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志愿服务活动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大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形式。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农学园艺学院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长效志愿服务平台,借助“筑梦乡村”“关爱折翼天使”“送爱进空巢”等品牌活动,对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现实案例进行研究,实施和总结一套农林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新模式,以期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实现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常态化、规范化和长效化。
关键词:志愿服务;长效志愿服务;品牌活动;实践育人;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3-0214-02
志愿服务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和载体,作为青年服务人民、回馈社会、奉献国家的重要参与机制,作为吸引凝聚青年在党政工作大局中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的重要抓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新时代大學生在实践中成长进步的大舞台[1]。农林高职院校在学生培养上,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服务现代农业发展为核心,以提升农业职业素养为关键。如何结合农林高职院校学生的主体特征,将农林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与志愿服务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有针对性地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以此探索符合农林高职院校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模式尤为重要。
一、农林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的重要意义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林高职院校以输送现代农业技术人才为己任,以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新型职业农民为使命,组织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在提高社会责任、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高社会责任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农学园艺学院(以下简称学院)通过成立爱心志愿者协会,连续6年开展“关爱折翼天使”志愿服务活动。组织青年学生与15名智障儿童进行“一助一”结对帮扶,连续5年开展“送爱进空巢”活动,与江苏句容马扎里社区的10位孤寡老人结对关爱活动,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关爱弱势群里,关爱他人的实际行动中,通过持续长效的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树立了大学生自主关心他人的形象,培养学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为他人服务的能力,扩充学生的社交面,让学生可以学习了解如何应对不同社会人士。
(二)提升专业能力
学院依托江苏省委组织部“定制村官”培育工程(“定制村官”培育工程是江苏省委党建创新重点项目之一,由江苏省委组织部、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委托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负责招生、培养)和“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开展“筑梦乡村”志愿服务品牌活动,以“村官”工作岗位能力要求为出发点,积极与地方组织部和村委会联系,利用寒暑假开展村务管理、农民培训、综合实践等志愿服务活动,提升学生村务管理能力。组织学生跟随专业教师,赴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对接县市、对接产业、对接农户。通过学生参与田头指导、农民培训等,既提升学生“服务三农”的自觉性,也营造了学以致用的氛围,提升了专业能力。
(三)增强综合素质
学院绝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本身综合能力相对较弱,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与不同的人接触,处理不同的事件,增强沟通、组织、协调等多方面能力;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更好的回报社会,感恩师长、感恩社会。
二、农林高职院校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模式构建
学院实施“实践平台+品牌活动+激励机制”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志愿服务实践育人模式,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与句容东门社区、句容红会、句容博爱学校、句容残联等地建立长效实践平台,借助“筑梦乡村” “关爱折翼天使” “送爱进空巢”等品牌活动,制定志愿服务活动考核激励机制,开展多项志愿服务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实践育人的效果。
(一)搭建长效实践平台
学院充分整合校内校外资源,搭建长效实践平台。一是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学院成立爱心志愿者协会,充分运用学生社团这一校内平台资源,积极宣传志愿服务精神,倡导学生积极加入公益社团,参加公益活动;二是挖掘整合校外资源。一方面,与句容东门社区、句容红会、句容博爱学校、句容残联等地方组织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拓宽实践范围和内容,为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平台。另一方面,与省内省外其他乡镇、农业企业、农村合作社等开展合作关系,让学生在参与服务三农的建设中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开展品牌志愿活动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将专业学习和志愿服务有机结合,可以有效提高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效果。学院连续6年开展“关爱折翼天使”品牌活动,组织志愿者与15名智障儿童进行“一助一”结对帮扶,结合专业知识和他们成长的需要开展多维关爱、户外体验、康复训练、心理辅导等志愿服务活动,累计服务时长超过30000小时,3次入选江苏省“博爱青春”志愿服务项目,6次荣获镇江市志愿服务优秀项目,2次荣获镇江市“三下乡”志愿服务优秀项目。连续5年开展“送爱进空巢”活动,与江苏句容马扎里社区的10位孤寡老人结对关爱活动,为孤寡老人带去温暖,获电视媒体多次报道。此外,学院还结合专业特点开展“筑梦乡村”品牌活动,“情暖三月”雷锋月特别活动等,使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
(三)制定考核激励机制
为进一步规范志愿服务活动的管理,激励广大志愿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影响力,学院制定了《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考核激励制度》,详细规定了志愿者的日常管理、信息反馈等内容,并规定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学生均可发放志愿荣誉卡,荣誉卡详细记录学生参与活动的内容、时长及服务对象和服务单位,凡是获得荣誉卡的学生在评奖评优和党员发展等方面均可以积分。此外,志愿服务的时长还可以兑换积分。这一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成绩,有效提高和增强实践育人的影响。 三、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成效
(一)促进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
