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子监位于东城区成贤街,元大都时每条街道的行道树都是槐树,七百多年过去了,只有成贤街里一树一貌依旧,暮春时节整条街弥漫着甜丝丝的槐花香,而到了秋天,满街的槐树开始变昔,地上缤纷着柠黄深绿的碎细落叶。成贤街有四座过街牌楼,街东口、西口各一座,横额上题[成贤街],街中问有一对儿牌楼,额题[国子监],这是古都北京留存下来的唯一的牌楼街。
清入关后,顺治元年(1644年)顺治下旨“命饬新国子监,扩元明之旧,左庙右署,规制大备”,康熙在国子监视学时下旨后代皇帝即位之后必须来国子监讲学,表示对国家教育事业、高学历人才的重视。雍正元年(1723年)修缮国子监讲堂及学生宿舍。乾隆四十八年在国子监建辟雍和碑亭、钟鼓亭、琉璃牌坊。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国子监并归学部,完成了历史使命。
太学门及琉璃牌坊
国子监正门称集贤门,大门两侧白粉墙八字照壁,大门及门柱漆以黑色,集贤之名取自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群贤毕至,少长成集”。集贤门内非常宽敞,当年很多走读监生是骑马、骑驴来的,把牲口拴在这里。院内正中大门悬竖匾“太学门”,太学门的柱子、门扇皆漆黑色,庄肃端雅。孔夫子主张有教无类,故太学门不设门槛。太学门廊左侧有一汉白玉石碑,上刻洪武年间的国子监监规,要求监生品德高尚、恪守言行、谨遵师训、勤奋攻读,行为举止要合乎于礼,不得串班、交结朋党,不得非议他人、褒贬餐宿……监生入学第一次来到“太学门”下,心头涌起千重浪,自豪、励志之情难以表述,游人也多在此拍摄一幅“入太学”的照片。
太学门内东西两侧有鼓亭、钟亭,每天第一缕的阳光首先照到西侧的大钟上,最后一缕夕阳照在大鼓上。明代国子监扩建时遵从自然规律,钟亭在西鼓楼在东,清承明制,鸣钟开课,击鼓散学。
钟鼓亭后面各有一御碑亭,东侧碑亭御碑正面碑芯为乾隆四十九年御笔《国学新建辟雍国水工成碑记》,北面碑芯为乾隆御笔满文《三老五更说》。西侧碑亭御碑北面碑芯为乾隆御笔汉文《三老五更说》,碑阴为御笔满文《国学新建辟雍圜水工成碑记》。“三老五更”出自《礼记》,指天、地、人,五行更替,倡导尊贤敬老,继承传统道德。
史书云辟雍“象圆璧以法天”“雍之以水象教化流行”,辟雍可以写为“璧雍”,“辟”是“璧”的通假字,圜水像玉璧,“雍”是水中陆地。尊古制,修圆形池湖(亦称圆河)环围着辟雍。开凿深井,取地下水注入圆河。跨河建四座石桥通辟雍四正位,石桥、石护栏、石望柱皆汉白玉雕以花纹,既实用又极具观赏。乾隆称赞辟雍之建“复古而不泥古,循名必以务实。”
乾隆命和珅审查辟雍图纸、审核预算。和珅亲临现场踏勘,认为天子在辟雍内讲学,以宽敞为好,仿效保和殿使用元代的“减柱造”技术,撤下辟雍设计图上的四根金柱,改用“抹角架梁”,即在辟雍大殿四角搭起横着的短梁,面对墙角形成一个三角形,支撑起屋面的重量,殿内更显通透宽敞。 辟雍是国家重点工程,也是天子工程,古稀天子乾隆关心辟雍工程的每一步进展。乾隆在审看木烫样时提出辟雍外檐柱不宜太粗,于是改为方形柱。乾隆嘱咐务必将圆河河底夯实,以免漏水。乾隆四十九年还特意写了一篇文章《国学新建辟雍环水工成碑记》,用满、汉两种文字刻在高大的石碑上。刘墉上书提议增建辟雍牌楼和钟鼓亭,乾隆觉得木牌楼不够气派,石牌坊费用高且色彩肃穆与辟雍不谐,指示仿照北海西天梵境的琉璃牌坊建造,琉璃的特点是风越吹越光亮,雨越淋越鲜艳。
辟雍顶部为重檐攒尖顶,重檐之间悬竖匾乾隆御笔“辟雍”,匾高2.96米、宽2.9米,铜胎鎏金宝顶高3.2米。辟雍大殿坐落在1米高的汉白玉须弥座上,大殿总高22.44米,辟雍正方形,池湖圆形,寓天圆地方。辟雍每面阔16.96米,四正面建有围廊,五柱四开间,围廊外环柱子为方柱,里环柱子为圆柱,寓天圆地方。
