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MRI在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5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的患者,均在术前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分析该组患者的肿瘤位置、信号特征及侵犯肌层的深度,并与病理结果做比较。结果:50例患者中术前MRI明确诊断43例,敏感率为86.0%。患者在MRI下表现为子宫增大,子宫内膜弥漫性不规则增厚,T1WI呈低信号,T2WI为相对高信号,结合带中断,显示不清,增强后肿瘤呈中等度强化,强化程度低于子宫肌层。结论:MRI显示子宫内膜癌瘤灶及侵犯范围和深度,对指导临床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MRI;子宫内膜癌;肿瘤浸润;分期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077-01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多见于绝经后的老年妇女,其发病率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4位,并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妇女的健康[1]。磁共振成像(MRI)对软组织分辨率高,能够多方位成像,在评估肿瘤的浸润深度方面有重要价值。现就我院收治的5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术前的MRI诊断情况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50例均为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8月期间收治的子宫内膜癌的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年龄35~72岁,平均63.5±2.4岁,其中绝经后患者为33例,未绝经患者为17例,临床症状为绝经患者为阴道不规则流血,未绝经患者主要表现为月经失调,MRI检查前均行诊断性刮宫检查。
1.2 检查方法:应用PHILIPS T5-NT(0.5T)磁共振扫描仪,使用体部包裹线圈。采用自旋回波序列,受检者需膀胱适度充盈,取仰卧位。MRI行盆腔矢状面、冠状面及轴位的检查,T1WI(TR 500 ms,TE 14ms,FOV 250 mm×340 mm,層厚6.0 mm,间距0.6mm,NSA为3次,扫描矩阵为179×256),T2WI脂肪抑制序列(TR 4000 ms,TE 90 ms,TSE因子为20~25,FOV 250 mm×340 mm,层厚5~6 mm,间距0.5~0.6 mm,NSA为6次,扫描矩阵为256×256)。主要观察内容:⑴子宫形状及大小;⑵子宫肌层变化:以内膜下增强带是否完整及连接带是否完整为判断依据;⑶子宫体内膜情况:内膜是否有增厚(绝经前妇女子宫内膜厚度>9 mm,绝经后≥5 mm为增厚),是否有占位;⑷)子宫颈管:观察子宫颈管内膜信号。2种序列对肌层浸润深度的比较,宫颈管及宫颈基质环受侵犯的情况。全部病理均行d-DTPA增强扫描,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0 ml,对比剂手推注入,用量为20 ml。由2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采用双盲法阅片,比较50例患者的术前MRI检查结果及术后病理分期。
1.3 诊断标准
1.3.1 浸润:⑴肿瘤局限于内膜:表现为连接带完整,宫壁内缘光滑,内膜增厚,为。⑵肿瘤浸润肌层:表现为连接带中断,增强扫描后宫壁内缘毛糙。⑶肌层浸润深度是以肿瘤外缘到子宫浆膜层的最小距离(即未被肿瘤侵犯的肌层最小厚度)/子宫肌层总厚度的比值来判断,若若<50%,则为浸润深肌层,两者之比>50%,为浸润浅肌层[1]。
1.3.2 肿瘤分期标准,即:Ⅱb期肿瘤浸润宫颈间质;Ⅲa期肿瘤侵犯了宫浆膜和(或)附件;Ⅲb期阴道转移;ⅢC期盆腔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Ⅳ期:Ⅳa肿瘤侵犯小肠黏和(或)膜膀胱;Ⅳb远处转移,包括腹内和(或)腹股沟淋巴结。
2 结果
2.1 病理分期: 50例患者术后病理分期Ⅰ期41例,占82.0%。其中Ⅰa期10例,Ⅰb期20例,Ⅰc期10例;Ⅱ期7例;Ⅲ期2例。
