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火热的拍卖市场上,一些被历史所遗忘的画家,往往会在一夜之间创造出高价,渐渐地成为市场的宠儿。然而这并不是艺术品市场的泡沫,而只是其本身艺术价值的合理回归,并且还会有着巨大的上升潜力,这是一种正常的市场现象。如民国时期在京城画坛上与萧俊贤、萧谦中有“二萧一胡”之称的胡佩衡,就是其中的典型人物。
一、民国时声名显赫与艺术特色
胡佩衡(1892-1965年)幼年丧父,家庭靠粮店股份维持生计。七岁入私塾,后分别毕业于私立北京法政专门学校和新华专门铁路学校。1918年,胡佩衡加入蔡元培创办的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跟随比利时画家盖大士学西画,并学有所成,名播四方。1919年被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并主编《绘学杂志》。两年后,年轻的胡佩衡又被聘请为“造型美术研究所”导师。同一年,金城、周肇祥等在北京创办中国画学研究会,胡佩衡成为第一批研究员,在金城等的指导下进一步学习传统绘画,后相继升为该会助教、评议,并创办了“中国山水画函授学社”。1927年主编《湖社月刊》,其后任北京师范图画教员及华北大学艺术部教授,同时兼任湖社画会评议。上世纪40年代曾任北平艺专教授、北师大讲师,举办国画函授班。
纵观胡氏的经历,他之所以能如此受到重用,并被多次聘用,在于其在当时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也源于他高超的艺术水平和深厚的国学功底。胡佩衡幼喜绘事,早年得山水画家李静斋指点,临摹了大量明清绘画。在学习绘画的同时也喜交往,二十岁后开始与北京名画家姜颖生、林琴南、金城、陈师曾、陈半丁、萧谦中等相往来,并得到他们的指导,使其艺术逐步走向成熟。
对艺术创作思想而言,胡氏主张自创一格的创新精神。但十分注重吸取传统,并深入临摹前人的作品。对于临古,胡氏还是以学“南宗”一系,无论是黄公望、王蒙,亦或是沈周、文徵明甚至“四王”,他都有所涉猎。对传统诸家画艺融会贯通,最终形成自家面貌。但胡氏并不满足于古人对于气韵的过度阐释,提出了雄厚气、苍润气、灵爽气、淡寂气和清秀气五种“雅气”,和与之相对的霸悍气、市井气、板滞气、污涨气与草率气五种“俗气”。他的见解是具体化、体验性的,而非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空谈。
1930年前后,胡佩衡的画风渐趋成熟,在继续钻研传统的同时,独立创作日渐增多,艺术个性也呈现出来。作品多湿笔,结构有繁有简。且常用泼墨,笔线以粗壮、泼辣奔放为宗,可看出沈周和石涛对他个人画风的影响。如其早期临石涛的《溪山无尽图卷》与《山水册》等。前者墨色淋漓,后者笔力雄壮。胡氏在《临石涛山水册》中题:“清湘老人笔墨超凡,意境玄妙,洵非食人间烟火者所能梦见。此册大半写黄砚旅游处,一丘一壑均可人,愚酷爱之,漫临一册,以存梗概,惟限于学力,自不免取貌遗神也。”
虽然如此,但他能够兼容中西绘画,从不拘于一家一派。之后又在传统中国画转型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重新提倡以古法写生,寻求画风转变。这一时期作品笔墨厚重,喜用焦墨勾皴与对比强烈的色彩,如石青、洋红,写实面貌更加浓郁,富于蓬勃的时代气息。
胡氏的山水画功力深厚,意境深远,格调高雅,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晚年更达炉火纯青之境,气势雍容大度,笔墨淋漓酣畅,并力矫积习,用新的笔墨描绘欣欣向荣的大好河山,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难怪齐白石七言律诗赞曰:“层次分明点画工,启人心事见毫锋。他年画苑三千辈,个个毋忘念此翁。对君期册感当年,撞破瓯医世可怜。灯下再三挥泪看,中华有此好山川。”
