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众多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的开设现状令人担忧,除了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语文课自身也有很多的不足。笔者结果实际工作经验,有针对性地探讨了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大学语文 教学改革
起步不久的高等职业教育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关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课程设置,很多院校也都是边摸索、边总结,作为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课程也面临着种种问题。
1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价值取向
1.1 人文价值取向。高职院校重点是培養实用型、技术型专业人才,许多人认为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否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和实用技术。在种情况下,很多职业院校急功近利。但从长远来看,一切功利而又短视的行为都会被功利本身所淘汰,市场需要的是真正的才能,而不仅仅是技能,只有当技能辅之以良好的综合素质,才是一个健全的、能够真正立身于市场经济大潮而不败的人才。所以,大学语文的教学不能急功近利,所传授的应当是学生终身受用的东西。
1.2 大学语文的功用价值取向。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注重实用。大学语文应该与时俱进,紧紧抓住时代脉搏,结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在对学生进行基本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紧密结合不同专业,提高学生的实用写作水平和口语表达水平,从而发挥自己的功用价值,为学生将来的就业、转岗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当前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现状
2.1 学科地位弱化。高职院校语文课的基础学科地位时有动摇,教学随意性现象十分严重。主要表现为:专业教育要求高、任务重,实践性教学比例大,挤占语文课时;实用主义教学,教学内容较偏,教学计划多是应用文写作、文秘写作、商务写作、语文基础训练等内容;学时安排很不稳定,很不平衡。长期以来,由于高职语文课程定位的偏差与错位,致使教什么与如何教的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
2.2 教学内容缺少新意。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局限于语文知识传授的浅层表面,而忽略了对学生文化教育与审美教育的高层次要求。忽略了学生在经过中学语文教育以后,在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自学能力的前提下,对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与审美内涵的高层次的语文教育的需求。现在常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偏重于对思想内容的考虑,用教育部门所圈定的某些思想内容去教育大学生,结果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语文本应有的感动人、感染人、教育人的功效。另外,大学语文教材内容,没有跳出纯文本的框子,选文偏重于文学名篇,尤其偏重于中国古代优秀的诗歌与散文,当代优秀的人文科学作品与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以及国外优秀的人文科学作品占得太少。
2.3 师资力量薄弱。高职院校的前身大部分为职业中专,高职语文课的师资队伍建设基本上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教师队伍组成成分复杂,整体力量也较薄弱。教师要真正教好高职语文课,确实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要吸住学生,也就得在教学和教法上求深、求精、求新。高职院校语文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和完善。
2.4 教学评价体系相对滞后。评价体系即考试模式是检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某种程度上是大学语文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在考试模式上,传统的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同样有着深刻的体现。比如,命题单一,考试的题型除作文外,多为客观选择题,标准答案唯一,缺少促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科学的考查方式。另外,阅读能力、审美能力,也很难在命题中体现出来。
3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3.1 转变观念提高对大学语文的认识。原高教司文科处长徐晖曾指出,在高校,素质教育很大程度要落到大学语文课程上。大学语文对于高校,尤其是对于文化基础薄弱的高职学生来说,它所产生的意义和价值已远远超出了一门课程的范围。它能够夯实从业实力,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并为转换职业提供必要的条件。高等职业教育与任何其他形式教育一样,都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注意培养人才的自我适应、自我发展能力,从而实现人与社会的互动与协调进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人才,不应是单一性的,“复合性”是其必然的要求,而大学语文在这一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高职院校领导应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创造条件开设并开好这门课程。
3.2 优化课程教学内容。①扩展教学内容的外延,教学内容不应局限于只对作家、作品的分析,可以把与文学相关的内容包括进去,把文学与文化结合起来。②在教学中与时俱进,注入时代的气息,可适当增加当今社会最新的文学与文化内容,使大学语文更贴近学生实际,更贴近当代生活。③以人文精神为专题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作家们崇高人格的熏陶,提高文学欣赏能力,进而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追求目标。
3.3 改革高职语文教学方法和手段。授课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进行实践性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增加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应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实现语文课堂与社会实践的完美结合。其次,引进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制造全方位的人文环境,调动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审美感染,从而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4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高职语文教师要具备广博的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奉献精神、与时俱进的思想见识、爱心和耐心等。教师只有使自身素质得到升华,知识境界得到极大地发展,才有可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才能在学生心目中得到拥戴,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4 结语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是时代的需要,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学习知识、锻炼能力的需要。到目前为止,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势头强劲,成果初显。但是要达到一个良好的状态,还需要我们正视问题,共同努力,使大学语文从本质上向“母语高等教育”自觉地转化,使我们重拾对自己的母语及其所代表的文化价值应有的信心。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大学语文 教学改革
