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音乐柏拉图式美学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uuper4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对音乐和音乐审美本质的作用,一直以来就有不同的论著。有人认为音乐就是乐音依据美的方式流转,音乐的美就是乐音流动,音乐诠释和鉴赏是主观的,需要剔除施加给音乐的伦理意义。但有人反驳“音本体”观念,认为音乐审美本身在于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指出音乐审美和道德意义相一致。不同理论语境与现实遭遇会引起对音乐意义的不同阐述,其价值在于显露音乐意义的不同层次,不是对音乐意义的一种规范性叙述。本文试通过对柏拉图音乐美学理论和音律价值分析,来深化对音乐美学本质的认知。
  关键词:音乐 柏拉图 美学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探讨柏拉图音乐美学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柏拉图没有像研究美那样有一篇专门的对话来研究音乐。有关音乐的美学主要参见《理想国》第三卷和《法律篇》第二卷。为了系统地掌握柏拉图的音乐美学,根据思想的逻辑性将它们重新排列来诠释;二是柏拉图的音乐美学是从音乐角度来观察的,它的重点在与人的德性,是为研究人的美德而涉及音乐的美学问题。我们在柏拉图那里看到了音乐的伦理意义,从这个意义出发,还强调了音乐的教导作用——使人的心灵净化,让社会完美和谐。音乐不仅能够让灵魂崇高,还能使行为优雅。柏拉图主张用音乐来陶冶美好的性情、涵养高尚的人格、建设正义的国家。他反对那种对音乐韵律和节奏纯粹感官上的满足,并极端地认为这种表面上的美感音乐不是真正好的音乐。当然,音乐是依形式而存在的,没有这些韵律、节奏形式和那种形象化的艺术表达,就没有音乐。柏拉图没有反对这点,只是认为仅是形式还不够,只有那种对理念直觉相符合的音乐才是好音乐,才是真正有价值的音乐。
   一 柏拉图式音乐观
   音乐和人类关联紧密,对人类有主要作用。身为文化大师,柏拉图在哲学观从根本上对音乐做出了阐述。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三卷中阐述了音乐的教化功能。柏拉图指出美和丑是紧随着好的音乐与坏的音乐的,“儿童阶段文艺教育最为重要。一个儿童从小受到良好教育,节奏与和谐入浸他小小的心灵深处,在这里牢牢地生根发芽,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假如受了不好的教育,结果则是相反。再者,一个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针对人工作品或自然物的缺陷也很敏感,所以,对丑恶的东西会极为反感,对优美的东西会非常赞赏,感受其鼓舞,并从中吸取营养,使自己心灵成长得既美且善。”在人们“认识节制、勇敢、大度、高尚等美德和与此相反的诸邪恶本相,也能认识涵盖它们在内的一切综合方式”,那么,他“对优美的东西会极为赞赏,感受其鼓舞,并从中吸收营养,让自己的心灵成长得既美且善。对任何丑恶的东西,他能如嫌恶臭不自觉地加以谴责”。就此良好的社会风尚得到形成和巩固。反之,音乐也能对人的心灵发生不良反应。柏拉图即便没有详细诠释音乐怎样具体地运用在心灵中,但从他的论述中,能够推测出柏拉图认可音乐是一种以声音作为媒介的特殊方式。
   柏拉图提出,哀婉的音乐会让人的勇气消退,“他要求悲情不要过分,而要适度……”倡导悲情适中、节制,故“哀挽和悲伤的词句……混合的吕底亚调,高音的吕底亚调及与此类似的一些音调属于挽歌式的调子……对于一般有心上进的妇女尚且无用,更不要说对于男子汉了”。繁杂的音乐也会迷乱人的心志,“繁杂的音乐出现放纵……至于朴质的音乐则能发生心灵层面的节制”。不需要追求繁杂的节奏和多种多样的音律,要确保心灵的节制就要保持音乐的质朴。在柏拉图看来,多弦乐器奏出的音乐也是繁杂的音乐,因此,“不要求用很多弦子的乐器,不要求能奏出一切音调的乐器”。柏拉图还指出,不需要供养那些制造如竖琴和特拉贡琴这类多弦乐器和多调乐器的人,并且不欢迎长笛制造者和长笛演奏者。由此能够看出,柏拉图很早就留意到音乐节奏的快慢、音调的高低缓急和人生理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音乐对人心灵的净化和疏导功能是无可厚非的。身为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才会把它作为培育统治者的必备方式。人们很早就对声音和情绪的关联有很原始和普遍的理解。“古希腊人就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们分析了当时所流行的七种音乐,认为E调安定,D调热烈,C调和蔼,B调哀怨,A调发扬,G调浮躁,F调淫荡。”亚里士多德最推崇C调,指出它最为适合激励青年,这也有受到柏拉图的影响。
