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会计专业课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学生学习了会计专业课程,毕业后受聘到各个企业从事财经方面的工作。学生应聘后能否很快熟悉财经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对会计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将会计理论与会计工作实际结合起来的能力程度。为了使学生能将所学的会计专业知识间接地与会计工作实际充分联系起来,教会计专业课的老师除了要有丰富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有丰富的会计工作实践知识,这样才能把会计专业理论与会计工作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并贯穿于教学工作中。
一、广泛深入进行社会调查研究
教师应利用休闲时间广泛深入了解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情况,并进行分析研究,将掌握的实际情况与教学结合起来,并贯穿会计理论教学中去。例如,在讲授材料核算中的“原材料”账户的知识时,除了要讲清楚原材料账户的期末余额是企业仓库中材料≮物的库存数额外,还应结合不同企业的生产实际扩充讲述。因不同企业生产所用的材料是不同的,机械生产企业所用材料基本是金属材料,能存放的时间较久;食品生产企业所用材料基本上是农产品,农产品除了干品能存放一定时间外,鲜品根本不能存放,即使保鲜也不能存放太久,这就决定了食品生产企业的“原材料”账户中不能有存放过久的材料的余额,否则就是错误的。如有一届,几位毕业生被一罐头生产企业聘用去做会计工作,在接前任的会计账清单时,发现“原材料”账户的期末余额中,还有三年前生产猪肉罐头的鲜猪肉库存余额,水果罐头的鲜水果库存余额。这几位学生便打电话问我是否正确,我便结合实际给这几位学生讲,这是人为错误,这样做的目的是人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当年利润的做法,会损害企业的长远利益。这个事例可作为以后教学的案例为学生讲解,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组织学生参观,了解社会实际
组织学生参观、了解各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并提出与教材讲述的理论知识不相吻合的地方,然后归类综合,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教学。如在成本会计教学中,教材列举的成本核算事例均是机械制造企业的成本核算,生产成本费用核算要进行三次分配核算。生产成本费用的第一次分配核算又称初次分配核算,就是在生产领用材料、核算生产工人工资、支付各项费用时,分得清楚的料、工、费就直接计入相关产品的生产成本中,分不清楚的料、工、费用就计入制造费用、管理费用中进行第二次分配核算,初次分配核算的账务处理如下。
领用材料时:借:生产成本——××产品
——××产品
制造费用:(共同费用)
管理费用:(共同费用)
贷:原材料
分配工资:借:生产成本——××产品
——××产品
制造费用:(车间管理员工资)
管理费用:(厂部管理人员工资)
贷:应付工资
支付为生产产品的各项费用:
借: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
贷:有关账户(现金、银行存款)
在初次分配核算完成后,便进入第二次制造费用的分配核算,我在给学生讲授这部分知识时,就结合学生参观了解到的社会实际情况来讲授。生产成本费用的初次分配核算,所有的工业企业都要进行。第二次制造费用的分配核算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如果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则制造费用就全部由这种产品承担,不再进行分配核算。如水、电、气三个行业,因这三个行业的产品只有一种,其生产成本费用进行初次分配核算就行了。还有一类企业就是生产规模小,只有一条生产线,虽然可以生产多种产品,但由于生产线的限制,只能是一种产品生产完工后,才能进行另一种产品的生产,这类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就采用分批法核算,生产完工一种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料、工、费就全部由这种产品承担,也不用进行制造费用的第二次分配核算。如果企业同时生产两种以上的产品,那么制造费用就要在这几种产品中采用相应的分配方法进行分配核算,分别由这几种产品的成本承担,其账务处理如下。
借:生产成本——××产品
——××产品
贷:制造费用
生产成本费用的第三次分配核算就是将已归在产品头上的生产费用重新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中进行分配。在讲授这部分知识时就要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来进行,如果企业生产的产品不存在在产品和不能有在产品,那么归集在产品头上的生产费用就是这种产品的完工成本。如电厂生产的电,这种产品就不存在在产品,食品加工企业生产的各种食品就不能存在在产品,只有机械制造企业、家具厂、服装厂等原材料能存放,且不变质的生产企业存在在产品。在产品是和会计期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企业的会计期间与生产周期一致,则也不存在在产品,但实际往往不一致。所以生产费用第三次分配核算不是存在于所有工业生产企业的成本核算中的。生产成本费用的第三次分配核算是通过编制生产成本计算单进行的,即只在“生产成本”账户中进行。在产品的成本就是“生产成本”总账的借方期末余额。这样通过结合学生参观了解到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学生对书本理论知识就容易掌握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教具要与实际一致
会计专业课教学中,必然会涉及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这些教具,虽然教材也有这些内容,但由于篇幅的限制,与实际所使用的格式不尽一致,这样在学生的观念中,总认为书上讲的与实际使用的不一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学中要购置企业实际使用的凭证、账簿、报表来进行演示,消除学生心中的疑虑。学生学习完会计专业课后,还要进行一次模拟做账练习,所使用的记账凭证、账簿、报表均要全部到商店购买,原始凭证到企业复制(但要注明学生练习用),从形式到内容做到与实际工作一致,学生通过模拟做账练习后,就基本上掌握了会计工作的全部过程了。
