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立场与外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建设

来源 :浙江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tta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语:在消费文化、网络文学等通俗文化形式不断冲击既有文学与文化观念的当下,重写文学史、重构文学理论的追求应当呼应发展新的文学批评理论的需要,服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不应只是简单重复西方立场与方法,而应立足中国大地、体现中国立场、弘扬家国情怀、呼应中国文学与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为此,本刊特刊发三篇论文,它们分别从新时代文艺精神和文学原理重塑、当代现实主义理论话语创新、反思19世纪文学思潮并"重返"19世纪等角度,对外国文学研究如何体现中国立场与理论创新等问题展开讨论,以期推进新时代我国文学理论,特别是外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的创新与建设.
其他文献
在汉代神学目的论及神鬼之说、神仙方术流行的情况下,王充《论衡》继承道家的自然哲学生命观,阐述其以自然元气为基本哲学理念的生命本体论,认为人类生命是万物的一种,生与死体现了物质发生与消亡的基本规律.秉持这种基本观念,《论衡》在《道虚》《论死》《订鬼》《言毒》等篇中,辩说历史上各种有关鬼魂与神仙传说的虚妄性,反复论证生必有死、死后无鬼、修道不能成仙这样的观点.为了唤回人们的常识理性、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论衡》采取繁复、周密的论述方式,并采用"荴露"即明白易懂的行文风格.这其中体现了朴素的科学实证精神.王
明代"海上丝绸之路"勃兴与江南地区经济结构的"向海型"亦即"海洋性"变迁是双向互动的历史进程.明代江南地区作为与海洋密切接触的前沿地带,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海洋性特征愈发凸显,逐渐发展成为"海陆一体"的向海型的"海洋江南",以其大规模面向全球市场的商品货源的主要、集中产地,在明代"海上丝绸之路"兴盛和早期贸易全球化进程中担当了历史舞台的主角.将海洋史视角引入明代江南社会、经济转型研究,进而提出"海洋江南"这一概念,重新探讨海洋与江南地区的关联性以及海洋在江南地区社会、经济转型和发
主持人语:作为法理学的经典问题之一,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既涉及到法律规范的本体论问题,也关涉到法律推理、法律适用、规范逻辑等认识论问题.这一问题的讨论对法教义学、立法学、法概念论、法学方法论以及部门法理论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关于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国内法学界已经形成了多次学说的轮替:"三要素说"(假定、处理、制裁);"二要素说"(行为模式与法律后果);"新三要素说"(假定、行为模式与法律后果);"新二要素说"(构成要件与法律后果).
期刊
从东汉到隋朝的几百年,是中国封建时代由第一次长期大统一,到第二次长期大统一的转变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全国人口经历了急剧下降和曲折的消长过程,最后终于出现明显的回升趋势。
主持人语:奔涌向前的数字化,预示文明图景的新发展.数字化具有的赋能效应——"数字赋能"推动、引发文明系统方方面面发生新变革、新调整,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各个领域的权益配置出现了新局面.为深入认识数字赋能的本质、属性与影响,检视数字赋能与权益配置的正义性,本期我们约请了相关学者就此发表看法,期待学界进一步的关注与探讨.
期刊
主持人语:上个世纪70年代,一些港台学者打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大旗,提出与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相并列的"阐发法",初步显示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文化自信".随着比较文学在我国的蓬勃发展,在海内外中国比较文学学者的共同努力下,"阐发法"经过"单向阐释"向"双向阐释"的过渡,已然发展为今天作为比较文学中国范式的"跨文化阐释".跨文化阐释追求不同文化之间平等交流互鉴,因而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期刊
西方民主义者对中国的早期侵略活动,是从葡萄牙殖民者开始的。从十六世纪初,即明代正德年间起,葡萄牙殖民者海盗商人闯进了中国沿海,这是中外关系史和中西交通史的转折点。
主持人语:司法价值判断由于涉及法官的主观评价,被认为无法依据客观的标准作事后审查.但疑难案件的审判又无法回避或悬置价值判断或法官评价,因为众多法律概念和法律规则间接地、仿佛"编成密码似地"包含了主体评价,法律原则更是明白地代表了价值取向,并且只有在具体化之后才能转化成审判的依据和标准.
主持人语:法的自主性是法理学的经典问题,其不仅涉及法治命题能否成立,而且对法治实践也有很大的影响,不同的法理学派对此有不同的认识.随着西法东渐和法律全球化的发展,中国法治建设迫切需要在理论上回答"什么是法治"这个问题,围绕这个问题,中国法学界曾经出现了法律移植与本土资源、司法职业主义与大众主义、法教义学与社科法学之争.这三次争论虽然在法律规则、法律运作和法律论证等不同层面触及法的自主性问题,却最终都以折中的立场、思辨的结论有意无意地掩盖了这个问题.
编者按:中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诞生了众多以区域文化为背景、以地域名称而命名的学术文化.这些地域性学术彼此交融互鉴、共荣共生,在中华文化的核心内涵与思想价值上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共识."浙学"作为一种极富活力的地域学术形态,以其思想原创性强、历史影响广泛、地域特色鲜明,融汇彰显于广阔的中华学术传统之中,并通过与其他地域学术之间的学习互鉴、交融互动,孕育出更为丰富而深邃的学术思想,共同推动中国的学术文化向更新的形态和更高的阶段发展演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