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不能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对孩子心理需求及变化不了解,不正确施教,存在较多误区和过失,孩子与家长、老师及社会的矛盾日益突出。
四是孩子存在自身认知上的问题。这是青年学生普遍存在的不足,也是最关键、最根本的原因。由于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时期,社会上出现很多的问题,学生无法理解,又没有人与之及时地交流、沟通,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些不良的心理,直接影响他们健康成长。
总之,家庭教育的类型多种多样,不管是哪种家庭,都存在一定的利与弊。如果教育方法不科学,“度”没有把握好,都有其负面的因素,影响孩子正常发展。孩子出问题,根源在家庭,父母是“罪魁祸首”。
有关专家指出,每位家长身上都蕴藏着改变孩子命运的神奇力量。不同的家庭,培养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教育环境,造就不同的人才。如何教育孩子,需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当前,由于社会信息传播广泛,孩子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途径和渠道多种多样。社会环境、社会条件、家庭教育的影响具有双重性,而且消极的、负面的影响总是占据主要地位,使得孩子的教育与成长出现严重问题。如何教育与管理孩子,有很多家长显得力不从心,一片茫然。栽种一棵绿草,不一定赢得一片绿洲;培植一棵树,不一定能收获一片森林;给予一缕阳光,不一定拥有一片蓝天。如果家长不辛勤耕耘,就不会有收获。因此,父母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及时解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社会的各个方面应该广泛关注家庭教育,为家庭教育及孩子的成长提供更多的方便。让所有家庭拥有一片蓝天,让所有孩子享受阳光。
(作者单位:湖南省桃源一中)
专家指出,家庭教育应该社会化,家庭、学校、政府及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应该关心家庭教育,使之成为整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有很多适龄青年,婚前没有系统接受家庭教育知识,盲目结婚,盲目生儿育女,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感到十分茫然。有关人士认为,结婚要有结婚证,生育要有准生证,孩子出生前父母更要领取家庭教育的合格证。否则,就像一位没有领到汽车驾驶证的司机一样,慌忙地将汽车驶入高速公路,给社会带来很大危险。目前,这种现象十分普遍。在和广大家长接触过程中,发现有许多孩子生活在不同家庭环境之中,受家庭教育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常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家庭类型。
民主家庭。现在,有很多家庭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讲究一种家庭民主氛围,强调人性化管理,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和地位。家庭民主和谐,成长的环境与氛围好,孩子往往表现得和蔼可亲,独立、爽直、协作、善于沟通是最大的特点。活动的范围宽松,思维得到充分发挥。民主应该讲究一定的条件和范围,过分的民主实际上是一种无政府主义。孩子会出现自我意识太强,存在一种优越感。过分讲究细枝末节,有理不让人。心理脆弱,经不住困难和挫折,受不了打击。
溺爱家庭。现在,一般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家庭对孩子看得很重,父母往往尽最大努力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生活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一切由父母或他人包办代替,成长的环境一帆风顺。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有爱心。但这种孩子生活自理与动手能力很差,依赖性强,面对挫折和困难,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任性、幼稚,自我意识突出、明显,心理抗震能力差,好胜心理强等。对孩子过分溺爱和宽容,使孩子容易养成放纵骄横、自私自利的毛病,有强烈的嫉妒心理,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暴力家庭。孩子经常做错事或受到惊吓,这是常有的事。如果父母不能很好地教育与开导,不去安慰孩子,反而对孩子进行训斥,甚至性格粗暴,对孩子进行打骂,从此孩子的性格有可能发生改变。暴力家庭往往会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不诚实的品质。甚至会出现一种怕打骂就撒谎,撒谎就挨打,挨打又撒谎的恶性循环。这种家庭教育下的孩子意志坚强,心理抗震能力好,独立意识突出。但反叛的思想明显,对他人、集体、社会缺乏同情心,仇视他人,仇恨社会,产生严重的报复心理。执拗与冷酷无情,容易逃避或离家出走。
留守家庭。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剩下老人和孩子留守空房。老人无法教育和管理孩子,任凭孩子自然生长。孩子应该接受父母的教育,享受父母天然之爱。不同的教育形成不同的心理,隔代教育容易使孩子产生心理问题。这些孩子行为习惯不好,生活懒散且没有规律。没有人生的理想和目标,责任意识淡薄。人生价值取向模糊不清,缺乏正确的导向。但他们有好奇心,自主意识强,自理能力突出。
单亲家庭。父母离异之前,家庭经常发生“战争”, 孩子伴随父母的“炮火”声成长,这样的孩子胆小怕事,人际交往差。父母离异后,孩子受伤最深,伤口难以愈合。性格一般趋于内向,沉默寡言。孩子接受单方面的教育,生活没有规律,厌恶学习,怕交往,自我封闭。有的孩子从此一蹶不振,流浪堕落。但是,有很多名人、伟人生活在单亲家庭中。他们因父母离异,家庭变故,变得早熟、自立、自理,意志坚强,容易成就事业。
放任家庭。这是一种崇尚自然的家庭教育观。家长完全顺其自然,给孩子的活动舞台宽。有些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与学习不感兴趣,也不关心,很少去管孩子,“小时候交给保姆或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上学后就交给老师,长大了交给社会。”