此外,胡氏也擅长画花鸟,其花鸟画主要学齐白石的老辣,吴昌硕的苍浑。其花鸟画的手法多变,在当时是较出色的一家,其画居于能品和妙品之间。
然胡氏的成就远不止于山水画创作。他博识多能,精鉴赏擅诗文,并且著述颇丰。先后编写过《我怎样学山水画》、《齐白石画法与欣赏》、《冷庵画旨》、《画扇丛谈》等。这些著作以学画青年为主要对象,融画谱、美术史知识、传统画论为一体,文图结合,深入浅出,可读可临,是一种新型的综合性普及读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还在中国画教育上,既主张保留中国画的传统教学体制,又不拒斥西学,不盲目迷信传统的程式化规范,对于20年代如火如荼的西学大潮也不忘情追随。从某种角度上,他画中的雍容雅秀之气,文章中温和而理性的风格,都是这种“新”与“旧”相互交融的独特结果。可以说胡氏在美术教育和编辑出版领域也卓有贡献,在中国书画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同时胡佩衡也是齐白石的忘年交。1928年出版的第一本齐白石画册,就是胡佩衡编辑的。他借助自己的影响力,不遗余力推介研究齐白石的艺术,齐白石则将其艺术传授胡佩衡之子胡橐,以涌泉相报知遇之恩,为画史留下了一段佳话。这些也都无形中增强了其艺术的影响力。
二、绘画价值今如何
胡佩衡在民国时期的山水画坛虽享有较高声誉,但其作品确属低位板块,价值与价格相对背离。价虽不高,但目前看其作品的市场行情正日益凸现出来,呈现明显的上扬态势。
事实上,上世纪90年代,胡氏并不被人所熟知,上拍数量也不太多,价格也未超过十万元。如1994年,中国嘉德上拍胡佩衡精心之作《青绿山水》以5.5万元成交;1996年《山水》、《村外烟林》在中国嘉德拍卖会上分别以1.5万元和1.98万元成交。这种价格在当时并不高。
至21世纪初,藏家开始关注未受重视但艺术水平较高的画家,胡佩衡开始被人发现,其作品价格略有上升,但大多是在1~5万元之间。如2001年其《山水》在中国嘉德曾以3.85万元成交;2002年精品《秋叶丹黄艳过花》在北京翰海以4.62万元成交;2004年北京华辰春拍,胡佩衡的《拟松雪老人》以5.28万元成交。让人惊讶的是,同年5月的中国嘉德春拍,其一幅并不显眼的《秋岩飞瀑图》,最终却以8.8万元人民币成交,创造了他个人最高成交纪录。说明胡氏作品开始受到藏家的肯定和欢迎。从以上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其价格还较低,一般也只有几万元,这与他本身的价值存在严重不符的状况。 近些年来,随着艺术品市场的繁荣,胡佩衡书画作品的价格上涨幅度较快。2008年,他的《韶山》在北京荣宝拍出了6.72万元;2009年终于突破了十万元大关,其精品巨作《漓江草坪乡》在中国嘉德以29.12万元高价落槌。然而这并不是最高价格。胡氏的最高价是在2011年创造的,他的《漓江烟雨》拍出了44.85万元,创造了其个人最新的拍卖纪录。
如今,胡氏书画作品已成为各大拍卖行的固定拍品,每幅的均价在4~8万元之间。但还尚处于三流画家的价位区间,具有较强的增值空间。
总体而言,就成交情况来看,市场正在吸纳胡佩衡的作品,行情稳中有升,其精品越加受到追捧,也容易创造出高价。相对而言,胡佩衡青绿山水在其个人作品中价格最高。画风苍古,着色厚重浓烈,师古法而有创意。但另一现象也不可忽视,就是胡氏的市场流通缺乏精品,他的社会地位决定了其即兴之作很多。据收藏界资深前辈透露,流传有序的精品只要被藏家收入囊中,便不会轻易再次在市场上流通,这也导致了胡氏作品市场流通相对较少,精品更加难寻。
