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孜藏族自治州乡城县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中北段,县域面积501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万人,是典型传统的边远贫困地区,也是四川58个重点生态功能县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乡城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十三五”期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基本都保持了较高的增长。2019年该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9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328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414元。
同时,也需清楚地认识到乡城县经济总量小、水平低、欠发达的问题依旧存在,还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起步阶段,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基础设施短板多、公共服务质量低等问题仍然突出。乡城尽管已通过脱贫验收,成功实现摘帽,解决了绝对意义上的贫困问题,但在迈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仍然面临诸多制约和挑战。
乡城立足于基本定位的框架,夯实绿色经济发展之基、培育绿色经济发展之源、拓宽绿色经济发展之路可以成为乡城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决策选择和政策取向依托。笔者结合自身见闻感受与思索总结,简略提出该县以下发展思路及建议。
夯实绿色经济发展之基
“夯实基础”有利于乡城绿色经济“底盘”的稳固坚定。在确保全县生态安全的前提下,保护好划定的三条“控制线”尤为重要。全县干部群众需进一步提高认识、提升站位,树牢抓好新时期生态经济发展的思想防线和底线意识,下好“管控”棋、打好“整治”牌,同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积极创新生态保护模式,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同时,有效助推生态产品经济社会价值的实现和民生的改善。
加强统筹县域范围内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牢把森林资源管控制度,保护好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是要进一步健全森林草原防火工作机制,压实责任、毫不松懈,坚决杜绝连片火灾所带来的对生态与经济的毁灭性打击。扎实开展“双违”整治,同步开展商业业态整治、非法采砂整治、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大棚房专项清理整治等专项整治整改。密切关注环保相关的行政处罚案件的处理和后续跟踪。强化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普查。加强河湖清理,按照湖长制工作制度,抓好防汛、巡河督查、河湖“清四乱”等工作,倡导循环、低碳、集约发展模式,保卫绿水青山,保障好乡城经济社会发展之基础。
培育绿色经济发展之源
“培育源泉”有利于乡城绿色经济“活水”的取之不竭。建好乡城经济发展的要素聚拢平台,打通各类资源要素流动通道。培养多点多面支撑的绿色产业体系,树立全域绿色产业格局,搭建绿色产业发展与新兴企业孵化平台,构造跨产业平台和运作载体,构建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运用绿色规范标准,实行绿色技术改造,着力打造重点、优势绿色产品品牌。在培育过程中融入更多的包容性、互补性。
重点培植壮大农林生态特色产业,大力发展苹果、芫根特色主导种植业和藏猪、藏鸡特色畜禽養殖业,统一打造“净土原乡”区域农产品品牌。抓好酿酒葡萄、中药藏药、牦牛、藏系绵羊、干杂水果等辅助的产业布局。完善康南农特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增强园区产业和系统配套,以基地为龙头、纽带,延伸产业链、开展深加工、提升附加值。增大高原“绿色”葡萄酒、苹果醋等较为成熟的产品的商务营销和市场推广。加大力度推进绿色新能源的开发,建设光伏产业,强化乡城光伏园区扩容增量,积极争取电力输出通道建设。大力争取政策资金,补齐县域基础设施和配套设备短板。持续大规模绿化乡城,实施营造林木、绿化庭院、道路绿化等行动。继续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行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搞好人畜粪便、农业发酵物等的循环利用,在有条件的地区启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建议选取基础条件较好的村落开展乡村振兴试点村的示范建设。
拓宽绿色经济发展之路
“拓宽道路”有利于乡城绿色经济“富民”的延展增效。充分发挥绿色产业的支撑和聚集联动的效应,在“清理、整顿、整治”和“产业平台搭建、综合体系构建”的基础上集中发力,创造开拓成果、发挥聚变效果。
