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自2005年实施以来,各地就体育课程的实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初探四星级高中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取向与准则,根据高中学生的生理特征、四星级高中设施完备等特点对高中课程内容的选择取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体育课程;选择取向;特征;感觉;独立主体;能力主体
中图分类号:[G40-013.9]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而现在教育改革的趋势就是目标导控内容,国家有统一、具体的目标,根据新课程要求,要具体完成这些目标的课程内容可以由教师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可以多项内容实现同一目标。
1.体育课程要体现体育教育观与学生观
1.1学生——独立主体——个性教育观
所谓独立主体,一是指不依赖于别的主体的独立个体;二是指不同于别的个体的独特个体。视学生是独立主体,也就认定学生个体具有独立性和独特性。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应使每个人都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以便为自己生命在其中的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高中体育课程要体现个性教育的内涵,除了众所周知的与共性对应的独特个性教育即承认差别,承认特点的因材施教以外,更值得注重的是独立人格教育,即培养学生具有个人尊严、独立思考、有责任感、“能掌握自己的命运”的精神品格的教育,在这些品格教育中,体育教育具有独特的功效。
1.2学生——能动主体——主体教育观
从意识特点角度看,学生是能动的主体,具有自觉能动性,能够进行“自由自觉的活动”。从意识结构层面说,无论是需要、愿望、兴趣,还是认识、情感、意志,都具有能动的动力功能。能够发动、加强活动并使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提高活动效率;也能够减弱活动,降低活动效率直至中止活动。这种能动性作用表现在体育教育中,首先是学生能主动地反应教育要求和教育者的激励,积极参与教育过程,认真投入学习活动,使体育教育活动具有有效性;其次是学生自觉地调动(自我激发)身心全部潜能和知识、经验,主动钻研、独立思考,进行创造性学习,使体育教育活动具有高效性;再次是学生运用自我意识监控学习过程,检测学习效果,反思得失归因,并据此调控学习策略使体育教育活动具有持效性。
1.3学生——发展主体——创造教育观
认定学生是发展主体,只有创造教育,才能促学生潜能的最佳发展,实现学生的创造价值。创造教育是着眼于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创造个性、创造能力、创造人格的教育。创造教育只有在天长日久地创造性鼓励和批判精神熏陶,才能使学生创造精神无意识地积淀为主体特定的心理品质,并习养为稳定的创造性人格,从而实现“形成人的价值”的教育终极目标,选择课程要充分体现。
2.高中课程内容的基本取向
2.1课程论中的几种说法
2.1.1课程内容即教材。当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主要是学科的发展的时候,学科知识就成为课程的重点,而知识的传递是以教材为依据的,所以课程内容被理解为教材。
2.1.2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当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主要是当代社会生活需要的时候,当代社会生活就成为课程的主要内容。
2.1.3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当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是学习者的需要的时候,学习者的经验就成为课程的主要内容。
2.2从高中体育教学实际出发,讨论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取向
2.2.1在课程内容即教材这一取向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学科知识的选择,这就需要在几对关系中进行取舍。而在体育教学中,最需要解决的一对关系就是体育概念原理的知识与各方知识之关系。前者表征体育学科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论,后者表征体育学科的探究结果。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因此,我们绝不能将二者人为地割裂开来,但这恰恰就是体育教学中最常出现的问题:学生在经历了体育教育之后,只是熟悉了一些现成的结论并形成对这些结论确信无疑的心向,如,教师在进行某一个动作的教授时,总喜欢将这个动作以一种完美的、标准的、不可改变的形态传授给学生,这完全是一个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是对学生个性的残酷的控制与压抑。应该将动作的过程方法教授给学生,让他们去思考怎样更有利于动作的完成与改进,是否这样做有利于起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尽管学生不一定能想出什么有创新价值的东西,但是,这对学生的个性的发展以及他们的体育锻炼意识的提高具有极大的意义。总之,我们的体育教学内容应该逐步向教授动作的原理与方法相结合的道路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学会体育,形成良好的体育观念、态度、习惯。
2.2.2在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这一取向中,主要问题是如何选择学习者的经验作为课程内容。结合体育教育的实际,我们需要确立以下四种基本观念:①学生是主体,学生经验的选择即是尊重并提升学习者的个性差异的过程。每一位学生,无论其体育运动基础好差、能力大小,都有各自独立的人格和尊严,都是学习的主体,都应当平等地受到尊重。只有我们的课程内容在进行选择的时候充分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都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实现各自的人生价值,学生就可以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去,真正地获得知识,获得快乐。这不是提倡“放羊式”教学,相反,这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②学习者是体育课程的开发者。学生有权利拒绝被动接受别人为他们准备好的课程,而去选择他们希望学习的体育课程内容。③学习者是知识与文体的创造者。学习不仅仅是一味地接受现成知识,如果学生能将自己的已有知识放到现成的知识中去考虑,学习将获得超乎预期的效果。同伴文化在体育教学中非常显著,体育课上,同伴间的交往甚密,许多内容需要大家协同完成,这中间有相互帮助、相互关心,也有相互竞争,个人知识与同伴文化对于形成学生的完善人格具有的意义丝毫不逊色于学科知识与文化。④学习者创造着体育运动技能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前面已经提到,我们不能将前人总结出来的运动技能方法以一种绝对完美、标准、不可改变的形态传授给学生。这其中的原因与学生亦即运动技能方法的创造者有关: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他们有能力,也有权利去思考、去质疑,我们不仅要给他们权利,更要努力为他们制造条件去创造运动技能方法。这不仅有利于运动技能方法的形成,对于学生的发展同样具有积极意义。
3.高中课程内容选择的准则
3.1注意课程内容的基础性
3.2注意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
3.3课程内容应贴近社会生活
3.4课程内容要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