通过这样三方面的教学过程,基本上就能把会计专业课理论知识和会计工作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既学活理论知识又掌握会计工作的实际工作过程,结业后应聘时便能很快地熟悉财经业务工作,同时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社会形象。
一、广泛深入进行社会调查研究
教师应利用休闲时间广泛深入了解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情况,并进行分析研究,将掌握的实际情况与教学结合起来,并贯穿会计理论教学中去。例如,在讲授材料核算中的“原材料”账户的知识时,除了要讲清楚原材料账户的期末余额是企业仓库中材料≮物的库存数额外,还应结合不同企业的生产实际扩充讲述。因不同企业生产所用的材料是不同的,机械生产企业所用材料基本是金属材料,能存放的时间较久;食品生产企业所用材料基本上是农产品,农产品除了干品能存放一定时间外,鲜品根本不能存放,即使保鲜也不能存放太久,这就决定了食品生产企业的“原材料”账户中不能有存放过久的材料的余额,否则就是错误的。如有一届,几位毕业生被一罐头生产企业聘用去做会计工作,在接前任的会计账清单时,发现“原材料”账户的期末余额中,还有三年前生产猪肉罐头的鲜猪肉库存余额,水果罐头的鲜水果库存余额。这几位学生便打电话问我是否正确,我便结合实际给这几位学生讲,这是人为错误,这样做的目的是人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当年利润的做法,会损害企业的长远利益。这个事例可作为以后教学的案例为学生讲解,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组织学生参观,了解社会实际
组织学生参观、了解各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并提出与教材讲述的理论知识不相吻合的地方,然后归类综合,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教学。如在成本会计教学中,教材列举的成本核算事例均是机械制造企业的成本核算,生产成本费用核算要进行三次分配核算。生产成本费用的第一次分配核算又称初次分配核算,就是在生产领用材料、核算生产工人工资、支付各项费用时,分得清楚的料、工、费就直接计入相关产品的生产成本中,分不清楚的料、工、费用就计入制造费用、管理费用中进行第二次分配核算,初次分配核算的账务处理如下。
领用材料时:借:生产成本——××产品
——××产品
制造费用:(共同费用)
管理费用:(共同费用)
贷:原材料
分配工资:借:生产成本——××产品
——××产品
制造费用:(车间管理员工资)
管理费用:(厂部管理人员工资)
贷:应付工资
支付为生产产品的各项费用:
借: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
贷:有关账户(现金、银行存款)
在初次分配核算完成后,便进入第二次制造费用的分配核算,我在给学生讲授这部分知识时,就结合学生参观了解到的社会实际情况来讲授。生产成本费用的初次分配核算,所有的工业企业都要进行。第二次制造费用的分配核算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如果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则制造费用就全部由这种产品承担,不再进行分配核算。如水、电、气三个行业,因这三个行业的产品只有一种,其生产成本费用进行初次分配核算就行了。还有一类企业就是生产规模小,只有一条生产线,虽然可以生产多种产品,但由于生产线的限制,只能是一种产品生产完工后,才能进行另一种产品的生产,这类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就采用分批法核算,生产完工一种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料、工、费就全部由这种产品承担,也不用进行制造费用的第二次分配核算。如果企业同时生产两种以上的产品,那么制造费用就要在这几种产品中采用相应的分配方法进行分配核算,分别由这几种产品的成本承担,其账务处理如下。
借:生产成本——××产品
——××产品
贷:制造费用
生产成本费用的第三次分配核算就是将已归在产品头上的生产费用重新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中进行分配。在讲授这部分知识时就要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来进行,如果企业生产的产品不存在在产品和不能有在产品,那么归集在产品头上的生产费用就是这种产品的完工成本。如电厂生产的电,这种产品就不存在在产品,食品加工企业生产的各种食品就不能存在在产品,只有机械制造企业、家具厂、服装厂等原材料能存放,且不变质的生产企业存在在产品。在产品是和会计期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企业的会计期间与生产周期一致,则也不存在在产品,但实际往往不一致。所以生产费用第三次分配核算不是存在于所有工业生产企业的成本核算中的。生产成本费用的第三次分配核算是通过编制生产成本计算单进行的,即只在“生产成本”账户中进行。在产品的成本就是“生产成本”总账的借方期末余额。这样通过结合学生参观了解到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学生对书本理论知识就容易掌握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教具要与实际一致
会计专业课教学中,必然会涉及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这些教具,虽然教材也有这些内容,但由于篇幅的限制,与实际所使用的格式不尽一致,这样在学生的观念中,总认为书上讲的与实际使用的不一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学中要购置企业实际使用的凭证、账簿、报表来进行演示,消除学生心中的疑虑。学生学习完会计专业课后,还要进行一次模拟做账练习,所使用的记账凭证、账簿、报表均要全部到商店购买,原始凭证到企业复制(但要注明学生练习用),从形式到内容做到与实际工作一致,学生通过模拟做账练习后,就基本上掌握了会计工作的全部过程了。
通过这样三方面的教学过程,基本上就能把会计专业课理论知识和会计工作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既学活理论知识又掌握会计工作的实际工作过程,结业后应聘时便能很快地熟悉财经业务工作,同时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社会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