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筑是有生命的!而且这个生命还在进化中:建筑正在从传统的生命附体进化为真正拥有生命的生物体!
关键词: 建筑生命文化未来
Abstract: Architecture is a living! And this life continues to evolve: architecture is from the traditional life of evolution for own life organism!
Key words: construction; life; culture; the future
中圖分类号:TU-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传统的建筑,她是生命的载体,是生命的延续。每一栋建筑物,时刻在以其独特的方式演绎着人类生命的音符。
北京的故宫,除了向世人表达其皇家的威严外,同时也在向人们一遍一遍的叙述其曾经承载的皇家故事。天坛,时刻表达着人间对天、地的敬畏与向往。长城,让人想起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而埃菲尔铁塔,记述了1889年世界博览会和设计师居斯塔夫·埃菲尔,后人在仰慕这个“铁娘子”的同时,也为设计师的智慧所折服。朗香教堂的视觉震撼效果让无数基督徒膜拜,也把勒.柯布西耶永远烙在建筑史书上。……一栋一栋的建筑物,她是人间悲欢离合的见证者,也是人们生命的延续,她代表了一段历史,她记忆了生命的历程,她反映了当时的科技水平与建筑文化导向,她还标示了建筑师的智慧。建筑,以无言的方式记载着社会与时代的变迁。
时至当代,建筑设计已经走到了一个混沌的时代,没有文化创新、没有理念突破,前方的路很迷惘。大家都知道,现在的设计市场纷繁杂乱,各个设计单位都把追求经济效益当做是独一无二的选择。市场经济让设计行业从原来的设计研究院这种带有科研性质的机构转变成设计公司形式的商业单位。很多设计单位纯粹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从不考虑如何提高设计品质,从不进行设计创新,更有甚者近乎疯狂的使用“套图模式”。当然,这里说的“套图模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个单项工程中几个相同的单体套用同一套图纸,而是说那种为了尽量压缩工作量,把一些以前做过的项目或从别处拷贝回来的资料,稍加整理和修改即作为新工程的设计作品发图,目的只有一个:以最少的工作量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建筑物被进入“克隆时代”,这样的建筑物的生命特征主要表现为:同一栋建筑经常能在不同城市里看见,姑且称之为“撞房”;城市里正在不断创造一群没有灵魂的躯壳。我们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建筑文化危机,建筑界一切的主导均功利化,没有文化信仰,没有理念追求,只有拜金主义和急功近利的快餐文化。建筑文化进入了真空期,而这恰恰是“黎明前的黑暗” ,也可以说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可以预见一场历史性的建筑文化革命即将来临。
而这个新的建筑文化,就是赋建筑予生命,让其成为“生命建筑”。
“生命是建筑的灵魂”。建筑不应该仅仅是一幢幢由无数钢筋和水泥堆砌起来的框架结构,建筑也不能是单纯的记忆存储工具。未来的建筑,自己本身应具有生命,能以生物界的方式感知建筑内部的状态和外部的环境,并及时做出判断和反应,一旦灾害发生,能够进行自我修复和保护,从而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生命建筑”的横空出世,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建筑设计理念,建筑将不再是没有灵魂的躯壳。下面我们就简要的来分析一下“生命建筑”,初步勾勒一下未来的生命建筑的蓝图。
一、生命建筑的产生基础:所有的建筑物都是由建筑的空间形象、建筑的使用功能和实现建筑空间的物质技术条件所构成的,即所谓的建筑三要素。建筑空间从其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为人类服务的,不管是原始人类为了遮风避雨、抗拒野兽,还是现代社会人类的生产、生活、休闲、娱乐、学习等等,都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功能空间。建筑的空间在本质上应该是对人和自然关系的表达。中国传统的园林、庭院、天井正是对这种表达的体现。好的建筑应该能与自然对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建筑立于天体之间,顺应自然环境,采集大地之精髓,吸收苍天之灵魂,汇集人类之智慧,造就而成的物体,它集人、地、天之道于一身,其实已经具有了自身的生命之道,本身是天地间一生物。这个生物,随着科技的发展,她也会进化,而且一定是根据人类的需求来进化的。因为这个生物从其诞生的那一刻,她就是为人类服务的,所以人类对其进化的要求也一定是让其最大限度地为自己服务:知冷知热、并且在出现灾害时有能力保护自己,就像父母亲对自己的小孩一样呵护。这就需要让其变成有感知的生命体。