2.2 MRI的诊断率及表现: 50例患者中术前MRI明确诊断43例,诊断率为86.0%。见表1。其中Ⅰa期表现为子宫内膜增厚,结合带完整,肌层未受浸润;Ⅰb期表现为子宫内膜增厚,浅肌层受侵,结合带显示不清,T1WI不均匀明显强化;Ⅱ期表现为子宫增大,子宫内膜弥漫性不规则增厚,动态增强延迟期,肿瘤旱轻度强化,病变累及宫颈管;Ⅲ期表现为子宫不均匀增大,子宫浆膜面不规则,结合带中断,显示不清,增强后肿瘤呈中等度强化,强化程度低于子宫肌层。
表1 MRI诊断情况与手术病理比较
手术病理
分期MRI判定病理分期IaIbIcⅡ期Ⅲ期其他合计Ia62000110Ib214000420Ic00800210Ⅱ期0007007Ⅲ期00002023 讨论
大部分子宫内膜癌Ⅰ期患者预后较好,其5年内的生存率可达到膜癌的5年生存率可达87%。临床上对子宫内膜癌术前准确分期,判断对肌层浸润深度的评估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对于其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2]。虽然诊断性刮宫是诊断子宫内膜癌的金标准,然而无法在术前判断肿瘤对子宫肌层的侵犯情况。近年来,MRI技术在子宫内膜癌的术前诊断和分期中的价值引起了较多的关注。MRI具有对软组织对照的敏感性,能够准确预测浸润肌层深度、宫颈基质的侵犯,并且提供子宫大小、肿瘤体积、腹水和附件异常等信息,有助于术前评价和制订手术方案[3]。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前MRI明确诊断43例,敏感率为86.0%。患者在MRI下表现为子宫增大,子宫内膜弥漫性不规则增厚,T1WI呈低信号,T2WI为相对高信号,结合带中断,显示不清,增强后肿瘤呈中等度强化,强化程度低于子宫肌层。综上所述,MRI对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定位确实具有很高的准确率,对指导临床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夕富,张贵祥.子宫内膜癌的MRI诊断进展[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0,33(1):55-57.
[2]王立侠,欧阳汉.磁共振成像在子宫内膜癌诊断和分期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4,20(6):967-970.
[3]陶敏芳,程英升.MRI在子宫内膜癌诊断及肌层浸润程度判断中的价值[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24):2211-2212.
关键词:MRI;子宫内膜癌;肿瘤浸润;分期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077-01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多见于绝经后的老年妇女,其发病率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4位,并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妇女的健康[1]。磁共振成像(MRI)对软组织分辨率高,能够多方位成像,在评估肿瘤的浸润深度方面有重要价值。现就我院收治的5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术前的MRI诊断情况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50例均为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8月期间收治的子宫内膜癌的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年龄35~72岁,平均63.5±2.4岁,其中绝经后患者为33例,未绝经患者为17例,临床症状为绝经患者为阴道不规则流血,未绝经患者主要表现为月经失调,MRI检查前均行诊断性刮宫检查。
