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改革强调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给学生插上了讨论、合作、探究的翅膀,尽量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
关键词:创新能力; 讨论; 合作; 探究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政老师说得好:“语文教学艺术,不仅是教学方法问题,首先是教学思想问题。”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的理念,也不仅仅是方法技巧的问题,同样是教学思想观念问题。
语文教学,是一块田地,它不大起眼,但又是一块历史悠久、范围广阔、土质肥沃的田地,它孕育着无限的创造生机和潜力。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的知识水平相仿,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相同,但教学效果却迥然相异。出现这种情形有多种原因,但语文创新教学在其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艰苦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可以让学生在“闰物细无声”中潜移默化地获得知识。
吕叔湘先生也说:“教学好比农业生产,学生是种子,教师是水分与阳光。”吕老师说的话,精妙之中透着一股对语文教师如何进行创新教学的洒脱的看法。所以教师的教学要有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会自主学习,我认为要做到:
第一,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提问,是创新的起步。
教师针对教材精心设计出一个个有启发性的问题,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创造能力,但这种想教师之所想,答教师之所问的做法,也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对本来依赖心里很强的学生又是一种强化,从而逐步磨蚀了创造力,形成思维惰性。在这种教和学的定势状态下,启动创新教学是有不小难度的。但实践证明,不是学生不提问,不会提问,而是学生没有提问的机会和权利。谁都不会否认,问是孩子的天性,刚会说话就“呀呀”问个没完,天性得到充分表现,上学后,就很少有问的机会了,儿童问的天性从此而泯灭。
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是从提问题开始的;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因为发现问题是思维的第一步,解答问题是思维的第二步。问题——解答——问题——再解答,就形成一系列的对话,进而迸发出创造性思维。从这个角度说,不让学生提问题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因而启动创新教学,重要的是多让学生提问,随着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不断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就会喷涌而出。
第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讨论,是创新的载体。
小组讨论交流活动,是语文教学最常见、使用频率很高的形式。以往通常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偶尔由学生提问,教师专心捕捉合口味、能够纳入既定正确答案的问题,这种讨论,是“注入式”教学的变种。教师往往缺乏耐心,学生少有专心思索的“寂静”时间,学生没有从容不迫搜索材料和组织语言的机会,当一时冷场或出现新分歧时,教师就迫不及待地做出“贡献”,给出统一答案而鸣金收兵。这种讨论,不是研究性、创造性的教学形式,因而与“创造无缘”。还有那种华而不实的讨论,却成了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点缀”,就更与“创造”相悖了。
我认为,教师要从思想上转变观念,尊重学生。“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对课文的理解,要允许有多种不同的看法存在,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而不是一定要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合作伙伴”,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相互讨论,交流观点,可以无拘束地思考发言,构建师生、生生情感相融合作的场景。学生个体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其他成员的认可,证明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在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小组交流中,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大胆发问、激情陈述、明辨是非、各抒己见,依靠自己的智慧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还有教师要改变备课和授课的方式,信任学生。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明确学习本课所要达到的知识、能力、情感、创造等方面的目标,明确教师的组织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正如钱梦龙老师指出的那样:“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的讨论获得预期的效果提供帮助和指导”。
第三,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示范,是创新的动力。
创造原于模仿,学生的创新是一种模仿性的。示范是促成学生创造的动力。教师本身的教学对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示范作用。因此,教师要让学生看到自己在不断地进行教学创新,学生学习上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教师教学创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不是说教。教师无言的创造性劳动必然深深地激励学生形成创造性的意识和品质。
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曾经说过:“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而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注重创造教育的美国教学非常强调让学生“试一试”,教师还要舍得把课上时间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看到自己是如何创新的,并给予创新思维的方法。如诱发性的引导,导向性的点拨,针对性的激励,都会引起学生强烈的反响。这样学生就会迸发出创造性的见解,得出创造性的结论。从而为他们创造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学会创新,还给学生一片蓝天,让学生沐浴充足的水分和阳光。“每个学生自己来动手,胜过教师牵着走”。通过创造性学习,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语文实践能力。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0-05-30
