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铸伟业 精神耀千秋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198901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作为一名装甲兵的老军人,为能先后参加我国核武器效应试验工作10余年,深感荣幸和自豪!在“十一”佳节到来之际,谨以此文表达对新中国60华诞的衷心庆贺。
  
  党的历史性伟大战略决策
  
  世界人民在经历了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并未获得真正的持久和平。前苏联和美国两个超级大国自恃其手中掌握的核武器,严重威胁世界和平。新中国成立不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要建设,要发展,要在国际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没有核武器不行。因此,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党中央就作出了我国发展“两弹一星”的宏伟战略决策。毛泽东远见卓识地指出:“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管他什么国、管他什么弹,我们都要超。”这一伟大战略决策的如期实现,有效地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试想,假如我国当时未能掌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武器作为坚强后盾,1969年珍宝岛对前苏军的自卫反击作战,苏军就不可能以丢掉比较先进的T-62中型坦克而善罢甘休。假如没有这样坚强的后盾,美国就不会以只在我东南领海、领空制造摩擦和麻烦而罢手。也正是在“两弹一星”基础上,我国尖端科学和军事技术才取得了今天这样令世人惊叹和瞩目的巨大成就!
  
  欢庆振奋人心的伟大历史时刻
  
  1964年10月16日15时,在我国西北浩瀚的戈壁滩上,一柱色彩斑斓、婀娜多姿的蘑菇云疾速翻滚扶摇直上,新中国首次原子弹试验成功了!试验场区全体参试的科技人员和解放军官兵热泪盈眶、欢腾雀跃、相互拥抱;坐镇指挥的元帅、将军和科学家们再也按压不住此时的激动心情,走出指挥所和控制室,分享这望眼欲穿、来之不易的胜利喜悦。此后,在相继两次原子弹试验之后,1967年我国首次氢弹爆炸成功。直至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每年都有1~2次的成功核试验,使我国的核武器技术得到迅速提高。我国发展核武器技术的节节胜利,极大地鼓舞并激发了伟大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给了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极大鼓舞。
  
  装甲兵核效应试验的历史功绩
  
  要真正掌握和发展核武器,就必须对核武器的爆炸威力及其四种主要破坏杀伤因素和其对人、物的杀伤破坏效应进行科学准确的“核效应试验”。基于核效应试验研究的极端重要性,毛泽东作出“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的指示。1964年4月14日,在原军委装甲兵党委和许光达司令员、向仲华政委、程世才副司令员、贺晋年副司令员等首长的关注和指导下,装甲兵核效应试验大队正式成立。装甲兵试验大队在全军核效应试验组织序列内编为第六效应试验大队,我有幸先后任测试分队长和大队长。
  装甲兵核效应试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试验研究摸清:①核爆炸的光辐射、早期核辐射、晚期核辐射和冲击波作用于坦克、装甲车辆的参数分布规律;②坦克装甲车辆的破坏规律;③坦克装甲车辆内人员(试验时均以动物代替)的杀伤规律;④各类坦克装甲车辆及其人员利用各类工具、材料和地形、地物的防护规律;⑤对坦克装甲部(分)队作战运用和技术使用的影响规律。装甲兵核效应试验大队是一个以原装甲兵科学技术研究院为主体,从装甲兵机关、院校和全军装甲兵部队选调来的优秀干部、教员、科研人员、战士组成的英雄群体。在上级党组织和各级首长领导下,经过20余年的不懈努力和奋斗,终于圆满完成了装甲兵核效应试验的光荣任务,实现了装甲兵核效应试验的最终目标。
  装甲兵试验大队所完成的各种科研项目,先后获全国科技大会奖两项和军队科技进步奖、装甲兵科技大会奖各两项。仅在前4次核试验工作中,据不完全统计,荣立集体一等功两次、集体二等功一次,2人荣立二等功,704人次荣立三等功。
  
