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书法史上,颜真卿是继王羲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
然而,也正是由于颜真卿在书法界的扛把子地位,导致他在绝大多数人的眼中就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书法家。
事实上,颜真卿还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曾在安史之乱中统帅20万大军与叛军作殊死决斗,为大唐江山社稷做出贡献。我们就来看看这个不一样的颜真卿。
大唐顶梁柱
颜真卿的仕途有些曲折。
26岁时,即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就中了进士,随后又擢制科(朝廷为求散逸而有专长的人才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充当河西陇左军城覆屯交兵使,顺利踏上仕途。
但是,为什么他到了38岁时,还只是一个长安城的县尉?
原因在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他因母殷夫人病逝,赴洛阳丁忧3年。
4年之后,也就是天宝元年,颜真卿回到京城,中博学文词秀逸科。十月,被任命为醴泉县尉。天宝五年(746年)三月,迁长安县尉。就是在这个岗位上,颜真卿书写了《唐元大谦妻罗婉顺墓志》。
中间耽搁的这4年,让颜真卿的事业不得不有所停顿。
天宝八年,颜真卿从长安县尉升任殿中侍御史,但是,耿直清廉的他常常直言批评长官,因此受到宰相杨国忠的极端厌恶。杨国忠将他外调为东都采访判官,眼不见心不烦。次年,颜真卿再任殿中侍御史。天宝十一年,转任武部员外郎。杨国忠始终排挤他,于天宝十二年又将颜真卿调离京师,担任平原太守。
虽然杨国忠的目的是把颜真卿从长安城赶出去,但无意中也让颜真卿有了成为地方大员的机会,为他以后一展身手创造了舞台。
平原郡属安禄山辖区,当时安禄山谋反的迹象已显露出来。颜真卿为防范安禄山叛变,又不引起安禄山的怀疑,他便假托阴雨不断可能会暴发洪水,以此为理由加高城墙,疏通护城河,招募壮丁,储备粮草。
安禄山一看,原来他这么做都是为了防洪啊,不是为了要防备我。
做戏就要做全套,颜真卿还每天与宾客驾船饮酒,吟诗作赋,展现出一副岁月静好的样子。安禄山果然被麻痹了,心想这一个书生官员,根本不足忧虑。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以奉密诏讨伐杨国忠為借口在范阳起兵,正式发动叛乱。
由于河北离安禄山辖区最近,所以叛乱一开始,河北郡县大都被叛军攻陷。唐玄宗起初听到河北大片土地沦陷的消息,叹息说:“河北二十四个郡,难道就没有一个忠臣吗?”
还真有一个,他就是颜真卿。
颜真卿在平原迅速部署防守事宜,当时平原郡有3000静塞兵,他又增招士兵1万人,派录事参军李择交统领,任用刁万岁、和琳、徐浩、马相如、高抗朗等人为将领,分别统领军队,在城西门盛大地犒劳士兵,颜真卿慷慨陈词,泪水直流,全军都感奋。饶阳太守卢全诚、济南太守李随、清河长史王怀忠、景城司马李目韦、邺郡太守王焘各领军来归附他。一时间,叛军竟然啃不动这个硬核桃。
当颜真卿的信使司兵参军李平骑快马到长安向玄宗报告之时,玄宗大喜,对左右的官员说:“我不了解颜真卿的为人,他做的事竟这样出色!”于是立即命北海太守贺兰进明率领5000精锐士兵渡河援助。
为了大唐王朝,颜家付出了沉重代价,颜真卿的堂兄颜杲卿和侄儿颜季明等颜氏子弟30多人战死,颜真卿在悼念颜季明时写下了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祭侄文稿》是一份起草文稿,没有清稿。正因为是草稿,流露出自然的情感,更为动人,文面上有体温的热度,又有捶胸之悲痛,心碎万分,恸哭的话语如岩浆般炙热喷出。
安史之乱后壮烈赴死
安史之乱终于被勉强镇压下去,唐王朝起死回生。
然而,颜真卿直言不讳的性格,使得他在进入朝廷中枢之后,仕途并不顺利。当时的宰相厌恶颜真卿直言劝谏,调他出京任冯翊太守。转任蒲州刺史,封丹阳县子。又被御史唐旻诬陷,降为饶州刺史。
颜真卿此时已年届50,却又被发配到偏远地带。与此同时,唐王朝的权力斗争也进入白热化。唐玄宗回到长安,肃宗通过罢免玄宗委任宰相、逼迫玄宗迁宫西内、离散玄宗身边亲信等手段,使其逐渐丧失政治权力。直至宝应元年(762年)四月,父子相继驾崩,代宗李豫即位,“二元格局”方告解体。
唐代宗上位后,开始提拔人才。颜真卿被召回京城,任职于尚书省,改封鲁郡公,人生的官职达到顶峰。
然而,当朝宰相元载结党营私,奸臣当道,颜真卿没有吸取之前的教训,依然直言不讳。例如元载想要独揽大权,便欺骗李豫,让群臣都经自己审查才能上奏,却不料颜真卿上奏劝阻,坏了元载的大计。
在元载的排挤下,颜真卿被降为峡州别驾,后改任吉州司马。大历三年(768年)四月,改任抚州、湖州二州刺史。在抚州任职的5年中,他尽职尽责,注重农业生产。针对抚河正道淤塞,支港横溢,淹没农田的现状,带领民众在抚河中心小岛扁担洲南建起一条石砌长坝,从而解除了水患,并在旱季引水灌田。抚州百姓为了纪念他,将石坝命名为千金陂,并建立祠庙,四时致祭。
不久,宰相元载在政治斗争中被杀,德高望重的颜真卿因宰相杨绾、常衮举荐,受命为吏部尚书,再一次任职于京师内部官职,时年68岁。
两年后,皇帝李豫驾崩,李适即位,颜真卿又因直言不讳被宰相卢杞所忌恨。颜真卿第四次被降职,任命为太子少师,这是一个给太子教书的闲职,没什么实权,但留在了京师。
唐朝虽然镇压了安史之乱,却造成了藩镇割据。颜真卿74岁时,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起兵造反,攻陷汝州,皇帝命颜真卿前往李希烈军中劝其归降,皇帝这一诡异的圣旨完全是卢杞的馊主意。李希烈已经叛变,现在去劝降,不是等于送死吗?但是颜真卿忠于圣旨,毅然前往,不畏生死,大义凛然。
本来这就是一场不可能成功的劝降。李希烈派士兵在院中挖一大坑,扬言活埋他,颜真卿反而说:“生死已定,何必如此多端相辱侮!”李希烈又用稻草燃火威胁颜真卿,扬言要烧死他。颜真卿反而自己扑向烈火,幸而被急忙拉住。总之,李希烈用尽各种办法皆不能使颜真卿屈服。
颜真卿自度必死,乃作遗表,又自写墓志、祭文。
不久唐军反败为胜,李希烈之弟李希倩被朝廷处死,李希烈大为恼怒,派部下将颜真卿缢死于龙兴寺柏树下,终年77岁。淮西叛乱平定后,贞元元年(785年)正月,朝廷派人护送颜真卿的灵柩回京,葬于京兆万年县颜氏祖坟。
颜真卿在《祭侄文稿》中曾写到“国之将倾”,希望唐王朝能够深刻反省,并整顿朝纲,起死回生,可惜的是,朝廷并没有反省。最终,唐王朝在苟延残喘百年后走向灭亡。
一个书法家,曾拼死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虽身死,但精神彪炳千古。
(摘自微信公众号“国家人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