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学业成绩的评价观念、评价方法和评价内容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忽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过程和培养效果,急需建立职业教育的学业评价标准。针对性提出对策,构建职业教育学业成绩评价体系。
[关键词] 职业教育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面向人人的教育。学生学业成绩评定是对学生在校学习效果的综合评价,对学生就业有着重要影响。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实力。工学结合“做中学、做中教”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考察学生在做或学的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及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传统评价方法往往只是单一主体根据课程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学业成绩评价,无法反应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与结果,与用人市场的人才评价标准有脱节现象。职业教育的观念变革、课程改革势必导致评价制度的改革,建立新的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体系是目前职业院校面临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之一。
一、职业教育评价体系改革的迫切性
职业教育是面向生产一线培养技术性人才,教学目的的生产性、教育内容的职业性和教学环节的实践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但在实际教学中,大多仍然采用传统的评价方式,从而造成了教学形式和培养目标的脱节。
1.观念落后,目标偏移。当前职业教育评价基本上依据能力本位理念,一些职业院校在强调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同时忽略了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的培养,学校建设与教学缺乏人文观念、生命发展观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思想的内涵与指导。由于现行许多职业院校仍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往往把学生的课程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能力大小的标准。学生先进的评选、奖学金的发放都与学生的课程成绩挂钩,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弱化了学生创新意识,严重偏离了职业教育目标。
2.方法单调,主体单一。现行的职业教育评价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标准,以卷面考试为主要手段,以考试分数成绩为指针的应试教育评价体系。目前,大部分学校考试还是以闭卷形式为主,较少采用开放型的诸如开卷、口试、技能操作及演示等考试形式。过于注重书面测验、考试等量化评价,缺乏突出职教特色的针对性评价。学生成绩的评定仍然以教师评定为主,忽视评价主体多元化,尤其是忽视自我评价及社会行业评价的价值。
3.内容片面,标准滞后。现行的学生成绩考核侧重课堂教学内容的测试,学分制评价体系在评定学生学分时,主要的依据是学时,不论理论还是实践,以学习的时间长短决定学分的多少,这样的学分评价,不能很好地反映出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而且,用人单位所重视的学生职业基本素质以及学生个性特点等,在原有的评价体系中也未能很好地体现出来。学生的成绩评定重结果轻过程,往往以一两次的理论或实践考核作为依据,在推进“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时,我们不断地加大了实践课程的比例,却没有修订出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因此,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同时,这种考试时间固定,往往集中在期末一次性进行,课程门数又多,不仅会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还会使学生养成考试投机心理,造成考试作弊现象的滋生与蔓延。
二、职业教育学业成绩评价原则
根据职业教育的特征,以《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为指导,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操作性强的开放性教育评价体系。解决对培养的人才“评什么?怎么评?如何操作?”的问题。
1.知识与能力评价相结合,评价内容有针对性。以就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评价既要符合教学评价的普遍性,更要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重点考核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形成与结果,有效推进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改革。
2.水平与进步评价相结合,评价内容动态化。一方面评价内容要能与时俱进,反映职业岗位对知识与技术的不断变化。另一方面要对那些经过努力,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尽可能衡量其进步、提高的幅度。
3.智力与情感评价相结合,评价标准综合化。评价体系集“专业知识、岗位技能、职业素质”三位一体,对学生的评价既要考核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要考核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学习过程,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4.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过程常态化。过程考核在各项教学活动过程中经常性进行,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评价应常态化。不仅关注结果,更要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
5.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不应该再是评价的唯一主体,社会及学生本人都应成为评价主体。引入用人单位评价方法,把用人单位的评价和学校评价有机结合,对学生多纬度多侧面进行评价。
6.量性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评价方式多样化。改变过于注重书面测验、考试等量性评价,提倡资格证书、技能鉴定、各种竞赛或比赛与课业考核等多种方法与手段进行等质评价。建立与职业技能鉴定互通的教育评价体系。
三、构建职业教育评价体系
为了达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结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考核评价体系,既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教育发展和人才成长的需要。建立新的评价体系旨在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培养更多的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技术人才。
1.以学分认定系统作为评价载体。学校实行学分制管理,仍然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学生毕业资格的取得必须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总学分。
2.建立相应的能力考核体系,落实到不同阶段的教学任务中,根据模块化设置课程确定学生个性化学习、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及学习道德等评价项目设定权重计算学业成绩(见表1)。学科成绩评价确立评价主体为个人、学习小组和任教教师,三者的权重为0.1、0.2、0.7,以此计算课程的最终学习成绩。
3.建立行业部门的常规评价方法。行业评价纳入学生学习成绩评价体系组成部分之一。学生在实习阶段,实习用人单位和学校共建考核评价体系,共同评价学生实习成绩。实行训考分离,交叉考核,以实习用人单位评价为主,学校考核为辅,双方共同制定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过程的学生考核评价标准。除实习单位组织的出科考核、综合考核外,由学校命题对实习生进行一次理论考核;实习结束后学校组织进行一项实践考核,并对学生实习作出最终评价。
4.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或职业技能鉴定等考核方式。将职业资格证书、外语或计算机等级证书等作为引导专业能力教学的培训方向,作为考核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内容之一。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可以折合为相应的学分作为课外学分计入。
职业教育的评价制度研究还处于探讨阶段,没有多少可以照搬的内容。 确立职业教育的学业评价体系必须依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评价原则和评价体系。随着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学业成绩的评价制度必须改革,建立操作性强又能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完善。
