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09)6-0006-02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我们既面临着困难和压力,同时也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通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提出背景的研究,重点分析新农村建设所面临的困难和机遇。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困难;机遇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顺应时代要求,遵循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加强“三农”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战略部署。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六大任务之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被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个字,内容丰富,涵义深刻,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1 “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的提出背景
“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主要解决吃饭问题。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21世纪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和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从时代背景来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加快农村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迫切需要。同时,还是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需要,可以说是“老提法、新思路”。新就新在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阶段,通过两个反哺,来使得农业得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使得农村社会能够实现和谐社会。解决的是一个改进农村环境,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问题。
2 新农村建设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农村的提出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中国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这一思路的形成,发韧于中共十六大:十六大上,中央提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将统筹城乡放在了“五个统筹”之首;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提出了著名的“两个趋向”论断,指出中国已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阶段;在五中全会上,则正式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国家发改委产业研究所所长马晓河认为,在“统筹城乡”、“两个趋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者之间,有非常明晰的逻辑关系。统筹城乡是战略思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是战略取向,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战略的具体化。
应该说,在一般的市场经济国家,当它的工业化发展到一定时候,即财政占GDP30%的时候,就有条件由国家财政主导提供农村的公共品的开支,反哺才有可能实现。而2004年以后我国的整个财政规模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30%了。因此,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3 新农村建设所面临的困难分析
3.1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投入不足,生产效率低下,乡镇财政困难,自我发展能力差:我国三农的现状是:土地资源相对缺乏,难以普遍实现规模生产;分散经营的农户很难及时准确地了解市场信息、把握市场脉搏;生产经营观念和生产方式落后,各项农村社会事业都有待进一步发展。
从历史角度看,我国以前是从农业提取积累来支持工业化。据不完全统计,从1953年开始到1983年取消统购统销政策,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农民对工业化的贡献超过6000亿元。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的财政投资基本上是以城市为主的,过去我国农业财政建设性资金中,用于大中型工程的比重较大。而与农民生产和生活直接相关的农村小型基础设施的投入严重不足。长期以来我国农民收入水平低、负担重,应该给农民一个长期休养生息的机会。
自2006年1月1日起我国取消了农业税,这是中国农业发展与世界惯例接轨的标志性事件。但是,取消农业税后,县乡财政出现了负债过重的问题并有可能因为税收的取消而增加。这些负债的形成,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政策的原因。不能指望让基层自己消化,国家对这部分的债务应予妥善处理。
3.2 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劳动者素质相对较低的制约:
数据显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自1997年之后连年明显扩大,目前仍维持在3.21∶1。而从上世纪70年代到现在,韩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始终是1∶0.8~0.9。农民不仅人均收入远远低于市民,而且其年平均增长率也远低于市民,如果这种趋势继续发展下去,那么,农民的收入水平不仅永远赶不上居民,而且会进一步被抛在后面。除了城乡之间的差距,还有区域之间农民收入的差距、农民内部的差距等等。在当前,促进农民增收是有效解决农业农村中其他问题的关键。
3.3 农业科技对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作用还很有限:
科技对于农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但是近些年突破性的农业科技成果不多。加上实行市场经济后,农业技術的推广体系建设也受到一定影响,农业科技到农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表现出比较粗放的特征。我国重要资源的产出效率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3.4 土地产权或使用权的配置对资源的有效使用和农民利益的制约:
我国农村从1980年初开始实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以来农业土地的使用制度,农业生产从集体转向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组织体系,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和剩余收入索取权得到了扩大,农业生产率以空前的速度提高。但是,1984年之后农业增长速度明显放缓。部分专家认为农村土地制度中的一些缺陷,如土地使用权的不稳定性等是这一问题的根本所在。一方面我国农村的土地所有权仍为集体所有,影响了农民的生产和投资行为,另一方面,劳均土地少,不能自由流转,无法实行集约化生产,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低。
4 新农村建设所面临的机遇分析
4.1 我们赶上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可以说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1)“十五”所取得的成就,为新农村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18万亿元,五年平均增长近9%;财政收入超过3万亿元左右,比2000年增长1.3倍多,到了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更是达到了24.66万亿元。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较大发展。我们进入了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期。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2)我们正处于经济转型期,中国经济已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我们已从计划经济顺利转向市场经济,由以农业为主逐步转到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经济由以内向型为主转到内外向并举,并成为世界资本的投资热土。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一方面社会由单位制转为社会制,另一方面是从农耕文化转到工业文化。参照世界银行的分类,自1996年,我国就开始告别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2003年人均GDP突破了1000美元,2004年1270美元,2005年1700美元,2007年为2456美元,基本达到了工业化中期阶段。这一阶段,往往会出现一个黄金发展时期。
4.2 尤为重要的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思想,这对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全局的和长远的指导作用。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我们永远不能轻言,就完全靠市场来调节农业,新农村建设一个重要的战略意义,就是要保证农业作为国家经济的命脉,作为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产业,要保证这个地位。中共中央对农村工作的重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多年来,中共中央都是每年召开一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每年发一个指导农村工作的政策性文件。自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发出五个着力“三农”的“一号文件”,从每年的主题词可以看出中央在解决“三农”问题思路上的日渐成熟。