另据雅昌网艺术市场监测中心显示,自新世纪初以来,各拍卖公司共上拍胡佩衡作品639件,成交429件,成交比率为67%,总成交价格为2011.3万元。画价每平尺已从2001年的3000元上升至2012年最高顶的2.3万元,之后略有下降,至2014年的近1.7万元。
纵观近几年的艺术市场表现,胡氏作品市场价格还有待提升,虽然没有太高的价格产生,但总的行情是呈稳中有升的趋势,其作品的升值空间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我们对其作品的市场前景充满信心。
三、远落后于京津画派的其他画家
为了更好地说明胡佩衡的市场行情,我们不如把他置于整个同时期“京津画派”众多画家的市场当中来进行参照和对比,这样才能较为直观地管窥其市场的价位所处的水平。
京津画派领军人物作品价格近年来上扬明显,成为拍卖市场的风向标。2010年中国嘉德秋拍,李可染的《长征》以1.07亿元成交;同年北京翰海秋拍,徐悲鸿的《巴人汲水图》拍出了1.71亿元的高价,京津画派从此进入“亿元时代”。2011年北京保利秋拍,徐悲鸿的《九州无事乐耕耘》以2.66亿元再次刷新纪录;而在中国嘉德春拍中,齐白石的《松柏高立图》以4.25亿元天价创造了近现代书画拍卖纪录;2012年北京保利春拍,李可染扛起大旗,其《万山红遍》以2.93亿元高价拍出。从中看出,齐白石、徐悲鸿、李可染“三巨头”在拍场已成了高价的代名词。
随着这三位大师画家作品行情不断攀高,继而打开了整个“京津画派”的上涨空间,也带动其市场价格的走高,尤其是陈少梅最为突出,从几千元到上百万元,甚至超过了“大师”们的价格。在今年中国嘉德春拍上,陈少梅1945年作《西园雅集图》以2127.5万元成交,创造了画家作品拍卖价格新纪录。
但是,不是所有人都像陈少梅一样幸运,一些“京津画派”的二、三线大师和名家包括胡佩衡及溥儒、李苦禅、吴作人、叶浅予、于非等画家的价位目前还明显偏低。如吴作人的画作,尤其是骆驼、牦牛之类的题材也大部分还在百万元以下,李苦禅的精品也在百万元左右,叶浅予的舞蹈人物大多几十万元,于非的工笔花卉也不过三五十万元。而胡佩衡的作品均价也只有几万元上下,未来补涨的可能性很大。毫无疑问,这些画家也都必然会随着整体的走高而上涨。
这是因为这些以金城、胡佩衡、周肇祥为首的中国画学研究会及其湖社的一大批画家,在传统基础上融合归纳,既“精研古法”,也“博采新知”,具有深厚的艺术功底,也逐渐形成自家面目,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实际上,这些画家在民国时期京城是非常有市场的,甚至当时齐白石的画价也远逊色于这些名家。但时过境迁,在如今的拍场却受到极大的冷落,导致作品少有人问津,价位更是低得可怜,许多时候只有区区几万元。尤其是胡佩衡,其遭遇更是令人惋惜。与齐白石相比,简直不是一个档次,市场价位明显偏低。
究其原因,是历史发展中缺少市场的支持和学术的研究而被遗忘。目前国内关于京津画派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特别是早期画家的研究更显空白,这导致了藏家对其作品关注程度不够。相信未来这些画家的市场和价位会有所提高。
就整个艺术市场而言,盲目的跟进和人为的炒作都是暂时的,当人们回归理性的时候,往往把学术看得更重。京津画派在这方面具备了极好的优势,理应受到重视与青睐。长期来看,胡佩衡的市场前景是十分看好的。他的作品市场价格与其在近代绘画史中的地位仍有较大差距,市场价格远未体现出他应有的地位。因此笔者相信,随着对胡佩衡的深入研究,他的艺术和人品将会更加值得人们尊敬,其书画作品价位必会有所攀升,而且会有很大的市场潜力,也必定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责编:李禹默)