辟雍殿内大木架构饰“金龙和玺”彩绘,天花板亦彩绘。大殿四正面每面3间,“九州井田为一宇”,符合古代帝王明堂九宫法9间之制,四面门窗饰三交六梳菱花图案。一座宽大的地平床占了辟雍殿内面积的二分之一多,地平床上有屏风、宝座、御案、香亭、太平有象等。宝座后墙正上方悬挂乾隆御笔“雅涵於乐”匾额,意为圣人教诲如乐章浸润心田。后墙正间两柱悬楹联:“金元明宅于兹,天邑万年今大备;虞夏殷阙有间,周京四学古堪循”。楹联大意为金、元、明均以此地为国子学,历史上从未见过的辟雍建立起来了,虞夏、殷商都曾欠缺的国子学制度今已完备,周代四学为国子监遵循的法典。地平床前东西两侧各有一小条案,为大学士、祭酒讲书之用。
辟雍的设计、建筑、殿内外装修,曾深深地吸引着建筑大师梁思成,他把辟雍与故宫三大殿、天坛祈年殿、颐和园仁寿殿并列为北京六大宫殿。
回想彝伦堂
率性堂、修道堂北面各有一间办公室,为典簿、典籍的办公室,没有悬挂匾额。典簿主管人事、财务,典簿厅兼有校行政办公室职能,负责国子监与外面的公文传递。典籍虽是从九品的小官,但是责任重大,因为他管辖的“御书楼”里尽是国宝,御书楼里贮藏历朝皇帝御赐或钦定的书籍、皇帝临雍时的宣谕文书真迹、历代国子监收藏的珍贵文献和碑刻、用于印刷书籍的雕版。典籍厅管理着一些工人,比如刷印匠,负责“做卷”,国子监的劳力差事是世袭的,若不愿意干或懒得干,可以把差事卖出去。“堂皂”是国子监里干杂活的杂役(工友)。 掌馔厅,掌管食堂及其他后勤工作,工作要求是“职备廪食,供给师生,须要恪恭乃事,务在丰洁,毋得通同膳夫、厨役、使人等,因而赳(ke)减,以致不充。”掌馔厅的工作很琐细,祭酒、司业、监丞、博士是吃特灶的,助教以下的学官吃小灶,学生们吃大灶,少数民族及夷生有特殊伙食供应。
六堂书声喧两庑
六堂是国子监监生们上课的地方,元代时叫六斋。
明初南京国子监有六堂,北京国子监六堂的名称沿袭南监,清袭明制,6个堂号均取自儒家经典。
辟雍东西两侧各有连檐通脊的排房33间,每11间为一堂,六堂共66问,六堂外有廊庑,廊柱漆黑色。东庑自北而南依次是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西庑自北而南依次是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国子监学生有内班、外班之分。内班每堂25名,六堂共150名,都在国子监内居住;外班每堂20名,六堂共120名,在外居住,赴监上课。
学生进国子监后一律考试,分班论成绩不按年龄,成绩差的进正义、崇志、广业三堂,为一年级,学期一年半。成绩中等的入修道、诚心两堂,为二年级,学期也是一年半。经史兼通、文理俱优者可以直接入率性堂,学期一年。经过一次次考试,合格者转堂,不合格的或继续在原堂学习,或勒令退学。
每个学堂的中间为正堂明间,是助教和学正、学录的办公区域。学正、学录负责管理本学堂,检查学生背书、巡查学生宿舍、考试时监考,优秀的学正、学录可以升为助教。
今天的率性堂恢复了当时的场景,人物均为蜡像,助教坐在正中桌案后,助教身后的那个青年是给助教打杂的,学正在南侧桌后端坐,学生跪在地上接受学正的问询考核。
北侧的桌子为“点卯”桌,一般由堂长(班长)“点卯”,点卯簿要定时上交。
课堂柱子上挂有“严肃”“整齐”木牌,这两个牌子很有用,只要列队都要举着。
四书五经外,国子监还设有礼、乐、律、射、御、书、数等教学科目。一门门课程使监生们真正有了文化,文化并不仅仅是知识,更包涵着教养、修养和品质。国子监培养监生们具有自覺的学习精神、自律的品德约束、根植于心的善良正直。德不厚者则无远见,才不大者则无博识。
国子监给学生提供餐宿、服装、学习用品,监生必须穿统一的“校服”,校服分冬装、春秋装、夏装。设有若干个大小食堂、澡堂,以及医疗室、住院处。内班学生住校,每月发给膏火银(助学金,零花钱),外班学生是走读生,只发衣服银和较少的膏火银。因为宿舍远不够用,嘉庆二年规定所有家在北京城内的学生一律走读。
