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11月4日,深秋的芝加哥:晨光低低地掠过密西根(Michigan)大湖广阔的水面,穿过湖畔茂密的树丛,静静地洒落到城里的街道上,从容地把这个城市带到了新的一天。
众多的街道中,密西根大街最先感知黎明的到来,这条纵贯南北的大街是芝加哥著名的商业走廊。它经过中心区时,大街的东侧是湖滨开阔的格兰特公园(Grant Park),西侧是一排石砌的摩天大楼,与上海外滩颇为相似。晨曦中,行色匆匆的人群早早地把这条街道带入了繁忙。临街底商店铺的伙计们赶早出工,在开市之前清扫店面,整理橱窗,升起国旗,开始一个普通的清晨。
就在这一天的晚上,密西根大街对面的格兰特公园吸引了全球的视线。芝加哥人倾城而出,在这里目睹了一个开创先例的民众选择:有史以来第一次,一个黑皮肤、肯尼亚人的后裔宣布获得美国总统选举的胜利。
40多年前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前,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Martin L. King)面对长长的纪念广场,发表了著名的“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如果说那时,那个广场的气氛多少有些抗争和激愤,11月4日格兰特公园的氛围则是热烈而平和的。也许是格兰特公园休闲而适意的性格,轻松地接纳了这一切。在这里一切好像都可以自然而然地发生。
然而,格兰特公园并非天成之物。它是芝加哥先哲们的远见之举;它是超脱商业、政治利益的城市意志的具体体现;它是芝加哥人锲而不舍精神的平凡表述。
芝加哥的1840年代(大致是清朝的嘉靖年间)是个一日千里、奔腾起飞的时代。企业和富商如雨后春笋般地在这个城市里成长,开发商和他们的设计师日夜兼程地谋画着如何获得下一块土地,如何迅速地以此牟利。富丽堂皇的大厦一栋栋拔地而起,而支撑这些繁荣的市政公益设施,多少有些疲惫不堪,街道拥堵脏乱。1871年的芝加哥大火是多种城市痼疾的一个激化表现。在此之后,人们将清理的城市残渣倾倒在今天格兰特公园的位置,与之相伴的还有铁路公司的货场和铁轨,以及不少破败的库房和工棚。喧闹繁华的城市与碧波浩荡的大湖之间的联系,被一片杂乱无章的荒地所切断。
但是,这片荒芜在一些芝加哥有识之士的心里却有着完全不同的远景。他们希望城市与大湖之间由一片绿色过渡。在此规划一系列的公园,开放运动场地,为日夜劳作的市民提供最便捷的休闲之处,解除城市压力,净化人的心灵,促进人与人的信任和理解,养育全新的城市文明。为了这个理念的实现,不少先哲倾尽积累和精力。
蒙哥马利•沃德(Montgomery Ward)先生,现代邮递服务产业的发明者,花费了20多年的时间,赢得了一系列的诉讼案,奠定了格兰特公园“永久开放、免于任何建筑”的法律基础。他说,“我是为芝加哥的穷苦人群而战,而非那些百万富翁……城市官员想让这里挤满建筑,把穷苦者的喘息空间变成富有者的炫耀之所,我认为这是不对的。”
在此基础之上,城市规划师奥妙思太德(Olmsted)、怀特(Wight)以及博翰(Burnham)先后为这个公园提出了几版不同的构想,但其核心价值始终一致:通过设计来体现公共利益,承载城市文明。
百年来,芝加哥人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一步步地完成了先哲们的设想,建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格兰特公园——孩子在这里嬉戏,老人在这里散步,画家在这里写生,人们在这里举办室外电影节与音乐节。无论贫富贵贱,无论黑白美丑,人与自然亲密无间。于是,11月4日那天的庆典,自然而然在这里地发生了,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规划从来不是从图纸开始,而是从理念、立法到每个人的践行与参与。在格兰特公园,芝加哥人完整地书写了一个真实而平凡的规划故事。
(作者为HOK副总裁)
众多的街道中,密西根大街最先感知黎明的到来,这条纵贯南北的大街是芝加哥著名的商业走廊。它经过中心区时,大街的东侧是湖滨开阔的格兰特公园(Grant Park),西侧是一排石砌的摩天大楼,与上海外滩颇为相似。晨曦中,行色匆匆的人群早早地把这条街道带入了繁忙。临街底商店铺的伙计们赶早出工,在开市之前清扫店面,整理橱窗,升起国旗,开始一个普通的清晨。
就在这一天的晚上,密西根大街对面的格兰特公园吸引了全球的视线。芝加哥人倾城而出,在这里目睹了一个开创先例的民众选择:有史以来第一次,一个黑皮肤、肯尼亚人的后裔宣布获得美国总统选举的胜利。
40多年前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前,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Martin L. King)面对长长的纪念广场,发表了著名的“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如果说那时,那个广场的气氛多少有些抗争和激愤,11月4日格兰特公园的氛围则是热烈而平和的。也许是格兰特公园休闲而适意的性格,轻松地接纳了这一切。在这里一切好像都可以自然而然地发生。
然而,格兰特公园并非天成之物。它是芝加哥先哲们的远见之举;它是超脱商业、政治利益的城市意志的具体体现;它是芝加哥人锲而不舍精神的平凡表述。
芝加哥的1840年代(大致是清朝的嘉靖年间)是个一日千里、奔腾起飞的时代。企业和富商如雨后春笋般地在这个城市里成长,开发商和他们的设计师日夜兼程地谋画着如何获得下一块土地,如何迅速地以此牟利。富丽堂皇的大厦一栋栋拔地而起,而支撑这些繁荣的市政公益设施,多少有些疲惫不堪,街道拥堵脏乱。1871年的芝加哥大火是多种城市痼疾的一个激化表现。在此之后,人们将清理的城市残渣倾倒在今天格兰特公园的位置,与之相伴的还有铁路公司的货场和铁轨,以及不少破败的库房和工棚。喧闹繁华的城市与碧波浩荡的大湖之间的联系,被一片杂乱无章的荒地所切断。
但是,这片荒芜在一些芝加哥有识之士的心里却有着完全不同的远景。他们希望城市与大湖之间由一片绿色过渡。在此规划一系列的公园,开放运动场地,为日夜劳作的市民提供最便捷的休闲之处,解除城市压力,净化人的心灵,促进人与人的信任和理解,养育全新的城市文明。为了这个理念的实现,不少先哲倾尽积累和精力。
蒙哥马利•沃德(Montgomery Ward)先生,现代邮递服务产业的发明者,花费了20多年的时间,赢得了一系列的诉讼案,奠定了格兰特公园“永久开放、免于任何建筑”的法律基础。他说,“我是为芝加哥的穷苦人群而战,而非那些百万富翁……城市官员想让这里挤满建筑,把穷苦者的喘息空间变成富有者的炫耀之所,我认为这是不对的。”
在此基础之上,城市规划师奥妙思太德(Olmsted)、怀特(Wight)以及博翰(Burnham)先后为这个公园提出了几版不同的构想,但其核心价值始终一致:通过设计来体现公共利益,承载城市文明。
百年来,芝加哥人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一步步地完成了先哲们的设想,建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格兰特公园——孩子在这里嬉戏,老人在这里散步,画家在这里写生,人们在这里举办室外电影节与音乐节。无论贫富贵贱,无论黑白美丑,人与自然亲密无间。于是,11月4日那天的庆典,自然而然在这里地发生了,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规划从来不是从图纸开始,而是从理念、立法到每个人的践行与参与。在格兰特公园,芝加哥人完整地书写了一个真实而平凡的规划故事。
(作者为HOK副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