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聚焦智慧城市的“智慧”要义,在回顾智慧城市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与技术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提出运用人工智能深化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建议:建设城市大脑,强化信息资源整合;构建感知网络,形成智能感知体系;聚焦便民服务,打造智慧应用示范;完善法制保障,筑牢长远发展根基。
关键词: 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城市大脑;智能感知
顾名思义,智慧城市建设的要义当在“智慧”二字。正如国脉互联在《智慧城市:愿景、规划和行动策略》中指出的,智慧城市的“智”是智能化,代表智慧城市的智商,“慧”是人文化,代表智慧城市的情商[1]。但对于冷冰冰的基础设施而言,城市的“智慧”更多要依靠技术来实现。而放眼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持续演进,人工智能在生产生活的多个领域展现出现实应用的巨大潜力,为探索实践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利契机。
一、智慧城市发展历程回顾
总体而言,智慧城市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并随着技术的进步呈现出相对明显的四个发展阶段:
(一)萌芽阶段(1990年-2007年)。随着技术发展,1990年5月,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以“智慧城市、快速系统、全球网络”为主题的国际会议上,首次提出了“智慧城市”这一概念[2]。与此同时,全球各地普遍开始重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兴起积蓄力量。上海在1990年就提出了建设上海信息港的愿景,西班牙巴塞罗那在1992年奥运会举办后,全面推进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升级[3]。新加坡在1992年提出了“智慧岛”计划,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构建覆盖全国的高速宽带多媒体网络,到1999年,它以“全民高速互联网连接”主题获得ICF全球年度最佳智慧城市[4]。英国伯明翰市也在2006年提出了“数字伯明翰”项目,促进数字和信息技术在所有市民和行业之间的应用[5]。这些都为后来的智慧城市建设创造了条件。
(二)起步阶段(2008年-2011年)。在这一阶段,各地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深入,智慧城市建设目标日益清晰,并开始在某些城市的个别领域有所实践。2008年11月,IBM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战略理念,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具体实践方案。2009年9月,IBM将有关建设方案应用于美国迪比克市,计划将城市的水、电、油、气、交通、公共服务等资源数字化,智能化响应市民需求并降低城市的能耗和成本[6]。在IBM支持下,2010年-2011年,迪比克市先后在智慧水务、智慧电力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成果。2011年,上海明确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并在全国率先启动城市光網和无线城市建设[7],进一步夯实智慧城市建设基础。
(三)扩张阶段(2012年-2015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全球智慧城市建设快速扩张,并逐步形成相对完整的智慧城市建设理念。欧洲28个国家里有一半多10万人以上人口城市提出了智慧城市发展设想,英国、意大利、西班牙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数量是最多的[8]。中国在2013年公布了首批90个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并在2014年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年-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推出信息网络宽带化、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社会治理精细化等智慧城市建设的六大方向[9]。2013年,西班牙巴塞罗那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囊括了智慧管理、智慧经济、智慧生活、智慧居民四个主题,在愿景设计上包括了智慧、效率、人类三个方面[10]。
(四)升级阶段(2016年至今)。2016年,数字化、智能化已经成为全球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以AlphaGo横扫人类围棋冠军为标志,以前遥不可及的人工智能正在逐步成为现实。伴随着智能图像、智能语音、智能机器人等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的面世,很多城市开始探索智能化的新型智慧城市发展之路。目前,上海、杭州等地已经展现出新型智慧城市的雏形。
二、当前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
对应于人工智能现有应用和未来发展态势,从各地智慧城市建设来看,当前智慧城市建设正在面临以下问题:
(一)项目建设欠缺系统性。纵观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大多数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分散在某些领域的某些项目,仅在有些“点”上取得了智能应用上的突破,难以形成整体效益,而且也带来了重复投资、资源整合等问题。
(二)感知数据欠缺完整性。各地现有的感知设备主要是图像监控、烟感、温感等有限的几类终端,机器感知设备总量明显偏小、智能化程度不足,各个城市能够自动感知的数据不够全面,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智能应用的研发和推广。
(三)智能应用欠缺体验性。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今年6月发布的研究报告,智能应用可以有效提升城市生活质量10%-30%,但目前社会公众对现有智能应用的满意度反馈一般[11]。究其原因,主要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智慧程度不够,对群众诉求回应有限,未能充分发挥智能应用相对于传统信息化应用的体验优势。
三、运用人工智能深化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建议
为充分用好人工智能这一有力工具,深化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建设城市大脑,强化信息资源整合。城市大脑是一个城市“智慧”程度的集中体现,它既要掌握足够多的知识,也要能够对外界的行为作出及时、准确的反应。因此,一方面,要彻底打破数据孤岛和信息壁垒,在整个城市层面整合公共数据和政务数据,形成城市大数据中心,作为城市大脑的知识积累。另一方面,要建设与城市规模相匹配、具备智能研判和快速响应能力的计算中心,为各政府部门共享数据、深化应用提供强大支撑。
(二)构建感知网络,形成智能感知体系。建设覆盖全市、统一互联的物联网,打通感知设备传输数据的“最后一公里”,确保所有感知设备获取的数据能够全量汇聚到城市大脑。不断加强感知端建设,丰富感知种类、扩大感知范围,同时探索切实有效的后续运维工作机制,确保各类感知设备运行正常,为推动社会治理从应急处置向风险治理转变提供一条技术实现路径。 (三)聚焦便民服务,打造智慧应用示范。建议选择群众感受最直接的公共服务事项作为重点项目开展示范应用,在实践中提升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治理领域的应用水平。强化网上政务大厅建设和线下“一窗受理”,大力促进证件信息、证明信息等数据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的互认共享,让群众“足不出户能办事,跑路最多只一次”。
(四)完善法制保障,筑牢长远发展根基。智能时代的到来使制度建设的滞后性显露无疑。一方面,要尽快制定智能感知设备建设技术规范(包括智能产品技术标准、数据接口协议等),以地方性标准甚至是國家标准的形式向全社会颁布执行。另一方面,针对数据产权、管理、安全等数据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要在国家层面研究制定关于数据资源和隐私保护的专门法律,为智能应用奠定法制基础。
参考文献
[1] 刁生富、姜德峰,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策略,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年,第21卷第1期,162页.
