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Yuuko觉得非洲手鼓在白领中的流行,跟人们被物质普遍异化的现实有关。西非音乐的节奏感,手撞击鼓面感受到的震颤和力量感,让人在专注中回到自然,回到生命最初的状态。
中山公园鼓聚
两年多来一直在中山公园里做鼓聚的Jammala西非打击乐队,因为公园到了下午六点就要关门,可以玩鼓的时间太短,所以最近换了个地方,把“大部队”搬到了延安绿地的一个街边小公园里。
这是他们第三次转换战场了。最初是在复兴公园,但太晚了会吵到周围的居民。中山公园离两个创办者Kuli和Yuuko的住处近,把沉重的非洲鼓搬来搬去不是太辛苦,而且还免费,周末总是有很多人拉出音箱和话筒来唱歌跳舞,气氛十分平民化,Yuuko去了就爱上了,因为她认为非洲手鼓就是平民化的东西,是老百姓表达自己感受的乐器。
正是在中山公园,非洲手鼓慢慢地聚集了人气。
中山公园的鼓聚一般在下午两三点钟开始。最初的时候,不过四五个鼓手打鼓,一大帮人围观。但这种新颖而容易上手的音乐方式,以及Kuli等人亲切平易,喜欢与人交流的态度(他们的中文都非常好),很快让这帮围观者从单纯的好奇旁观变得“积极”起来:看了没几次,一些围观者就忍不住自己也要敲几下了。
时间长了,这里的鼓聚渐渐有了名气。到中山公园的一般是中老年人,但也有年轻人来此看看热闹的。一传十十传百,不久其他一些喜欢非洲手鼓的人也背着自己的鼓加入进来。周围的不少白领从网上看到消息,也会在周末的时候顺便来逛逛。
感兴趣的人多,但因为非洲手鼓在国内不是那么容易买到,结果常常出现来了30多个鼓手却只带来20多只鼓的情况,于是大家就轮流上阵。
在中山公园的鼓聚现场,气氛总是很轻松随意。有一个中年女人,常常随着鼓声起舞,有时鼓手们会专门给她做一点节奏,有时Kuli会跟她一起比划比划。
为了让更多初学者或第一次接触非洲手鼓的人也可以立刻上手,Yuuko和Kuli没有特意安排什么曲目,就是先打个节奏(专业术语叫“定调”),大家就跟着上。如果要配歌的话,通常会选一些节奏感强的曲目。
观众越来越多了,大人孩子围在一起看,男女老少、中国人、外国人,多的时候上百。感兴趣的任何人都可以上前和鼓手们坐下一起敲敲试试。开始的时候有人可能害羞,但看了一会儿之后,就都大方了,因为,几乎没有人注意你,你不管打出什么声音来,基本上都只有自己知道。而且在中山公园的那种氛围下,自我表现一把也没有什么了不起。
不少人就这样从围观者最终变成了鼓者,变成了Jammala“打鼓基地”的学生或鼓手。
“耗”在打鼓基地的日子
所谓打鼓基地,就是Kuli和Yuuko特意为教学和练鼓租的一个居民小区里的地下室的两间房。外间是生活区,会客吃饭聊天都在这里。家具简陋,但很舒服,让人有坐下就可以一直聊下去的感觉。
有六七个鼓友索性就把日子“耗”在里面。Jammala的鼓手之一,在圈内被叫做“老鼓”的顾坚钢曾经是专门经营东南亚杂货的小店主。两年前,在复兴公园第一次见到Kuli他们打鼓,就迷上了。现在他每个星期有四五天的时间在这里,一待大半天,打鼓,聊天,然后几个人一起吃盒饭。他觉得这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跟鼓声相伴,跟这几个人相伴,内向不善言谈的他觉得似乎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目前为Jammala负责处理财务等事务的小袁从前曾经从事过各种职业,打鼓似乎让他的心情平静下来。
他说,打鼓的时候,是在弄自己的音乐,但同时,打鼓也是一种说话的方式。在群体的节奏搭起的框架中,每个人可以打出自己的语言,说自己要说的话。随着时间的推移,击鼓者会越来越有信心,会越来越自然地通过鼓点表达自己的想法。他喜欢某些时刻,忽然之间大家一起打出一个很好的节奏来,那种快乐非身处其中是难以理解和享受的。
“鼓聚仿佛是一种信念,弱的人在里面发现力量,强的人在里面发现自由。”他说。
在来中国之前,波兰人Rasa也曾见过不同国家的人们“鼓聚”。他一直觉得类似的活动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一般只会吸引某一类人。这种人可能是带有嬉皮特质的,可能是貌似普通但却追求另类生活方式的,同时在政治上不会为右派、保守派、布什一类人投票的。这些人有在公园之类的公开场合集体鼓聚的,也有在某家的后院开完烧烤Party就地拉圈围在一起打鼓的。但在中国,他觉得非常奇妙,因为在这里参加鼓聚的人各式各样,几乎什么职业什么行业什么年龄和性别都有。中国人对这种乐器的迅速接受和热爱让他觉得看到了中国文化的某些特质。