  装甲兵核效应试验工作创造的
  宝贵精神财富
  爱党、爱军、爱民融于爱国一体的高尚情操
  装甲兵核效应试验大队的全体官兵始终把对党的忠诚,好好听党的话;把对军队的忠诚,坚决执行军委命令;把对人民的忠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融合于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和忠诚之中。他们在连续近5000公里的铁路、公路行军中不知疲倦,仍能“一路颠簸一路歌,皆因心里揣祖国!”他们不论严寒酷暑,都在帐篷里工作和生活,面对供应极端困难仍能做到“再苦再难激情高,为国争光心总乐”。他们在个人安危和生死考验面前,能做到脸不改色心不跳地从容顺利完成任务,就是因为他们心里装着伟大的祖国。是祖国、党、军队和人民,给了他们无比的智慧和无穷的力量。
  
  紧密团结、大力协同的全局意识
  
  装甲兵核效应试验大队的同志们深深懂得,要完成艰巨的科研试验任务,除了要发挥个人的重要作用外,还必须依靠群体的坚定团结,加上出色有效的组织协同。在进行第二次核空爆时,指挥部下达了交由装甲兵核效应试验大队组织进行的核爆下风方向的云迹区的放射性沾染的侦察任务。由于任务繁重复杂,时间紧迫,要临时把基地、防化兵部等六个参与单位组织起来,其复杂性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任务还具有相当大的危险性和不确定性。一是在核爆炸正常的情况下,其下风方向的晚期核辐射,强到什么程度是个未知数;二是当时最让人担心的是,万一核爆试验出了差错,由空中爆炸变成地面爆炸的话,下风方向的晚期核辐射剂量足以造成人员伤亡;三是预计的下风方向地形复杂、气象多变、气候恶劣,人员、车辆可能有迷失方向的危险。但侦察分队的同志们精诚团结、严密分工,以严格的纪律要求、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严谨审慎的细致筹划,克服了一个个困难,终于胜利地完成了任务。该项目荣立集体一等功,项目负责人、装甲兵核效应试验大队副大队长李志荣荣立个人三等功。
  
  勇于攀登的“四敢精神”
  
  为了赢得未来可能发生的核战争的胜利,在核爆中心地区,尤其是核地爆爆心附近高放射剂量区域内,探测研究坦克对晚期核辐射的削减(弱)规律就成了必须完成的重大研究试验课题。但没有可供使用的现成手段,也未见国外有关的报道和资料。在敢想、敢说、敢干和敢闯的“四敢精神”驱动下,科研人员坚信,只要大家发扬“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和“四敢”的大无畏精神,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经过再三调研论证和充分酝酿,经大队和分队审定批准,一个自行改装研制的坦克遥控测试车方案跃于眼前。经过埋头苦干攻关,不到一年时间,科研人员就改装完成了能承担核效应地爆试验中诸多科研测试重任的“功臣”坦克??遥控测试坦克。它可在第二次地爆后,马上被遥控到高剂量爆心区,进行连续自动测试,完成一系列高难度驾驶动作,出色地完成预定的所有科研测试任务。
  
  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的开拓精神
  
  在未来核战争中,坦克装甲机械化部(分)队能否在敌对我实施核打击后,迅速封闭原子弹爆炸形成的突破口?就此进行一次坦克小分队迅速通过核爆炸中心的试验研究势在必行。但这样的试验,前无古人、外无资料,又有很大风险。敢不敢搞,能不能搞?装甲兵核效应试验大队的同志们坚定地回答:我们敢搞!我们能搞!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经过反复的强练,人人摩拳擦掌,期待通过爆心时刻早点到来。1965年5月14日10时,我国原子弹第一次空中爆炸成功。距爆心西北约7公里的4台中型坦克,于爆炸闪光过后20多秒,冒着强大的冲击波,迎着地面因核爆变得极度松软和视度极差给坦克行驶所造成的巨大颠震和困难,闻着光辐射烧焦试验动物的呛人腥味,更冒着到达爆心不知要遭受多大核辐射照射的生命危险,英勇地向爆心冲去!爆后22分钟,第一台坦克到达爆心投影点,实现了中国坦克穿越核空爆投影点中心零的突破!接着第二、第三、第四辆坦克以及后续第二批均穿越了爆心投影点。至此,战术小分队胜利地完成了上级赋予的光荣任务。此举轰动了全试验区,受到了上级褒奖表扬。小分队集体荣立一等功,2人荣立二等功,多人荣立三等功。
  