国子监监生众多,但很少有人声鼎沸的时候,翻书声、甚至写字的声音倒是历历在耳,夜晚“传柝三更静,挑灯六馆明”,监生们“不成魔,不得活”。学风是一所学校最为宝贵的资产,“六堂灯火胜晨曦,两序书声入心田”,刻苦、认真、思辨的监生们人才辈出。
师长们的引导,亲眼目睹师长们的为人之“范”,是监生们最难忘的学习生活。
敬一亭及其他
国子监第三进院落是敬一亭组群,承明嘉靖皇帝钦令而建。院南门为敬一门,匾额“敬一之门”。门上有明楼,两侧有八字照壁。主建筑为敬一亭,名称为亭,实为殿宇。东厢、西厢各自成一个小院,有院门。当年东厢为祭酒办公区,西厢为司业办公区。东厢、西厢在上世纪30年代前后,因年久失修均已坍塌损毁。
古代重大祭祀由德高望重者持爵敬奉神灵或祖宗,祭酒遂成为尊者的代称,国子监祭酒大多是著名的大儒,德高望重、学养深厚,塑造了国子监严谨浓郁的学术氛围,培育了众多英才。如元代第一人国子监祭酒许衡对监生“爱之如子”,通过传道授业,“数十年间彬彬然,号称名卿士大夫者,皆出其门下矣”;清光绪二十年国子监祭酒王懿荣,从一味叫龙骨的药,发现了篆籀之前的上古文字殷墟甲骨文,被誉为“甲骨文之父”。
从永乐四年(1406年)到万历三年(1575年),共举行了57届殿试,其中有25届国子监学生占该届全体进士的超过半数,成化十年,93%的新科进士都是国子监监生。他们在这里修学、修身、修德,心系天下,报效社稷,大多数“国子”们会成为民族的精英,国家的栋梁。
总有些许游人久久地、痴痴地呆在国子监中,祭酒、博士、监生,在他们的想象中活跃了起来,天下倜傥者应是“国子”,他们“为天地言心,为生民立命,继往圣之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因为教育,文化得以传承、发展,因为文化,华夏文明得以薪火相传,民族、国家不可战胜。太学书声,声声入耳;国子监翰墨,笔笔生花。
秋临国子监观瞻,天高气爽,更怡于情,醉于心也。
清入关后,顺治元年(1644年)顺治下旨“命饬新国子监,扩元明之旧,左庙右署,规制大备”,康熙在国子监视学时下旨后代皇帝即位之后必须来国子监讲学,表示对国家教育事业、高学历人才的重视。雍正元年(1723年)修缮国子监讲堂及学生宿舍。乾隆四十八年在国子监建辟雍和碑亭、钟鼓亭、琉璃牌坊。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国子监并归学部,完成了历史使命。
太学门及琉璃牌坊
国子监正门称集贤门,大门两侧白粉墙八字照壁,大门及门柱漆以黑色,集贤之名取自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群贤毕至,少长成集”。集贤门内非常宽敞,当年很多走读监生是骑马、骑驴来的,把牲口拴在这里。院内正中大门悬竖匾“太学门”,太学门的柱子、门扇皆漆黑色,庄肃端雅。孔夫子主张有教无类,故太学门不设门槛。太学门廊左侧有一汉白玉石碑,上刻洪武年间的国子监监规,要求监生品德高尚、恪守言行、谨遵师训、勤奋攻读,行为举止要合乎于礼,不得串班、交结朋党,不得非议他人、褒贬餐宿……监生入学第一次来到“太学门”下,心头涌起千重浪,自豪、励志之情难以表述,游人也多在此拍摄一幅“入太学”的照片。
太学门内东西两侧有鼓亭、钟亭,每天第一缕的阳光首先照到西侧的大钟上,最后一缕夕阳照在大鼓上。明代国子监扩建时遵从自然规律,钟亭在西鼓楼在东,清承明制,鸣钟开课,击鼓散学。
钟鼓亭后面各有一御碑亭,东侧碑亭御碑正面碑芯为乾隆四十九年御笔《国学新建辟雍国水工成碑记》,北面碑芯为乾隆御笔满文《三老五更说》。西侧碑亭御碑北面碑芯为乾隆御笔汉文《三老五更说》,碑阴为御笔满文《国学新建辟雍圜水工成碑记》。“三老五更”出自《礼记》,指天、地、人,五行更替,倡导尊贤敬老,继承传统道德。