他说自己很幸运找到了鼓聚这么一群人:“许多老外都只能跟其他的老外交往,可是我到中国才几个月,你看我交了多少朋友,而且还都是真正的中国人。我觉得我自己是一个大家庭的成员。”
这里确实像个家。晚上7点左右,来练鼓的人陆陆续续到了。每个人进门的时候,都会高呼一声问好,然后两掌相击,来个Hi Five,不管在地面上、在办公的高楼里经历了什么样的一天,来到这里,每个人的情绪都马上亲热活泼起来。
Yuuko还在这里养了一只小鸡。我们谈话的时候,小鸡就在桌上自由地游走,不乱叫,也不乱拉屎。Yuuko也很愿意讲这只小鸡的故事:“我在路上走,忽然那么小那么小的一个小东西就向我跑来了,我张开手掌,她就直接跑到我手心里了。”
学鼓没有毕业的时候
今年年初,Jammala非洲鼓学习班开始招收学员。现在大概有20多个学生。在地下室的另一间小房间里,摆了近十只鼓,一个星期上课两次,分入门初级高级三个班。高级班毕业后,就意味着能够通过手鼓自由地表达自我了。
学习班采取的是开放办学的方式,每节课一个半小时,之前之后学员都可以在这里逗留。聊天、喝茶、打鼓,像一个小小的社交沙龙。同一拨人,一级级升上去,到最后都变成了朋友。
问谁是老师,Kuli指着Yuuko,Yuuko却不承认。她觉得,这里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老师和学生的分别,每个来这里打鼓的人都是Jammala的鼓手。大家一起打鼓,一起在这个过程中享受乐趣。
据小袁介绍,一般打鼓爱好者可以从网上找到适合打鼓的曲目。但他的经验是,真正好的曲目,要么是到西非去一趟,跟当地的大师直接学习,要么就是到Jammala这里来,跟Yuuko学,因为她的鼓和歌,直接来自塞内加尔。
有鼓友在网上谈到打鼓的感受,觉得跟瑜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需要全神贯注,都需要彻底地放弃自己,身处群体之中,在整齐划一的节奏里忘却自己,忘却身边的事物,是对日常生活的烦恼和庸俗的短暂解脱。杂志编辑Vivvi第一次打鼓是在中山公园,觉得是一种发泄的乐器。来参加这里的培训时,问她为什么,她直截了当地回答:减压。
现在,减压已经不再是Vivvi关心的话题,她慢慢地也开始去探索如何在鼓点中表达这些感受。而在跟这些人的相处中,她感觉自己彻底放松了,开心,是一个她时时挂在嘴边的词。
Vivvi现在已经学到提高班,在这里打了7个月的鼓了,问她什么时候毕业,她笑了:“无所谓毕业不毕业吧,打鼓可以是一生的事。喜欢就一直在这里打下去呗。每个周四到这里来打鼓已经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了。”
Yuuko认为非洲手鼓在白领中的流行,跟人们被物质普遍异化的现实有关。西非音乐的节奏感,手撞击鼓面感受到的震颤和力量感,让人在专注中回到自然,回到生命最初的状态。她自己被其深深吸引,就是觉得其中的动物求生般的勇猛精神,可以不断唤醒她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同时跟她自己不服输勇往直前的气质和追求相契合。
来学鼓的人女多于男,而且几乎个个都时尚靓丽。主管小袁的解释是也许男人都忙于挣钱拼事业去了,女人则更多地关心自己的精神和心灵。
小贴士
Jammala乐队逸事
四年前,一个叫义夫(音)的法国人开始在上海打非洲手鼓,慢慢培养了一批爱好者出来,但因为语言的关系,主要局限在涉外人士中间。非洲鼓在此地的平民化,跟Jammala乐队的成立有关。
2006年2月22日,才到上海不久的日本女孩子Yuuko去看James Brown的演唱会。她跟旁边的Kuli借火。Kuli立刻听出来她的日本口音,两人一见如故。后来,两人一起相约去一个Party,舞台上有一只非洲鼓空落落地放在那里,Kuli跟她说:你要是会打鼓,那就是你的舞台。Yuuko上去了。一曲终了,原来在日本是打和太鼓的Kuli疯狂地叫道:我也要打非洲鼓!
