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世界拉祜朝圣地,原名祭祀主题公园,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境内。其建造有多处拉祜族祭祀文化寓意的建筑、场景,以及景观小品,集中展现了拉祜族祭祀文化中对“原始宗教崇拜”、“猎神崇拜”、“佛教崇拜”,以及“基督教崇拜”,由此可以对拉祜族祭祀文化的形成,以及祭祀文化的历史作进一步的了解。
[关键词]拉祜族 朝圣地 祭祀
世界拉祜朝圣地位于全国惟一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占地154.23亩,是拉祜族祭祀的场所,也是拉祜族宗教文化、祭祀文化集中展示和民族寻根问祖的场所。
一、原始宗教时期主题祭祀
世界拉祜朝圣地的游览路线是从“天神厄莎庙”开启的。处于原始时期的拉祜族,对宇宙万物,各种自然现象和自然力,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等不能理解,同样产生了畏惧心理和盲目的崇拜,而在拉祜族创世史诗中是这样记载的:“厄莎在混混沌沌的宇宙中产生,自养自大,具有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他织天网地网,竖天梁地梁,造天造地,造了山、川、河流和自然界万事万物。”拉祜族人民认为厄莎就是超越人类社会和自然之上的神灵。由此可见,“厄莎”是拉祜人民心目中的最高神灵。在入园的第一个雄伟建筑便是天神厄莎庙,也足以说明天神厄莎在拉祜族人民心中的地位。
自“天神厄莎庙”向北而上,建有一雕塑,手举一熊熊燃烧的火把向着天空。这便是天神厄莎的儿子扎努扎别。相传扎努扎别带领拉祜族人民共同耕作狩猎,不愿上缴天神厄莎粮食和劳动果实,为此惹恼了天神厄莎。在与厄莎斗争的过程中死去了,为此拉祜族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英雄,便会点燃无数的火把,表达哀悼之情。由此也说明拉祜族人民在对天神厄莎崇拜的同时,也会进行反抗和斗争来争取自己的权利。
在顺山势向北直上,有2座相对较小的庙宇,其名分别为扎迪庙和娜迪庙。他们便是拉祜族的祖先。《牡帕密帕》讲的就是拉祜族开天劈地的故事,讲述了人类的起源。在扎努扎别死后,厄莎种了一棵葫芦,葫芦长大之后,里面有一对小兄妹,厄莎珍爱如宝,这对兄妹长大之后,厄莎让他们结婚,因为生下了九对最初的人类。这就是人类的诞生。扎迪庙和娜迪庙祭祀的便是这两位拉祜族祖先。
在扎娜庙的道路两旁,分别建有十二生肖图腾雕塑、拜天祭地的小广场;在小广场的中间,是拉祜族图腾——葫芦的大地刺绣的花坛,以及神鼓的雕塑。这一些列的景观都展现了拉祜族人民对天地山川、生肖、葫芦、神鼓的崇拜;在崇拜的同时,对它们进行祭祀,也表达了拉祜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狩猎文化主题祭祀
之后进入的是气势宏伟的狩猎广场;在广场上,人们可以拉箭射弩,体验原始的拉祜族狩猎生活。相传,拉祜族先民一直过着采集游猎生活,并将这种生产方式的烙印带至今天, 被人们冠以“猎虎的民族”的美称。因此“猎神”是拉祜族诸神祭祀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战祸的侵袭, 造成了拉枯先民持续不断地游动迁徙,并留下了他们的民族文化足迹。在这广阔的狩猎广场上,纪念的便是这一历史时期的拉祜先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轨迹。
三、佛教主题祭祀
