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是抽象的、严谨的、逻辑的,小学生还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他们不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因此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差异很大。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把学生分成科学合理的层次,我们可以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从而更好地结合他们的特点。分类采取不同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分层教学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满足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能够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教法研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进步,以往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越来越背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小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尤其是数学难度大、抽象性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很难入门。如果在教学中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很容易导致学困生越来越多。面对新的教学形势,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必须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走出一条适应新时期学生发展的优质高效的教学新路子周期。分层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水平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它打破了一般的、固定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加灵活,有利于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1、对学生进行客观、适当的分层
小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所以在课堂上,往往表现出比较明显的性格差异。有的学生一走进小学课堂,就表现得很好,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不会上课,不写作业;有的学生学习没有主动性,老师抓得紧就会积极,抓得不紧就会懈怠。开展分层教学,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态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基础。在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将全班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等级。每一级为一组,共设A、B、C三组。A组为优秀生,B组为中等生,C组为差生。考虑到C组学生各方面能力相对较差,我们首先要让C组的学生坐在中间,在安排座位的时候和A组的学生坐在同一张桌子上。有利于A组的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带动C组的学生,并使C组的学生有意或无意地得到启发和帮助。但是,学生的水平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该从动态的角度、发展的角度来观察学生。随时关注学生的发展变化,并及时调整分层,满足他们的志向,便于他们更好地发展。从这个角度看,分层教学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有效提高了各层次学生的综合能力。
2、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分层教学是一种手段,我们的目的是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有所收获。因此,分层次教学的重点是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次的梳理。并根据学生的水平精心设计,从教学活动的形式到教学内容的讲解。以及教学方法的运用。特别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为了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更关键的是要考虑设计各个层次的知识转移点,难易适中。因材施教,做到有的放矢,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如在教学中讲授"圆面积计算"的内容;公式推导过程复杂,不易理解,字母运算较多。理解能力差的学生根本掌握不了。这时,我只要求这些学生掌握最后的计算公式,对于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对于公式推导过程一定要掌握。对于学生中的后进生,我们老师确实需要冷静,在课堂上也让个别学生听懂了课,课后我们也可以用单独辅导的方式来弥补。我们要抓住问题的难点,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出难度和得体性的问题,并让他们思考一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跳一跳,摘桃子"。
3、采用多元化激励评价的原则
教学评价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尤其是激励评价的艺术在分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分层次教学的好处在于调动了中下游学生的积极性,减少了学生的学习压力。有学习困难的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能力不同,收获不同,心理素质也不同。因此,我们应该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避免只重视优秀学生而忽视学习困难学生的现象。相反,我们应该对中低水平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激励。比如说C组的同学,学习上有一些困难,只要有一点收获,他们将受到鼓励,以建立他们的自信心。B组具有一般认识的学生要注意自己的努力和提高,使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对A组学生的要求要严格,但同时也要告诫他们不要骄傲自满。我们要明确在认知方式、个性特征、学习习惯、生活特点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学生个体之间的兴趣爱好,自身发展也存在很大差异。这使得每个学生的发展过程不同,发展目标具有个性化特征。因此,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我们的评价应该以学生的不同个性为依据。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正确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发展潜力,并实施分级评价。
4、总结
一句话,小学数学采用分层教学,提高学生的整体数学水平是十分必要的。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提高學生的学习信心。并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让他们学有所成。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该与时俱进,认真学习新的教学理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习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分层教学不断完善。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艳丽.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误区和对策[J].科普教育选刊,2016(11):66-67.
[2]徐宏斌.浅析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的实施对策[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7(04):98-99.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教法研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进步,以往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越来越背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小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尤其是数学难度大、抽象性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很难入门。如果在教学中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很容易导致学困生越来越多。面对新的教学形势,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必须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走出一条适应新时期学生发展的优质高效的教学新路子周期。分层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水平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它打破了一般的、固定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加灵活,有利于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1、对学生进行客观、适当的分层
小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所以在课堂上,往往表现出比较明显的性格差异。有的学生一走进小学课堂,就表现得很好,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不会上课,不写作业;有的学生学习没有主动性,老师抓得紧就会积极,抓得不紧就会懈怠。开展分层教学,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态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基础。在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将全班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等级。每一级为一组,共设A、B、C三组。A组为优秀生,B组为中等生,C组为差生。考虑到C组学生各方面能力相对较差,我们首先要让C组的学生坐在中间,在安排座位的时候和A组的学生坐在同一张桌子上。有利于A组的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带动C组的学生,并使C组的学生有意或无意地得到启发和帮助。但是,学生的水平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该从动态的角度、发展的角度来观察学生。随时关注学生的发展变化,并及时调整分层,满足他们的志向,便于他们更好地发展。从这个角度看,分层教学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有效提高了各层次学生的综合能力。
2、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分层教学是一种手段,我们的目的是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有所收获。因此,分层次教学的重点是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次的梳理。并根据学生的水平精心设计,从教学活动的形式到教学内容的讲解。以及教学方法的运用。特别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为了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更关键的是要考虑设计各个层次的知识转移点,难易适中。因材施教,做到有的放矢,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如在教学中讲授"圆面积计算"的内容;公式推导过程复杂,不易理解,字母运算较多。理解能力差的学生根本掌握不了。这时,我只要求这些学生掌握最后的计算公式,对于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对于公式推导过程一定要掌握。对于学生中的后进生,我们老师确实需要冷静,在课堂上也让个别学生听懂了课,课后我们也可以用单独辅导的方式来弥补。我们要抓住问题的难点,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出难度和得体性的问题,并让他们思考一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跳一跳,摘桃子"。
3、采用多元化激励评价的原则
教学评价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尤其是激励评价的艺术在分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分层次教学的好处在于调动了中下游学生的积极性,减少了学生的学习压力。有学习困难的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能力不同,收获不同,心理素质也不同。因此,我们应该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避免只重视优秀学生而忽视学习困难学生的现象。相反,我们应该对中低水平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激励。比如说C组的同学,学习上有一些困难,只要有一点收获,他们将受到鼓励,以建立他们的自信心。B组具有一般认识的学生要注意自己的努力和提高,使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对A组学生的要求要严格,但同时也要告诫他们不要骄傲自满。我们要明确在认知方式、个性特征、学习习惯、生活特点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学生个体之间的兴趣爱好,自身发展也存在很大差异。这使得每个学生的发展过程不同,发展目标具有个性化特征。因此,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我们的评价应该以学生的不同个性为依据。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正确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发展潜力,并实施分级评价。
4、总结
一句话,小学数学采用分层教学,提高学生的整体数学水平是十分必要的。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提高學生的学习信心。并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让他们学有所成。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该与时俱进,认真学习新的教学理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习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分层教学不断完善。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艳丽.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误区和对策[J].科普教育选刊,2016(11):66-67.
[2]徐宏斌.浅析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的实施对策[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7(04):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