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不是别人眼中的自己

来源 :中学生博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ve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小正,有一个特拗口的名字贾臻赟。典型的90后,有些叛逆,有些拽,更有些自己的小心思和小想法。
  
  我承认夏小正第一次和我接头的时候,我对她是没有好印象的。她为了让自己的文章能多在小博上发表几篇,给我和春艳姐姐同时发稿子,而我们的行业规则是一个作者跟一个编辑,她却“明知故犯”。
  我同时承认我敌不过夏小正同学的软磨硬泡和她的三寸不烂之舌,更重要的是她的那篇《不要迷恋小博,小博只是个传说》给我留下了很美好的印象,所以我最终向她妥协收了她的文章。
  也因为她的这个投稿说明书的发表,很多小博的读者写信给我说,夏小正是他们的偶像了,她在文章里总结的投稿注意事项很受用。
  一直以来,她在我的眼里都是个拽得让我觉得欠扁的孩子。每当她在QQ上跟我谈她的意识流的时候我都有把她的脑子搬过来把她的思维捋顺的冲动。
  但是,当我把电话打给她,听她说话的时候,她在我心里的欠扁形象顷刻不复存在。她的声音有着女孩子很少有的浑厚。为了接受我的采访她的午饭还没有吃,午休的两个小时,她全部打算交给我来安排。
  我们通电话那天是4月1号,南昌下着小雨,小正说她坐在学校后花园的木墩上一手打着红色的雨伞一手拿着手机。因为下雨的缘故,后花园里的人很少,空旷的草地上配她的红雨伞很抢眼。
  
  我眼里的夏小正:她的脑子总短路。
  夏小正眼里的自己:我不是神,我是人啊。
  不得不承认夏小正是个有想法的女生,她的《不要迷恋小博,小博只是个传说》就可见一斑。但是当我问夏小正,你觉得自己是个怎样的人的时候,她居然冒出一句,她不是一个自恋的人。我给她发去晕倒的表情,有这么回答问题的么。
  她给我的解释是,我一定在心里以为她是一个自恋的人,等待着向她求证,所以她干脆跳了一步,直接纠正我对她的印象。
  那么好吧,你来申论你怎么就不是一个自恋的人呢,我把球直接踢回给她。她的答案是她不想考公务员,所以不想申论。而她的脑子也很空白,没有办法为我例证。夏小正,你的脑子是不是总短路呢?夏小正的回答是,我是人啊,不是神!怎么能记性那么好呢?
  
  我眼里的夏小正:她一定不合群。
  夏小正眼里的自己:我是个懂得自我调剂的人。
  夏小正在小博的贴吧和群上是个活跃的人物。群里的读者们讨论问题的时候,小正总会冒出来帮忙解决。比如很多小读者只是空有热情想参与到小博里,但是却不知道怎么办。小正就会很耐心地告知大家,杂志的目录页上印有编编的名字,下面就是编编的邮箱和电话,想投稿的就可以直接给编编发邮件,但是要选好,只发给一个人。在我看来,这是注意留心生活的表现。但是我又担心,这样心思细腻敏感的孩子会显得与众不同而不大合群,思想上成熟的人,会不会对别人表现出不屑呢?
  小正又开始了她的论调,说自己是人不是神,所以没办法知道别人心里的小九九,但是她却可以自我调剂,让自己尽量活得舒服些。在班级里她是大家眼里的开心果,喜欢用插科打诨来给枯燥乏味的学习生活添彩。但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她却可以安静的看书,学习,不会因为一个人而感到孤单和寂寞难耐。小正讨厌呼朋唤友、勾肩搭背,她喜欢那种三两个好友呆在一起的自在。
  她和她的好朋友哲饼有一段对话,小正说给我的时候,我的心里,缓缓流过温暖。
  哲饼说,小正你一直在我的心里。小正说,可你就是块饼干么,即便有些哲儿,如果你破碎了,那我不也跟着碎了么。哲饼说,我破碎的时候,心里就会有很多很多个小正了……
  
