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历史,美丽传承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s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文友,齐聚在下丁家凤凰山高山水库。我们都被眼前美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着。青山叠翠,白云悠悠,置身大坝之巅,环顾绿化的群山,凝视晶莹清澈的人工湖水,远眺山坡上块块绿毯似的层层梯田和红果绿叶相映的无边果林,心里不由感叹:“下丁家人真了不起!”
  下丁家,原是山东省烟台市黄县(今龙口市)的一个自然村。这个曾经闻名全国的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标杆,四十多年前,在铁柱子王永幸的率领下,广大群众在这个缺地、缺土、缺水的穷山区,硬是靠勤劳的双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出了一项项辉煌业绩。
  眼前就是王永幸陈列馆。王永幸,下丁家的第一代总支书记,老当家人,曾被誉为“一心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铁柱子”“全国劳动模范”,可以说是我们这些50后的人最熟悉不过的了。看着馆内一件件展品,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感人的事迹介绍,我感动不已。王永幸的长子—下丁家村前党总支书记王清业更是走上前来热情地和我拥抱。是啊,在那个年代,王永幸曾是我的一个榜样,而今来到这里,怎不令人感怀、心潮起伏呢?
  在高山水库莫大的造型和一件件铁锹、肩垫等实物前,王清业书记详细介绍了下丁家艰辛的创业史。听着王清业书记的讲述,时光把我们带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
  下丁家地处山岭地带,自然环境恶劣,“水是山里人的命”,但水利建设一直是困扰农业的“老大难”问题,要解决灌溉,必须兴修水利。第一代当家人王永幸经过多次勘察,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建造一座高山水库,地点就设在接近果林集中的“小金沟”,凤凰岭东的一个山腰处。这里左右两山山腰相距200米,如果能修座大坝拦腰截住,雨水、山水积起来会有30万立方米,下丁家即使遇到百年不见的大旱,全村的所有果林和耕地都可以浇足水,不用为水发愁了。但该工程需投入工日20多万个,投料6万吨,投资150万元,在那个年代,这样的投入可是许多人不敢想象的。但定了的事就要坚决干到底。在群众大会上,王永幸掰着指头一笔笔算账,直算得下丁家人个个心悦诚服。这年冬天,党总支一声令下,500名青壮年出征作战似的开赴高山水库工地。王永幸身先士卒,肩头上扎着厚厚的垫子,与大家一起苦干在工地上,留在村里的妇女和放假的孩子们砸石子、筛沙子。大雪飘飘,北风呼啸,炮声隆隆,锹镐飞舞,下丁家人仅仅凭借着一副副肩膀,投入21.5万个工日,硬是把140万方石料、5000吨水泥抬到大坝上。每人每天定額扛运180块石料,许多人竟超过了200块……
  就这样,经过三冬两春的苦干,在1985年春,雨季到来之前,一座高27.6米、长204米、底宽10米的钢筋混凝土砌石拱坝—高山水库大坝巍然屹立在峻峭的凤凰山东侧,屹立在下丁家村人的面前。自此,全村800亩粮田和果园可实现自流灌溉,一年可增加收入30多万元。不仅极大改善了生态,而且为国家、集体减轻了负担,恩泽子孙后代。
  聆听着高山水库从无到有的艰辛历程,浏览着“以水为纲,山水田综合治理”中一桩桩、一件件的感人故事,文友们被深深打动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斗争精神;舍己为人、团结互助的友爱精神;信念坚定、忠诚于党的献身精神。”原来,这就是下丁家人民用热血和汗水锻造出的“下丁家精神”。这些精神,曾激励过多少下丁家人与天斗、与地斗,创造出一项项辉煌业绩!也曾焕发过多少同时代的人改天换地的时代激情!而这种精神不也正是我们今天改革发展所必需的宝贵财富吗?