二、神经系统:作为生命体的最大特征是有自己的神经系统,能感知自身的变形和外界的冷暖并且自我调节。那么如何打造建筑的神经系统呢?据报道,目前有一种让建筑获得感觉的方法是把光纤直接埋在建筑材料中,作为其“神经”,它能传达光信号变化蕴涵的物理意义,也即感知建筑的变形和振动情况,如果一旦建筑出现断裂等危情,光纤随之折断,光信号也就会消失。而赋予建筑自动调节能力的一种方法则是埋设记忆合金纤维,它在电热的控制下能像肌肉一样产生开关和张力的变化,从而应对各种环境的变化。其他一些材料还在研究中,比如压电陶瓷、磁致伸缩材料、电磁流变液体等,它们已经在一些建筑上试验成功。由此可见,生命建筑的神经系统已经具有雏形了,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和技术的成熟,生命建筑的神经系统一定会像当初的钢筋水泥一样给建筑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巨变。目前,刚刚兴起但大家还一知半解的“低碳建筑”、“生态建筑”、“智能建筑”等,其实就是生命建筑的过度阶段,就像手机的2.5G模式一样,只是3G模式的过度模式。
三、大脑:每一个生命体,之所以称之为生命体,必不可少的一项器官就是“大脑”。 在一座大型生命建筑内,会有许许多多的组成"神经系统"的材料埋在关键部位,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十分复杂,需要有一个控制和协调的中心,这就是生命建筑的"大脑"—一台大型计算机,它具有能判断、决策并进行协调的程序,对重要程度不同的部位所传递的信息,作出迅速的反应和处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革新和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生命建筑的“大脑”已经进入了初级阶段:通过设置一种计算机程序,这个程序模仿一个真实的神经细胞,它能在突发的建筑事故中,具有判断能力,并由神经网络作相应处理;同时,还设置了 “自适应系统”,即当“神经”、“肌肉”或建筑的主体部分发生损坏与缺失时,能进行类似新陈代谢的活动,迅速自我修复。譬如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已研制出生命建筑自我康复的方法,它的执行元件是充有异丁烯酸甲醋粘结剂和硝酸钙抗蚀剂的小管。当生命建筑出现裂缝时,小管断裂,管内物质流出,形成自愈的混凝土结构,这完全像人体血液中的血小板,能够墙塞创口,使肌体康复。
四、独立性: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应该是一个独立体。我们传统的建筑物都是牢牢的镶嵌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的,而且传统观念上认为铆的越牢建筑物就越稳固。但是力学分析模型和历史实践告诉我们,当地震和风灾造成建筑物大幅度震动时,这种刚性的相接反而很容易导致建筑物的崩塌摧毁。然而,生命建筑不同,她是与大地柔性相接的,因此具有极好的自我保护功能。目前这项技术还在开发试验阶段,但是,据报导,日本已经开发成功了“智能化主动质量阻尼技术”。当地震发生时,生命建筑中的驱动器和控制系统会迅速改变建筑物内的阻尼物的质量,从而改变阻尼物的振动频率,以此来抵消建筑物的震动。美国则重点研究在地震发生时如何让生命建筑之间能自动伸出自己的驱动阻尼器,并连在一起,就像人在摇晃的船甲板上手拉手一样不易跌倒。
五、会说话的建筑:人类之间最好的沟通方式是语言。拥有生命的建筑就是要与人类能直接对话。虽然这个领域还在研究,但是,从当前的智能建筑的设计中,我们已经看到这个未来不是梦。通过智能感应器、智能处理器并结合发声系统,建筑有可能像个机器人一样与人类对话,为人类提供更好的服务。
六、能量利用:既然建筑是一个立于天地间的庞大的生命体,完全可以通过能量吸收装置来完成能量转换,为建筑生命的活动提供充足的能量。目前,全球正在遭遇空前的能源危机,全世界都在聚焦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而建筑,作为地球上分布最广泛的人工痕迹,未来一定能够实现能量转换,成为真正的生命体。
结束语:从传统的被动表现生命元素到自身拥有生命体征,将让建筑实现历史性的飞跃,将成为继航天事业后人类所能实现的最大的系统工程,是一场全新的建筑革命。生命建筑,是模拟生命而设想的,她具有生命的基本模式和功能,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未来建筑,也是建筑的未来。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探索极具挑战性的建筑生命学,一起创造建筑生命的奇迹。
关键词: 建筑生命文化未来
Abstract: Architecture is a living! And this life continues to evolve: architecture is from the traditional life of evolution for own life organism!
