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思维能力”实际上就是对知识信息的“能动建构能力”,即在认识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对所掌握事物的相关知识信息进行综合加工,提出能够解决某一问题的新观点新方法的能力。
【关键词】信息 有效 策略 建构
本人从事高中计算机教学近十年,深刻领悟到对学生创新能力有效培养的重要性,下面谈一下想法,供大家参考。
一、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
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1.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2. 老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认识和心理发展特点组织课堂教学;3.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营造出不同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展开“协作”,通过积极的“对话”,获取知识,并学会对知识信息的能动构建。
二、那么如何通过在有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有以下几点
1.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的知识常带有新奇或能引出新奇的内容,学生对新奇的内容通常感到新鲜、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积极探索,敢想敢做,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案例:在《“哥本哈根空气问题大会”的前世今生——搜索引擎》这节课中,先播放哥本哈根空气问题大会宣传片,并提出问题,“宣传片中展示了哪些的内容?”学生可先观看视频,思考如果我做这个案例,我会如何展示,从而激发了学习热情,在潜意识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通过建构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动构建能力也就是创新思维能力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创新思维能力”实际上就是对知识信息的“能动建构能力”,即在认识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对所掌握事物的相关知识信息进行综合加工,提出能够解决某一问题的新观点新方法的能力,并形成不同以往的新的信息。
“任务驱动”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它可以有效组织教学、达成教学目标,并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思维和合作意识。从学习者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学习方法,尤其适用于学习信息技术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任务驱动”使学习目标十分明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的联想、分析,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案例:以头脑风暴形式集体讨论;思考“气候成为全球公敌,如何创造绿色未来?”该从哪些途径、哪些方面收集信息。通过这个任务,激发学生思考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也为本节课的内容提供了铺垫。
3.通过营造和谐氛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营造民主、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是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课堂上的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讨论、相互补充的气氛极浓,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们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能力,轻松愉快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在实践中学习,在积极思维中发展思维,在交流表达中提高表达能力。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帮助学生萌发创新意识,产生创新的欲望和兴趣,培养学生对网络知识的认知能力及建构能力,即创造力。
案例:“哥本哈根空气问题大会”的前世今生——一堂结合“哥本哈根空气问题大会”前沿时事的网络教学。
在2009年12月 “哥本哈根空气问题大会”召开前夕,气候变化问题经过媒体的渲染,成了当时人们所关注的焦点中的焦点。我感觉这是一个很好地将信息教学与时事热点相结合的好机会,就设计了一堂关于“哥本哈根大会的网络信息教学”。
将学生随机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有关哥本哈根空气问题的相关信息、渊源,最后以课后作业的作业形式,通过所了解的信息,经过小组讨论,提出一套中国代表团可能会在哥本哈根大会上提出的观点及减排方案,以word或以ppt的形式提交归纳性简报。
通过该堂课设计与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求知欲望,主动地去搜索、了解大量的相关空气问题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尝试进行了综合分析处理,锻炼了学生的能动建构的创新能力,同时也是一堂生动的生态环保知识普及教育。
4.通过大胆展开作品的展示,为学生提供创新平台
信息技术课程最大特点是操作性强,学生的许多操作可转换成成果或作品。例如网页、动画等。老师可以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演示自己的作品,通过这个平台展示自己,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评价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作品展示是老师进行评价、展示学生创造能力的最佳平台。遵循多元化、公平性、激励性原则,尽可能地把学生的成果客观、公正地评价出来。
案例:“哥本哈根空气问题大会”的前世今生,同学们通过网络查询到“青藏高原成重灾区 喜马拉雅山冰川30年内恐消失”“澳大利亚气候变暖速度居全球首位 干旱持续七年”等,最后学生们提出很多条有理有据的建议方案。
中小学教师拥有一线中积累的丰富的经验及教学实践中的大量案例。这为教学能力的提升和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准确把握教育技术能力的知识内涵,采取灵活多变、因势利导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每个人的潜力和创新能力,营造一个协作交流的环境与气氛。这无疑有助于学生和教师对知识的获取、学习、共享、应用与创新,形成合乎教育技术规律的方式,从而全面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加工建构能力 ,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富有创造力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信息 有效 策略 建构