  我眼里的小正:哼哼,故作成熟的小P孩儿。
  小正眼里的自己:我对别人的生活充满好奇。
  夏小正给我发短信,她以为我对她有欣赏和认同,所以才愿意和她交流,愿意听她讲她的生活。我立马回复她,这个真没有!
  对每一个孩子的认同和欣赏是作为小博编辑首先应该具有的职业操守和情怀,这一点是我对所有小博读者都有的情感,而不单单是对小正。而我对夏小正同学,更多的是因为好奇。我好奇,她和我看过同一本书,而对于书里的内容她有着和我相似的感知。
  我曾在卷首里提到我读过一本叫《秘密》的书,小正看到后,给我留言,说她也看过的,甚至要比我早得多,她说书里的每一句话,都触动着她的心。
  我们通电话那天,小正又一次跟我提起这本书。乍一看,它和一般的励志类书籍没有不同,但是其他的书,看的时候会心潮澎湃,看过之后也就烟消云散了。但是这本不一样,它能深深地印在我们心灵的深处,并带给我们信心和力量。这就是小正和我的共同感受。
  小正说,其实她也是个对别人的生活充满好奇的人。外表光鲜靓丽的表姐,一直是她的偶像,她曾经以为干练成熟的美女表姐不是吃米饭长大的吧?直到在姨妈家居住了一段时间,小正发现,原来表姐和自己一样啊,披散着头发,盘腿坐在沙发上很没仪态的看电视,一样是吃五谷杂粮么,哪里有什么不同呢?
  
  我们都不是别人眼中的自己,所以当别人对我们有着怎样评价的时候,我们会充满惊恐和疑惑,甚至会有把手伸进对方的脑子里,用手捋顺人家脑细胞的冲动。如同我看小正,和小正一直希望我能给予她的评价很不相同。
  其实,夏小正在元博姐姐的眼里是一个认真看待生活,留心生活,思维开阔,有眼界的孩子,只是这些话,我没有郑重其事地告诉过她。
  
