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礼仪会变化人的气质,优化人的身心,升级人的生命,用今天的话说:它能让你人到中年不油腻。
四年来,我们在深圳举办“中华经典古诗文公益课堂”,培养读者和听众对中华古诗文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我们是很务实的想法,希望公务员能熟练运用古诗文、学生能用古诗文写精彩的作文等等。希望今后坚持下去,逐步帮助读者的各种写作变得有文采,文字有根源,尽量避免无根浮游或干涩无趣、粗鄙无文。
传统之学到了今天,非常缺少应用之学,其实前人是非常注重应用的,应用实践是主流,这样才教化并培养了中华数千年的文明禮仪之邦。今天的学者们,精研学问的很多,但非常缺少实践应用,甚至看不起实践应用。所以我们决定挑选《朱子家礼》来做系列讲座。《朱子家礼》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但字字珠玑,是朱熹一生治学治家以及为人处世思想与经验的高度凝练与总结,也体现出他的智慧光华和动人的感化力量。
在今天不少人的眼中,礼就是种种繁文缛节,会束缚人的天性发展和身心自由,故而非常排斥礼仪。繁文缛节不应该成为贬义词。这是现代人看待问题的通病,一切都是图自己方便,精神上无上升的追求。自己什么都不是,还对前人的文化妄行褒贬。
繁文缛节是礼必不可少的前提和保障,从前胡适先生在他母亲的葬礼中带头废除旧礼俗,并沾沾自喜地撰文说废除了也没什么,连他的外祖母也没反对云云,他不知道这一举动给后世的不良影响有多大。
真正主持过礼仪的人都知道,任何一个礼仪,你尽量去做得完备周到,事后回顾,都发现还是有所缺失和纰漏、遗憾。这就对了,这就是礼仪的繁文缛节在起作用,让你总有达不到的高度,你才有敬畏向上之心。如果你轻易地做到了,一定会滋生轻慢骄傲之心,立即就背离了礼。所谓被讥为繁文缛节的礼仪,是让你认同其所承载的价值,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要培养人的现代文明,要重建礼仪,舍此无他。现代人一提起礼,大多数就自然地将其划归到古人的范畴,认为是前人的事儿。你一让他学礼,他以为让他穿长袍马褂呢。咱们这么说吧:你过马路,尽管车让你,你要不要自觉地快走两步,哪怕是做个样子,让停车等你的司机心里舒服一点?你装修房子,要不要考虑对邻居正常生活的干扰,要不要打个招呼,让邻居遇到问题随时能找到你?你乘地铁,要不要自觉地往里走,而不是现在那样像一袋子粮食一样一动不动勾着脖子刷手机?这种生活中的小事儿太多了,这不都是礼仪吗?
《朱子家礼》对人的塑造,通过一套完整的礼仪训练,自然就不容易产生现在那种满目让人生气的自私自利的无礼现象。
权变通融是礼的基本含义。
有人又要问:如何为看似过时的礼注入现代生命?不能割裂古代和现代,你以为崇古学古那么容易?不要太高看自己的学习能力,以为自己一学就学成老古董了。如果谁真的学成老古董了,麻烦您告诉我秘诀,我磕头拜师。现代人学习古代文化,认真地学,自然就成就了熔古铸今的现代文化,也自然成为有根底的现代人。
古代的礼仪,也一直在不断地损益和变化中,形成了各地不同的礼俗,只要精神旨意不变,权变通融是礼的基本含义。但是,你不能一开始就盯着权变和通融,一定要尽量去做得周全甚至拘泥,不得已才权变和通融。所谓当时所宜,未为永例,君子不坏礼害俗,不要轻易改变,不得已才变。
没有什么礼要适应时代,而是时代要适应礼。不是适应礼的表面仪节,而是学习礼的旨意。根据现代的条件去实践,自然就推陈出新了。还什么都没做,什么都不知道,就别妄言陈和新了。你能说清楚,说得有道理,必然是推陈出新了。
礼是先贤总结出来的,处理人与人关系最节约、最有效、意义最深远、影响最长久的原则和技巧。简单说,就是文明的执行系统和技巧。当然,你学习了这种技巧,它就不仅仅是技巧这种层面的意思,它会变化人的气质,优化人的身心,升级人的生命,用今天的话说:它能让你人到中年不油腻。