[2] 贝文馨,“智慧城市”核心内涵研究_以上海“智慧城市”建设为中心,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7年5月,12-13页.
[3] 海冰浪雨,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与启示——以巴塞罗那、新加坡和上海的实践为例,三峡论坛,2016年,第6期,91-92页.
[4] 熊翔宇、郑建明,国外智慧城市研究述评及其启示,新世纪图书馆,2017年,第12期,86页.
[5] 吴志强、柏旸,欧洲智慧城市的最新实践,城市规划学刊,2014年,第5期,15-22页.
[6] 秦洪花、李汉青、赵霞,“智慧城市”的国内外发展观,信息化建设,2010年,第9期,50-52页.
[7] 海冰浪雨,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与启示——以巴塞罗那、新加坡和上海的实践为例,三峡论坛,2016年,第6期,91-92页.
[8] 林文棋,欧美智慧城市最新实践与思考,中国建设信息化,2017年,第21期,16页.
[9] 王林、宁迪,近300个智慧城市试点发现了什么问题,智慧中国,2016年,第5期,76页.
[10] 海冰浪雨,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与启示——以巴塞罗那、新加坡和上海的实践为例,三峡论坛,2016年,第6期,91-92页.
[11] 华强森、Janna Remes等,智慧城市:数字技术打造宜居家园,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18年6月.
关键词: 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城市大脑;智能感知
顾名思义,智慧城市建设的要义当在“智慧”二字。正如国脉互联在《智慧城市:愿景、规划和行动策略》中指出的,智慧城市的“智”是智能化,代表智慧城市的智商,“慧”是人文化,代表智慧城市的情商[1]。但对于冷冰冰的基础设施而言,城市的“智慧”更多要依靠技术来实现。而放眼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持续演进,人工智能在生产生活的多个领域展现出现实应用的巨大潜力,为探索实践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利契机。
一、智慧城市发展历程回顾
总体而言,智慧城市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并随着技术的进步呈现出相对明显的四个发展阶段:
(一)萌芽阶段(1990年-2007年)。随着技术发展,1990年5月,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以“智慧城市、快速系统、全球网络”为主题的国际会议上,首次提出了“智慧城市”这一概念[2]。与此同时,全球各地普遍开始重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兴起积蓄力量。上海在1990年就提出了建设上海信息港的愿景,西班牙巴塞罗那在1992年奥运会举办后,全面推进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升级[3]。新加坡在1992年提出了“智慧岛”计划,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构建覆盖全国的高速宽带多媒体网络,到1999年,它以“全民高速互联网连接”主题获得ICF全球年度最佳智慧城市[4]。英国伯明翰市也在2006年提出了“数字伯明翰”项目,促进数字和信息技术在所有市民和行业之间的应用[5]。这些都为后来的智慧城市建设创造了条件。
(二)起步阶段(2008年-2011年)。在这一阶段,各地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深入,智慧城市建设目标日益清晰,并开始在某些城市的个别领域有所实践。2008年11月,IBM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战略理念,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具体实践方案。2009年9月,IBM将有关建设方案应用于美国迪比克市,计划将城市的水、电、油、气、交通、公共服务等资源数字化,智能化响应市民需求并降低城市的能耗和成本[6]。在IBM支持下,2010年-2011年,迪比克市先后在智慧水务、智慧电力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成果。2011年,上海明确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并在全国率先启动城市光網和无线城市建设[7],进一步夯实智慧城市建设基础。
(三)扩张阶段(2012年-2015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全球智慧城市建设快速扩张,并逐步形成相对完整的智慧城市建设理念。欧洲28个国家里有一半多10万人以上人口城市提出了智慧城市发展设想,英国、意大利、西班牙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数量是最多的[8]。中国在2013年公布了首批90个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并在2014年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年-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推出信息网络宽带化、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社会治理精细化等智慧城市建设的六大方向[9]。2013年,西班牙巴塞罗那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囊括了智慧管理、智慧经济、智慧生活、智慧居民四个主题,在愿景设计上包括了智慧、效率、人类三个方面[10]。