志愿服务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奉献精神的行为,大学生积极参与此类活动,不仅可以使自己的爱心落地生根,还可以通过脚踏实地的亲身实践,进一步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达到精神和行动的促进与高度融合[2]。学院近三年共有4名学生荣获省级“优秀志愿者”称号,15名学生荣获市级“优秀志愿者”称号;2019年,有2名学生荣获省级“社会实践先进个人”,10名学生荣获市级“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由此,可以看出,志愿服务实践育人极大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營造了良好互帮互助的氛围
一系列校内、校外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互帮互助热情,通过“传、帮、带”等形式,带动更多学生参与到助老助残、贫困助学、环境保护、服务三农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中,营造了良好的互帮互助氛围,形成校园志愿服务新形态。2019年,共组织各类大小志愿服务活动达50余次,其中包括服务三农活动12次,助残助老活动24次。
(三)加深了学生对于国情和社会的认识
学生通过走村入户,使他们对国家惠农政策有了切身的了解,对现代农业生产、管理及推广工作的基本素质有了进一步认识,对“服务三农”有深入的体会,也使他们体会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激发了学生对社会和学校生活的热情,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2]。
(四)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反响
学院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践行“爱心献社会、真情暖人间”的庄重承诺,组织广大青年学生广泛活跃在扶贫帮困、服务三农、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和场所,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并在当地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群众公认度较高,社会受益群体较广。
四、农林高职院校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模式思考
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载体,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由于农林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形式受到高校体系、社会风气等多重因素影响,其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也区别于其他本、专科院校。
(一)发挥学院的主导功能
为了更好发挥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功能,需要进一步发挥学院的主导功能,积极拓展校内校外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参加多样化的志愿服务活动,拓展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多方面的锻炼。组建一批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发挥教师的指导功能,保证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的发挥。
(二)加强课堂教学改革
大力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凝炼现代农业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育人功能,将学院课堂教学和志愿服务活动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农、爱农思想,将课堂理论知识运用于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从而达到知行合一。
(三)完善评价激励机制
实践育人成效的体现与评价激励机制密不可分,在志愿服务中的收获是什么,得失有哪些,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因而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形成科学合理、容易操作的综合评价体系,以期能全面客观的对学生的志愿服务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朱笔.新时代高校志愿服务育人实践探索——以淮阴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电气工程学院为例[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11):58-61.
[2]贾文龙,等.平台+品牌:基于学生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模式探索和实践——以山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9,4(31):74-77.
(责任编辑:林丽华)
关键词:志愿服务;长效志愿服务;品牌活动;实践育人;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3-0214-02
志愿服务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和载体,作为青年服务人民、回馈社会、奉献国家的重要参与机制,作为吸引凝聚青年在党政工作大局中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的重要抓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新时代大學生在实践中成长进步的大舞台[1]。农林高职院校在学生培养上,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服务现代农业发展为核心,以提升农业职业素养为关键。如何结合农林高职院校学生的主体特征,将农林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与志愿服务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有针对性地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以此探索符合农林高职院校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模式尤为重要。
一、农林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的重要意义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林高职院校以输送现代农业技术人才为己任,以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新型职业农民为使命,组织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在提高社会责任、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高社会责任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农学园艺学院(以下简称学院)通过成立爱心志愿者协会,连续6年开展“关爱折翼天使”志愿服务活动。组织青年学生与15名智障儿童进行“一助一”结对帮扶,连续5年开展“送爱进空巢”活动,与江苏句容马扎里社区的10位孤寡老人结对关爱活动,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关爱弱势群里,关爱他人的实际行动中,通过持续长效的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树立了大学生自主关心他人的形象,培养学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为他人服务的能力,扩充学生的社交面,让学生可以学习了解如何应对不同社会人士。
(二)提升专业能力
学院依托江苏省委组织部“定制村官”培育工程(“定制村官”培育工程是江苏省委党建创新重点项目之一,由江苏省委组织部、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委托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负责招生、培养)和“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开展“筑梦乡村”志愿服务品牌活动,以“村官”工作岗位能力要求为出发点,积极与地方组织部和村委会联系,利用寒暑假开展村务管理、农民培训、综合实践等志愿服务活动,提升学生村务管理能力。组织学生跟随专业教师,赴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对接县市、对接产业、对接农户。通过学生参与田头指导、农民培训等,既提升学生“服务三农”的自觉性,也营造了学以致用的氛围,提升了专业能力。
(三)增强综合素质
学院绝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本身综合能力相对较弱,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与不同的人接触,处理不同的事件,增强沟通、组织、协调等多方面能力;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更好的回报社会,感恩师长、感恩社会。