(本文据《深圳商报》对许石林先生的访谈整理,记者魏沛娜)
四年来,我们在深圳举办“中华经典古诗文公益课堂”,培养读者和听众对中华古诗文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我们是很务实的想法,希望公务员能熟练运用古诗文、学生能用古诗文写精彩的作文等等。希望今后坚持下去,逐步帮助读者的各种写作变得有文采,文字有根源,尽量避免无根浮游或干涩无趣、粗鄙无文。
传统之学到了今天,非常缺少应用之学,其实前人是非常注重应用的,应用实践是主流,这样才教化并培养了中华数千年的文明禮仪之邦。今天的学者们,精研学问的很多,但非常缺少实践应用,甚至看不起实践应用。所以我们决定挑选《朱子家礼》来做系列讲座。《朱子家礼》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但字字珠玑,是朱熹一生治学治家以及为人处世思想与经验的高度凝练与总结,也体现出他的智慧光华和动人的感化力量。
在今天不少人的眼中,礼就是种种繁文缛节,会束缚人的天性发展和身心自由,故而非常排斥礼仪。繁文缛节不应该成为贬义词。这是现代人看待问题的通病,一切都是图自己方便,精神上无上升的追求。自己什么都不是,还对前人的文化妄行褒贬。
繁文缛节是礼必不可少的前提和保障,从前胡适先生在他母亲的葬礼中带头废除旧礼俗,并沾沾自喜地撰文说废除了也没什么,连他的外祖母也没反对云云,他不知道这一举动给后世的不良影响有多大。
真正主持过礼仪的人都知道,任何一个礼仪,你尽量去做得完备周到,事后回顾,都发现还是有所缺失和纰漏、遗憾。这就对了,这就是礼仪的繁文缛节在起作用,让你总有达不到的高度,你才有敬畏向上之心。如果你轻易地做到了,一定会滋生轻慢骄傲之心,立即就背离了礼。所谓被讥为繁文缛节的礼仪,是让你认同其所承载的价值,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要培养人的现代文明,要重建礼仪,舍此无他。现代人一提起礼,大多数就自然地将其划归到古人的范畴,认为是前人的事儿。你一让他学礼,他以为让他穿长袍马褂呢。咱们这么说吧:你过马路,尽管车让你,你要不要自觉地快走两步,哪怕是做个样子,让停车等你的司机心里舒服一点?你装修房子,要不要考虑对邻居正常生活的干扰,要不要打个招呼,让邻居遇到问题随时能找到你?你乘地铁,要不要自觉地往里走,而不是现在那样像一袋子粮食一样一动不动勾着脖子刷手机?这种生活中的小事儿太多了,这不都是礼仪吗?
《朱子家礼》对人的塑造,通过一套完整的礼仪训练,自然就不容易产生现在那种满目让人生气的自私自利的无礼现象。
权变通融是礼的基本含义。
有人又要问:如何为看似过时的礼注入现代生命?不能割裂古代和现代,你以为崇古学古那么容易?不要太高看自己的学习能力,以为自己一学就学成老古董了。如果谁真的学成老古董了,麻烦您告诉我秘诀,我磕头拜师。现代人学习古代文化,认真地学,自然就成就了熔古铸今的现代文化,也自然成为有根底的现代人。
古代的礼仪,也一直在不断地损益和变化中,形成了各地不同的礼俗,只要精神旨意不变,权变通融是礼的基本含义。但是,你不能一开始就盯着权变和通融,一定要尽量去做得周全甚至拘泥,不得已才权变和通融。所谓当时所宜,未为永例,君子不坏礼害俗,不要轻易改变,不得已才变。
没有什么礼要适应时代,而是时代要适应礼。不是适应礼的表面仪节,而是学习礼的旨意。根据现代的条件去实践,自然就推陈出新了。还什么都没做,什么都不知道,就别妄言陈和新了。你能说清楚,说得有道理,必然是推陈出新了。
礼是先贤总结出来的,处理人与人关系最节约、最有效、意义最深远、影响最长久的原则和技巧。简单说,就是文明的执行系统和技巧。当然,你学习了这种技巧,它就不仅仅是技巧这种层面的意思,它会变化人的气质,优化人的身心,升级人的生命,用今天的话说:它能让你人到中年不油腻。
(本文据《深圳商报》对许石林先生的访谈整理,记者魏沛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