Key words: construction; life; culture; the future
中圖分类号:TU-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传统的建筑,她是生命的载体,是生命的延续。每一栋建筑物,时刻在以其独特的方式演绎着人类生命的音符。
北京的故宫,除了向世人表达其皇家的威严外,同时也在向人们一遍一遍的叙述其曾经承载的皇家故事。天坛,时刻表达着人间对天、地的敬畏与向往。长城,让人想起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而埃菲尔铁塔,记述了1889年世界博览会和设计师居斯塔夫·埃菲尔,后人在仰慕这个“铁娘子”的同时,也为设计师的智慧所折服。朗香教堂的视觉震撼效果让无数基督徒膜拜,也把勒.柯布西耶永远烙在建筑史书上。……一栋一栋的建筑物,她是人间悲欢离合的见证者,也是人们生命的延续,她代表了一段历史,她记忆了生命的历程,她反映了当时的科技水平与建筑文化导向,她还标示了建筑师的智慧。建筑,以无言的方式记载着社会与时代的变迁。
时至当代,建筑设计已经走到了一个混沌的时代,没有文化创新、没有理念突破,前方的路很迷惘。大家都知道,现在的设计市场纷繁杂乱,各个设计单位都把追求经济效益当做是独一无二的选择。市场经济让设计行业从原来的设计研究院这种带有科研性质的机构转变成设计公司形式的商业单位。很多设计单位纯粹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从不考虑如何提高设计品质,从不进行设计创新,更有甚者近乎疯狂的使用“套图模式”。当然,这里说的“套图模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个单项工程中几个相同的单体套用同一套图纸,而是说那种为了尽量压缩工作量,把一些以前做过的项目或从别处拷贝回来的资料,稍加整理和修改即作为新工程的设计作品发图,目的只有一个:以最少的工作量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建筑物被进入“克隆时代”,这样的建筑物的生命特征主要表现为:同一栋建筑经常能在不同城市里看见,姑且称之为“撞房”;城市里正在不断创造一群没有灵魂的躯壳。我们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建筑文化危机,建筑界一切的主导均功利化,没有文化信仰,没有理念追求,只有拜金主义和急功近利的快餐文化。建筑文化进入了真空期,而这恰恰是“黎明前的黑暗” ,也可以说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可以预见一场历史性的建筑文化革命即将来临。
而这个新的建筑文化,就是赋建筑予生命,让其成为“生命建筑”。
“生命是建筑的灵魂”。建筑不应该仅仅是一幢幢由无数钢筋和水泥堆砌起来的框架结构,建筑也不能是单纯的记忆存储工具。未来的建筑,自己本身应具有生命,能以生物界的方式感知建筑内部的状态和外部的环境,并及时做出判断和反应,一旦灾害发生,能够进行自我修复和保护,从而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生命建筑”的横空出世,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建筑设计理念,建筑将不再是没有灵魂的躯壳。下面我们就简要的来分析一下“生命建筑”,初步勾勒一下未来的生命建筑的蓝图。
一、生命建筑的产生基础:所有的建筑物都是由建筑的空间形象、建筑的使用功能和实现建筑空间的物质技术条件所构成的,即所谓的建筑三要素。建筑空间从其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为人类服务的,不管是原始人类为了遮风避雨、抗拒野兽,还是现代社会人类的生产、生活、休闲、娱乐、学习等等,都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功能空间。建筑的空间在本质上应该是对人和自然关系的表达。中国传统的园林、庭院、天井正是对这种表达的体现。好的建筑应该能与自然对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建筑立于天体之间,顺应自然环境,采集大地之精髓,吸收苍天之灵魂,汇集人类之智慧,造就而成的物体,它集人、地、天之道于一身,其实已经具有了自身的生命之道,本身是天地间一生物。这个生物,随着科技的发展,她也会进化,而且一定是根据人类的需求来进化的。因为这个生物从其诞生的那一刻,她就是为人类服务的,所以人类对其进化的要求也一定是让其最大限度地为自己服务:知冷知热、并且在出现灾害时有能力保护自己,就像父母亲对自己的小孩一样呵护。这就需要让其变成有感知的生命体。