二、农林高职院校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模式构建
学院实施“实践平台+品牌活动+激励机制”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志愿服务实践育人模式,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与句容东门社区、句容红会、句容博爱学校、句容残联等地建立长效实践平台,借助“筑梦乡村” “关爱折翼天使” “送爱进空巢”等品牌活动,制定志愿服务活动考核激励机制,开展多项志愿服务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实践育人的效果。
(一)搭建长效实践平台
学院充分整合校内校外资源,搭建长效实践平台。一是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学院成立爱心志愿者协会,充分运用学生社团这一校内平台资源,积极宣传志愿服务精神,倡导学生积极加入公益社团,参加公益活动;二是挖掘整合校外资源。一方面,与句容东门社区、句容红会、句容博爱学校、句容残联等地方组织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拓宽实践范围和内容,为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平台。另一方面,与省内省外其他乡镇、农业企业、农村合作社等开展合作关系,让学生在参与服务三农的建设中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开展品牌志愿活动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将专业学习和志愿服务有机结合,可以有效提高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效果。学院连续6年开展“关爱折翼天使”品牌活动,组织志愿者与15名智障儿童进行“一助一”结对帮扶,结合专业知识和他们成长的需要开展多维关爱、户外体验、康复训练、心理辅导等志愿服务活动,累计服务时长超过30000小时,3次入选江苏省“博爱青春”志愿服务项目,6次荣获镇江市志愿服务优秀项目,2次荣获镇江市“三下乡”志愿服务优秀项目。连续5年开展“送爱进空巢”活动,与江苏句容马扎里社区的10位孤寡老人结对关爱活动,为孤寡老人带去温暖,获电视媒体多次报道。此外,学院还结合专业特点开展“筑梦乡村”品牌活动,“情暖三月”雷锋月特别活动等,使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
(三)制定考核激励机制
为进一步规范志愿服务活动的管理,激励广大志愿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影响力,学院制定了《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考核激励制度》,详细规定了志愿者的日常管理、信息反馈等内容,并规定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学生均可发放志愿荣誉卡,荣誉卡详细记录学生参与活动的内容、时长及服务对象和服务单位,凡是获得荣誉卡的学生在评奖评优和党员发展等方面均可以积分。此外,志愿服务的时长还可以兑换积分。这一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成绩,有效提高和增强实践育人的影响。 三、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成效
(一)促进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
志愿服务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奉献精神的行为,大学生积极参与此类活动,不仅可以使自己的爱心落地生根,还可以通过脚踏实地的亲身实践,进一步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达到精神和行动的促进与高度融合[2]。学院近三年共有4名学生荣获省级“优秀志愿者”称号,15名学生荣获市级“优秀志愿者”称号;2019年,有2名学生荣获省级“社会实践先进个人”,10名学生荣获市级“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由此,可以看出,志愿服务实践育人极大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營造了良好互帮互助的氛围
一系列校内、校外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互帮互助热情,通过“传、帮、带”等形式,带动更多学生参与到助老助残、贫困助学、环境保护、服务三农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中,营造了良好的互帮互助氛围,形成校园志愿服务新形态。2019年,共组织各类大小志愿服务活动达50余次,其中包括服务三农活动12次,助残助老活动24次。
(三)加深了学生对于国情和社会的认识
学生通过走村入户,使他们对国家惠农政策有了切身的了解,对现代农业生产、管理及推广工作的基本素质有了进一步认识,对“服务三农”有深入的体会,也使他们体会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激发了学生对社会和学校生活的热情,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2]。
(四)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反响
学院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践行“爱心献社会、真情暖人间”的庄重承诺,组织广大青年学生广泛活跃在扶贫帮困、服务三农、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和场所,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并在当地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群众公认度较高,社会受益群体较广。
四、农林高职院校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模式思考
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载体,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由于农林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形式受到高校体系、社会风气等多重因素影响,其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也区别于其他本、专科院校。
(一)发挥学院的主导功能
为了更好发挥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功能,需要进一步发挥学院的主导功能,积极拓展校内校外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参加多样化的志愿服务活动,拓展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多方面的锻炼。组建一批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发挥教师的指导功能,保证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的发挥。
(二)加强课堂教学改革
大力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凝炼现代农业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育人功能,将学院课堂教学和志愿服务活动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农、爱农思想,将课堂理论知识运用于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从而达到知行合一。
(三)完善评价激励机制
实践育人成效的体现与评价激励机制密不可分,在志愿服务中的收获是什么,得失有哪些,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因而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形成科学合理、容易操作的综合评价体系,以期能全面客观的对学生的志愿服务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朱笔.新时代高校志愿服务育人实践探索——以淮阴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电气工程学院为例[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11):58-61.
[2]贾文龙,等.平台+品牌:基于学生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模式探索和实践——以山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9,4(31):74-77.
(责任编辑:林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