关键词:创新能力; 讨论; 合作; 探究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政老师说得好:“语文教学艺术,不仅是教学方法问题,首先是教学思想问题。”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的理念,也不仅仅是方法技巧的问题,同样是教学思想观念问题。
语文教学,是一块田地,它不大起眼,但又是一块历史悠久、范围广阔、土质肥沃的田地,它孕育着无限的创造生机和潜力。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的知识水平相仿,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相同,但教学效果却迥然相异。出现这种情形有多种原因,但语文创新教学在其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艰苦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可以让学生在“闰物细无声”中潜移默化地获得知识。
吕叔湘先生也说:“教学好比农业生产,学生是种子,教师是水分与阳光。”吕老师说的话,精妙之中透着一股对语文教师如何进行创新教学的洒脱的看法。所以教师的教学要有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会自主学习,我认为要做到:
第一,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提问,是创新的起步。
教师针对教材精心设计出一个个有启发性的问题,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创造能力,但这种想教师之所想,答教师之所问的做法,也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对本来依赖心里很强的学生又是一种强化,从而逐步磨蚀了创造力,形成思维惰性。在这种教和学的定势状态下,启动创新教学是有不小难度的。但实践证明,不是学生不提问,不会提问,而是学生没有提问的机会和权利。谁都不会否认,问是孩子的天性,刚会说话就“呀呀”问个没完,天性得到充分表现,上学后,就很少有问的机会了,儿童问的天性从此而泯灭。
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是从提问题开始的;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因为发现问题是思维的第一步,解答问题是思维的第二步。问题——解答——问题——再解答,就形成一系列的对话,进而迸发出创造性思维。从这个角度说,不让学生提问题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因而启动创新教学,重要的是多让学生提问,随着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不断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就会喷涌而出。
第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讨论,是创新的载体。
小组讨论交流活动,是语文教学最常见、使用频率很高的形式。以往通常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偶尔由学生提问,教师专心捕捉合口味、能够纳入既定正确答案的问题,这种讨论,是“注入式”教学的变种。教师往往缺乏耐心,学生少有专心思索的“寂静”时间,学生没有从容不迫搜索材料和组织语言的机会,当一时冷场或出现新分歧时,教师就迫不及待地做出“贡献”,给出统一答案而鸣金收兵。这种讨论,不是研究性、创造性的教学形式,因而与“创造无缘”。还有那种华而不实的讨论,却成了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点缀”,就更与“创造”相悖了。
我认为,教师要从思想上转变观念,尊重学生。“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对课文的理解,要允许有多种不同的看法存在,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而不是一定要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合作伙伴”,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相互讨论,交流观点,可以无拘束地思考发言,构建师生、生生情感相融合作的场景。学生个体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其他成员的认可,证明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在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小组交流中,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大胆发问、激情陈述、明辨是非、各抒己见,依靠自己的智慧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还有教师要改变备课和授课的方式,信任学生。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明确学习本课所要达到的知识、能力、情感、创造等方面的目标,明确教师的组织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正如钱梦龙老师指出的那样:“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的讨论获得预期的效果提供帮助和指导”。
第三,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示范,是创新的动力。
创造原于模仿,学生的创新是一种模仿性的。示范是促成学生创造的动力。教师本身的教学对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示范作用。因此,教师要让学生看到自己在不断地进行教学创新,学生学习上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教师教学创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不是说教。教师无言的创造性劳动必然深深地激励学生形成创造性的意识和品质。
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曾经说过:“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而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注重创造教育的美国教学非常强调让学生“试一试”,教师还要舍得把课上时间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看到自己是如何创新的,并给予创新思维的方法。如诱发性的引导,导向性的点拨,针对性的激励,都会引起学生强烈的反响。这样学生就会迸发出创造性的见解,得出创造性的结论。从而为他们创造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学会创新,还给学生一片蓝天,让学生沐浴充足的水分和阳光。“每个学生自己来动手,胜过教师牵着走”。通过创造性学习,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语文实践能力。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