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管理学教授彼得·德鲁克博士(Peter F.Drucker)首先提出了知识工作者和知识管理的概念,指出我们正在进入知识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最基本的经济资源不再是资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而是且应该是知识,在这个社会中知识工作者将发挥主要作用。并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提出“未来的典型企业以知识为基础,由各种各样的专家组成,这些专家根据来自同事、客户和上级的大量信息,自主决策和自我管理”。“知识管理”在上世纪90年代,成为商务界讨论的时髦词汇。在现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知本(知识资本)将逐渐代替传统的资金、土地、劳动力成为现代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已成为现实。在如今信息交换速度不断加快、产品生命周期日益缩短的大形势下,知识管理成为了必要。而效益的来源在于领先对手一步,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保持持续的领先只能依靠不断的创新。各个层面的创新并非空中楼阁,只能建立在对企业各层次员工对知识资产的掌握与了解的基础上,因此知识管理对企业的创新与发展至关重要,也是企业拥有持久竞争力的基础。然而国内企业在知识管理方面还刚刚起步,尤其是中小企业,不论是从硬件的布置(ERP导入等)还是从软件的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上来说,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国内学者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始于对创新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方面,到90年代中后期,国内对创新的研究开始向以组织和制度创新为主的方向发展了对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国内许多学者还从组织本身变革的角度来研究企业为适应知识管理所做的组织创新方面的努力。热点是对网络组织、组织信息化等方面或定量的角度进行研究。他们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持续的实践,它是鼓励和促进人们吸收、传递、共享、创新知识的过程,必须与企业运营、员工绩效相结合。据知识管理中心的调查显示,在组织的知识共享问题上,根源并非是所有员工对知识共享的拒绝。对于共享,可能有一部分员工不愿意,也可能有一部分知识不愿意共享,但这部分所占的比率很小。主要问题是员工没有能力共享、不知道如何共享和共享的过程太困难而导致员工共享不成功。这就要求,一方面建立知识管理的文化,让任何员工都知道企业鼓励分享知识,并且分享知识可以得到奖励,其关键还在于让他知道如何分享知识。国内学者探讨了从获取知识到分享知识的各种问题,但是其研究对象均是针对大中型企业的,对于中小企业是否应该引入知识管理,或者该怎样引入知识管理,均未发现有文献论述。但是作者在工作中发现,中小企业引入知识管理也是非常必要的,而不像许多人想象的不具规模的企业不适合引入知识管理。因此在这种背景下,作者通过文献调研,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在对某些中小企业高层领导的访谈后,确定了影响中小企业知识管理效果的五个因素,并根据此分类设计了问卷。作者通过分析问卷调查结果,在最后找出了影响企业知识管理效果的四个主要因素:领导支持力、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和组织文化,并对呈现无显著影响的组织结构因素给出了合理解释。作者在文章最后,分析了实际案例,试图通过对“知识管理”的研究,找出一条适合中国中小企业的“知识管理”之路。文章在最后得到较有价值的结论,即中小企业在导入知识管理过程中,比之大型企业更应注重领导支持力与组织文化,同时应该注重人力资源与基础设施配置,而中小企业组织结构的多样性,对其知识管理效果没有很显著的影响,所以在其导入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忽略组织结构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