开发建设囊括众多类目子集的乡城绿色经济体系,包括绿色农牧、绿色建筑、绿色旅游、绿色文化、绿色营销、绿色物流、绿色农旅(文旅)等,为本县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结合各个乡镇的实际,帮助指导老乡念好“致富经”,引导农牧民群众家门口入股、务工、经商增收。推进旅游区域合作,突出“田园白藏房、净土香巴拉”的绿色、干净的旅游形象。结合“三创联动”,着重体现乡城文明、安全、示范的特征,进一步增强当地群众和游客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增强各类扶贫和发展项目的动能,积极利用好对口帮扶、东西扶贫机制及协作成果。完美呈现出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社会互促互利的格局,建设打造具有乡城地域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样本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乡城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十三五”期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基本都保持了较高的增长。2019年该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9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328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414元。
同时,也需清楚地认识到乡城县经济总量小、水平低、欠发达的问题依旧存在,还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起步阶段,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基础设施短板多、公共服务质量低等问题仍然突出。乡城尽管已通过脱贫验收,成功实现摘帽,解决了绝对意义上的贫困问题,但在迈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仍然面临诸多制约和挑战。
乡城立足于基本定位的框架,夯实绿色经济发展之基、培育绿色经济发展之源、拓宽绿色经济发展之路可以成为乡城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决策选择和政策取向依托。笔者结合自身见闻感受与思索总结,简略提出该县以下发展思路及建议。
夯实绿色经济发展之基
“夯实基础”有利于乡城绿色经济“底盘”的稳固坚定。在确保全县生态安全的前提下,保护好划定的三条“控制线”尤为重要。全县干部群众需进一步提高认识、提升站位,树牢抓好新时期生态经济发展的思想防线和底线意识,下好“管控”棋、打好“整治”牌,同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积极创新生态保护模式,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同时,有效助推生态产品经济社会价值的实现和民生的改善。
加强统筹县域范围内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牢把森林资源管控制度,保护好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是要进一步健全森林草原防火工作机制,压实责任、毫不松懈,坚决杜绝连片火灾所带来的对生态与经济的毁灭性打击。扎实开展“双违”整治,同步开展商业业态整治、非法采砂整治、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大棚房专项清理整治等专项整治整改。密切关注环保相关的行政处罚案件的处理和后续跟踪。强化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普查。加强河湖清理,按照湖长制工作制度,抓好防汛、巡河督查、河湖“清四乱”等工作,倡导循环、低碳、集约发展模式,保卫绿水青山,保障好乡城经济社会发展之基础。
培育绿色经济发展之源
“培育源泉”有利于乡城绿色经济“活水”的取之不竭。建好乡城经济发展的要素聚拢平台,打通各类资源要素流动通道。培养多点多面支撑的绿色产业体系,树立全域绿色产业格局,搭建绿色产业发展与新兴企业孵化平台,构造跨产业平台和运作载体,构建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运用绿色规范标准,实行绿色技术改造,着力打造重点、优势绿色产品品牌。在培育过程中融入更多的包容性、互补性。
重点培植壮大农林生态特色产业,大力发展苹果、芫根特色主导种植业和藏猪、藏鸡特色畜禽養殖业,统一打造“净土原乡”区域农产品品牌。抓好酿酒葡萄、中药藏药、牦牛、藏系绵羊、干杂水果等辅助的产业布局。完善康南农特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增强园区产业和系统配套,以基地为龙头、纽带,延伸产业链、开展深加工、提升附加值。增大高原“绿色”葡萄酒、苹果醋等较为成熟的产品的商务营销和市场推广。加大力度推进绿色新能源的开发,建设光伏产业,强化乡城光伏园区扩容增量,积极争取电力输出通道建设。大力争取政策资金,补齐县域基础设施和配套设备短板。持续大规模绿化乡城,实施营造林木、绿化庭院、道路绿化等行动。继续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行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搞好人畜粪便、农业发酵物等的循环利用,在有条件的地区启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建议选取基础条件较好的村落开展乡村振兴试点村的示范建设。
拓宽绿色经济发展之路
“拓宽道路”有利于乡城绿色经济“富民”的延展增效。充分发挥绿色产业的支撑和聚集联动的效应,在“清理、整顿、整治”和“产业平台搭建、综合体系构建”的基础上集中发力,创造开拓成果、发挥聚变效果。
开发建设囊括众多类目子集的乡城绿色经济体系,包括绿色农牧、绿色建筑、绿色旅游、绿色文化、绿色营销、绿色物流、绿色农旅(文旅)等,为本县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结合各个乡镇的实际,帮助指导老乡念好“致富经”,引导农牧民群众家门口入股、务工、经商增收。推进旅游区域合作,突出“田园白藏房、净土香巴拉”的绿色、干净的旅游形象。结合“三创联动”,着重体现乡城文明、安全、示范的特征,进一步增强当地群众和游客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增强各类扶贫和发展项目的动能,积极利用好对口帮扶、东西扶贫机制及协作成果。完美呈现出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社会互促互利的格局,建设打造具有乡城地域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样本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