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魏晋”这两个字,不仅是一个历史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
就历史言,“魏晋”是个乱世:王纲解钮,礼崩乐坏,伦常失序,群雄并起,“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致使神州动荡,生灵涂炭。一句话,天下大乱,且乱得不能再乱!
就文化言,“魏晋”是个花园:思想自由,价值多元,个性张扬,文艺勃兴,上可与先秦相媲美,下则为盛唐开先河,人才辈出,群星璀璨。一句话,美不胜收,怎一个美字了得!
魏晋,就好比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三峡”,一则是,地势诡谲,险象环生,逼仄处,山重水复疑无路;一则是,峰回路转,移步换景,开豁时,无限风光在险峰!
魏晋,有说不尽的金戈铁马,英雄无悔;魏晋,更有道不完的剑胆琴心,名士风流。
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建立曹魏政权,历时45年,先后有五位皇帝在位。
公元265年,司马炎篡魏自立,建立西晋王朝,历时52年,共有四位皇帝临朝。
公元316年,经过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的西晋王朝灭于匈奴之手。次年,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称帝,是为东晋。东晋偏安江南,历时104年,皇帝走马灯般换了11个,一辈不如一辈。
公元420年,刘裕逼迫东晋末代皇帝司马德文逊位,自称尊号,建立刘宋王朝,南朝170余年的历史由此展开。
无巧不巧,自曹丕建魏,至刘裕称帝,“魏晋”历史,正好跨越200年!
这二百年,“合久必分”的历史大戏演了两场:一场是大一统的汉分裂为“三国”,一场是统一了三国的晋,再度被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所灭,由此造成了长达270余年的南北大分裂,直到隋文帝杨坚来收拾残局,一统江山。分合之间,各路豪杰,龙争虎斗,英雄、枭雄、奸雄,层出不穷。正应了一句话——“乱世出英雄”。
不幸之中的万幸,这二百年,却是思想、文化、艺术的黄金时代,儒家经学式微,道家思想抬头,神仙道教方兴未艾,佛教东渐,落地生根,玄学风靡,尽态极妍,伴随着“人的觉醒”,“文的自觉”亦如影随形,文学、音乐、书法、绘画、雕塑、建筑等各种艺术样式,无不达到空前的繁荣与成熟,大师巨匠,络绎不绝,精品杰构,光耀古今。这也应了一句话——“国家不幸诗家幸”。
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诚哉斯言!
总之,这是一个充满色彩、悖论、冲突和悬念的时代。
这个时代,英雄辈出,武功赫赫,《英雄记》中人物多。
这个时代,名士纷纭,佳言如屑,《名士传》里风光好。
“竹林七贤”,就诞生于这个波诡云谲的时代。
他们不仅生存于、活动于这个时代,他们更影响了、甚至改变了这个时代。以至于后人说起“魏晋风度”、“名士风流”时,“竹林七贤”总是作为一面旗帜被高举,一种精神被弘扬,一个神话被膜拜。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他们不是英雄,而偏“能本色”。本色而兼风流,当然是真本色,大风流。
这七个人,对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文学、艺术乃至中国人的心灵,都产生过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这影响,自上而下,从古到今,文人墨客之诗文,名山秀水之遗迹,街谈巷议,道听途说,青史定论,黎庶口碑,无不斑斑可考,在在可见。
他们身上,几乎集中了中国古代读书人立身处世的所有选择。他们或仕,或隐,或仕隐双修,亦官亦隐;或智,或愚,或愚智相济,大智若愚;或语,或默,或语默并存,皮里阳秋;或嗔,或怒,或不嗔不怒,喜愠不形于色;或好,或恶,既能善善恶恶,爱憎分明,又能好恶不争于怀,口不臧否人物。他们矛盾着,痛苦着,纠结着,挣扎着,反抗着,他们不得不做着人生的各种试验,只希望在乱世中活出一份人的尊严。
他们身上,还凝聚着中国古人逍遥自适的精神,诗意栖居的理想,田园牧歌式的生存体验,以及形而上的超越气质。他们纵情山水,亲近自然,热爱艺术,崇尚审美,鄙薄权贵,向往自由。他们是喝酒的健儿,清谈的名嘴,诗文的行家,弹琴的里手。他们的萍聚,是一道人生盛宴,一段文艺华章,彰显的是一种“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们的星散,则是一场乱世悲剧,一曲红尘哀歌,演绎出了一系列人生大主题、存在大拷问:权位的丑恶,功业的虚无,生命的荒凉,自由的无价,真情的不朽……一曲终了,黯然销魂!
“竹林七贤”,几乎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面镜子。
从某种程度上说,走近了他们,也就是走近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灵。
了解了他们,差不多也就了解了专制制度下的古代中国人。
他们有真性情,因而有佳故事。
他们的性情千姿百态,引人入胜;他们的故事扑朔迷离,深入人心。
而且,还有一个天大的巧合常常不为人所注意——
公元205年,竹林七贤的“老大哥”山涛出生。
公元305年,竹林七贤的“小老弟”王戎去世。
这七个人,从横空出世到黯然终结,前后跨度,不多不少,正好一百年!