2、《中国学校体育》,国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2010年5月。
3、《中国学校体育》,国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2011年7月。
关键词:体育课程;选择取向;特征;感觉;独立主体;能力主体
中图分类号:[G40-013.9]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而现在教育改革的趋势就是目标导控内容,国家有统一、具体的目标,根据新课程要求,要具体完成这些目标的课程内容可以由教师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可以多项内容实现同一目标。
1.体育课程要体现体育教育观与学生观
1.1学生——独立主体——个性教育观
所谓独立主体,一是指不依赖于别的主体的独立个体;二是指不同于别的个体的独特个体。视学生是独立主体,也就认定学生个体具有独立性和独特性。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应使每个人都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以便为自己生命在其中的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高中体育课程要体现个性教育的内涵,除了众所周知的与共性对应的独特个性教育即承认差别,承认特点的因材施教以外,更值得注重的是独立人格教育,即培养学生具有个人尊严、独立思考、有责任感、“能掌握自己的命运”的精神品格的教育,在这些品格教育中,体育教育具有独特的功效。
1.2学生——能动主体——主体教育观
从意识特点角度看,学生是能动的主体,具有自觉能动性,能够进行“自由自觉的活动”。从意识结构层面说,无论是需要、愿望、兴趣,还是认识、情感、意志,都具有能动的动力功能。能够发动、加强活动并使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提高活动效率;也能够减弱活动,降低活动效率直至中止活动。这种能动性作用表现在体育教育中,首先是学生能主动地反应教育要求和教育者的激励,积极参与教育过程,认真投入学习活动,使体育教育活动具有有效性;其次是学生自觉地调动(自我激发)身心全部潜能和知识、经验,主动钻研、独立思考,进行创造性学习,使体育教育活动具有高效性;再次是学生运用自我意识监控学习过程,检测学习效果,反思得失归因,并据此调控学习策略使体育教育活动具有持效性。
1.3学生——发展主体——创造教育观
认定学生是发展主体,只有创造教育,才能促学生潜能的最佳发展,实现学生的创造价值。创造教育是着眼于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创造个性、创造能力、创造人格的教育。创造教育只有在天长日久地创造性鼓励和批判精神熏陶,才能使学生创造精神无意识地积淀为主体特定的心理品质,并习养为稳定的创造性人格,从而实现“形成人的价值”的教育终极目标,选择课程要充分体现。
2.高中课程内容的基本取向
2.1课程论中的几种说法
2.1.1课程内容即教材。当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主要是学科的发展的时候,学科知识就成为课程的重点,而知识的传递是以教材为依据的,所以课程内容被理解为教材。
2.1.2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当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主要是当代社会生活需要的时候,当代社会生活就成为课程的主要内容。
2.1.3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当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是学习者的需要的时候,学习者的经验就成为课程的主要内容。
2.2从高中体育教学实际出发,讨论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取向
2.2.1在课程内容即教材这一取向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学科知识的选择,这就需要在几对关系中进行取舍。而在体育教学中,最需要解决的一对关系就是体育概念原理的知识与各方知识之关系。前者表征体育学科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论,后者表征体育学科的探究结果。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因此,我们绝不能将二者人为地割裂开来,但这恰恰就是体育教学中最常出现的问题:学生在经历了体育教育之后,只是熟悉了一些现成的结论并形成对这些结论确信无疑的心向,如,教师在进行某一个动作的教授时,总喜欢将这个动作以一种完美的、标准的、不可改变的形态传授给学生,这完全是一个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是对学生个性的残酷的控制与压抑。应该将动作的过程方法教授给学生,让他们去思考怎样更有利于动作的完成与改进,是否这样做有利于起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尽管学生不一定能想出什么有创新价值的东西,但是,这对学生的个性的发展以及他们的体育锻炼意识的提高具有极大的意义。总之,我们的体育教学内容应该逐步向教授动作的原理与方法相结合的道路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学会体育,形成良好的体育观念、态度、习惯。
2.2.2在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这一取向中,主要问题是如何选择学习者的经验作为课程内容。结合体育教育的实际,我们需要确立以下四种基本观念:①学生是主体,学生经验的选择即是尊重并提升学习者的个性差异的过程。每一位学生,无论其体育运动基础好差、能力大小,都有各自独立的人格和尊严,都是学习的主体,都应当平等地受到尊重。只有我们的课程内容在进行选择的时候充分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都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实现各自的人生价值,学生就可以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去,真正地获得知识,获得快乐。这不是提倡“放羊式”教学,相反,这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②学习者是体育课程的开发者。学生有权利拒绝被动接受别人为他们准备好的课程,而去选择他们希望学习的体育课程内容。③学习者是知识与文体的创造者。学习不仅仅是一味地接受现成知识,如果学生能将自己的已有知识放到现成的知识中去考虑,学习将获得超乎预期的效果。同伴文化在体育教学中非常显著,体育课上,同伴间的交往甚密,许多内容需要大家协同完成,这中间有相互帮助、相互关心,也有相互竞争,个人知识与同伴文化对于形成学生的完善人格具有的意义丝毫不逊色于学科知识与文化。④学习者创造着体育运动技能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前面已经提到,我们不能将前人总结出来的运动技能方法以一种绝对完美、标准、不可改变的形态传授给学生。这其中的原因与学生亦即运动技能方法的创造者有关: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他们有能力,也有权利去思考、去质疑,我们不仅要给他们权利,更要努力为他们制造条件去创造运动技能方法。这不仅有利于运动技能方法的形成,对于学生的发展同样具有积极意义。
3.高中课程内容选择的准则
3.1注意课程内容的基础性
3.2注意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
3.3课程内容应贴近社会生活
3.4课程内容要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
2、《中国学校体育》,国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2010年5月。
3、《中国学校体育》,国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201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