   二 柏拉图和谐音律在音乐中的体现
   毕达哥拉斯学派通过探讨音乐发现音调的特征和比率都在数目当中,发现音调的不同体现为数的各异,不同的音量能够构成和谐的曲子。通过在琴弦上作试验后发现,数目对音调具有决定性作用。毕达哥拉斯学派发现“假如一根弦负有十二磅的重量,另一根负有六磅的重量(1:2),便发出八音度的音乐谐音来;8:12或2:3的比例,发出五音度的谐音;9:12或3:4的比例,发出四音度”。毕达哥拉斯学派看到音乐的和谐取决于数目多少,因此,认为数目定然决定一切,所以,他指出数是万物之源。正如亚里士多德所指出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见到了音律变化和比例可由数来计算,所以,他们想到自然间万物似乎不可由数范成,数遂为自然间的第一要义;他们指出数的要素即万物的要素,而全宇宙也是一数,并应是一个乐调”,这是柏拉图音律和谐论的思想渊源。柏拉图沿着毕达哥拉斯的思想继续前行,在其《斐莱布篇》里,他依然借用苏格拉底之说:“假如你去把握音乐技艺,你不也像前面学习字母一样理解某个声音吗?我们能够从声音中区分高音、低音和音高。当你理解高音和低音之间的音阶数量和性质以及和这些音阶有关的音符及由此出现的音符体系,这些音符体系是我们学过的,称其为‘音域’,也就是说,当你掌握表演者身体运动的有关特征,据说这些特征是由数来决定的,被称作为‘数目’和‘尺度’,你要始终牢记这是处理和多问题的正确形式。”所以,柏拉图指出音乐的根本在于音律之间数和比例关系的和谐。同时,他通过探究当时流行的几种调式,同样发现了这一结果,他发现古希腊乐曲中的“某些伊奥尼亚调,还有某些吕底亚调,都能够称之为靡靡之音”,而“多利亚调和弗里基亚调一刚一柔,却能适当地模仿人们的成功或失败、节制或勇敢时发出的声音”。音乐的根本在于音律之间数和比例关联的和谐,柏拉图的这种音律和谐论告诉我们音乐到底是什么,音乐根本是什么,什么样的东西才能称得上是音乐,这就是柏拉图的音乐本质论。
   三 柏拉图和谐心灵在音乐中的体现
   柏拉图多次引用毕达哥拉斯学派的音乐起源与和谐说,指出和谐作为事物美的主要特征,重点体现在音乐这种艺术和技艺上。柏拉图“和谐论”主要表现在灵魂和宇宙和谐统一的思想当中,并指出灵魂和谐源自于灵魂对理念世界的直观,灵魂中有着永存的和谐。音乐既是数的艺术,又是模仿的艺术,音乐的和谐是对和谐理念的模仿,音乐因而和灵魂有相通之处。和谐理念就是音乐和灵魂的相同点,所以音乐能表现灵魂的和谐。
   1 和谐心灵与音乐的本质相通
   柏拉图指出,音乐是对立元素的和谐一致,它把繁杂归向统一,将不协调转向协调。这一点同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和谐论”是相同的。柏拉图还指出音调的协调需要理解为“和谐是声音调协,而调协是一种相互融合,两种因素假如相反,就不可能相互融合,相反因素在还没有互相融合时,也就不可能有和谐存在了。”柏拉图又指出:“出于同样理由,节奏起于快慢,也是源本相反而后来相互融合的。在这一切事例中,产生协调融合的是音乐,它正如医学,在相反因素中引发相亲相爱。因此,音乐也能够说就是研究和谐与节奏范畴之内爱情现象的科学。”把不同高低、强弱、快慢、长短、稳定与不稳定的声音调和一致起来就出现了音乐。音乐就是和谐,和谐就是美。这是柏拉图美学思想的精华所在。
   2 和谐心灵与音乐的精神共融
   柏拉图在《斐列布斯》篇里曾说过:“有些声音柔和而清楚,产生一种纯粹的音调,它们的美就不是相对的,是从它们本质出现的,它们所产生的快感也是它们所特有的。”这里的本源就是指音乐之间数与比例的联系,这种快感指的是因数比例关系在心灵深处引发的和谐感。也是人精神领域必然之所求,表明人类“为何能从音乐中领悟到特殊的快乐,依据‘同类相求’的原则,灵魂与和谐振动产生欢乐的共鸣”。所以,柏拉图认为音乐的精神将不生不灭,永恒不变,从音乐自身的特性开拓到心灵,再引入教育当中。可见,音乐实为理性享受,音乐教育是寻求真理与知识的理性教育,因此,奠定了西方音乐思想至真的基石。
   3 和谐心灵与音乐的审美同源
