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祁斌:金融市场迫切需要风险应对机制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日前在上海举行的“2007招商证券论坛”上指出,为解决资本市场结构性问题,迫切需要建立监管协调风险应对的机制。祁斌表示,目前资本市场的结构性失衡问题比较突出,新股发行速度尤其是绩优大蓝筹股的规模偏小,仍然满足不了投资者的需求,因此需要采取多方面措施发展资本市场。祁斌还表示,影响资本市场运行的外部因素正在增加,随着大盘蓝筹股的上市,资本市场对宏观经济的反应更明显。市场同时面临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与国际金融市场关联度增加,迫切需要建立监管协调风险应对的机制。(摘自:《证券时报》2008年1月14日)
二、巴曙松:2008年股市有结构性投资机会可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日前表示,虽然中国股市比绝大部分国家20来年的估值水平要高,但比日本泡沫经济时期60-70倍的市盈率低很多。所以,中国企业的盈利增长还处于合理的区间内。对此,巴曙松表示,去年利润增长较快的行业已经在今年第一季度股价有所表现,这种情况将给市场提供结构性的投资机会。对于政府对市场的调控,他指出,今年市场波动最根本的决定因素不是任何一个人的讲话,而是靠投资者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判断。他说,虽然2008年市场结构性的机会不少,但指望股市像过去两年一样出现大增长已经不现实了。不过,中国投资者给了中国企业成长的溢价,而这个成长的溢价将持续到企业不能成长为止。(摘自:《新快报》2008年1月14日)
三、吴晓求:资本利得税“杀伤力”将远超印花税
在2008年度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表示,在相当长的时期里,绝对不可以通过开征资本利得税来抑制人们的投资行为,而只能通过结构性金融政策去疏导。
吴晓求表示,在资本市场上,如果频繁运用税收政策来影响人们的投资行为,以达到调控的目的,那是对发展资本市场战略意义认识不清的典型表现,对市场的正常发展会带来全面的负面影响,也会人为地加剧市场波动。吴晓求认为,资本利得税的“杀伤力”远大于印花税。印花税短期内具有类似市场“清醒剂”的作用,而资本利得税则是从根本上改变市场的收益与风险结构。从已有的实践来看,开征资本利得税势必严重阻碍资本市场发展,甚至会引发市场危机。(摘自:《北京晨报》2008年1月14日)
四、华生:应考虑对创始股东征收资本利得税
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日前建议,从2008年开始应该分步对资本收益征收税收。他同时强调,目前我国印花税税率很高,所以现在对于二级市场买入股票,征收资本利得税的条件还不够成熟,但是可以考虑对创始股东征收资本利得税,即原始股股东在公司上市时征税。他强调,因为印花税很高,所以现在对于二级市场买入股票征收资本利得税的条件还不够成熟,但是对于那些创始股东,他们当时不是在二级市场买入的,而是在公司未上市前作为股权投入的,在上市的时候应该征税。(摘自:新华网2008年1月14日)
五、刘纪鹏:奥运前推出创业板最合适
中国政法大学法与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刘纪鹏在“2008中国宏观经济和证券市场展望”报告会上表示,奥运前推出创业板最合适。
刘纪鹏表示,今年投资者的投资,不能只盯住打新股或投资二级市场的股票,也要考虑投资一些有很好成长潜力的即将上市的公司的股票,这就需要尽快推出创业板。他说,创业板的推出可以稍微提到股指期货之前,在奥运会之前推出是最适合的时机。
刘纪鹏指出,由于中国内地股市发展的特殊性,创业板不能照搬香港模式。在标准上,登陆创业板的上市公司必须过了创业期这个风险最好的时期,盈利时间在两年和一年之间做选择。对于两年盈利的上市公司,两年的盈利能力至少要在1000万以上;对于一年盈利的上市公司,最好是“五新三高”类的公司,每年的盈利标准也需要在500万-600万之间。
他说,从规模上看,一年至少要让500家企业登陆创业板,每一家融资额在1-2亿之间,总融资额在700亿-800亿之间。“这个规模不仅不会冲击主板市场,反而对抑制主板风险有好处。”(摘自:《财经内参》2008年1月14日)
六、谢国忠:中国式基金正在毁灭价值
前大摩亚太区首席经济分析师谢国忠指出,中国现在火爆的基金行情极不正常,中国式基金正在毁灭价值,亿万基民或将在未来为此付出惨痛代价。