(四)升级阶段(2016年至今)。2016年,数字化、智能化已经成为全球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以AlphaGo横扫人类围棋冠军为标志,以前遥不可及的人工智能正在逐步成为现实。伴随着智能图像、智能语音、智能机器人等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的面世,很多城市开始探索智能化的新型智慧城市发展之路。目前,上海、杭州等地已经展现出新型智慧城市的雏形。
二、当前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
对应于人工智能现有应用和未来发展态势,从各地智慧城市建设来看,当前智慧城市建设正在面临以下问题:
(一)项目建设欠缺系统性。纵观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大多数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分散在某些领域的某些项目,仅在有些“点”上取得了智能应用上的突破,难以形成整体效益,而且也带来了重复投资、资源整合等问题。
(二)感知数据欠缺完整性。各地现有的感知设备主要是图像监控、烟感、温感等有限的几类终端,机器感知设备总量明显偏小、智能化程度不足,各个城市能够自动感知的数据不够全面,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智能应用的研发和推广。
(三)智能应用欠缺体验性。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今年6月发布的研究报告,智能应用可以有效提升城市生活质量10%-30%,但目前社会公众对现有智能应用的满意度反馈一般[11]。究其原因,主要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智慧程度不够,对群众诉求回应有限,未能充分发挥智能应用相对于传统信息化应用的体验优势。
三、运用人工智能深化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建议
为充分用好人工智能这一有力工具,深化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建设城市大脑,强化信息资源整合。城市大脑是一个城市“智慧”程度的集中体现,它既要掌握足够多的知识,也要能够对外界的行为作出及时、准确的反应。因此,一方面,要彻底打破数据孤岛和信息壁垒,在整个城市层面整合公共数据和政务数据,形成城市大数据中心,作为城市大脑的知识积累。另一方面,要建设与城市规模相匹配、具备智能研判和快速响应能力的计算中心,为各政府部门共享数据、深化应用提供强大支撑。
(二)构建感知网络,形成智能感知体系。建设覆盖全市、统一互联的物联网,打通感知设备传输数据的“最后一公里”,确保所有感知设备获取的数据能够全量汇聚到城市大脑。不断加强感知端建设,丰富感知种类、扩大感知范围,同时探索切实有效的后续运维工作机制,确保各类感知设备运行正常,为推动社会治理从应急处置向风险治理转变提供一条技术实现路径。 (三)聚焦便民服务,打造智慧应用示范。建议选择群众感受最直接的公共服务事项作为重点项目开展示范应用,在实践中提升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治理领域的应用水平。强化网上政务大厅建设和线下“一窗受理”,大力促进证件信息、证明信息等数据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的互认共享,让群众“足不出户能办事,跑路最多只一次”。
(四)完善法制保障,筑牢长远发展根基。智能时代的到来使制度建设的滞后性显露无疑。一方面,要尽快制定智能感知设备建设技术规范(包括智能产品技术标准、数据接口协议等),以地方性标准甚至是國家标准的形式向全社会颁布执行。另一方面,针对数据产权、管理、安全等数据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要在国家层面研究制定关于数据资源和隐私保护的专门法律,为智能应用奠定法制基础。
参考文献
[1] 刁生富、姜德峰,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策略,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年,第21卷第1期,162页.
[2] 贝文馨,“智慧城市”核心内涵研究_以上海“智慧城市”建设为中心,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7年5月,12-13页.
[3] 海冰浪雨,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与启示——以巴塞罗那、新加坡和上海的实践为例,三峡论坛,2016年,第6期,91-92页.
[4] 熊翔宇、郑建明,国外智慧城市研究述评及其启示,新世纪图书馆,2017年,第12期,86页.
[5] 吴志强、柏旸,欧洲智慧城市的最新实践,城市规划学刊,2014年,第5期,15-22页.
[6] 秦洪花、李汉青、赵霞,“智慧城市”的国内外发展观,信息化建设,2010年,第9期,50-52页.
[7] 海冰浪雨,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与启示——以巴塞罗那、新加坡和上海的实践为例,三峡论坛,2016年,第6期,91-92页.
[8] 林文棋,欧美智慧城市最新实践与思考,中国建设信息化,2017年,第21期,16页.
[9] 王林、宁迪,近300个智慧城市试点发现了什么问题,智慧中国,2016年,第5期,76页.
[10] 海冰浪雨,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与启示——以巴塞罗那、新加坡和上海的实践为例,三峡论坛,2016年,第6期,91-92页.
[11] 华强森、Janna Remes等,智慧城市:数字技术打造宜居家园,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1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