狩猎广场北上,建有一宏伟的佛房,其中供奉的便是“五佛五经”,其中“五佛”分别为上允南栅佛、东朗东佛祖、西盟勐卡佛、竹塘广明佛,以及拉巴德盼委佛。据史料记载16世纪,拉祜族社会已经从狩猎采集经济进入了农耕为主的经济转变时期。在这一时期,正是傣族封建领主土司统领的时期。土司的民族压迫和经济搜刮有增无减,名目繁多的钱粮门户款、苛捐杂税、徭役负担都强加在拉祜族人民的头上,有些又是专门针对拉祜族的,是拉祜族人民生活在痛苦和死亡线上,激起了对封建土司。官府的愤恨和争取生存的强烈愿望,但又无能为力,只有寄托于神灵。这时来自大理鸡足山的明朝遗老杨和尚,以行医为名,进入拉祜族地区传教。他精通佛学,医术高明,救活了很多濒临死亡的拉祜族人,在原始落后的拉祜族山区很受欢迎。他走遍了拉祜族山区,边行医边宣讲“普度众生”的佛教教义,在拉祜族中扎下根基。之后便建盖佛堂。拉祜族史诗称“五佛五经”;汉文史料记载,五个佛教中心,称之为“五佛地”。通常理解,五佛地以佛像为真传,即崇拜佛像;五经地以佛经为真传。“五佛五经”便是祭祀这一时期的佛像和佛经。
四、农耕文化主题祭祀
在“五佛五经”之上,来到的之处,建有牛雕塑、犁雕塑和镰刀雕塑的广场。这一区域祭祀的是拉祜族由狩猎时代过渡到农耕时代这一历史场景。拉祜族进入农耕经济以后,生产生活比狩猎时代更加稳定,生活有了改善,当他们收获粮食后,认为除了厄莎之外,也有耕牛农具一份功劳,是耕牛、农具的神灵帮助的结果。因此每年的新春佳节,“新米节”都要以节日食品糯米粑粑、小菜豆腐汤等贴在锄头、犁、篾笆、斧头和镰刀等农具上,期盼新的一年有更好的收成。
五、基督教主题祭祀
再顺山而上,来到的便是基督教堂。在清光绪末年,正值拉祜族反抗清朝官府和封建领主统治压迫的第三次大起义失败,在起义中起发动和领导作用的“政教合一”的佛教也因此遭到严重破坏而解体之时,基督教传教士永伟里开始在拉祜族地区传教。之后在糯福立足之后,建造大型教堂。这祭祀的就是基督教传入拉祜族地区的这一历史时期。
六、社会主义主题祭祀
到达山顶,是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八个世居民族(拉祜族、佤族、哈尼族、彝族、傣族、布朗族、回族,以及景颇族 )欢歌欢舞的大雕塑。这一场景纪念的便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八个民族共荣共生的欢乐景象。
通过世界拉祜朝圣地,可以清晰的看出,拉祜族是从葫芦里走出来的民族,经历了从原始宗教时期、狩猎文化时期、佛教时代、农耕文化时代、基督教时期,以及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时代。充分的说明,祭祀文化,以及其产生的一系列祭祀活动,已经完全渗透到拉祜族人民的生活各个方面中,成为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结语
在古代,祭祀是向神灵求福消灾的传统仪式。对于拉祜族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所从事的狩猎、农事耕作、开镰收割、年节喜庆等活动都离不开祭祀活动。而世界拉祜朝圣地,通过建筑、景观来表现拉祜民族的由来和这个民族最远古的信仰和祭祀文化的形成过程,同时也体现了民族宗教文化祭祀的场所,进一步说明是“根”这一重要的祭祀文化渊源。
澜沧是世界惟一的拉祜族自治县,是世界拉祜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这里聚集了全世界三分之一、全国二分之一以上的拉祜族人口,是世界拉祜文化的中心。这里是世界拉祜族寻根问祖,祭拜先祖的朝圣地和图腾崇拜的溯源地。世界拉祜朝圣地有利传承、保护、弘扬和发展拉祜文化,积极的推进拉祜山乡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参考文献:
[1]娜 朵. 拉祜族民间文学集[M].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6
[2]晓 根. 拉祜文化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1997.
