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中心规划与设计的关键性指标研究

来源 :都市快轨交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zl19801110t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内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更多城市轨道交通进入网络化运营时代,如何合理规划与设计网络化运营下的轨道交通控制中心,已成为各城市建设中亟需解决的课题。结合国内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经验,提出控制中心关键的规划与设计相关的指标、方法,供轨道交通控制中心规划、工艺设计与建设的同行参考。
其他文献
根据济南泉域富水砂卵石地层特点,通过文献调查、理论分析、现场实测,并借助数值模拟计算,分析并优化基坑下卧弱隔水层注浆加固方案,得到注浆加固质量控制技术要点,提出端头井土体加固与封闭止水帷幕下辅助降水的关键技术,研发基坑降水回灌一体化系统及配套装备,攻克传统回灌技术存在的抽灌分离、回灌效率低、运维成本高等施工难题,阐述回灌水质处理、自动加压回灌及水位联动回灌等关键技术创新点,改良回灌井过滤器设置及止水段施工技术,形成富水砂卵层基坑封闭降水与回灌工程关键技术,对推广基坑降水与回灌工程的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有
表1主抽电机及风门运行参数1现场情况马钢烧结机通过风门控制抽风风量,风门开度在50%~75%之间,能源浪费严重,现场噪声大,设备振动明显,主抽风门及风箱蝶阀开度调整频繁,控制不精确。主抽电机及风门运行参数如表1所示。变频调速范围宽、准确度高、稳定性好、效率高,但在同步电机上的应用不是很多。高压变频调速成套系统由旁路柜、移相变压器柜、功率单元柜和控制柜组成,功率单元柜是成套装置的核心。
基于轨道交通互联互通的概念和内涵,分析轨道交通互联互通在物理层面和服务层面的基本特征,总结国内外轨道交通互联互通的发展经验。在构建轨道交通互联互通的架构体系的基础上,给出轨道交通在线路车站、信号、车辆、配线、供电、票务等设施设备的技术要求,以及一体化出行规划、一体化票务和一体化出行服务的技术特征。最后,探讨轨道交通互联互通条件下的交路和停站组织模式。
结合地铁车站特征,介绍高静压模块蒸发冷凝冷水机组的组成及特点,从不同时期子机组台数选择、标准地铁车站的冷水机房布置、制冷系统整体控制方案、机组冷却循环水水质控制方案、机组效率及能耗分析等方面,对比分析整体式蒸发冷凝冷水机组与高静压模块蒸发冷凝冷水机组在地铁车站中的适用性。对比分析表明,高静压模块蒸发冷凝冷水机组具有折旧费用低、机房面积小、控制难度低、运输及检修方便等优点,在地铁车站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研究北京地铁10号线列车乘客信息系统故障成因及设备标准化准入机制,对提升运营服务质量有重要作用,将其作为智慧地铁建设试点,具有研究价值。采用折线图,对2016年10号线列车乘客信息系统的故障率进行分析;采用可靠性分析法,对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进行分析。依据分析结果,指出系统中重点故障排查困难以及缺乏设备准入制度的问题,提出优化检修周期、标准化设备准入的解决举措,并根据改进前后的故障对比分析,进行应用效果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车载乘客信息系统进行规范化管理,可以有效减少故障发生,提高检修效率。
随着各大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不断加密,居民乘坐轨道交通日常出行的比例越来越高,乘客对地铁车站服务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依托2019年年底开通的成都地铁5号线的成功经验,以
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土柔性桥台复合结构是美国近年提出针对于中小型单跨桥梁的新型结构,结构具有占地少、费用低、耗时短等优点,随着我国次级道路桥梁快速发展,此工程应用在我国具有极大发展前景。从理论研究、试验研究、数值模拟三个方面简述了土工合成材料桥台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土工合成材料桥台设计方法,桥台的工作性能和影响工作性能因素的研究成果,并总结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土柔性桥台今后的研究重点。
在平面火焰煤粉燃烧实验系统上研究了O2/CO2气氛中不同热协流温度(1473~1873 K)和氧气体积分数(5%~20%)下神木西烟煤、长平贫煤和济源无烟煤煤粉的着火和燃烧特性。采用光纤光谱仪和CMOS相机分别获取了煤粉燃烧的火焰辐射光谱和火焰图像,比较了不同燃烧条件下不同煤种的煤粉着火距离、颗粒温度和颗粒温度波动系数。结果表明:随着热协流氧气体积分数的减小,煤粉火焰长度和着火距离增加,颗粒平均温度下降,颗粒温度波动系数减小;煤粉挥发分质量分数越高,颗粒温度波动
1问题的提出在断路器的控制电路中,通常会设置一个“防跳跃”回路,如图1所示。当断路器在合闸时线路发生短路故障,继电保护装置动作使断路器跳闸。如果在断路器控制电路中未装设防跳继电器KLA,则控制开关KK未复位前,断路器会出现多次“跳→合”现象,这就是断路器的“跳跃”。
为了掌握核电汽轮机末级长叶片材料1Cr12Ni3Mo2VN的疲劳性能,开展了低周疲劳试验研究,测试了材料的疲劳循环响应特性、循环应力-应变曲线和应变-寿命曲线,比较了不同疲劳寿命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结果表明:叶片材料在循环寿命的绝大部分期间都保持非常稳定的应力应变状态,仅在循环寿命初期表现出一定的循环软化特征;作为一种屈强比极高的材料,在循环周次105次及以上的疲劳寿命区域,循环塑性应变占总变形的比重变得非常小;断口形貌显示疲劳裂纹基本均起源于试样表面;Ramberg-Osgood模型和Manson-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