一、民国时声名显赫与艺术特色
胡佩衡(1892-1965年)幼年丧父,家庭靠粮店股份维持生计。七岁入私塾,后分别毕业于私立北京法政专门学校和新华专门铁路学校。1918年,胡佩衡加入蔡元培创办的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跟随比利时画家盖大士学西画,并学有所成,名播四方。1919年被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并主编《绘学杂志》。两年后,年轻的胡佩衡又被聘请为“造型美术研究所”导师。同一年,金城、周肇祥等在北京创办中国画学研究会,胡佩衡成为第一批研究员,在金城等的指导下进一步学习传统绘画,后相继升为该会助教、评议,并创办了“中国山水画函授学社”。1927年主编《湖社月刊》,其后任北京师范图画教员及华北大学艺术部教授,同时兼任湖社画会评议。上世纪40年代曾任北平艺专教授、北师大讲师,举办国画函授班。
纵观胡氏的经历,他之所以能如此受到重用,并被多次聘用,在于其在当时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也源于他高超的艺术水平和深厚的国学功底。胡佩衡幼喜绘事,早年得山水画家李静斋指点,临摹了大量明清绘画。在学习绘画的同时也喜交往,二十岁后开始与北京名画家姜颖生、林琴南、金城、陈师曾、陈半丁、萧谦中等相往来,并得到他们的指导,使其艺术逐步走向成熟。
对艺术创作思想而言,胡氏主张自创一格的创新精神。但十分注重吸取传统,并深入临摹前人的作品。对于临古,胡氏还是以学“南宗”一系,无论是黄公望、王蒙,亦或是沈周、文徵明甚至“四王”,他都有所涉猎。对传统诸家画艺融会贯通,最终形成自家面貌。但胡氏并不满足于古人对于气韵的过度阐释,提出了雄厚气、苍润气、灵爽气、淡寂气和清秀气五种“雅气”,和与之相对的霸悍气、市井气、板滞气、污涨气与草率气五种“俗气”。他的见解是具体化、体验性的,而非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空谈。
1930年前后,胡佩衡的画风渐趋成熟,在继续钻研传统的同时,独立创作日渐增多,艺术个性也呈现出来。作品多湿笔,结构有繁有简。且常用泼墨,笔线以粗壮、泼辣奔放为宗,可看出沈周和石涛对他个人画风的影响。如其早期临石涛的《溪山无尽图卷》与《山水册》等。前者墨色淋漓,后者笔力雄壮。胡氏在《临石涛山水册》中题:“清湘老人笔墨超凡,意境玄妙,洵非食人间烟火者所能梦见。此册大半写黄砚旅游处,一丘一壑均可人,愚酷爱之,漫临一册,以存梗概,惟限于学力,自不免取貌遗神也。”
虽然如此,但他能够兼容中西绘画,从不拘于一家一派。之后又在传统中国画转型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重新提倡以古法写生,寻求画风转变。这一时期作品笔墨厚重,喜用焦墨勾皴与对比强烈的色彩,如石青、洋红,写实面貌更加浓郁,富于蓬勃的时代气息。
胡氏的山水画功力深厚,意境深远,格调高雅,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晚年更达炉火纯青之境,气势雍容大度,笔墨淋漓酣畅,并力矫积习,用新的笔墨描绘欣欣向荣的大好河山,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难怪齐白石七言律诗赞曰:“层次分明点画工,启人心事见毫锋。他年画苑三千辈,个个毋忘念此翁。对君期册感当年,撞破瓯医世可怜。灯下再三挥泪看,中华有此好山川。”