史书云辟雍“象圆璧以法天”“雍之以水象教化流行”,辟雍可以写为“璧雍”,“辟”是“璧”的通假字,圜水像玉璧,“雍”是水中陆地。尊古制,修圆形池湖(亦称圆河)环围着辟雍。开凿深井,取地下水注入圆河。跨河建四座石桥通辟雍四正位,石桥、石护栏、石望柱皆汉白玉雕以花纹,既实用又极具观赏。乾隆称赞辟雍之建“复古而不泥古,循名必以务实。”
乾隆命和珅审查辟雍图纸、审核预算。和珅亲临现场踏勘,认为天子在辟雍内讲学,以宽敞为好,仿效保和殿使用元代的“减柱造”技术,撤下辟雍设计图上的四根金柱,改用“抹角架梁”,即在辟雍大殿四角搭起横着的短梁,面对墙角形成一个三角形,支撑起屋面的重量,殿内更显通透宽敞。 辟雍是国家重点工程,也是天子工程,古稀天子乾隆关心辟雍工程的每一步进展。乾隆在审看木烫样时提出辟雍外檐柱不宜太粗,于是改为方形柱。乾隆嘱咐务必将圆河河底夯实,以免漏水。乾隆四十九年还特意写了一篇文章《国学新建辟雍环水工成碑记》,用满、汉两种文字刻在高大的石碑上。刘墉上书提议增建辟雍牌楼和钟鼓亭,乾隆觉得木牌楼不够气派,石牌坊费用高且色彩肃穆与辟雍不谐,指示仿照北海西天梵境的琉璃牌坊建造,琉璃的特点是风越吹越光亮,雨越淋越鲜艳。
辟雍顶部为重檐攒尖顶,重檐之间悬竖匾乾隆御笔“辟雍”,匾高2.96米、宽2.9米,铜胎鎏金宝顶高3.2米。辟雍大殿坐落在1米高的汉白玉须弥座上,大殿总高22.44米,辟雍正方形,池湖圆形,寓天圆地方。辟雍每面阔16.96米,四正面建有围廊,五柱四开间,围廊外环柱子为方柱,里环柱子为圆柱,寓天圆地方。
辟雍殿内大木架构饰“金龙和玺”彩绘,天花板亦彩绘。大殿四正面每面3间,“九州井田为一宇”,符合古代帝王明堂九宫法9间之制,四面门窗饰三交六梳菱花图案。一座宽大的地平床占了辟雍殿内面积的二分之一多,地平床上有屏风、宝座、御案、香亭、太平有象等。宝座后墙正上方悬挂乾隆御笔“雅涵於乐”匾额,意为圣人教诲如乐章浸润心田。后墙正间两柱悬楹联:“金元明宅于兹,天邑万年今大备;虞夏殷阙有间,周京四学古堪循”。楹联大意为金、元、明均以此地为国子学,历史上从未见过的辟雍建立起来了,虞夏、殷商都曾欠缺的国子学制度今已完备,周代四学为国子监遵循的法典。地平床前东西两侧各有一小条案,为大学士、祭酒讲书之用。
辟雍的设计、建筑、殿内外装修,曾深深地吸引着建筑大师梁思成,他把辟雍与故宫三大殿、天坛祈年殿、颐和园仁寿殿并列为北京六大宫殿。
回想彝伦堂
率性堂、修道堂北面各有一间办公室,为典簿、典籍的办公室,没有悬挂匾额。典簿主管人事、财务,典簿厅兼有校行政办公室职能,负责国子监与外面的公文传递。典籍虽是从九品的小官,但是责任重大,因为他管辖的“御书楼”里尽是国宝,御书楼里贮藏历朝皇帝御赐或钦定的书籍、皇帝临雍时的宣谕文书真迹、历代国子监收藏的珍贵文献和碑刻、用于印刷书籍的雕版。典籍厅管理着一些工人,比如刷印匠,负责“做卷”,国子监的劳力差事是世袭的,若不愿意干或懒得干,可以把差事卖出去。“堂皂”是国子监里干杂活的杂役(工友)。 掌馔厅,掌管食堂及其他后勤工作,工作要求是“职备廪食,供给师生,须要恪恭乃事,务在丰洁,毋得通同膳夫、厨役、使人等,因而赳(ke)减,以致不充。”掌馔厅的工作很琐细,祭酒、司业、监丞、博士是吃特灶的,助教以下的学官吃小灶,学生们吃大灶,少数民族及夷生有特殊伙食供应。
六堂书声喧两庑
六堂是国子监监生们上课的地方,元代时叫六斋。
明初南京国子监有六堂,北京国子监六堂的名称沿袭南监,清袭明制,6个堂号均取自儒家经典。
