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我们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心理素质的系统、全面发展无疑成为我们要关注的焦点。但目前学生普遍存在的焦躁、忧虑、孤僻、自暴自弃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严重阻碍着学生智力潜能的充分发挥、学业的进步和道德品质的形成,也不利于学生人际交往及正确人生价值的形成。因此,對形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分析和怎样采取有效的教育对策已成为我们当前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学生心理 障碍 原因 对策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存在着交互作用,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其它几方面素质的水平也会受到很大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对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并达成教育目标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从目前和今后的社会发展来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多元化,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没有团结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有没有健全的人格,都是成为人才的必需素质。
二、学生心理障碍形成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引导的缺失。陈旧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父母对子女期望过高、家庭不稳定等因素都是这一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
(1)家庭教育中的片面性。只重视智力开发和文化学习,并任意加重负担、盲目投资,给了孩子很大的压力,灌输给了孩子成绩好是唯一目标。万一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焦躁不安等不良心理状态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挫败感、厌学等,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心理障碍。
(2)家长对于学生心理状态的漠视。有些家长对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发展的基本知识了解较少,不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帮助、关心、引导孩子,不能民主平等的与孩子沟通交流,使孩子容易与家长形成敌对状态,造成逆反心理,对于孩子健康的心理发展不利。
(3)家庭关系的紧张、气氛的不和谐也是造成孩子不良的心理因素的重要原因。
2.学校教育的片面引导。学校和老师的观念和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1)学校教育的片面性。多少年来,单纯的把升学率作为学校发展的目标片面地抓学生智力的培养,忽视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严重损害学生全面、高素质发展。
(2)教师在教育方法上存在问题。区别对待所谓的“好、坏学生”,不能平等民主的与学生交流,不能给学生理解和尊重,甚至讽刺和体罚学生,都会给学生心理造成严重伤害。学生极易产生自卑、逃避、逆反等不良心理行为,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
3.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多元文化的交织、网络不良文化的充斥、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的加深等社会因素不可避免地给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冲突,加之学生涉世不深、认知水平不高、识别能力低等问题都导致了在与主流文化的碰撞、对抗过程中,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难以应付、抵制调整相应的心理状态,从而产生迷失、焦虑、消极、冲动、偏激等心理障碍。
三、应对策略
如何正确对待学生心理问题并有效地预防、干预和矫正各种心理障碍,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探索出一条合理有效的教育对策来合理应对。
1.转变教育观念及发展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所以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2.建立和谐的、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氛围。
和谐的学校氛围、轻松愉悦的师生关系和团结友爱的同学关系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教师给予学生信任与尊重,学生就会主动向教师敞开心扉,诉说自己的烦恼和心事,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灵,及时帮助他们排解心理烦恼。此外,学校应开设专题讲座等专项活动,根据学生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问题,将有关心理学知识和心理保健方法传授给学生,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和科学地健全自己的心理素质。
3.做好专业人士及教师的心理教育培训工作。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心理教育辅导员。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身心发展和成长。因此老师的职责不仅仅停留在教书上,应花更大的精力在育人上,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循环。
4.将社会、学校和家庭环境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学校教育是学生心理教育的主要渠道,但家庭和社会教育也是重要的途径。营造和谐温暖的家庭关系,尊重孩子的选择,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在心理和思想上给予适当的指导,可有效舒缓孩子的压力。建立家校联系的平台,学校的各项活动家长都能积极地参与进来,能够及时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了解和帮助。同时,学校的教育不能与社会脱节,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可以促进学校、家庭对学生的教育。只有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共同努力下,营造一个健康、文明的社会环境,才能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河南郑州市102中学;450000)
【关键词】学生心理 障碍 原因 对策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存在着交互作用,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其它几方面素质的水平也会受到很大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对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并达成教育目标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从目前和今后的社会发展来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多元化,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没有团结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有没有健全的人格,都是成为人才的必需素质。
二、学生心理障碍形成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引导的缺失。陈旧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父母对子女期望过高、家庭不稳定等因素都是这一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
(1)家庭教育中的片面性。只重视智力开发和文化学习,并任意加重负担、盲目投资,给了孩子很大的压力,灌输给了孩子成绩好是唯一目标。万一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焦躁不安等不良心理状态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挫败感、厌学等,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心理障碍。
(2)家长对于学生心理状态的漠视。有些家长对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发展的基本知识了解较少,不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帮助、关心、引导孩子,不能民主平等的与孩子沟通交流,使孩子容易与家长形成敌对状态,造成逆反心理,对于孩子健康的心理发展不利。
(3)家庭关系的紧张、气氛的不和谐也是造成孩子不良的心理因素的重要原因。
2.学校教育的片面引导。学校和老师的观念和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1)学校教育的片面性。多少年来,单纯的把升学率作为学校发展的目标片面地抓学生智力的培养,忽视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严重损害学生全面、高素质发展。
(2)教师在教育方法上存在问题。区别对待所谓的“好、坏学生”,不能平等民主的与学生交流,不能给学生理解和尊重,甚至讽刺和体罚学生,都会给学生心理造成严重伤害。学生极易产生自卑、逃避、逆反等不良心理行为,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
3.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多元文化的交织、网络不良文化的充斥、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的加深等社会因素不可避免地给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冲突,加之学生涉世不深、认知水平不高、识别能力低等问题都导致了在与主流文化的碰撞、对抗过程中,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难以应付、抵制调整相应的心理状态,从而产生迷失、焦虑、消极、冲动、偏激等心理障碍。
三、应对策略
如何正确对待学生心理问题并有效地预防、干预和矫正各种心理障碍,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探索出一条合理有效的教育对策来合理应对。
1.转变教育观念及发展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所以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2.建立和谐的、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氛围。
和谐的学校氛围、轻松愉悦的师生关系和团结友爱的同学关系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教师给予学生信任与尊重,学生就会主动向教师敞开心扉,诉说自己的烦恼和心事,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灵,及时帮助他们排解心理烦恼。此外,学校应开设专题讲座等专项活动,根据学生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问题,将有关心理学知识和心理保健方法传授给学生,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和科学地健全自己的心理素质。
3.做好专业人士及教师的心理教育培训工作。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心理教育辅导员。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身心发展和成长。因此老师的职责不仅仅停留在教书上,应花更大的精力在育人上,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循环。
4.将社会、学校和家庭环境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学校教育是学生心理教育的主要渠道,但家庭和社会教育也是重要的途径。营造和谐温暖的家庭关系,尊重孩子的选择,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在心理和思想上给予适当的指导,可有效舒缓孩子的压力。建立家校联系的平台,学校的各项活动家长都能积极地参与进来,能够及时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了解和帮助。同时,学校的教育不能与社会脱节,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可以促进学校、家庭对学生的教育。只有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共同努力下,营造一个健康、文明的社会环境,才能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河南郑州市102中学;4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