作者简介:
胡兴娥(1968-),女,湖北长阳人,三峡大学护理学院教学办主任,硕士,从事教学管理和专业课程教学工作。
[关键词] 职业教育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面向人人的教育。学生学业成绩评定是对学生在校学习效果的综合评价,对学生就业有着重要影响。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实力。工学结合“做中学、做中教”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考察学生在做或学的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及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传统评价方法往往只是单一主体根据课程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学业成绩评价,无法反应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与结果,与用人市场的人才评价标准有脱节现象。职业教育的观念变革、课程改革势必导致评价制度的改革,建立新的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体系是目前职业院校面临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之一。
一、职业教育评价体系改革的迫切性
职业教育是面向生产一线培养技术性人才,教学目的的生产性、教育内容的职业性和教学环节的实践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但在实际教学中,大多仍然采用传统的评价方式,从而造成了教学形式和培养目标的脱节。
1.观念落后,目标偏移。当前职业教育评价基本上依据能力本位理念,一些职业院校在强调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同时忽略了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的培养,学校建设与教学缺乏人文观念、生命发展观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思想的内涵与指导。由于现行许多职业院校仍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往往把学生的课程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能力大小的标准。学生先进的评选、奖学金的发放都与学生的课程成绩挂钩,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弱化了学生创新意识,严重偏离了职业教育目标。
2.方法单调,主体单一。现行的职业教育评价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标准,以卷面考试为主要手段,以考试分数成绩为指针的应试教育评价体系。目前,大部分学校考试还是以闭卷形式为主,较少采用开放型的诸如开卷、口试、技能操作及演示等考试形式。过于注重书面测验、考试等量化评价,缺乏突出职教特色的针对性评价。学生成绩的评定仍然以教师评定为主,忽视评价主体多元化,尤其是忽视自我评价及社会行业评价的价值。
3.内容片面,标准滞后。现行的学生成绩考核侧重课堂教学内容的测试,学分制评价体系在评定学生学分时,主要的依据是学时,不论理论还是实践,以学习的时间长短决定学分的多少,这样的学分评价,不能很好地反映出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而且,用人单位所重视的学生职业基本素质以及学生个性特点等,在原有的评价体系中也未能很好地体现出来。学生的成绩评定重结果轻过程,往往以一两次的理论或实践考核作为依据,在推进“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时,我们不断地加大了实践课程的比例,却没有修订出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因此,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同时,这种考试时间固定,往往集中在期末一次性进行,课程门数又多,不仅会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还会使学生养成考试投机心理,造成考试作弊现象的滋生与蔓延。
二、职业教育学业成绩评价原则
根据职业教育的特征,以《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为指导,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操作性强的开放性教育评价体系。解决对培养的人才“评什么?怎么评?如何操作?”的问题。
1.知识与能力评价相结合,评价内容有针对性。以就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评价既要符合教学评价的普遍性,更要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重点考核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形成与结果,有效推进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改革。
2.水平与进步评价相结合,评价内容动态化。一方面评价内容要能与时俱进,反映职业岗位对知识与技术的不断变化。另一方面要对那些经过努力,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尽可能衡量其进步、提高的幅度。
3.智力与情感评价相结合,评价标准综合化。评价体系集“专业知识、岗位技能、职业素质”三位一体,对学生的评价既要考核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要考核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学习过程,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4.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过程常态化。过程考核在各项教学活动过程中经常性进行,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评价应常态化。不仅关注结果,更要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
5.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不应该再是评价的唯一主体,社会及学生本人都应成为评价主体。引入用人单位评价方法,把用人单位的评价和学校评价有机结合,对学生多纬度多侧面进行评价。
6.量性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评价方式多样化。改变过于注重书面测验、考试等量性评价,提倡资格证书、技能鉴定、各种竞赛或比赛与课业考核等多种方法与手段进行等质评价。建立与职业技能鉴定互通的教育评价体系。
三、构建职业教育评价体系
为了达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结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考核评价体系,既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教育发展和人才成长的需要。建立新的评价体系旨在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培养更多的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技术人才。
1.以学分认定系统作为评价载体。学校实行学分制管理,仍然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学生毕业资格的取得必须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总学分。
2.建立相应的能力考核体系,落实到不同阶段的教学任务中,根据模块化设置课程确定学生个性化学习、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及学习道德等评价项目设定权重计算学业成绩(见表1)。学科成绩评价确立评价主体为个人、学习小组和任教教师,三者的权重为0.1、0.2、0.7,以此计算课程的最终学习成绩。
3.建立行业部门的常规评价方法。行业评价纳入学生学习成绩评价体系组成部分之一。学生在实习阶段,实习用人单位和学校共建考核评价体系,共同评价学生实习成绩。实行训考分离,交叉考核,以实习用人单位评价为主,学校考核为辅,双方共同制定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过程的学生考核评价标准。除实习单位组织的出科考核、综合考核外,由学校命题对实习生进行一次理论考核;实习结束后学校组织进行一项实践考核,并对学生实习作出最终评价。
4.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或职业技能鉴定等考核方式。将职业资格证书、外语或计算机等级证书等作为引导专业能力教学的培训方向,作为考核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内容之一。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可以折合为相应的学分作为课外学分计入。
职业教育的评价制度研究还处于探讨阶段,没有多少可以照搬的内容。 确立职业教育的学业评价体系必须依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评价原则和评价体系。随着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学业成绩的评价制度必须改革,建立操作性强又能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完善。
作者简介:
胡兴娥(1968-),女,湖北长阳人,三峡大学护理学院教学办主任,硕士,从事教学管理和专业课程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