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实践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来源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e001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志愿服务活动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大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形式。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农学园艺学院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长效志愿服务平台,借助“筑梦乡村”“关爱折翼天使”“送爱进空巢”等品牌活动,对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现实案例进行研究,实施和总结一套农林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新模式,以期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实现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常态化、规范化和长效化。
  关键词:志愿服务;长效志愿服务;品牌活动;实践育人;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3-0214-02
  志愿服务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和载体,作为青年服务人民、回馈社会、奉献国家的重要参与机制,作为吸引凝聚青年在党政工作大局中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的重要抓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新时代大學生在实践中成长进步的大舞台[1]。农林高职院校在学生培养上,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服务现代农业发展为核心,以提升农业职业素养为关键。如何结合农林高职院校学生的主体特征,将农林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与志愿服务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有针对性地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以此探索符合农林高职院校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模式尤为重要。
  一、农林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的重要意义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林高职院校以输送现代农业技术人才为己任,以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新型职业农民为使命,组织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在提高社会责任、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高社会责任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农学园艺学院(以下简称学院)通过成立爱心志愿者协会,连续6年开展“关爱折翼天使”志愿服务活动。组织青年学生与15名智障儿童进行“一助一”结对帮扶,连续5年开展“送爱进空巢”活动,与江苏句容马扎里社区的10位孤寡老人结对关爱活动,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关爱弱势群里,关爱他人的实际行动中,通过持续长效的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树立了大学生自主关心他人的形象,培养学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为他人服务的能力,扩充学生的社交面,让学生可以学习了解如何应对不同社会人士。
  (二)提升专业能力
  学院依托江苏省委组织部“定制村官”培育工程(“定制村官”培育工程是江苏省委党建创新重点项目之一,由江苏省委组织部、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委托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负责招生、培养)和“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开展“筑梦乡村”志愿服务品牌活动,以“村官”工作岗位能力要求为出发点,积极与地方组织部和村委会联系,利用寒暑假开展村务管理、农民培训、综合实践等志愿服务活动,提升学生村务管理能力。组织学生跟随专业教师,赴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对接县市、对接产业、对接农户。通过学生参与田头指导、农民培训等,既提升学生“服务三农”的自觉性,也营造了学以致用的氛围,提升了专业能力。
  (三)增强综合素质
  学院绝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本身综合能力相对较弱,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与不同的人接触,处理不同的事件,增强沟通、组织、协调等多方面能力;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更好的回报社会,感恩师长、感恩社会。
  二、农林高职院校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模式构建
  学院实施“实践平台+品牌活动+激励机制”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志愿服务实践育人模式,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与句容东门社区、句容红会、句容博爱学校、句容残联等地建立长效实践平台,借助“筑梦乡村” “关爱折翼天使” “送爱进空巢”等品牌活动,制定志愿服务活动考核激励机制,开展多项志愿服务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实践育人的效果。
  (一)搭建长效实践平台
  学院充分整合校内校外资源,搭建长效实践平台。一是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学院成立爱心志愿者协会,充分运用学生社团这一校内平台资源,积极宣传志愿服务精神,倡导学生积极加入公益社团,参加公益活动;二是挖掘整合校外资源。一方面,与句容东门社区、句容红会、句容博爱学校、句容残联等地方组织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拓宽实践范围和内容,为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平台。另一方面,与省内省外其他乡镇、农业企业、农村合作社等开展合作关系,让学生在参与服务三农的建设中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开展品牌志愿活动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将专业学习和志愿服务有机结合,可以有效提高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效果。学院连续6年开展“关爱折翼天使”品牌活动,组织志愿者与15名智障儿童进行“一助一”结对帮扶,结合专业知识和他们成长的需要开展多维关爱、户外体验、康复训练、心理辅导等志愿服务活动,累计服务时长超过30000小时,3次入选江苏省“博爱青春”志愿服务项目,6次荣获镇江市志愿服务优秀项目,2次荣获镇江市“三下乡”志愿服务优秀项目。连续5年开展“送爱进空巢”活动,与江苏句容马扎里社区的10位孤寡老人结对关爱活动,为孤寡老人带去温暖,获电视媒体多次报道。此外,学院还结合专业特点开展“筑梦乡村”品牌活动,“情暖三月”雷锋月特别活动等,使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
  (三)制定考核激励机制
  为进一步规范志愿服务活动的管理,激励广大志愿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影响力,学院制定了《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考核激励制度》,详细规定了志愿者的日常管理、信息反馈等内容,并规定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学生均可发放志愿荣誉卡,荣誉卡详细记录学生参与活动的内容、时长及服务对象和服务单位,凡是获得荣誉卡的学生在评奖评优和党员发展等方面均可以积分。此外,志愿服务的时长还可以兑换积分。这一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成绩,有效提高和增强实践育人的影响。   三、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成效
  (一)促进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
  志愿服务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奉献精神的行为,大学生积极参与此类活动,不仅可以使自己的爱心落地生根,还可以通过脚踏实地的亲身实践,进一步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达到精神和行动的促进与高度融合[2]。学院近三年共有4名学生荣获省级“优秀志愿者”称号,15名学生荣获市级“优秀志愿者”称号;2019年,有2名学生荣获省级“社会实践先进个人”,10名学生荣获市级“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由此,可以看出,志愿服务实践育人极大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營造了良好互帮互助的氛围
  一系列校内、校外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互帮互助热情,通过“传、帮、带”等形式,带动更多学生参与到助老助残、贫困助学、环境保护、服务三农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中,营造了良好的互帮互助氛围,形成校园志愿服务新形态。2019年,共组织各类大小志愿服务活动达50余次,其中包括服务三农活动12次,助残助老活动24次。
  (三)加深了学生对于国情和社会的认识