一百年啊,多少人来,多少人去?繁华,憔悴,萎靡,凋零。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梨花带雨,落英缤纷。
一百年,不过弹指一挥间;真风流,雨打风吹总不去。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摘自《文汇读书周报》2010.11.5)B②
就历史言,“魏晋”是个乱世:王纲解钮,礼崩乐坏,伦常失序,群雄并起,“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致使神州动荡,生灵涂炭。一句话,天下大乱,且乱得不能再乱!
就文化言,“魏晋”是个花园:思想自由,价值多元,个性张扬,文艺勃兴,上可与先秦相媲美,下则为盛唐开先河,人才辈出,群星璀璨。一句话,美不胜收,怎一个美字了得!
魏晋,就好比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三峡”,一则是,地势诡谲,险象环生,逼仄处,山重水复疑无路;一则是,峰回路转,移步换景,开豁时,无限风光在险峰!
魏晋,有说不尽的金戈铁马,英雄无悔;魏晋,更有道不完的剑胆琴心,名士风流。
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建立曹魏政权,历时45年,先后有五位皇帝在位。
公元265年,司马炎篡魏自立,建立西晋王朝,历时52年,共有四位皇帝临朝。
公元316年,经过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的西晋王朝灭于匈奴之手。次年,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称帝,是为东晋。东晋偏安江南,历时104年,皇帝走马灯般换了11个,一辈不如一辈。
公元420年,刘裕逼迫东晋末代皇帝司马德文逊位,自称尊号,建立刘宋王朝,南朝170余年的历史由此展开。
无巧不巧,自曹丕建魏,至刘裕称帝,“魏晋”历史,正好跨越200年!
这二百年,“合久必分”的历史大戏演了两场:一场是大一统的汉分裂为“三国”,一场是统一了三国的晋,再度被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所灭,由此造成了长达270余年的南北大分裂,直到隋文帝杨坚来收拾残局,一统江山。分合之间,各路豪杰,龙争虎斗,英雄、枭雄、奸雄,层出不穷。正应了一句话——“乱世出英雄”。
不幸之中的万幸,这二百年,却是思想、文化、艺术的黄金时代,儒家经学式微,道家思想抬头,神仙道教方兴未艾,佛教东渐,落地生根,玄学风靡,尽态极妍,伴随着“人的觉醒”,“文的自觉”亦如影随形,文学、音乐、书法、绘画、雕塑、建筑等各种艺术样式,无不达到空前的繁荣与成熟,大师巨匠,络绎不绝,精品杰构,光耀古今。这也应了一句话——“国家不幸诗家幸”。
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诚哉斯言!
总之,这是一个充满色彩、悖论、冲突和悬念的时代。
这个时代,英雄辈出,武功赫赫,《英雄记》中人物多。
这个时代,名士纷纭,佳言如屑,《名士传》里风光好。
“竹林七贤”,就诞生于这个波诡云谲的时代。
他们不仅生存于、活动于这个时代,他们更影响了、甚至改变了这个时代。以至于后人说起“魏晋风度”、“名士风流”时,“竹林七贤”总是作为一面旗帜被高举,一种精神被弘扬,一个神话被膜拜。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他们不是英雄,而偏“能本色”。本色而兼风流,当然是真本色,大风流。
这七个人,对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文学、艺术乃至中国人的心灵,都产生过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这影响,自上而下,从古到今,文人墨客之诗文,名山秀水之遗迹,街谈巷议,道听途说,青史定论,黎庶口碑,无不斑斑可考,在在可见。
他们身上,几乎集中了中国古代读书人立身处世的所有选择。他们或仕,或隐,或仕隐双修,亦官亦隐;或智,或愚,或愚智相济,大智若愚;或语,或默,或语默并存,皮里阳秋;或嗔,或怒,或不嗔不怒,喜愠不形于色;或好,或恶,既能善善恶恶,爱憎分明,又能好恶不争于怀,口不臧否人物。他们矛盾着,痛苦着,纠结着,挣扎着,反抗着,他们不得不做着人生的各种试验,只希望在乱世中活出一份人的尊严。
他们身上,还凝聚着中国古人逍遥自适的精神,诗意栖居的理想,田园牧歌式的生存体验,以及形而上的超越气质。他们纵情山水,亲近自然,热爱艺术,崇尚审美,鄙薄权贵,向往自由。他们是喝酒的健儿,清谈的名嘴,诗文的行家,弹琴的里手。他们的萍聚,是一道人生盛宴,一段文艺华章,彰显的是一种“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们的星散,则是一场乱世悲剧,一曲红尘哀歌,演绎出了一系列人生大主题、存在大拷问:权位的丑恶,功业的虚无,生命的荒凉,自由的无价,真情的不朽……一曲终了,黯然销魂!
“竹林七贤”,几乎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面镜子。
从某种程度上说,走近了他们,也就是走近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灵。
了解了他们,差不多也就了解了专制制度下的古代中国人。
他们有真性情,因而有佳故事。
他们的性情千姿百态,引人入胜;他们的故事扑朔迷离,深入人心。
而且,还有一个天大的巧合常常不为人所注意——
公元205年,竹林七贤的“老大哥”山涛出生。
公元305年,竹林七贤的“小老弟”王戎去世。
这七个人,从横空出世到黯然终结,前后跨度,不多不少,正好一百年!
一百年啊,多少人来,多少人去?繁华,憔悴,萎靡,凋零。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梨花带雨,落英缤纷。
一百年,不过弹指一挥间;真风流,雨打风吹总不去。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摘自《文汇读书周报》2010.11.5)B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