[3]晓 根. 拉祜族厄萨神的形象塑造[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1994, ( 4)
[4]政协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委员会编.拉祜族史[M].昆明: 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3
[5]澜沧县文化局.拉祜族民间诗歌集成[M].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
[6]云南省双江拉祜族布朗族自治县集成办公室. 云南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云南省双江资料卷[M].昆明: 云南出版社,1987
[7]王政华, 和少英.拉祜族文化史[M].昆明: 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8]格桑顿珠.拉祜族文化大观[M].昆明: 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关键词]拉祜族 朝圣地 祭祀
世界拉祜朝圣地位于全国惟一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占地154.23亩,是拉祜族祭祀的场所,也是拉祜族宗教文化、祭祀文化集中展示和民族寻根问祖的场所。
一、原始宗教时期主题祭祀
世界拉祜朝圣地的游览路线是从“天神厄莎庙”开启的。处于原始时期的拉祜族,对宇宙万物,各种自然现象和自然力,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等不能理解,同样产生了畏惧心理和盲目的崇拜,而在拉祜族创世史诗中是这样记载的:“厄莎在混混沌沌的宇宙中产生,自养自大,具有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他织天网地网,竖天梁地梁,造天造地,造了山、川、河流和自然界万事万物。”拉祜族人民认为厄莎就是超越人类社会和自然之上的神灵。由此可见,“厄莎”是拉祜人民心目中的最高神灵。在入园的第一个雄伟建筑便是天神厄莎庙,也足以说明天神厄莎在拉祜族人民心中的地位。
自“天神厄莎庙”向北而上,建有一雕塑,手举一熊熊燃烧的火把向着天空。这便是天神厄莎的儿子扎努扎别。相传扎努扎别带领拉祜族人民共同耕作狩猎,不愿上缴天神厄莎粮食和劳动果实,为此惹恼了天神厄莎。在与厄莎斗争的过程中死去了,为此拉祜族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英雄,便会点燃无数的火把,表达哀悼之情。由此也说明拉祜族人民在对天神厄莎崇拜的同时,也会进行反抗和斗争来争取自己的权利。
在顺山势向北直上,有2座相对较小的庙宇,其名分别为扎迪庙和娜迪庙。他们便是拉祜族的祖先。《牡帕密帕》讲的就是拉祜族开天劈地的故事,讲述了人类的起源。在扎努扎别死后,厄莎种了一棵葫芦,葫芦长大之后,里面有一对小兄妹,厄莎珍爱如宝,这对兄妹长大之后,厄莎让他们结婚,因为生下了九对最初的人类。这就是人类的诞生。扎迪庙和娜迪庙祭祀的便是这两位拉祜族祖先。
在扎娜庙的道路两旁,分别建有十二生肖图腾雕塑、拜天祭地的小广场;在小广场的中间,是拉祜族图腾——葫芦的大地刺绣的花坛,以及神鼓的雕塑。这一些列的景观都展现了拉祜族人民对天地山川、生肖、葫芦、神鼓的崇拜;在崇拜的同时,对它们进行祭祀,也表达了拉祜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狩猎文化主题祭祀
之后进入的是气势宏伟的狩猎广场;在广场上,人们可以拉箭射弩,体验原始的拉祜族狩猎生活。相传,拉祜族先民一直过着采集游猎生活,并将这种生产方式的烙印带至今天, 被人们冠以“猎虎的民族”的美称。因此“猎神”是拉祜族诸神祭祀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战祸的侵袭, 造成了拉枯先民持续不断地游动迁徙,并留下了他们的民族文化足迹。在这广阔的狩猎广场上,纪念的便是这一历史时期的拉祜先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轨迹。
三、佛教主题祭祀
狩猎广场北上,建有一宏伟的佛房,其中供奉的便是“五佛五经”,其中“五佛”分别为上允南栅佛、东朗东佛祖、西盟勐卡佛、竹塘广明佛,以及拉巴德盼委佛。据史料记载16世纪,拉祜族社会已经从狩猎采集经济进入了农耕为主的经济转变时期。在这一时期,正是傣族封建领主土司统领的时期。土司的民族压迫和经济搜刮有增无减,名目繁多的钱粮门户款、苛捐杂税、徭役负担都强加在拉祜族人民的头上,有些又是专门针对拉祜族的,是拉祜族人民生活在痛苦和死亡线上,激起了对封建土司。官府的愤恨和争取生存的强烈愿望,但又无能为力,只有寄托于神灵。这时来自大理鸡足山的明朝遗老杨和尚,以行医为名,进入拉祜族地区传教。他精通佛学,医术高明,救活了很多濒临死亡的拉祜族人,在原始落后的拉祜族山区很受欢迎。他走遍了拉祜族山区,边行医边宣讲“普度众生”的佛教教义,在拉祜族中扎下根基。之后便建盖佛堂。拉祜族史诗称“五佛五经”;汉文史料记载,五个佛教中心,称之为“五佛地”。通常理解,五佛地以佛像为真传,即崇拜佛像;五经地以佛经为真传。“五佛五经”便是祭祀这一时期的佛像和佛经。