  崇高精神是伟大事业的灵魂。如今重游这片光荣故里,重新感悟下丁家人民这段艰苦卓绝的历史,倍感“下丁家精神”正是伟大的建党精神的一种体现。老一代人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伟大思想品德,将成为一种强大的基因,为后来者所赓续传承。可喜的是,下丁家精神而今已经作为龙口人宝贵的精神财富被继承下来。它像一座灯塔,照亮和招引着勤劳智慧的龙口人民,继续努力前行。
  高山托平湖,平静如镜的大水库像一颗闪光的宝石镶嵌在钟灵毓秀的凤凰山间,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前来观赏。高山水库已经成了一处旅游景点,下丁家村也理所当然地成了红色教育基地。今天的下丁家人,不,今天的龙口人正以一种更加崭新的姿态,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继续挥洒汗水、播种希望,继续创造更为动人的佳话。
  下丁家之行,不仅是一次文化之旅,更是一次红色之旅,所见所闻,不仅愉悦了身心,更洗涤了灵魂。永远不忘来时路,我们接下来的脚步才能走得更踏实、更坚定。
其他文献
忘记在哪篇文章中读到过这样一句话:“文章格局中写我的,只是个作者,文章格局中写大家的,叫作家。”初读时心里好似豁然开朗,觉得真的是总结精辟到位。回头看看自己以前写的东西,真正触及心灵的大多是信笔书来的“随笔”,大多都是自己抒发内心情感的文字。我从来不敢说自己写的是文章,因为自知之明还是有的,怕简单的文笔承受不住“文章”二字的厚重,我对写文章和写段文字的区分很清楚,甚至对写文章这件事的说法都是充满敬
期刊
每个人都有值得自己珍藏的东西。有人珍藏照片,有人珍藏钢笔;有人珍藏思念,有人珍藏感动。而我呢,一直珍藏着那些美好的微笑。  每当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我都会主动地跟妈妈说:“妈,我这次没有考好,下次我一定认真学习,争取好的成绩。”妈妈总是摸着我的头,笑着说:“没事。分数不是唯一的目标,因为你曾经努力过。”妈妈的微笑,让我感受到她给予的爱,像一股暖流,流淌进我的心里。这是理解的微笑,我把它珍藏在心里。 
期刊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古人喜欢菊花,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赏菊诗句。菊花舞弄着秋风,我随着络绎不绝赏花的人群来到了鲜花港。  是沧海桑田的遗存,还是世事变迁的见证?我站在原是古窑址周边的梯田岸上,眼前的景象与我之前见过的完全不同,感慨顿生。  据专家考证,这里曾是古刺桐港(福建泉州)制造瓷器的大型窑口,一船船的碗、盘等瓷器从这里载出外销,运向南洋(东南亚)、印度、非洲等地。泉榕古道就从这
期刊
六月在绵绵不绝的爱意中拉开了欢乐的序幕,手挽手欢跳多情的舞蹈,无忧无虑高歌欢腾的旋律。纯真的因子将六月涤净,于是有了雨水的颜色:白色且透明。纯粹得没有一丝杂质,却可以让心灵充满智慧的源泉,让你的笑天真无邪、灿烂无比。  六月的骄阳热情似火,将十年寒窗苦,化为锦绣光明前程路。天空一片祥云,传来了谁的捷报?那美艳无比的鲜花映衬谁的笑靥?年华将六月染成宝贵的金色,你在喜悦中感受万千光芒。付出终归会有回报
期刊
我不惜千里迢迢  拒绝似曾相识的花期  只为相逢 永恒的你  记不清是什么时候转身的  当封存的冰川开始新纪元  我知道 一种注定无法缺席的  悸动 正在破冰  你的坚贞 执着  让一座星宿放弃变幻  原封不动地折叠在天空  坐在你身边看云  不知不觉  你我都把彼此看成了  低處的海和一片虚无  万物易逝  唯有高山上冰雪喂养的雪莲  一朵千年
期刊
马致远的《汉宫秋》取材于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据《汉书·元帝纪》和《匈奴传》记载,汉元帝时期,汉朝的属国南匈奴首领呼韩邪来长安朝觐天子,以尽藩臣之礼,并自请为婿。元帝就将宫女昭君赐给了呼韩邪单于。后来此故事不断演化,到了元代,马致远在结合民间传说和历代文人诗篇的基础上改编成了这部元杂剧—《汉宫秋》。  在前代文人的诗篇中,有一些是对王昭君美貌的赞美,比如,曾巩的《明妃曲》中“蛾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
期刊
什么是阳刚?阳刚,顾名思义即乐观、刚强。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一种永不放弃的决心,一种豁达宽广的胸襟。新时代,新征程,阳刚之气不能丢。身为一名高一女生,我谨向全校发出倡议:我们作为阳刚青年,应用坚强不屈的精神建造美好未来。  或许有的同学觉得,在重视文化课的当下,只要读好书就可以了;又或许有的女同学认为,只要男生具有阳刚之气就可以了,为什么女生也要如此呢?  现在很多学生写文章都是无病呻吟,缺少
期刊
不到早上九点钟,我便离开了家,向着云龙山西麓的十里杏花村而去。  一直念叨着十里杏花村,我在最初却一直以为自己正观赏着的是梅花。  红色的花萼,纯白的花瓣,里面有一簇细细长长的蕊,这便是杏花了。遒劲的树干,弯曲的枝条,上面开满密密匝匝的白色花朵。放眼远望,大片的白色,如棉似雪,颜色虽单调却也别有一番味道。  并非所有的杏花此时都同步进行着其最美丽的绽放。不时有光溜溜的枝干,一片静寂地立在那儿,没有
期刊
我的故乡山西临汾尧都区,是帝尧的故乡,这里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在尧都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关于帝尧的许多美丽传说,就像和煦的春风从远古徐徐吹来,带着文明的雨露,永恒地滋养着这一方土地和这里的人们。  最令尧都人自豪的是,在汾河的西岸,土门镇、魏村镇、吴村镇三个相连的乡镇,各有一处保存完好的元代戏台,这三座罕见的元代戏台建筑,是研究中国戏曲发展史和中国建筑史的重要实例。  这三座元代戏台,我去过好多次,
期刊
2020年12月,那个曾经登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冰川科普探险家王相军永远地走了。他生前痴迷冰川,最终他把自己永远地留在了冰河深处。半年多过去了,人们依旧沉浸在他离去的悲痛之中无法自拔,也用各种不同的方式传承王相军的精神,他的事迹被写进高考作文培训教材。  1990年,王相军出生在四川省邻水县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高中毕业后他外出打工,于2012年11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到一张西藏的覆盖广袤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