起步不久的高等职业教育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关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课程设置,很多院校也都是边摸索、边总结,作为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课程也面临着种种问题。
1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价值取向
1.1 人文价值取向。高职院校重点是培養实用型、技术型专业人才,许多人认为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否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和实用技术。在种情况下,很多职业院校急功近利。但从长远来看,一切功利而又短视的行为都会被功利本身所淘汰,市场需要的是真正的才能,而不仅仅是技能,只有当技能辅之以良好的综合素质,才是一个健全的、能够真正立身于市场经济大潮而不败的人才。所以,大学语文的教学不能急功近利,所传授的应当是学生终身受用的东西。
1.2 大学语文的功用价值取向。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注重实用。大学语文应该与时俱进,紧紧抓住时代脉搏,结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在对学生进行基本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紧密结合不同专业,提高学生的实用写作水平和口语表达水平,从而发挥自己的功用价值,为学生将来的就业、转岗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当前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现状
2.1 学科地位弱化。高职院校语文课的基础学科地位时有动摇,教学随意性现象十分严重。主要表现为:专业教育要求高、任务重,实践性教学比例大,挤占语文课时;实用主义教学,教学内容较偏,教学计划多是应用文写作、文秘写作、商务写作、语文基础训练等内容;学时安排很不稳定,很不平衡。长期以来,由于高职语文课程定位的偏差与错位,致使教什么与如何教的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
2.2 教学内容缺少新意。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局限于语文知识传授的浅层表面,而忽略了对学生文化教育与审美教育的高层次要求。忽略了学生在经过中学语文教育以后,在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自学能力的前提下,对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与审美内涵的高层次的语文教育的需求。现在常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偏重于对思想内容的考虑,用教育部门所圈定的某些思想内容去教育大学生,结果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语文本应有的感动人、感染人、教育人的功效。另外,大学语文教材内容,没有跳出纯文本的框子,选文偏重于文学名篇,尤其偏重于中国古代优秀的诗歌与散文,当代优秀的人文科学作品与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以及国外优秀的人文科学作品占得太少。
2.3 师资力量薄弱。高职院校的前身大部分为职业中专,高职语文课的师资队伍建设基本上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教师队伍组成成分复杂,整体力量也较薄弱。教师要真正教好高职语文课,确实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要吸住学生,也就得在教学和教法上求深、求精、求新。高职院校语文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和完善。
2.4 教学评价体系相对滞后。评价体系即考试模式是检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某种程度上是大学语文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在考试模式上,传统的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同样有着深刻的体现。比如,命题单一,考试的题型除作文外,多为客观选择题,标准答案唯一,缺少促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科学的考查方式。另外,阅读能力、审美能力,也很难在命题中体现出来。
3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3.1 转变观念提高对大学语文的认识。原高教司文科处长徐晖曾指出,在高校,素质教育很大程度要落到大学语文课程上。大学语文对于高校,尤其是对于文化基础薄弱的高职学生来说,它所产生的意义和价值已远远超出了一门课程的范围。它能够夯实从业实力,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并为转换职业提供必要的条件。高等职业教育与任何其他形式教育一样,都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注意培养人才的自我适应、自我发展能力,从而实现人与社会的互动与协调进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人才,不应是单一性的,“复合性”是其必然的要求,而大学语文在这一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高职院校领导应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创造条件开设并开好这门课程。
3.2 优化课程教学内容。①扩展教学内容的外延,教学内容不应局限于只对作家、作品的分析,可以把与文学相关的内容包括进去,把文学与文化结合起来。②在教学中与时俱进,注入时代的气息,可适当增加当今社会最新的文学与文化内容,使大学语文更贴近学生实际,更贴近当代生活。③以人文精神为专题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作家们崇高人格的熏陶,提高文学欣赏能力,进而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追求目标。
3.3 改革高职语文教学方法和手段。授课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进行实践性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增加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应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实现语文课堂与社会实践的完美结合。其次,引进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制造全方位的人文环境,调动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审美感染,从而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4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高职语文教师要具备广博的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奉献精神、与时俱进的思想见识、爱心和耐心等。教师只有使自身素质得到升华,知识境界得到极大地发展,才有可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才能在学生心目中得到拥戴,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4 结语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是时代的需要,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学习知识、锻炼能力的需要。到目前为止,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势头强劲,成果初显。但是要达到一个良好的状态,还需要我们正视问题,共同努力,使大学语文从本质上向“母语高等教育”自觉地转化,使我们重拾对自己的母语及其所代表的文化价值应有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