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黑格尔化与去黑格尔化——诺曼 莱文《分歧的路径》的文本解读

来源 :江西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q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哲学家诺曼·莱文在其近著《分歧的路径:马克思主义和恩格斯主义中的黑格尔》中,从“马克思主义的去黑格尔化”和“马克思主义的黑格尔化”的双重维度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之黑格尔起源的问题。从内容上看,“去黑格尔化”主要是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恩格斯有关黑格尔的话语的一种检讨,“黑格尔化”则主要是在对马克思尤其是青年马克思与黑格尔关系的解读中形成的理论定位。莱文把这两个方面关联并衔接在一起,为人们的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的学术空间,可是,他又没有精当地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因而很容易遭受质疑。 In his recent book, “The Path of Divergence: Hegel in Marxism and Engelism,” American philosopher Norman Levin translated from “Marxism to Hegelianism” and “Marxist Hague The ”dualization“ of Marx and Engels discussed the origin of Marxism Hegel. From a content point of view, ”going to Hegelianism“ is mainly a review of Western Hegelian Marxist philosophers and Engels’s discourse, ”Hegelianization" is mainly Marx, especially It is the theoretical position formed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young Marx and Hegel. Levin brings these two aspects together and join together to open a new academic space for people’s study. However, he is not easy to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and is therefore easily questioned.
其他文献
马克思认为人是类存在物,提出类本性是人的自由自觉的实践本性.高清海丰富和发展了类本性理论,进行了系统化的理论论证.异化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生存状态的批判性概念
理论-实践问题经历了古代、中世纪、近现代的巨大变迁.从理论对于实践和制作的优先性到实践地位的提升,再到将实践还原为生产活动,理论-实践问题不仅没有厘清反而更加陷入混
20世纪上半叶,有关史学理论方面的研究不仅受到重视,而且出版了一批相关著述。史学理论著述因其特定的研究内容和性质在近代中国史学转型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在理论创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很多有关行政治理和建设的思想对于当下政府软实力建构仍有极强的借鉴价值,如以民为本、决策传统、为政以德、以和为贵、修己安民等思想,对
找到一个可以完全表达某个中国哲学概念的英文词汇是困难的.正确的英文词汇要能够运用在整个中国思想史中,而不只是表达在某个特定文本中的中文概念.但中文术语有多义、变化
由于文化背景及创始人生平和职业的差异,使得墨家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思想呈现出绝然不同的趣味:亚氏学说是以城邦自由个体为主体的、休闲的、雅致的,是在富足的基础上对
当代的文明对话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仍步履维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第一次启蒙这一“没有他者的启蒙”在作祟。在西方中心主义强势主导的第一次启蒙的框架下,文明之间真正
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交往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活动.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更加注重于数字空间之中的交往,在主观方面,人类自身对于交往深入的需求以及突破现实限制的渴求
隐喻信念真值的提出是基于语言的认知体验观.隐喻真值的存在具有其产生的认知神经理据以及社会、文化理据.究其本质,隐喻的真值是基于现实世界与可能世界的主-客互动而产生的
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与悖论有着耐人寻味的不解之缘。涉及描述自身规定的悖论本身就是描述边界的界碑,此界碑表明了形式系统本身的不完全性。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根源于规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