此外,胡氏也擅长画花鸟,其花鸟画主要学齐白石的老辣,吴昌硕的苍浑。其花鸟画的手法多变,在当时是较出色的一家,其画居于能品和妙品之间。
然胡氏的成就远不止于山水画创作。他博识多能,精鉴赏擅诗文,并且著述颇丰。先后编写过《我怎样学山水画》、《齐白石画法与欣赏》、《冷庵画旨》、《画扇丛谈》等。这些著作以学画青年为主要对象,融画谱、美术史知识、传统画论为一体,文图结合,深入浅出,可读可临,是一种新型的综合性普及读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还在中国画教育上,既主张保留中国画的传统教学体制,又不拒斥西学,不盲目迷信传统的程式化规范,对于20年代如火如荼的西学大潮也不忘情追随。从某种角度上,他画中的雍容雅秀之气,文章中温和而理性的风格,都是这种“新”与“旧”相互交融的独特结果。可以说胡氏在美术教育和编辑出版领域也卓有贡献,在中国书画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同时胡佩衡也是齐白石的忘年交。1928年出版的第一本齐白石画册,就是胡佩衡编辑的。他借助自己的影响力,不遗余力推介研究齐白石的艺术,齐白石则将其艺术传授胡佩衡之子胡橐,以涌泉相报知遇之恩,为画史留下了一段佳话。这些也都无形中增强了其艺术的影响力。
二、绘画价值今如何
胡佩衡在民国时期的山水画坛虽享有较高声誉,但其作品确属低位板块,价值与价格相对背离。价虽不高,但目前看其作品的市场行情正日益凸现出来,呈现明显的上扬态势。
事实上,上世纪90年代,胡氏并不被人所熟知,上拍数量也不太多,价格也未超过十万元。如1994年,中国嘉德上拍胡佩衡精心之作《青绿山水》以5.5万元成交;1996年《山水》、《村外烟林》在中国嘉德拍卖会上分别以1.5万元和1.98万元成交。这种价格在当时并不高。
至21世纪初,藏家开始关注未受重视但艺术水平较高的画家,胡佩衡开始被人发现,其作品价格略有上升,但大多是在1~5万元之间。如2001年其《山水》在中国嘉德曾以3.85万元成交;2002年精品《秋叶丹黄艳过花》在北京翰海以4.62万元成交;2004年北京华辰春拍,胡佩衡的《拟松雪老人》以5.28万元成交。让人惊讶的是,同年5月的中国嘉德春拍,其一幅并不显眼的《秋岩飞瀑图》,最终却以8.8万元人民币成交,创造了他个人最高成交纪录。说明胡氏作品开始受到藏家的肯定和欢迎。从以上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其价格还较低,一般也只有几万元,这与他本身的价值存在严重不符的状况。 近些年来,随着艺术品市场的繁荣,胡佩衡书画作品的价格上涨幅度较快。2008年,他的《韶山》在北京荣宝拍出了6.72万元;2009年终于突破了十万元大关,其精品巨作《漓江草坪乡》在中国嘉德以29.12万元高价落槌。然而这并不是最高价格。胡氏的最高价是在2011年创造的,他的《漓江烟雨》拍出了44.85万元,创造了其个人最新的拍卖纪录。
如今,胡氏书画作品已成为各大拍卖行的固定拍品,每幅的均价在4~8万元之间。但还尚处于三流画家的价位区间,具有较强的增值空间。
总体而言,就成交情况来看,市场正在吸纳胡佩衡的作品,行情稳中有升,其精品越加受到追捧,也容易创造出高价。相对而言,胡佩衡青绿山水在其个人作品中价格最高。画风苍古,着色厚重浓烈,师古法而有创意。但另一现象也不可忽视,就是胡氏的市场流通缺乏精品,他的社会地位决定了其即兴之作很多。据收藏界资深前辈透露,流传有序的精品只要被藏家收入囊中,便不会轻易再次在市场上流通,这也导致了胡氏作品市场流通相对较少,精品更加难寻。
另据雅昌网艺术市场监测中心显示,自新世纪初以来,各拍卖公司共上拍胡佩衡作品639件,成交429件,成交比率为67%,总成交价格为2011.3万元。画价每平尺已从2001年的3000元上升至2012年最高顶的2.3万元,之后略有下降,至2014年的近1.7万元。