二、神经系统:作为生命体的最大特征是有自己的神经系统,能感知自身的变形和外界的冷暖并且自我调节。那么如何打造建筑的神经系统呢?据报道,目前有一种让建筑获得感觉的方法是把光纤直接埋在建筑材料中,作为其“神经”,它能传达光信号变化蕴涵的物理意义,也即感知建筑的变形和振动情况,如果一旦建筑出现断裂等危情,光纤随之折断,光信号也就会消失。而赋予建筑自动调节能力的一种方法则是埋设记忆合金纤维,它在电热的控制下能像肌肉一样产生开关和张力的变化,从而应对各种环境的变化。其他一些材料还在研究中,比如压电陶瓷、磁致伸缩材料、电磁流变液体等,它们已经在一些建筑上试验成功。由此可见,生命建筑的神经系统已经具有雏形了,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和技术的成熟,生命建筑的神经系统一定会像当初的钢筋水泥一样给建筑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巨变。目前,刚刚兴起但大家还一知半解的“低碳建筑”、“生态建筑”、“智能建筑”等,其实就是生命建筑的过度阶段,就像手机的2.5G模式一样,只是3G模式的过度模式。
三、大脑:每一个生命体,之所以称之为生命体,必不可少的一项器官就是“大脑”。 在一座大型生命建筑内,会有许许多多的组成"神经系统"的材料埋在关键部位,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十分复杂,需要有一个控制和协调的中心,这就是生命建筑的"大脑"—一台大型计算机,它具有能判断、决策并进行协调的程序,对重要程度不同的部位所传递的信息,作出迅速的反应和处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革新和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生命建筑的“大脑”已经进入了初级阶段:通过设置一种计算机程序,这个程序模仿一个真实的神经细胞,它能在突发的建筑事故中,具有判断能力,并由神经网络作相应处理;同时,还设置了 “自适应系统”,即当“神经”、“肌肉”或建筑的主体部分发生损坏与缺失时,能进行类似新陈代谢的活动,迅速自我修复。譬如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已研制出生命建筑自我康复的方法,它的执行元件是充有异丁烯酸甲醋粘结剂和硝酸钙抗蚀剂的小管。当生命建筑出现裂缝时,小管断裂,管内物质流出,形成自愈的混凝土结构,这完全像人体血液中的血小板,能够墙塞创口,使肌体康复。
四、独立性: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应该是一个独立体。我们传统的建筑物都是牢牢的镶嵌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的,而且传统观念上认为铆的越牢建筑物就越稳固。但是力学分析模型和历史实践告诉我们,当地震和风灾造成建筑物大幅度震动时,这种刚性的相接反而很容易导致建筑物的崩塌摧毁。然而,生命建筑不同,她是与大地柔性相接的,因此具有极好的自我保护功能。目前这项技术还在开发试验阶段,但是,据报导,日本已经开发成功了“智能化主动质量阻尼技术”。当地震发生时,生命建筑中的驱动器和控制系统会迅速改变建筑物内的阻尼物的质量,从而改变阻尼物的振动频率,以此来抵消建筑物的震动。美国则重点研究在地震发生时如何让生命建筑之间能自动伸出自己的驱动阻尼器,并连在一起,就像人在摇晃的船甲板上手拉手一样不易跌倒。
五、会说话的建筑:人类之间最好的沟通方式是语言。拥有生命的建筑就是要与人类能直接对话。虽然这个领域还在研究,但是,从当前的智能建筑的设计中,我们已经看到这个未来不是梦。通过智能感应器、智能处理器并结合发声系统,建筑有可能像个机器人一样与人类对话,为人类提供更好的服务。
六、能量利用:既然建筑是一个立于天地间的庞大的生命体,完全可以通过能量吸收装置来完成能量转换,为建筑生命的活动提供充足的能量。目前,全球正在遭遇空前的能源危机,全世界都在聚焦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而建筑,作为地球上分布最广泛的人工痕迹,未来一定能够实现能量转换,成为真正的生命体。
结束语:从传统的被动表现生命元素到自身拥有生命体征,将让建筑实现历史性的飞跃,将成为继航天事业后人类所能实现的最大的系统工程,是一场全新的建筑革命。生命建筑,是模拟生命而设想的,她具有生命的基本模式和功能,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未来建筑,也是建筑的未来。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探索极具挑战性的建筑生命学,一起创造建筑生命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