9个月后,他们一起成立了Jammala乐队,开始共同训练和演出。同年11月23日和24日,他们正式演出。
原来,27岁的Yuuko已经有近10年的鼓龄。她的启蒙老师是大学时代一个来自非洲的同学。老师每年回非洲一次,有一年她跟着去了。在塞内加尔的一个叫做Goree的小岛上住了三个月,她每天打鼓、吃老师的母亲做的饭菜、反观自己的城市生活,非洲手鼓那种激动人心的力量从此入驻她的精神世界,成为她思维和生活的一部分。
怎样挑一只非洲手鼓?
非洲手鼓也叫做Djembe。整只鼓是用很硬的木头从中掏空做成,上面蒙以羊皮,再用绳子扎上。造型古朴,音色雄浑,有高、中、低三种音色。是西非人在聚会和典礼上使用的传统乐器。往往以集体形式出现,用手掌击打起来具有蛊惑人心的力量。每只Diembe都有各自的特性,不像小提琴,一定得达到某种音高或音质。选择手鼓的时候,重要的是一定要去打一打,看你自己是否喜欢。
手鼓主要由鼓面、鼓身、鼓聚(即将鼓面固定在鼓身上的环)、鼓带做成,挑选鼓的时候,要看整个鼓是否周正,鼓聚是否严丝合缝,皮是否绷得够紧,绷鼓皮的线是否有足够的弹性。
如果是上班族,需要早上把鼓扛到公司去,晚上再扛到学习班去的、或者你周末要骑车/走路去公园鼓聚的话,选择一个轻一点的更实际。
买了之后,注意照顾鼓的表面,打鼓时取下珠宝首饰,免得划伤皮面。梅雨季节需要注意防潮。
买一只好的鼓袋,保证靠近鼓面部分有厚的垫衬,可以很好地保护手鼓,同时携带也方便些。根据Yuuko的看法,最关键的是你自己要有信心,因为一个没有信心的人无论给他什么样的鼓,都是敲不响的。
在哪里可以买到?