谢国忠指出,只有在中国大陆这个市场,新基金发行居然引发投资者排队申购,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在一个成熟的市场中,投资者往往对那些在过去很多年中表现突出、收益稳定的基金情有独衷,而对新基金并不看好。基金发行严格的审批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说虽然违背市场规律,但在客观意义上说,却成为中国监管部门管理当下股市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谢国忠说,判断基金在未来的表现最普遍的标准就是当下股市的价值,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市净率。市净率越低虽然现在行情不好,但长期会向好,相反的话,市净率越高则意味着长期表现会越差。当下A股市场的平均市净率大约是欧美市场的四倍,中国A股仍然是全球最“贵”的股票。谢国忠说,现在很多全球知名的基金管理公司都在中国大陆市场中淘金,这些违背市场规律的公司未来将在中国名声扫地,并为此付出沉重代价。(摘自:《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1月14日)
七、李康:压制股市不如扩大供给
光大证券公司研究所所长李康日前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的“第12届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表示,面对高涨的股指,过去往往从抑制需求的角度入手“压制市场”,但效果流于短期,而供给管理则会为市场健康发展提供长效,同时,优化供给管理,能够形成通过供给创造需求的自我完善机制。 在李康看来,创造需求的路径,包括优质企业的回归,国有股上市比例提高,大力发展公司债等产品。同时,他认为,股指期货等产品的推出,则可以通过供给创造需求。(摘自:《上海证券报》2008年1月14日)
八、韩志国:牛市最寒冷的季节正在过去
北京邦和财富研究所所长韩志国日前指出,中国股市的牛市进程经历了两年多的发展,最寒冷的季节正在过去。他指出,对中国股市来说,现在最不利的因素是股市政策,即管理层把有形之手隐藏起来对股市进行暗箱调控。未来的市场,最重要的选择应该是轻指数而重个股,如果股指期货不出台,那么大盘蓝筹就还会继续沉寂,而中小盘股会逐渐活跃,当整个市场的各种积极因素都被有效激活时,市场新的上升趋势就会形成,市场发展的新阶段也就会在这个过程中来临,中国股市再创新高的过程仍然可以期待。(摘自:《中国证券报》2008年1月12日 编辑:李毅)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日前在上海举行的“2007招商证券论坛”上指出,为解决资本市场结构性问题,迫切需要建立监管协调风险应对的机制。祁斌表示,目前资本市场的结构性失衡问题比较突出,新股发行速度尤其是绩优大蓝筹股的规模偏小,仍然满足不了投资者的需求,因此需要采取多方面措施发展资本市场。祁斌还表示,影响资本市场运行的外部因素正在增加,随着大盘蓝筹股的上市,资本市场对宏观经济的反应更明显。市场同时面临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与国际金融市场关联度增加,迫切需要建立监管协调风险应对的机制。(摘自:《证券时报》2008年1月14日)
二、巴曙松:2008年股市有结构性投资机会可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日前表示,虽然中国股市比绝大部分国家20来年的估值水平要高,但比日本泡沫经济时期60-70倍的市盈率低很多。所以,中国企业的盈利增长还处于合理的区间内。对此,巴曙松表示,去年利润增长较快的行业已经在今年第一季度股价有所表现,这种情况将给市场提供结构性的投资机会。对于政府对市场的调控,他指出,今年市场波动最根本的决定因素不是任何一个人的讲话,而是靠投资者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判断。他说,虽然2008年市场结构性的机会不少,但指望股市像过去两年一样出现大增长已经不现实了。不过,中国投资者给了中国企业成长的溢价,而这个成长的溢价将持续到企业不能成长为止。(摘自:《新快报》2008年1月14日)
三、吴晓求:资本利得税“杀伤力”将远超印花税
在2008年度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表示,在相当长的时期里,绝对不可以通过开征资本利得税来抑制人们的投资行为,而只能通过结构性金融政策去疏导。
吴晓求表示,在资本市场上,如果频繁运用税收政策来影响人们的投资行为,以达到调控的目的,那是对发展资本市场战略意义认识不清的典型表现,对市场的正常发展会带来全面的负面影响,也会人为地加剧市场波动。吴晓求认为,资本利得税的“杀伤力”远大于印花税。印花税短期内具有类似市场“清醒剂”的作用,而资本利得税则是从根本上改变市场的收益与风险结构。从已有的实践来看,开征资本利得税势必严重阻碍资本市场发展,甚至会引发市场危机。(摘自:《北京晨报》2008年1月14日)
