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084-01
目前,我国人口老化问题日益突出,空巢、独居老年人的数量越来越多,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对丧偶老年人数量调查显示,80岁以上高龄丧偶率城市为63%,农村为76%。高龄老年人本身就患有多种疾病,丧偶对于老年人来说是十分沉重的精神打击。那么如何尽快帮助他(她)们走出丧偶的痛苦开始新的生活是广大医务工作者面临的一项新的任务。我们根据丧偶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逐步帮助他(她)们走出痛苦。首先:
1 了解丧偶老年人的心理演变过程:丧偶对老人整个身心健康的严重损害,可以分成两个阶段:
1.1 过度忧伤。配偶是生活上最亲密、感情上最融洽的伴侣。随着年寿增长,知心好友日趋稀少,老伴更是一日不可缺。一旦有谁先逝而去,另一个往往痛不欲生,难以接受这残酷的现实。或终日痛哭流涕,不愿与已死的老伴分离;或呆若木鸡,不思茶食,一味唉声叹气;或悲情难遏,迁怒于人,怪罪自己。
1.2 孤独无助。生活无助常是丧偶老人后阶段的主要困境。大多数丧偶老年人都患有多种疾病,加上丧偶对他们的打击,子女又不在身边,那种无助又无奈终日困扰着老年人。如不尽快帮助丧偶老人摆脱旧日的恋念,重新新生活,适应新生活,那将积郁成病,身体每况愈下,不少老人就是在老伴先逝不久后相继而去。
1.3 丧偶前后两个阶段发生的问题,在男女之间有很大差异。女性易动感情,前阶段反应强烈,持续时间长,难以解脱。但她们生活自理能力强,一旦情绪平稳后,容易适应新生活。男性的感情不像女性那样脆弱,丧偶前阶段的冲击力不大。但他们对只身一人的独立生活适应性差,常易冷寂而逝,工作人员可据此采取不同的对策。
2 失去几十年朝夕相处、患难与共的老伴,确实令人心碎,短期内有强烈的情绪反应也不可避免,但决不能延续过久。所以,帮助老人消除忧伤、重振精神是主要的。
2.1 多与老人沟通,让老人正确对待丧偶的现实。首先,应该认识到人的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失去了朝夕相处、休戚与共的老伴的确是一件让人痛心的事情,但是这又是无法避免的现实,不可能做到同日生,同日死,应尽快地调整好心态,多保重身体,好好地生活下去。相信这也是老伴儿的心愿,也是子女的心愿。
2.2 多听老年人倾诉,风风雨雨几十年,朝夕相处的老伴离开自己,每个人都难免会有自责,总觉得自己过去有很多地方对不住自己的老伴儿。工作人员和子女要耐心倾听老年人的倾诉,让他们尽情发泄心中的情绪和不满。
2.3 转移老人的注意力,经常看到老伴的遗物,睹物思人,會不断地强化思念之情,加深精神上的痛苦。因此,不妨把一些遗物暂时收起来,将注意力转移到现实和未来的生活中。子女可陪老人啦啦家常,老人也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分散一下注意力,腿脚灵便的老年人,可以走出家门,多和外界交往,培养嗜好,寻找生活乐趣,恢复自己的信心和生存意志。
2.4 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老伴离开以后,原来的一些生活方式被迫改变,老人很容易陷入孤独寂寞之中。因此,丧偶老人要积极地调整生活方式,如变换房间的布置,同子女生活一段时间,外出旅游等,子女们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让老年人重新找到对生活的依恋,从而减轻其丧偶的痛苦。
总之,老年人的丧偶非同一般,自身妥善调适和亲属足够重视以及工作人员的关心照顾,可使他们尽快走去痛苦,尽情享受生活。
目前,我国人口老化问题日益突出,空巢、独居老年人的数量越来越多,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对丧偶老年人数量调查显示,80岁以上高龄丧偶率城市为63%,农村为76%。高龄老年人本身就患有多种疾病,丧偶对于老年人来说是十分沉重的精神打击。那么如何尽快帮助他(她)们走出丧偶的痛苦开始新的生活是广大医务工作者面临的一项新的任务。我们根据丧偶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逐步帮助他(她)们走出痛苦。首先:
1 了解丧偶老年人的心理演变过程:丧偶对老人整个身心健康的严重损害,可以分成两个阶段:
1.1 过度忧伤。配偶是生活上最亲密、感情上最融洽的伴侣。随着年寿增长,知心好友日趋稀少,老伴更是一日不可缺。一旦有谁先逝而去,另一个往往痛不欲生,难以接受这残酷的现实。或终日痛哭流涕,不愿与已死的老伴分离;或呆若木鸡,不思茶食,一味唉声叹气;或悲情难遏,迁怒于人,怪罪自己。
1.2 孤独无助。生活无助常是丧偶老人后阶段的主要困境。大多数丧偶老年人都患有多种疾病,加上丧偶对他们的打击,子女又不在身边,那种无助又无奈终日困扰着老年人。如不尽快帮助丧偶老人摆脱旧日的恋念,重新新生活,适应新生活,那将积郁成病,身体每况愈下,不少老人就是在老伴先逝不久后相继而去。
1.3 丧偶前后两个阶段发生的问题,在男女之间有很大差异。女性易动感情,前阶段反应强烈,持续时间长,难以解脱。但她们生活自理能力强,一旦情绪平稳后,容易适应新生活。男性的感情不像女性那样脆弱,丧偶前阶段的冲击力不大。但他们对只身一人的独立生活适应性差,常易冷寂而逝,工作人员可据此采取不同的对策。
2 失去几十年朝夕相处、患难与共的老伴,确实令人心碎,短期内有强烈的情绪反应也不可避免,但决不能延续过久。所以,帮助老人消除忧伤、重振精神是主要的。
2.1 多与老人沟通,让老人正确对待丧偶的现实。首先,应该认识到人的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失去了朝夕相处、休戚与共的老伴的确是一件让人痛心的事情,但是这又是无法避免的现实,不可能做到同日生,同日死,应尽快地调整好心态,多保重身体,好好地生活下去。相信这也是老伴儿的心愿,也是子女的心愿。
2.2 多听老年人倾诉,风风雨雨几十年,朝夕相处的老伴离开自己,每个人都难免会有自责,总觉得自己过去有很多地方对不住自己的老伴儿。工作人员和子女要耐心倾听老年人的倾诉,让他们尽情发泄心中的情绪和不满。
2.3 转移老人的注意力,经常看到老伴的遗物,睹物思人,會不断地强化思念之情,加深精神上的痛苦。因此,不妨把一些遗物暂时收起来,将注意力转移到现实和未来的生活中。子女可陪老人啦啦家常,老人也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分散一下注意力,腿脚灵便的老年人,可以走出家门,多和外界交往,培养嗜好,寻找生活乐趣,恢复自己的信心和生存意志。
2.4 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老伴离开以后,原来的一些生活方式被迫改变,老人很容易陷入孤独寂寞之中。因此,丧偶老人要积极地调整生活方式,如变换房间的布置,同子女生活一段时间,外出旅游等,子女们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让老年人重新找到对生活的依恋,从而减轻其丧偶的痛苦。
总之,老年人的丧偶非同一般,自身妥善调适和亲属足够重视以及工作人员的关心照顾,可使他们尽快走去痛苦,尽情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