1.2 检查方法:应用PHILIPS T5-NT(0.5T)磁共振扫描仪,使用体部包裹线圈。采用自旋回波序列,受检者需膀胱适度充盈,取仰卧位。MRI行盆腔矢状面、冠状面及轴位的检查,T1WI(TR 500 ms,TE 14ms,FOV 250 mm×340 mm,層厚6.0 mm,间距0.6mm,NSA为3次,扫描矩阵为179×256),T2WI脂肪抑制序列(TR 4000 ms,TE 90 ms,TSE因子为20~25,FOV 250 mm×340 mm,层厚5~6 mm,间距0.5~0.6 mm,NSA为6次,扫描矩阵为256×256)。主要观察内容:⑴子宫形状及大小;⑵子宫肌层变化:以内膜下增强带是否完整及连接带是否完整为判断依据;⑶子宫体内膜情况:内膜是否有增厚(绝经前妇女子宫内膜厚度>9 mm,绝经后≥5 mm为增厚),是否有占位;⑷)子宫颈管:观察子宫颈管内膜信号。2种序列对肌层浸润深度的比较,宫颈管及宫颈基质环受侵犯的情况。全部病理均行d-DTPA增强扫描,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0 ml,对比剂手推注入,用量为20 ml。由2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采用双盲法阅片,比较50例患者的术前MRI检查结果及术后病理分期。
1.3 诊断标准
1.3.1 浸润:⑴肿瘤局限于内膜:表现为连接带完整,宫壁内缘光滑,内膜增厚,为。⑵肿瘤浸润肌层:表现为连接带中断,增强扫描后宫壁内缘毛糙。⑶肌层浸润深度是以肿瘤外缘到子宫浆膜层的最小距离(即未被肿瘤侵犯的肌层最小厚度)/子宫肌层总厚度的比值来判断,若若<50%,则为浸润深肌层,两者之比>50%,为浸润浅肌层[1]。
1.3.2 肿瘤分期标准,即:Ⅱb期肿瘤浸润宫颈间质;Ⅲa期肿瘤侵犯了宫浆膜和(或)附件;Ⅲb期阴道转移;ⅢC期盆腔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Ⅳ期:Ⅳa肿瘤侵犯小肠黏和(或)膜膀胱;Ⅳb远处转移,包括腹内和(或)腹股沟淋巴结。
2 结果
2.1 病理分期: 50例患者术后病理分期Ⅰ期41例,占82.0%。其中Ⅰa期10例,Ⅰb期20例,Ⅰc期10例;Ⅱ期7例;Ⅲ期2例。
2.2 MRI的诊断率及表现: 50例患者中术前MRI明确诊断43例,诊断率为86.0%。见表1。其中Ⅰa期表现为子宫内膜增厚,结合带完整,肌层未受浸润;Ⅰb期表现为子宫内膜增厚,浅肌层受侵,结合带显示不清,T1WI不均匀明显强化;Ⅱ期表现为子宫增大,子宫内膜弥漫性不规则增厚,动态增强延迟期,肿瘤旱轻度强化,病变累及宫颈管;Ⅲ期表现为子宫不均匀增大,子宫浆膜面不规则,结合带中断,显示不清,增强后肿瘤呈中等度强化,强化程度低于子宫肌层。
表1 MRI诊断情况与手术病理比较
手术病理
分期MRI判定病理分期IaIbIcⅡ期Ⅲ期其他合计Ia62000110Ib214000420Ic00800210Ⅱ期0007007Ⅲ期00002023 讨论
大部分子宫内膜癌Ⅰ期患者预后较好,其5年内的生存率可达到膜癌的5年生存率可达87%。临床上对子宫内膜癌术前准确分期,判断对肌层浸润深度的评估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对于其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2]。虽然诊断性刮宫是诊断子宫内膜癌的金标准,然而无法在术前判断肿瘤对子宫肌层的侵犯情况。近年来,MRI技术在子宫内膜癌的术前诊断和分期中的价值引起了较多的关注。MRI具有对软组织对照的敏感性,能够准确预测浸润肌层深度、宫颈基质的侵犯,并且提供子宫大小、肿瘤体积、腹水和附件异常等信息,有助于术前评价和制订手术方案[3]。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前MRI明确诊断43例,敏感率为86.0%。患者在MRI下表现为子宫增大,子宫内膜弥漫性不规则增厚,T1WI呈低信号,T2WI为相对高信号,结合带中断,显示不清,增强后肿瘤呈中等度强化,强化程度低于子宫肌层。综上所述,MRI对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定位确实具有很高的准确率,对指导临床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夕富,张贵祥.子宫内膜癌的MRI诊断进展[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0,33(1):55-57.
[2]王立侠,欧阳汉.磁共振成像在子宫内膜癌诊断和分期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4,20(6):967-970.
[3]陶敏芳,程英升.MRI在子宫内膜癌诊断及肌层浸润程度判断中的价值[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24):2211-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