辟雍东西两侧各有连檐通脊的排房33间,每11间为一堂,六堂共66问,六堂外有廊庑,廊柱漆黑色。东庑自北而南依次是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西庑自北而南依次是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国子监学生有内班、外班之分。内班每堂25名,六堂共150名,都在国子监内居住;外班每堂20名,六堂共120名,在外居住,赴监上课。
学生进国子监后一律考试,分班论成绩不按年龄,成绩差的进正义、崇志、广业三堂,为一年级,学期一年半。成绩中等的入修道、诚心两堂,为二年级,学期也是一年半。经史兼通、文理俱优者可以直接入率性堂,学期一年。经过一次次考试,合格者转堂,不合格的或继续在原堂学习,或勒令退学。
每个学堂的中间为正堂明间,是助教和学正、学录的办公区域。学正、学录负责管理本学堂,检查学生背书、巡查学生宿舍、考试时监考,优秀的学正、学录可以升为助教。
今天的率性堂恢复了当时的场景,人物均为蜡像,助教坐在正中桌案后,助教身后的那个青年是给助教打杂的,学正在南侧桌后端坐,学生跪在地上接受学正的问询考核。
北侧的桌子为“点卯”桌,一般由堂长(班长)“点卯”,点卯簿要定时上交。
课堂柱子上挂有“严肃”“整齐”木牌,这两个牌子很有用,只要列队都要举着。
四书五经外,国子监还设有礼、乐、律、射、御、书、数等教学科目。一门门课程使监生们真正有了文化,文化并不仅仅是知识,更包涵着教养、修养和品质。国子监培养监生们具有自覺的学习精神、自律的品德约束、根植于心的善良正直。德不厚者则无远见,才不大者则无博识。
国子监给学生提供餐宿、服装、学习用品,监生必须穿统一的“校服”,校服分冬装、春秋装、夏装。设有若干个大小食堂、澡堂,以及医疗室、住院处。内班学生住校,每月发给膏火银(助学金,零花钱),外班学生是走读生,只发衣服银和较少的膏火银。因为宿舍远不够用,嘉庆二年规定所有家在北京城内的学生一律走读。
国子监监生众多,但很少有人声鼎沸的时候,翻书声、甚至写字的声音倒是历历在耳,夜晚“传柝三更静,挑灯六馆明”,监生们“不成魔,不得活”。学风是一所学校最为宝贵的资产,“六堂灯火胜晨曦,两序书声入心田”,刻苦、认真、思辨的监生们人才辈出。
师长们的引导,亲眼目睹师长们的为人之“范”,是监生们最难忘的学习生活。
敬一亭及其他
国子监第三进院落是敬一亭组群,承明嘉靖皇帝钦令而建。院南门为敬一门,匾额“敬一之门”。门上有明楼,两侧有八字照壁。主建筑为敬一亭,名称为亭,实为殿宇。东厢、西厢各自成一个小院,有院门。当年东厢为祭酒办公区,西厢为司业办公区。东厢、西厢在上世纪30年代前后,因年久失修均已坍塌损毁。
古代重大祭祀由德高望重者持爵敬奉神灵或祖宗,祭酒遂成为尊者的代称,国子监祭酒大多是著名的大儒,德高望重、学养深厚,塑造了国子监严谨浓郁的学术氛围,培育了众多英才。如元代第一人国子监祭酒许衡对监生“爱之如子”,通过传道授业,“数十年间彬彬然,号称名卿士大夫者,皆出其门下矣”;清光绪二十年国子监祭酒王懿荣,从一味叫龙骨的药,发现了篆籀之前的上古文字殷墟甲骨文,被誉为“甲骨文之父”。
从永乐四年(1406年)到万历三年(1575年),共举行了57届殿试,其中有25届国子监学生占该届全体进士的超过半数,成化十年,93%的新科进士都是国子监监生。他们在这里修学、修身、修德,心系天下,报效社稷,大多数“国子”们会成为民族的精英,国家的栋梁。
总有些许游人久久地、痴痴地呆在国子监中,祭酒、博士、监生,在他们的想象中活跃了起来,天下倜傥者应是“国子”,他们“为天地言心,为生民立命,继往圣之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因为教育,文化得以传承、发展,因为文化,华夏文明得以薪火相传,民族、国家不可战胜。太学书声,声声入耳;国子监翰墨,笔笔生花。
秋临国子监观瞻,天高气爽,更怡于情,醉于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