  学生通过走村入户,使他们对国家惠农政策有了切身的了解,对现代农业生产、管理及推广工作的基本素质有了进一步认识,对“服务三农”有深入的体会,也使他们体会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激发了学生对社会和学校生活的热情,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2]。
  (四)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反响
  学院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践行“爱心献社会、真情暖人间”的庄重承诺,组织广大青年学生广泛活跃在扶贫帮困、服务三农、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和场所,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并在当地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群众公认度较高,社会受益群体较广。
  四、农林高职院校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模式思考
  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载体,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由于农林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形式受到高校体系、社会风气等多重因素影响,其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也区别于其他本、专科院校。
  (一)发挥学院的主导功能
  为了更好发挥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功能,需要进一步发挥学院的主导功能,积极拓展校内校外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参加多样化的志愿服务活动,拓展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多方面的锻炼。组建一批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发挥教师的指导功能,保证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的发挥。
  (二)加强课堂教学改革
  大力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凝炼现代农业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育人功能,将学院课堂教学和志愿服务活动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农、爱农思想,将课堂理论知识运用于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从而达到知行合一。
  (三)完善评价激励机制
  实践育人成效的体现与评价激励机制密不可分,在志愿服务中的收获是什么,得失有哪些,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因而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形成科学合理、容易操作的综合评价体系,以期能全面客观的对学生的志愿服务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朱笔.新时代高校志愿服务育人实践探索——以淮阴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电气工程学院为例[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11):58-61.
  [2]贾文龙,等.平台+品牌:基于学生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模式探索和实践——以山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9,4(31):74-77.
  (责任编辑:林丽华)
其他文献
摘 要:“微思政”作为基于微信、微博等软件以及微小说、微电影为代表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可以进一步配合学校建设思想政治的工作网,针对肿瘤护理实习护生,运用“微思政”平台干预,打造信息发布、工作交流和数据分析平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为处于发展中的“微思政”教育提供参考,进而促进医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基于此,本文主要结合“微思政”的应用效果加以分析。  关键词:微思政;思想政治教育;肿瘤实
期刊
摘 要: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进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这既为西藏高校基层党组织指明了基层党建的总体要求,也指明了基层党建工作的根本方向。西藏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在高校的重要基层组织,肩负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更要高标准严要求落实好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主体责任,这不仅是推动西藏高校法治校园和谐校园建设的要求,更是西藏高校教育改革、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基层
期刊
摘 要:混沌理论分析实现了多种经济现象规律与结构的深层揭示。基于此,本文从股票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债券市场、衍生产品市场入手,站在混沌理论视角下对金融经济学进行了分析。同时,以宏观经济数据、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为切入点,探究了混沌理论视角下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混沌理论;金融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 F830;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期刊
摘 要:在建设高阶性、创新性、有挑战度的外语“金课”背景下,结合本校大学英语教学实际,从分层教学、合作探究学习、教学活动设计及教学评价等角度探讨大学英语阅读有效课堂构建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有效课堂,分层教学,合作学习,教学设计,教学评价;大学英语阅读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3-0053-03  2019年是
期刊
摘 要:在以安顺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以下简单本校)传统的数据结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下,结合西部地方本科院校的特点,通过本校分析“数据结构课程学生评价管理系统”和“数据结构课程学生成长记录电子档案袋”在数据结构课程中的应用优势,探索本校数据结构课程考核中的形成性评价体系理论构建方案。  关键词:数据结构;形成性评价;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期刊
摘 要:继续教育最早起源于18~19世纪的西方国家,20世纪60年代在世界各国都得到了快速发展,被予以高度重视,将其视为提升国民素质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继续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方式和阶段,继续教育研究也已成为各国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政府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当前
期刊
摘 要:大学物理是理工类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通识性公共基础课。本文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的特点,提出将“大班授课,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学科竞赛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多种考核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效果。  关键词:大学物理;小组讨论;应用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O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期刊
摘 要:基于语言迁移理论,利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探索大学英语元音教学的新路径。本研究的目的:一是通过可视化的研究手段明确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单元音习得特征,有针对性地解决语音教学实践问题;二是采用实验语音学的研究方法,可视化地展示学习者语音习得,提高学习者的单元音习得意识,改善语音教学方法,增强教师单元音教学的针对性,以及学习者的发音自我监控及反馈能力。  关键词:单元音;语音可视化;迁移理论
期刊
摘 要:七世纪初期,儒、佛典籍几乎同时传入日本,使得古代日本人将两者中的孝思想视作一体,不分彼此。在日本佛教故事集中,儒家孝思想、孝子故事多有涉及,作者并未将两者进行区分。本文试以《日本灵异记》注1,探讨“孝”在日本上代文学中的接受情形,借以考察早期“孝”在日本的传播。  关键词:日本灵异记;孝;儒家思想;佛教;  图书分类号:I31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
期刊
摘 要:形成性评价作为教学评价系统的重要模式之一,在高职英语精品在线课程建设中占据重要位置。如何构建高效的形成性评价体系成为高职英语教学研究的重点。本文以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本校)高职英语精品在线课程建设为依托,结合高职英语精品在线课程建设与教学的现状,从建设精品在线课程的要求出发,针对性地提出形成性评价体系设计方案与实施措施,构建线上+线下双线共存,科学合理的全方位多元化的高职英语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