   柏拉图造就了著名的三位一体“真、善、美”,并把它作为衡量文学艺术作品的根本标准。柏拉图认为,最“美”的东西不是外在的感官愉悦,而是一种理智、激情和节制的完美综合,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标来探讨,把人的内在引导为美和善。因此,在好的音乐地熏染下,会产生个人的美德,个人就是和谐、正义的,进而形成同样和谐与正义的国家,这种培育人的形式正是音乐真正的价值精髓。柏拉图指出,人存在的最高境界是要求真、善、美的和谐,而身、心健全的互动正是一切精神引导的基础。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音乐存在的意义是提升人的修养,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因此,只有身心和谐的人才能善尽公民之责,而只有依照善良的公民才能建立健全的社会。追求完美、和谐是柏拉图思想的基本要点。真、善、美的统一归集总结了人类最高价值。
   4 和谐心灵与音乐的教导紧密
   柏拉图认为音乐教导对一个人“和谐心灵”的形成非常主要,由于“节奏和旋律比其它事物更容易参透心灵深处,在这里牢固扎根,假如一个人受过良好的教育,他就会变得很有教养,但是接受错误的教育,结果就是相反的。受过正确音乐教育的人能敏锐地观察到缺乏美的事物,也会厌恶丑陋的东西,他会赞赏美好的事物,为美好的事物所鼓励,从中吸取营养,让自己的心灵变得美丽。虽然在年幼的时候,还不知道丑恶事物的原因,但却能正确地拒斥任何丑恶的东西,受过这种教育的人长大成人后,会很自然地欢迎理智接近,理智在他看来就好像早已认识的老朋友”。指出人们都要趋向于“可以在包含和表达各种性质的复合事物中认识节制、勇敢、公正、高尚之类的性质,以及与此相反的各种性质,不管他们出现在哪里,我们都可识别它们本身及其影像,不管体现在大事物还是小事物中都不可忽视它们,相信认识它们自身及其影像属于同一种技艺和学习”。柏拉图指出要想成为身心皆美之人就要接受音乐教育、掺合音乐的理性去生活。柏拉图认为,音乐中也有善恶,这种善或恶的音乐会影响听者的心灵是否和谐。“不美好、不和谐的邪恶节奏、音调都与邪恶言辞和品格相联系,反之,美好的节奏与和谐的音调则与节制与美好的气质相关联,而且变为它们的象征”。所以,“那些甜蜜的、柔软的、哭哭啼啼的音调”,可把人的“激情完全烟消云散”,可使人的“灵魂萎靡不振”,让人“成为一个‘软弱的战士’”的乐曲定会排除。因此,柏拉图觉得人类只需要那些和谐的曲调和善的音乐,以便让人的内心更加和谐。
   总之,从音乐何以是,到音乐是什么,再到音乐有何用,柏拉图从音乐的本源、本质、价值和教导几个层面全面论述了音乐的真善美。柏拉图的音乐本体论、音乐本质论和音乐价值论构成了柏拉图音乐美学思想的整体构架。本文认为,问题不在于柏拉图的观点有多么的正确和不可推翻,而在于从他有关音乐伦理价值的思想中,我们应该理解两点:一是音乐的伦理价值是内在于音乐之中的,而不是外在的或者附加在音乐之上的价值;二是音乐的伦理价值不是道德说教。音乐以人为美,直指人的心灵,人以和谐为贵,音乐和谐与人的和谐是一致的。
  
   参考文献:
   [1] [希腊]柏拉图,朱光潜译:《会饮篇》,《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2] [美]杰米·詹姆斯,李晓东译:《天体的音乐》,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 [希腊]柏拉图,张智仁、何勤华译:《法律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 [希腊]柏拉图,朱光潜译:《理想国》,《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作者简介:陈红宇,女,1970—,福建福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表演、音乐表演理论,工作单位: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其他文献
一氧化氮在机体抗感染免疫防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被发现之后 ,各国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这些研究证明 :一氧化氮作为活化巨噬细胞的一种细胞毒效应分子 ,在抑制和杀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