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中校”独立学院转设困境及因应之策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597149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中校”独立学院是比较特殊的一类独立学院,本质上是由公办高校单独举办的独立学院,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对母体高校强烈的依附性.“校中校”独立学院在转设中存在的内生动力缺乏、基本办学条件难以达标、转设过程复杂、社会支持度不足等特殊原因,导致转设工作推进缓慢.为加快转设进程,“校中校”独立学院应抓住转设机遇,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探索适合本校最优的转设路径,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风险防控等,顺利平稳完成转设,使独立学院规范健康发展.
其他文献
在共同富裕的大背景和新的社会需求下,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精准扶贫显得尤为重要.职业教育因其专业特色和实用性,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了使职业教育有效助力精准扶贫,共同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主体,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需探索新的路径突破现有困境.本文以政府、社会、学校三个层次为主体,分析了目前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存在的困境及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及建议,以期探索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
本文首先阐述了二级院系学业预警的基本工作流程;其次对现阶段二级院系学业预警工作中存在的几类共性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加强事前干预和事中沟通、开展针对性学业预警工作、跟进和落实帮扶计划等具体优化措施,以补充和完善校级学业预警.
本文首先针对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理论教学的普遍情况进行了概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下造成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理论教学活动整体质量不高的具体原因,最后结合个人在高校思政教育理论教学的相关经验,建设性提出了创新思政教育理论教学的有效路径,希望可以给各高校以及从事高校思政教育活动的教师带来切实有效的帮助.
以虚拟仿真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世界医学教学发展的一种趋势.新冠疫情期间,很多医学留学生都滞留在国外不能返校,其实验教学无法正常进行,因此,我们在留学生中开展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探索.以大连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2017级、2018级及2019级三个年级的外国留学生汉语授课班临床医学专业共49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虚拟仿真平台的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消化生理学实验教学,实验过程中对留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测试.通过对实验参与度及测试结果等进行分析,为未来大规模虚拟实验的开展提供借鉴.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集信息技术与管理于一体的交叉学科专业.本论文在综合分析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递进关联性的基础上,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了四层,并根据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设计了不同层级之间的递进式多课程融合大案例教学模式.最后,提出了该教学模式的实现方式.
本文从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化工科研团队现状出发,分析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保障科研经费、加大培训力度、增强凝聚力、机制改革、文化建设和平台建设等措施来推动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可提高地方高职院校化工团队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融媒体时代,成人继续教育教材的开发也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在传统教材的开发和编写基础上,应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才能让教材更好地服务于读者.本文以中南大学出版社开发的“百校千课共享联盟护理学专业融媒体教材”丛书为例,介绍了融媒体教材的概论、融媒体教材的优点、融媒体教材的内容、融媒体教材的设计和融媒体出版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等,以期为其他专业融媒体教材的开发提供参考.
贵州省作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基础较好的省份,其自身具有一定的优势产业,这是该省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结合点.茅台学院是教育部批准的普通民办高校,围绕酿酒产业链布局专业,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导向,实施“5+3”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了人才培养途径,解决了企业用人需求“专、精”与一般高校人才培养相对“泛、粗”间的壁垒,服务黔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培养人才,发展科技和服务社会是大学培养学生的主线,如何加快推进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培养新时期有担当的一流创新型人才,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针对大学期间创新型人才培养知识与科技发展需求不相匹配及STEM教育方式应用不足的问题,构建了一个以STEM教育和产教融合为主导、适应高校本科工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良性机制,为新工科背景下国内院校工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提供借鉴.
本文以中山大学智能工程学院为例,探索了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中山大学智能工程学院围绕广东省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打造南方教育高地的战略目标,将教师的科研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实验充分融合,建立教学资源优化、实践手段突出、实践基地丰富、学生主动学习、具有扎实理工科基础并与国际化企业实际相结合的新型工科培养环境,满足广东率先实现现代化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新型工科人才的需求,成功地实践了新工科拔尖人才培养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