本人从事高中计算机教学近十年,深刻领悟到对学生创新能力有效培养的重要性,下面谈一下想法,供大家参考。
一、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
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1.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2. 老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认识和心理发展特点组织课堂教学;3.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营造出不同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展开“协作”,通过积极的“对话”,获取知识,并学会对知识信息的能动构建。
二、那么如何通过在有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有以下几点
1.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的知识常带有新奇或能引出新奇的内容,学生对新奇的内容通常感到新鲜、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积极探索,敢想敢做,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案例:在《“哥本哈根空气问题大会”的前世今生——搜索引擎》这节课中,先播放哥本哈根空气问题大会宣传片,并提出问题,“宣传片中展示了哪些的内容?”学生可先观看视频,思考如果我做这个案例,我会如何展示,从而激发了学习热情,在潜意识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通过建构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动构建能力也就是创新思维能力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创新思维能力”实际上就是对知识信息的“能动建构能力”,即在认识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对所掌握事物的相关知识信息进行综合加工,提出能够解决某一问题的新观点新方法的能力,并形成不同以往的新的信息。
“任务驱动”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它可以有效组织教学、达成教学目标,并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思维和合作意识。从学习者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学习方法,尤其适用于学习信息技术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任务驱动”使学习目标十分明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的联想、分析,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案例:以头脑风暴形式集体讨论;思考“气候成为全球公敌,如何创造绿色未来?”该从哪些途径、哪些方面收集信息。通过这个任务,激发学生思考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也为本节课的内容提供了铺垫。
3.通过营造和谐氛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营造民主、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是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课堂上的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讨论、相互补充的气氛极浓,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们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能力,轻松愉快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在实践中学习,在积极思维中发展思维,在交流表达中提高表达能力。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帮助学生萌发创新意识,产生创新的欲望和兴趣,培养学生对网络知识的认知能力及建构能力,即创造力。
案例:“哥本哈根空气问题大会”的前世今生——一堂结合“哥本哈根空气问题大会”前沿时事的网络教学。
在2009年12月 “哥本哈根空气问题大会”召开前夕,气候变化问题经过媒体的渲染,成了当时人们所关注的焦点中的焦点。我感觉这是一个很好地将信息教学与时事热点相结合的好机会,就设计了一堂关于“哥本哈根大会的网络信息教学”。
将学生随机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有关哥本哈根空气问题的相关信息、渊源,最后以课后作业的作业形式,通过所了解的信息,经过小组讨论,提出一套中国代表团可能会在哥本哈根大会上提出的观点及减排方案,以word或以ppt的形式提交归纳性简报。
通过该堂课设计与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求知欲望,主动地去搜索、了解大量的相关空气问题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尝试进行了综合分析处理,锻炼了学生的能动建构的创新能力,同时也是一堂生动的生态环保知识普及教育。
4.通过大胆展开作品的展示,为学生提供创新平台
信息技术课程最大特点是操作性强,学生的许多操作可转换成成果或作品。例如网页、动画等。老师可以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演示自己的作品,通过这个平台展示自己,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评价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作品展示是老师进行评价、展示学生创造能力的最佳平台。遵循多元化、公平性、激励性原则,尽可能地把学生的成果客观、公正地评价出来。
案例:“哥本哈根空气问题大会”的前世今生,同学们通过网络查询到“青藏高原成重灾区 喜马拉雅山冰川30年内恐消失”“澳大利亚气候变暖速度居全球首位 干旱持续七年”等,最后学生们提出很多条有理有据的建议方案。
中小学教师拥有一线中积累的丰富的经验及教学实践中的大量案例。这为教学能力的提升和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准确把握教育技术能力的知识内涵,采取灵活多变、因势利导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每个人的潜力和创新能力,营造一个协作交流的环境与气氛。这无疑有助于学生和教师对知识的获取、学习、共享、应用与创新,形成合乎教育技术规律的方式,从而全面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加工建构能力 ,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富有创造力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