  “两不怕”的无私奉献精神
  
  参加装甲兵核武器效应试验研究,就必须在与核武器密切相关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生活,整天与核武器试验打交道。尤其研究试验核武器爆炸瞬间、核爆炸中心和云迹区的项目,随时都可能对身体造成损害,甚至危及生命。但同志们未被这一切吓倒,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第二次原子弹地爆后,为了尽早真实地获取坦克金属材料在遭高剂量中子流照射后所产生的感生放射性的珍贵数据,负责该项目的两位同志在爆炸后立即深入爆区,将布放在距爆心很近的大量效应钢材进行了回收,获取了装甲兵核效应试验首次宝贵的坦克金属材料的感生放射性测试数据。而这两位同志却因此受到了超剂量的照射。他们没有任何埋怨,在治疗期间仍关心着装甲兵核试验效应的其他任务。经过及时疗养,他们又精神饱满地继续为装甲兵的核效应试验作贡献。这充分体现了同志们为了国防建设“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无私奉献精神。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自强精神
  
  试验场区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是非常艰苦的,冬天冰冻三尺,夏日闷热难耐。加之这里气候恶劣多变,刮风就是七八级,有时可达九到十级大风,帐篷被刮倒是家常便饭。我们的仪器设备、床铺上、饭菜里往往被撒上厚厚一层尘土。如何改善场区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是摆在大队党委和领导面前的一个迫切任务。在大队党委和首长的正确决策下,全大队大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自己动手,改善环境。白天进行试验工作,晚上加班加点刨坑、挖土、脱坯、盖房。有的同志盖房摔断了肋骨,伤愈后继续干。那种“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的感人场面令我们终生难忘!经过全大队几百名同志的艰苦拼搏,终于在这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建起了一排排整齐的土坯房。一栋栋车库、修理间和一座能容纳300余人的大食堂,屹立在坚实的荒漠之上,从而使全大队人员工作和生活条件发生了显著改变。此举受到了场区指挥部和基地首长的高度赞扬。一时间,各军兵种和其他的效应试验大队和各参试单位,掀起了向装甲兵试验大队学习的热潮,推动了整个核试验场区工作生活条件的大改善。
  