生活在这类家庭中的孩子,没有责任心,行为放纵,存在一些不良的个性与态度。调查研究表明,行为越轨的大多数孩子与其父母有关。父母对孩子管教放松或过严,前后不一致,对孩子关心太少,使得他们缺乏感情。听任自由活动而不予指导和约束,缺乏亲情。但他们有自立意识,自理能力较强。
专制家庭。这种家庭的成员一般来讲性格急躁,考虑问题欠周到,不会尊重他人。在家庭管制下,孩子常常表现出沉默寡言,胆小怕事,看不到成功的希望。个性受到压抑,创新意识不强,缺乏进取心。情绪不稳定,逆反心理突出,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但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有的能循规蹈矩,也有的不满现状,有叛逆思想和行为,胆子大。
严厉家庭。这种家庭介于暴力家庭和民主家庭之间。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在孩子的管理上比较严格,有明确的要求和目标,但往往欲速则不达。孩子在各个方面显得有教养,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比较规范。但在某个程度上也抑制了孩子个性的发展,不思进取,想问题、办事情束手束脚。有一定的精神负担,心理有压力,生活较痛苦。
贫困家庭。孩子成长的物质环境和条件不好,生活的道路比较艰辛。常言道:“穷则思变”,“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家庭困窘使孩子不得不自立、自强,智力开发早,各种非智力和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孩子从小得到磨炼,明白生活的艰难,将来能够肩负重任。家境贫寒却不愿向命运低头,通过顽强学习,努力拼搏,改变自己及家庭的命运。困难与挫折使孩子变得成熟、懂事,成为孩子一生中最大的财富。心理学家指出,贫困家庭的父母尤其要摆正心态,千万不能对孩子有过分物质补偿心理。如果对孩子的学习提出过高要求,心理压力就会过大。有的贫困家庭父母过分“宠”孩子,给孩子施加了太多的压力,使孩子的精神负担重。生活在这种家庭里的孩子,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缺少毅力和恒心,不能正确地面对困窘,使孩子悲观失望,意志消沉。对贫困家庭的孩子尤其要加强心理辅导,用正确的观念培养孩子的进取心和自信心。物质上尽管是“乞丐”,但精神上应该是“富翁”。
富裕家庭。现在很多孩子成长的环境一帆风顺,应有尽有。富裕家庭能够满足孩子成长的一切物质条件,生活环境和条件十分优越。但是,优越的家庭环境使孩子产生很强的优越感,他们不思进取,缺少前进的动力。专家警示我们:家庭再富裕也要穷着孩子,不能成为孩子骄傲的资本,更不能贪图安逸。
不同类型家庭,孩子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心理问题,主要有四大原因:
一是孩子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方法令人担忧。现在社会环境很不好,负面信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很多孩子能够抵制社会负面的东西,健康成长。但也有一些孩子受社会和家庭的不良影响很大。大多数孩子娇生惯养,各个方面的能力差。生活的环境成人化,由过去的“儿童世界”转化为“成人世界”,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心理突出,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与发展。
二是家长的心态决定着孩子心态的形成与发展,不良心理的形成与其父母有直接关系。独生子女的唯一性,决定了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带有“下赌注”的感觉。一个孩子的成功与否,决定着这个家庭教育的成与败。况且,现在有很多家长自己遭遇过苦难,由此产生强烈的补偿心理,对孩子的要求与培养表现出过高的期望、过分的关心、过多的呵护,很多的孩子普遍表现为无情、无能、无责任感。家长的不良心理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孩子的心理扭曲,压力大,精神负担很重。如果疏通不及时,极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三是孩子生活的方式与内容发生变化,导致不健康心理的形成。现在的父母工作繁忙,沟通的时间越来越少,很多孩子的父母背井离乡,常年到外地打工。孩子就成了留守孩,过早地承担成人的义务和责任,向成人转变。他们失去了亲情,失去了欢乐,失去了孩子应有的天真和童心,关闭了心灵的大门,形成了不健康的心理。同时,有不少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不能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对孩子心理需求及变化不了解,不正确施教,存在较多误区和过失,孩子与家长、老师及社会的矛盾日益突出。
四是孩子存在自身认知上的问题。这是青年学生普遍存在的不足,也是最关键、最根本的原因。由于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时期,社会上出现很多的问题,学生无法理解,又没有人与之及时地交流、沟通,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些不良的心理,直接影响他们健康成长。
总之,家庭教育的类型多种多样,不管是哪种家庭,都存在一定的利与弊。如果教育方法不科学,“度”没有把握好,都有其负面的因素,影响孩子正常发展。孩子出问题,根源在家庭,父母是“罪魁祸首”。
有关专家指出,每位家长身上都蕴藏着改变孩子命运的神奇力量。不同的家庭,培养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教育环境,造就不同的人才。如何教育孩子,需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当前,由于社会信息传播广泛,孩子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途径和渠道多种多样。社会环境、社会条件、家庭教育的影响具有双重性,而且消极的、负面的影响总是占据主要地位,使得孩子的教育与成长出现严重问题。如何教育与管理孩子,有很多家长显得力不从心,一片茫然。栽种一棵绿草,不一定赢得一片绿洲;培植一棵树,不一定能收获一片森林;给予一缕阳光,不一定拥有一片蓝天。如果家长不辛勤耕耘,就不会有收获。因此,父母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及时解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社会的各个方面应该广泛关注家庭教育,为家庭教育及孩子的成长提供更多的方便。让所有家庭拥有一片蓝天,让所有孩子享受阳光。
(作者单位:湖南省桃源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