纵观近几年的艺术市场表现,胡氏作品市场价格还有待提升,虽然没有太高的价格产生,但总的行情是呈稳中有升的趋势,其作品的升值空间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我们对其作品的市场前景充满信心。
三、远落后于京津画派的其他画家
为了更好地说明胡佩衡的市场行情,我们不如把他置于整个同时期“京津画派”众多画家的市场当中来进行参照和对比,这样才能较为直观地管窥其市场的价位所处的水平。
京津画派领军人物作品价格近年来上扬明显,成为拍卖市场的风向标。2010年中国嘉德秋拍,李可染的《长征》以1.07亿元成交;同年北京翰海秋拍,徐悲鸿的《巴人汲水图》拍出了1.71亿元的高价,京津画派从此进入“亿元时代”。2011年北京保利秋拍,徐悲鸿的《九州无事乐耕耘》以2.66亿元再次刷新纪录;而在中国嘉德春拍中,齐白石的《松柏高立图》以4.25亿元天价创造了近现代书画拍卖纪录;2012年北京保利春拍,李可染扛起大旗,其《万山红遍》以2.93亿元高价拍出。从中看出,齐白石、徐悲鸿、李可染“三巨头”在拍场已成了高价的代名词。
随着这三位大师画家作品行情不断攀高,继而打开了整个“京津画派”的上涨空间,也带动其市场价格的走高,尤其是陈少梅最为突出,从几千元到上百万元,甚至超过了“大师”们的价格。在今年中国嘉德春拍上,陈少梅1945年作《西园雅集图》以2127.5万元成交,创造了画家作品拍卖价格新纪录。
但是,不是所有人都像陈少梅一样幸运,一些“京津画派”的二、三线大师和名家包括胡佩衡及溥儒、李苦禅、吴作人、叶浅予、于非等画家的价位目前还明显偏低。如吴作人的画作,尤其是骆驼、牦牛之类的题材也大部分还在百万元以下,李苦禅的精品也在百万元左右,叶浅予的舞蹈人物大多几十万元,于非的工笔花卉也不过三五十万元。而胡佩衡的作品均价也只有几万元上下,未来补涨的可能性很大。毫无疑问,这些画家也都必然会随着整体的走高而上涨。
这是因为这些以金城、胡佩衡、周肇祥为首的中国画学研究会及其湖社的一大批画家,在传统基础上融合归纳,既“精研古法”,也“博采新知”,具有深厚的艺术功底,也逐渐形成自家面目,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实际上,这些画家在民国时期京城是非常有市场的,甚至当时齐白石的画价也远逊色于这些名家。但时过境迁,在如今的拍场却受到极大的冷落,导致作品少有人问津,价位更是低得可怜,许多时候只有区区几万元。尤其是胡佩衡,其遭遇更是令人惋惜。与齐白石相比,简直不是一个档次,市场价位明显偏低。
究其原因,是历史发展中缺少市场的支持和学术的研究而被遗忘。目前国内关于京津画派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特别是早期画家的研究更显空白,这导致了藏家对其作品关注程度不够。相信未来这些画家的市场和价位会有所提高。
就整个艺术市场而言,盲目的跟进和人为的炒作都是暂时的,当人们回归理性的时候,往往把学术看得更重。京津画派在这方面具备了极好的优势,理应受到重视与青睐。长期来看,胡佩衡的市场前景是十分看好的。他的作品市场价格与其在近代绘画史中的地位仍有较大差距,市场价格远未体现出他应有的地位。因此笔者相信,随着对胡佩衡的深入研究,他的艺术和人品将会更加值得人们尊敬,其书画作品价位必会有所攀升,而且会有很大的市场潜力,也必定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责编:李禹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