目前国内很多网站或商店里销售的非洲手鼓一般都是从东南亚进的货。一些著名的乐器品牌比如Toca虽然是美国牌子,但其实产品可能来自印尼等国。这些鼓跟正宗非洲鼓的区别在于木质和工艺。同时非洲的羊皮质量也好一些。但是如果你不是一个专门收集非洲鼓的发烧友,使用起来区别也不大。一般根据鼓面的尺寸,价格在400-1200元之间。
最初Jammala的鼓是Yuuko通过在东京的非洲老师从非洲进口到日本再转道上海的。时间长,费用更是近于天价,而且非洲鼓很重,要随身携带,对很多女性来说,不是一件容易事。因此现在Yuuko和伙伴们在考虑自己做鼓。
他们在内蒙古的朋友已经在帮他们想办法弄上好的羊皮了。内蒙的羊皮大而厚,经得住拽绷。Yuuko说健康的羊的皮子做出来的鼓跟因病等原因死去几天的羊皮做的鼓质量是完全不同的,打鼓的时候你能感受到其中的杂质。
中山公园鼓聚
两年多来一直在中山公园里做鼓聚的Jammala西非打击乐队,因为公园到了下午六点就要关门,可以玩鼓的时间太短,所以最近换了个地方,把“大部队”搬到了延安绿地的一个街边小公园里。
这是他们第三次转换战场了。最初是在复兴公园,但太晚了会吵到周围的居民。中山公园离两个创办者Kuli和Yuuko的住处近,把沉重的非洲鼓搬来搬去不是太辛苦,而且还免费,周末总是有很多人拉出音箱和话筒来唱歌跳舞,气氛十分平民化,Yuuko去了就爱上了,因为她认为非洲手鼓就是平民化的东西,是老百姓表达自己感受的乐器。
正是在中山公园,非洲手鼓慢慢地聚集了人气。
中山公园的鼓聚一般在下午两三点钟开始。最初的时候,不过四五个鼓手打鼓,一大帮人围观。但这种新颖而容易上手的音乐方式,以及Kuli等人亲切平易,喜欢与人交流的态度(他们的中文都非常好),很快让这帮围观者从单纯的好奇旁观变得“积极”起来:看了没几次,一些围观者就忍不住自己也要敲几下了。
时间长了,这里的鼓聚渐渐有了名气。到中山公园的一般是中老年人,但也有年轻人来此看看热闹的。一传十十传百,不久其他一些喜欢非洲手鼓的人也背着自己的鼓加入进来。周围的不少白领从网上看到消息,也会在周末的时候顺便来逛逛。
感兴趣的人多,但因为非洲手鼓在国内不是那么容易买到,结果常常出现来了30多个鼓手却只带来20多只鼓的情况,于是大家就轮流上阵。
在中山公园的鼓聚现场,气氛总是很轻松随意。有一个中年女人,常常随着鼓声起舞,有时鼓手们会专门给她做一点节奏,有时Kuli会跟她一起比划比划。
为了让更多初学者或第一次接触非洲手鼓的人也可以立刻上手,Yuuko和Kuli没有特意安排什么曲目,就是先打个节奏(专业术语叫“定调”),大家就跟着上。如果要配歌的话,通常会选一些节奏感强的曲目。
观众越来越多了,大人孩子围在一起看,男女老少、中国人、外国人,多的时候上百。感兴趣的任何人都可以上前和鼓手们坐下一起敲敲试试。开始的时候有人可能害羞,但看了一会儿之后,就都大方了,因为,几乎没有人注意你,你不管打出什么声音来,基本上都只有自己知道。而且在中山公园的那种氛围下,自我表现一把也没有什么了不起。
不少人就这样从围观者最终变成了鼓者,变成了Jammala“打鼓基地”的学生或鼓手。
“耗”在打鼓基地的日子
所谓打鼓基地,就是Kuli和Yuuko特意为教学和练鼓租的一个居民小区里的地下室的两间房。外间是生活区,会客吃饭聊天都在这里。家具简陋,但很舒服,让人有坐下就可以一直聊下去的感觉。
有六七个鼓友索性就把日子“耗”在里面。Jammala的鼓手之一,在圈内被叫做“老鼓”的顾坚钢曾经是专门经营东南亚杂货的小店主。两年前,在复兴公园第一次见到Kuli他们打鼓,就迷上了。现在他每个星期有四五天的时间在这里,一待大半天,打鼓,聊天,然后几个人一起吃盒饭。他觉得这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跟鼓声相伴,跟这几个人相伴,内向不善言谈的他觉得似乎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目前为Jammala负责处理财务等事务的小袁从前曾经从事过各种职业,打鼓似乎让他的心情平静下来。
他说,打鼓的时候,是在弄自己的音乐,但同时,打鼓也是一种说话的方式。在群体的节奏搭起的框架中,每个人可以打出自己的语言,说自己要说的话。随着时间的推移,击鼓者会越来越有信心,会越来越自然地通过鼓点表达自己的想法。他喜欢某些时刻,忽然之间大家一起打出一个很好的节奏来,那种快乐非身处其中是难以理解和享受的。
“鼓聚仿佛是一种信念,弱的人在里面发现力量,强的人在里面发现自由。”他说。