四、华生:应考虑对创始股东征收资本利得税
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日前建议,从2008年开始应该分步对资本收益征收税收。他同时强调,目前我国印花税税率很高,所以现在对于二级市场买入股票,征收资本利得税的条件还不够成熟,但是可以考虑对创始股东征收资本利得税,即原始股股东在公司上市时征税。他强调,因为印花税很高,所以现在对于二级市场买入股票征收资本利得税的条件还不够成熟,但是对于那些创始股东,他们当时不是在二级市场买入的,而是在公司未上市前作为股权投入的,在上市的时候应该征税。(摘自:新华网2008年1月14日)
五、刘纪鹏:奥运前推出创业板最合适
中国政法大学法与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刘纪鹏在“2008中国宏观经济和证券市场展望”报告会上表示,奥运前推出创业板最合适。
刘纪鹏表示,今年投资者的投资,不能只盯住打新股或投资二级市场的股票,也要考虑投资一些有很好成长潜力的即将上市的公司的股票,这就需要尽快推出创业板。他说,创业板的推出可以稍微提到股指期货之前,在奥运会之前推出是最适合的时机。
刘纪鹏指出,由于中国内地股市发展的特殊性,创业板不能照搬香港模式。在标准上,登陆创业板的上市公司必须过了创业期这个风险最好的时期,盈利时间在两年和一年之间做选择。对于两年盈利的上市公司,两年的盈利能力至少要在1000万以上;对于一年盈利的上市公司,最好是“五新三高”类的公司,每年的盈利标准也需要在500万-600万之间。
他说,从规模上看,一年至少要让500家企业登陆创业板,每一家融资额在1-2亿之间,总融资额在700亿-800亿之间。“这个规模不仅不会冲击主板市场,反而对抑制主板风险有好处。”(摘自:《财经内参》2008年1月14日)
六、谢国忠:中国式基金正在毁灭价值
前大摩亚太区首席经济分析师谢国忠指出,中国现在火爆的基金行情极不正常,中国式基金正在毁灭价值,亿万基民或将在未来为此付出惨痛代价。
谢国忠指出,只有在中国大陆这个市场,新基金发行居然引发投资者排队申购,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在一个成熟的市场中,投资者往往对那些在过去很多年中表现突出、收益稳定的基金情有独衷,而对新基金并不看好。基金发行严格的审批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说虽然违背市场规律,但在客观意义上说,却成为中国监管部门管理当下股市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谢国忠说,判断基金在未来的表现最普遍的标准就是当下股市的价值,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市净率。市净率越低虽然现在行情不好,但长期会向好,相反的话,市净率越高则意味着长期表现会越差。当下A股市场的平均市净率大约是欧美市场的四倍,中国A股仍然是全球最“贵”的股票。谢国忠说,现在很多全球知名的基金管理公司都在中国大陆市场中淘金,这些违背市场规律的公司未来将在中国名声扫地,并为此付出沉重代价。(摘自:《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1月14日)
七、李康:压制股市不如扩大供给
光大证券公司研究所所长李康日前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的“第12届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表示,面对高涨的股指,过去往往从抑制需求的角度入手“压制市场”,但效果流于短期,而供给管理则会为市场健康发展提供长效,同时,优化供给管理,能够形成通过供给创造需求的自我完善机制。 在李康看来,创造需求的路径,包括优质企业的回归,国有股上市比例提高,大力发展公司债等产品。同时,他认为,股指期货等产品的推出,则可以通过供给创造需求。(摘自:《上海证券报》2008年1月14日)
八、韩志国:牛市最寒冷的季节正在过去
北京邦和财富研究所所长韩志国日前指出,中国股市的牛市进程经历了两年多的发展,最寒冷的季节正在过去。他指出,对中国股市来说,现在最不利的因素是股市政策,即管理层把有形之手隐藏起来对股市进行暗箱调控。未来的市场,最重要的选择应该是轻指数而重个股,如果股指期货不出台,那么大盘蓝筹就还会继续沉寂,而中小盘股会逐渐活跃,当整个市场的各种积极因素都被有效激活时,市场新的上升趋势就会形成,市场发展的新阶段也就会在这个过程中来临,中国股市再创新高的过程仍然可以期待。(摘自:《中国证券报》2008年1月12日 编辑:李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