  最后,谨以我撰写的诗词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一、浪淘沙
  赞我国核武器试验成功
  火球耀红天,翻滚云烟,无形辐射地空间。浩瀚戈壁尘浪起,声震山颠。
  垄断封锁穿,九州开颜,奋发图强力无边。捍卫和平不称霸,我自当先。
  二、七律
  忆参加核效应试验,赞战斗友谊
  青春无悔戈壁滩,为国争光汗青丹。奔波千里去营试,万众一心破难关。酷暑严寒愁而乐,风餐露宿苦亦甘;喜逢祝福康乐寿,战斗友谊铭天山。
  (作者系原装甲兵指挥学院院长)
  责编/何之
其他文献
在人们的记忆里,唐山是一个与地震联系在一起的符号。但在我,1976年最深的印记不是灾难而是一支漂亮的花铅笔。铅笔上有一朵粉红的花蕾,散发着诱人的清香,那东西叫橡皮。在这以前,我不知道铅笔可以这样美丽,我也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可以修改书写错误的东西。   可我有了这样的一支笔。   那天我和小伙伴一起疯狂地跳“口袋儿”。有人远远地向我招手,我跑过去。他把一枚毛主席纪念章给我别在胸前,然后从包里掏出了这支
期刊
共和国成立时,我11岁,是一个农村小学生。共和国成立2周年,我在小学提早参加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那时候,我个头瘦小,但也和那些“老团员”一起,积极参加农村的土改和减租减息的宣传活动,对农民进行业余教育,教他们识字,唱革命歌曲,宣传革命道理。   共和国一天天繁荣昌盛,我也一天天进步成长。1954年我考入焦作煤矿学校。共和国成立7周年时,我已在学校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中专时我学的是“煤层地下开采专
期刊
1949年1月,平津战役结束后,我所在的师奉命进驻北平,当时我在师文工团军乐队打大鼓。记得8月中旬的一天上午,上级通知我师军乐队参加开国大典的演奏。全队听到这一喜讯后,个个欢呼雀跃,都为能参加开国大典演奏而欢欣鼓舞。   受领任务后的第二天,我们军乐队到建国筹备处报到,住进北平市黄寺附近的一座旧军营内。先后报到的还有其他部队、部门的军乐队,一起组建了有200多人的开国大典军乐团,由华北军区军乐队罗
期刊
他是著名的农业考古专家、中国茶文化研究大师,他曾经多次进京给中央领导讲课,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004年从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任上退下来后,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拿出自己的所有积蓄,在婺源县上晓起村创“中国茶文化第一村”,建“上晓起新农村合作社”;修桥补路,耕田插秧,忙得不亦乐乎。几年时间里,他共投入80多万元,按照自己的模式进行了一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他要把上晓起村建造成理想中的“桃
期刊
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2人已正式退休,7人退居二线,平均年龄超过55岁;这是一项艰巨而浩大的工程,涉及金额3亿余元,是铅山县有史以来最大的项目。甘于奉献、挚爱家乡、开拓创新的精神使这二者联系在了一起。这一提起来就让人肃然起敬的群体就是至今仍奋斗、奉献在伦潭水利枢纽工程的一群“老兵”。      “只要组织需要,我就奉献到底”      今年70岁的彭仕华是个“老黄忠”,是这个群体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期刊
在新中国60华诞到来之际,我心潮澎湃,感受甚多,于是挥笔书写了一副国寿贺联,以表示自己感激和祝贺之情:“锦绣中华与乾坤共寿民生有幸;大好江山同日月增辉国运无疆。”横联是:“不忘国恩党恩。”   1949年10月1日,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毛泽东主席用洪亮的声音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60年弹指一挥
期刊
这些年来,我们生活水平飞速提高,加上国家严格推行计划生育,倡导“只生一个好”,于是在不少家庭,孩子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全家老少都围着他们转,使孩子受宠有加。我们这个文明的国度一向崇尚“尊老爱幼”,“爱幼”有余了,那么“尊老”做得如何呢?单从家庭这个范围来看,我以为“尊老”做得还是不够的。   现在的孩子真是幸福啊,我真为他们感到庆幸。回想我们当年上学的时候,哪有大人接送的?现在看看周围邻居家
期刊
世界上大概没有哪位做父母的不希望自己的子女长大后能成龙成凤,这一现象在我国尤甚。至于子女将来能否成才,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做父母的希望自己的子女成龙成凤,不独今人如此,可以说自古皆然。据记载,清末政治家林则徐在13岁那年参加县里考试,应考的全是成年人,就数他个子矮小。于是他的父亲就让林则徐坐在自己的肩头上,听唱名受卷。主考官一看,心想:这么小的孩子怎么能参加考试?便给林则徐出了个上联:“子以
期刊
今年春节刚过,赵老购票乘坐本县运输公司的客车前往北京看望儿子。途经河北省境内时,客车与当地一辆货车发生追尾事故,交警部门认定事故由货车驾驶员负全责。本次事故致使赵老身体多处受伤。在治疗过程中,先后支付医疗费1.2万多元。伤愈后,赵老向县运输公司提出索赔要求,该公司以交警部门认定的己方无责任为由加以拒绝,并提醒他应找本次事故的肇事方索赔。赵老心想,运输公司讲的也有道理,但如果到相隔千里的河北省寻求索
期刊
编辑同志:   50岁时,按照农村习俗我从堂兄弟中过继了一子,并书写了立嗣言明字一份。嗣子6岁便与我共同生活,我也供他一直念完高中。他成年后,我又按农村习俗给他娶了媳妇。此后嗣子分家另过,我也独自一人生活。现在我已75岁了,经济来源非常有限,生活没有着落。我要求他赡养我,他却讲立嗣的言明字没有法律效力,因此没有义务赡养我。请问:我有权要求嗣子赡养我吗?   读者:邱某   邱某读者:   首先,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