4.3 “两个反哺”将会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目前我国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要自觉地顺应这个趋势,实行工业返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全面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目前,我国在政策和资金投向上都已经倾向了农村,正有条不紊的贯彻“两个反哺”的方针,随着支农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必将越走越快,越走越扎实。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我们既面临着困难和压力,同时也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通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提出背景的研究,重点分析新农村建设所面临的困难和机遇。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困难;机遇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顺应时代要求,遵循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加强“三农”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战略部署。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六大任务之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被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个字,内容丰富,涵义深刻,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1 “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的提出背景
“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主要解决吃饭问题。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21世纪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和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从时代背景来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加快农村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迫切需要。同时,还是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需要,可以说是“老提法、新思路”。新就新在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阶段,通过两个反哺,来使得农业得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使得农村社会能够实现和谐社会。解决的是一个改进农村环境,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问题。
2 新农村建设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农村的提出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中国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这一思路的形成,发韧于中共十六大:十六大上,中央提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将统筹城乡放在了“五个统筹”之首;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提出了著名的“两个趋向”论断,指出中国已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阶段;在五中全会上,则正式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国家发改委产业研究所所长马晓河认为,在“统筹城乡”、“两个趋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者之间,有非常明晰的逻辑关系。统筹城乡是战略思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是战略取向,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战略的具体化。
应该说,在一般的市场经济国家,当它的工业化发展到一定时候,即财政占GDP30%的时候,就有条件由国家财政主导提供农村的公共品的开支,反哺才有可能实现。而2004年以后我国的整个财政规模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30%了。因此,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3 新农村建设所面临的困难分析
3.1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投入不足,生产效率低下,乡镇财政困难,自我发展能力差:我国三农的现状是:土地资源相对缺乏,难以普遍实现规模生产;分散经营的农户很难及时准确地了解市场信息、把握市场脉搏;生产经营观念和生产方式落后,各项农村社会事业都有待进一步发展。
从历史角度看,我国以前是从农业提取积累来支持工业化。据不完全统计,从1953年开始到1983年取消统购统销政策,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农民对工业化的贡献超过6000亿元。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的财政投资基本上是以城市为主的,过去我国农业财政建设性资金中,用于大中型工程的比重较大。而与农民生产和生活直接相关的农村小型基础设施的投入严重不足。长期以来我国农民收入水平低、负担重,应该给农民一个长期休养生息的机会。
自2006年1月1日起我国取消了农业税,这是中国农业发展与世界惯例接轨的标志性事件。但是,取消农业税后,县乡财政出现了负债过重的问题并有可能因为税收的取消而增加。这些负债的形成,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政策的原因。不能指望让基层自己消化,国家对这部分的债务应予妥善处理。
3.2 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劳动者素质相对较低的制约:
数据显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自1997年之后连年明显扩大,目前仍维持在3.21∶1。而从上世纪70年代到现在,韩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始终是1∶0.8~0.9。农民不仅人均收入远远低于市民,而且其年平均增长率也远低于市民,如果这种趋势继续发展下去,那么,农民的收入水平不仅永远赶不上居民,而且会进一步被抛在后面。除了城乡之间的差距,还有区域之间农民收入的差距、农民内部的差距等等。在当前,促进农民增收是有效解决农业农村中其他问题的关键。
3.3 农业科技对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作用还很有限:
科技对于农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但是近些年突破性的农业科技成果不多。加上实行市场经济后,农业技術的推广体系建设也受到一定影响,农业科技到农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表现出比较粗放的特征。我国重要资源的产出效率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3.4 土地产权或使用权的配置对资源的有效使用和农民利益的制约:
我国农村从1980年初开始实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以来农业土地的使用制度,农业生产从集体转向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组织体系,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和剩余收入索取权得到了扩大,农业生产率以空前的速度提高。但是,1984年之后农业增长速度明显放缓。部分专家认为农村土地制度中的一些缺陷,如土地使用权的不稳定性等是这一问题的根本所在。一方面我国农村的土地所有权仍为集体所有,影响了农民的生产和投资行为,另一方面,劳均土地少,不能自由流转,无法实行集约化生产,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低。
4 新农村建设所面临的机遇分析
4.1 我们赶上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可以说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1)“十五”所取得的成就,为新农村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18万亿元,五年平均增长近9%;财政收入超过3万亿元左右,比2000年增长1.3倍多,到了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更是达到了24.66万亿元。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较大发展。我们进入了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期。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2)我们正处于经济转型期,中国经济已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我们已从计划经济顺利转向市场经济,由以农业为主逐步转到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经济由以内向型为主转到内外向并举,并成为世界资本的投资热土。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一方面社会由单位制转为社会制,另一方面是从农耕文化转到工业文化。参照世界银行的分类,自1996年,我国就开始告别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2003年人均GDP突破了1000美元,2004年1270美元,2005年1700美元,2007年为2456美元,基本达到了工业化中期阶段。这一阶段,往往会出现一个黄金发展时期。
4.2 尤为重要的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思想,这对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全局的和长远的指导作用。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我们永远不能轻言,就完全靠市场来调节农业,新农村建设一个重要的战略意义,就是要保证农业作为国家经济的命脉,作为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产业,要保证这个地位。中共中央对农村工作的重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多年来,中共中央都是每年召开一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每年发一个指导农村工作的政策性文件。自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发出五个着力“三农”的“一号文件”,从每年的主题词可以看出中央在解决“三农”问题思路上的日渐成熟。
4.3 “两个反哺”将会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目前我国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要自觉地顺应这个趋势,实行工业返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全面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目前,我国在政策和资金投向上都已经倾向了农村,正有条不紊的贯彻“两个反哺”的方针,随着支农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必将越走越快,越走越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