四、农耕文化主题祭祀
在“五佛五经”之上,来到的之处,建有牛雕塑、犁雕塑和镰刀雕塑的广场。这一区域祭祀的是拉祜族由狩猎时代过渡到农耕时代这一历史场景。拉祜族进入农耕经济以后,生产生活比狩猎时代更加稳定,生活有了改善,当他们收获粮食后,认为除了厄莎之外,也有耕牛农具一份功劳,是耕牛、农具的神灵帮助的结果。因此每年的新春佳节,“新米节”都要以节日食品糯米粑粑、小菜豆腐汤等贴在锄头、犁、篾笆、斧头和镰刀等农具上,期盼新的一年有更好的收成。
五、基督教主题祭祀
再顺山而上,来到的便是基督教堂。在清光绪末年,正值拉祜族反抗清朝官府和封建领主统治压迫的第三次大起义失败,在起义中起发动和领导作用的“政教合一”的佛教也因此遭到严重破坏而解体之时,基督教传教士永伟里开始在拉祜族地区传教。之后在糯福立足之后,建造大型教堂。这祭祀的就是基督教传入拉祜族地区的这一历史时期。
六、社会主义主题祭祀
到达山顶,是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八个世居民族(拉祜族、佤族、哈尼族、彝族、傣族、布朗族、回族,以及景颇族 )欢歌欢舞的大雕塑。这一场景纪念的便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八个民族共荣共生的欢乐景象。
通过世界拉祜朝圣地,可以清晰的看出,拉祜族是从葫芦里走出来的民族,经历了从原始宗教时期、狩猎文化时期、佛教时代、农耕文化时代、基督教时期,以及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时代。充分的说明,祭祀文化,以及其产生的一系列祭祀活动,已经完全渗透到拉祜族人民的生活各个方面中,成为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结语
在古代,祭祀是向神灵求福消灾的传统仪式。对于拉祜族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所从事的狩猎、农事耕作、开镰收割、年节喜庆等活动都离不开祭祀活动。而世界拉祜朝圣地,通过建筑、景观来表现拉祜民族的由来和这个民族最远古的信仰和祭祀文化的形成过程,同时也体现了民族宗教文化祭祀的场所,进一步说明是“根”这一重要的祭祀文化渊源。
澜沧是世界惟一的拉祜族自治县,是世界拉祜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这里聚集了全世界三分之一、全国二分之一以上的拉祜族人口,是世界拉祜文化的中心。这里是世界拉祜族寻根问祖,祭拜先祖的朝圣地和图腾崇拜的溯源地。世界拉祜朝圣地有利传承、保护、弘扬和发展拉祜文化,积极的推进拉祜山乡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参考文献:
[1]娜 朵. 拉祜族民间文学集[M].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6
[2]晓 根. 拉祜文化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1997.
[3]晓 根. 拉祜族厄萨神的形象塑造[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1994, ( 4)
[4]政协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委员会编.拉祜族史[M].昆明: 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3
[5]澜沧县文化局.拉祜族民间诗歌集成[M].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
[6]云南省双江拉祜族布朗族自治县集成办公室. 云南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云南省双江资料卷[M].昆明: 云南出版社,1987
[7]王政华, 和少英.拉祜族文化史[M].昆明: 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8]格桑顿珠.拉祜族文化大观[M].昆明: 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