其他文献
已经很久没有单纯的梦想过了。肚子饿了想吃一碗香喷喷的牛肉面却总先考虑有没有足够的钱;想看一部心仪的电影却因下载时间过长而扔在一边;想给好友邮一封思念的信件也因为各种理由搪塞了过去……距离上一次不计代价的梦想已经过了多久,因为已过了单纯梦想的心境,站在现实与来路的交错口迟迟不肯挪步。但还是忍不住想回头望望,还是想回到满目春光的时候……  都还不想忘呢,我的朋友。    泱泱    初三时换了一个非常
D调的华丽  茹果    12岁,我有了一群乐意和我玩泥巴的朋友,躲藏在妈妈找寻的黄昏下,手中的那团泥巴依然在不断地变换着形状……  13岁,我有着一群偷偷背着我买生日礼物、为我筹办生日的好朋友,挤在那间阴暗的宿舍里,忘不了那一双双被蜡烛照亮的清澈眸子……  14岁,我则有了一群“坏孩子”朋友,他们大都学习不好,是老师们眼中的“坏孩子”,可是他们中每一个都很善良。“看!飞机飞得好高啊!”“有一天将
(一)    暑假里的麦小米看完杜琪峰导演的《暗战》,穿了双拖鞋上顶层的露天平台接她的银边吊兰回家。  天空是卷曲的云,一望无际,黄昏的阳光透过云层变成了不可思议的橙色。麦小米感觉像是走进警匪片的案发现场。果然,她的银边吊兰不见了。  这盆吊兰是好友Ann 去墨尔本留学前送她的礼物。麦小米坐在危险的栏杆上,悠荡着冰冷的手臂,恨恨地琢磨究竟是谁偷了她的宝贝。其实推理很容易进行,昨天新搬来一户邻居,今
一    夏至未至,天空黯淡,大雨倾盆。窗上升起一层水汽,外面的世界模糊不清,苏小灿惊奇地发现,梧桐顶着风雨拼命的生长,似乎马上就要触摸到天堂。  她擦了擦窗上的雾气,可梧桐马上又恢复原状。  苏小灿转过身捏了捏韩熙的手,韩熙合上书本,抬起头,一副疑问的神情。苏小灿灿烂地笑笑,“你要怎么回家啊,外面雨下的好大。”“不知道,放学再想办法吧。”苏小灿摇了摇头,从书包里取出一把天蓝色雨伞,递给了韩熙,韩
“水瓶”在老师同学那里左右逢源,连水瓶自己也会困惑于自己的两面性:为什么待家人与待同学朋友,感觉不一样?惟一的解释是:爱你的人,才乐意费神来约束你的生活;而“水瓶”是超喜欢自由的星座,这一点,在“水瓶”迎来生日的这个月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妨碍了“水瓶”的自由,“水瓶”心中升起的厌烦感会使之口不择言,大多数亲子冲突就是这样暴发的。但“水瓶”同时也离不开一种超级关爱的家庭氛围,在父母眼里,“水瓶”经常
2009年6月,我对冉说,累。  2009年7月,冉背着旅行包对我说,你继续泅渡吧,老娘不念了。  2009年8月,我一个人在烦躁与空虚中挣扎。  2009年9月,冉安静地走进校园,她想笑可是笑不出来,她看着我,良久:我回来了。  我说,你瘦了。  她说,累了。  我确定她不是在回答我,只是单纯地告诉我她累了,所以回来了。  我问哪里更累,她说,不知道,真的,不知道。  2009年10月,我们企图
[1]    你说,那天你是准备去掐死我的。你无法理解,为什么我像一只丑陋的小猴子,爸妈却对我宠爱有加,以至于冷落了你。  你看着皱巴巴的我,用手戳了戳我的脸蛋,将熟睡中的我唤醒。你说得让我死个明白。我睁开睡意矇眬的眼看了看你,你说我的眼睛像黑夜里的精灵,让你着迷。然后我瘪了瘪嘴,发出了撕心裂肺的哭声,你手忙脚乱的安慰着我,企图让我停止哭泣。多年后你知道了,从那一刻起,这辈子你就栽在我手里了。  
它们不矛盾,但常常对抗    艾米丽发现一个流浪汉睡在公园的长凳上,她大发善心,安排他住进旅馆中最好的房间去。第二天早上,流浪汉来到她的跟前致谢,并说,自己宁愿回到公园的长凳上去。艾米丽说:“为什么呢?这里不好些吗?”流浪汉回答说:“多谢你的好意。可是当我睡在长凳上面的时候,常常梦见自己睡在暖洋洋又柔软的床上。但昨晚,我却梦见自己仍然睡在冰冷的长凳上,难受极了!”    笑歪歪:  1、想帮助别人
借你我的一生,你说好不好,紧靠在你的身边诉说爱不变。是否真的只有用尽一生的等待,直到有一天,你动也动不了……    早上起来,蹭到她的房里,伏在她耳边大喊了一声:“生日快乐!”她从床上蹦起来,狠狠地捶了我一下。昨天,她拉我去逛街,反复地试着一件粉色的裙子,我心疼地拿出还没焐热的稿费——其实稿费只有45元,那条裙子她自己掏了大半儿的钱。  她和每一个认识的人炫耀这裙子时我用稿费给她买的,仿佛我和韩寒
曾经有记者写文章说我的身价有4个亿。这让我大吃一惊,继而又兴奋得心怦怦怦狂跳不已。  从此,我开始关注一夜暴富之类的财富传奇。  主编雷蕾报来一个选题,标题十分惹眼:财富新贵。讲的是四个平均年龄24岁的80后小伙子,通过几年的打拼,现在各自拥有一家IT企业,每人身价过亿。天哪,这样的财富故事太吸引人了。  录像的前一晚,编导给我发来这期节目的文案,我飞快地读了一遍,很快记住了四个性格迥异的人和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