在来中国之前,波兰人Rasa也曾见过不同国家的人们“鼓聚”。他一直觉得类似的活动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一般只会吸引某一类人。这种人可能是带有嬉皮特质的,可能是貌似普通但却追求另类生活方式的,同时在政治上不会为右派、保守派、布什一类人投票的。这些人有在公园之类的公开场合集体鼓聚的,也有在某家的后院开完烧烤Party就地拉圈围在一起打鼓的。但在中国,他觉得非常奇妙,因为在这里参加鼓聚的人各式各样,几乎什么职业什么行业什么年龄和性别都有。中国人对这种乐器的迅速接受和热爱让他觉得看到了中国文化的某些特质。
他说自己很幸运找到了鼓聚这么一群人:“许多老外都只能跟其他的老外交往,可是我到中国才几个月,你看我交了多少朋友,而且还都是真正的中国人。我觉得我自己是一个大家庭的成员。”
这里确实像个家。晚上7点左右,来练鼓的人陆陆续续到了。每个人进门的时候,都会高呼一声问好,然后两掌相击,来个Hi Five,不管在地面上、在办公的高楼里经历了什么样的一天,来到这里,每个人的情绪都马上亲热活泼起来。
Yuuko还在这里养了一只小鸡。我们谈话的时候,小鸡就在桌上自由地游走,不乱叫,也不乱拉屎。Yuuko也很愿意讲这只小鸡的故事:“我在路上走,忽然那么小那么小的一个小东西就向我跑来了,我张开手掌,她就直接跑到我手心里了。”
学鼓没有毕业的时候
今年年初,Jammala非洲鼓学习班开始招收学员。现在大概有20多个学生。在地下室的另一间小房间里,摆了近十只鼓,一个星期上课两次,分入门初级高级三个班。高级班毕业后,就意味着能够通过手鼓自由地表达自我了。
学习班采取的是开放办学的方式,每节课一个半小时,之前之后学员都可以在这里逗留。聊天、喝茶、打鼓,像一个小小的社交沙龙。同一拨人,一级级升上去,到最后都变成了朋友。
问谁是老师,Kuli指着Yuuko,Yuuko却不承认。她觉得,这里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老师和学生的分别,每个来这里打鼓的人都是Jammala的鼓手。大家一起打鼓,一起在这个过程中享受乐趣。
据小袁介绍,一般打鼓爱好者可以从网上找到适合打鼓的曲目。但他的经验是,真正好的曲目,要么是到西非去一趟,跟当地的大师直接学习,要么就是到Jammala这里来,跟Yuuko学,因为她的鼓和歌,直接来自塞内加尔。
有鼓友在网上谈到打鼓的感受,觉得跟瑜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需要全神贯注,都需要彻底地放弃自己,身处群体之中,在整齐划一的节奏里忘却自己,忘却身边的事物,是对日常生活的烦恼和庸俗的短暂解脱。杂志编辑Vivvi第一次打鼓是在中山公园,觉得是一种发泄的乐器。来参加这里的培训时,问她为什么,她直截了当地回答:减压。
现在,减压已经不再是Vivvi关心的话题,她慢慢地也开始去探索如何在鼓点中表达这些感受。而在跟这些人的相处中,她感觉自己彻底放松了,开心,是一个她时时挂在嘴边的词。
Vivvi现在已经学到提高班,在这里打了7个月的鼓了,问她什么时候毕业,她笑了:“无所谓毕业不毕业吧,打鼓可以是一生的事。喜欢就一直在这里打下去呗。每个周四到这里来打鼓已经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了。”
Yuuko认为非洲手鼓在白领中的流行,跟人们被物质普遍异化的现实有关。西非音乐的节奏感,手撞击鼓面感受到的震颤和力量感,让人在专注中回到自然,回到生命最初的状态。她自己被其深深吸引,就是觉得其中的动物求生般的勇猛精神,可以不断唤醒她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同时跟她自己不服输勇往直前的气质和追求相契合。
来学鼓的人女多于男,而且几乎个个都时尚靓丽。主管小袁的解释是也许男人都忙于挣钱拼事业去了,女人则更多地关心自己的精神和心灵。
小贴士
Jammala乐队逸事
四年前,一个叫义夫(音)的法国人开始在上海打非洲手鼓,慢慢培养了一批爱好者出来,但因为语言的关系,主要局限在涉外人士中间。非洲鼓在此地的平民化,跟Jammala乐队的成立有关。
2006年2月22日,才到上海不久的日本女孩子Yuuko去看James Brown的演唱会。她跟旁边的Kuli借火。Kuli立刻听出来她的日本口音,两人一见如故。后来,两人一起相约去一个Party,舞台上有一只非洲鼓空落落地放在那里,Kuli跟她说:你要是会打鼓,那就是你的舞台。Yuuko上去了。一曲终了,原来在日本是打和太鼓的Kuli疯狂地叫道:我也要打非洲鼓!
9个月后,他们一起成立了Jammala乐队,开始共同训练和演出。同年11月23日和24日,他们正式演出。
原来,27岁的Yuuko已经有近10年的鼓龄。她的启蒙老师是大学时代一个来自非洲的同学。老师每年回非洲一次,有一年她跟着去了。在塞内加尔的一个叫做Goree的小岛上住了三个月,她每天打鼓、吃老师的母亲做的饭菜、反观自己的城市生活,非洲手鼓那种激动人心的力量从此入驻她的精神世界,成为她思维和生活的一部分。
怎样挑一只非洲手鼓?
非洲手鼓也叫做Djembe。整只鼓是用很硬的木头从中掏空做成,上面蒙以羊皮,再用绳子扎上。造型古朴,音色雄浑,有高、中、低三种音色。是西非人在聚会和典礼上使用的传统乐器。往往以集体形式出现,用手掌击打起来具有蛊惑人心的力量。每只Diembe都有各自的特性,不像小提琴,一定得达到某种音高或音质。选择手鼓的时候,重要的是一定要去打一打,看你自己是否喜欢。
手鼓主要由鼓面、鼓身、鼓聚(即将鼓面固定在鼓身上的环)、鼓带做成,挑选鼓的时候,要看整个鼓是否周正,鼓聚是否严丝合缝,皮是否绷得够紧,绷鼓皮的线是否有足够的弹性。
如果是上班族,需要早上把鼓扛到公司去,晚上再扛到学习班去的、或者你周末要骑车/走路去公园鼓聚的话,选择一个轻一点的更实际。
买了之后,注意照顾鼓的表面,打鼓时取下珠宝首饰,免得划伤皮面。梅雨季节需要注意防潮。
买一只好的鼓袋,保证靠近鼓面部分有厚的垫衬,可以很好地保护手鼓,同时携带也方便些。根据Yuuko的看法,最关键的是你自己要有信心,因为一个没有信心的人无论给他什么样的鼓,都是敲不响的。
在哪里可以买到?
目前国内很多网站或商店里销售的非洲手鼓一般都是从东南亚进的货。一些著名的乐器品牌比如Toca虽然是美国牌子,但其实产品可能来自印尼等国。这些鼓跟正宗非洲鼓的区别在于木质和工艺。同时非洲的羊皮质量也好一些。但是如果你不是一个专门收集非洲鼓的发烧友,使用起来区别也不大。一般根据鼓面的尺寸,价格在400-1200元之间。
最初Jammala的鼓是Yuuko通过在东京的非洲老师从非洲进口到日本再转道上海的。时间长,费用更是近于天价,而且非洲鼓很重,要随身携带,对很多女性来说,不是一件容易事。因此现在Yuuko和伙伴们在考虑自己做鼓。
他们在内蒙古的朋友已经在帮他们想办法弄上好的羊皮了。内蒙的羊皮大而厚,经得住拽绷。Yuuko说健康的羊的皮子做出来的鼓跟因病等原因死去几天的羊皮做的鼓质量是完全不同的,打鼓的时候你能感受到其中的杂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