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纸的魔力 最美的“情书”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liu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最后一次习作要求是给老师写一封信。教到这篇习作,预示着孩子们六年小学生涯即将结束。每当这时,作为老师心中不免有众多感慨和不舍,孩子们应该也是满怀感激与留念吧。习作要求给老师写一封信,回忆往事,通过具体事例,表达对老师真挚的感情。写信,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交际手段之一,信也是最能传达心声的一种载体。薄薄的信纸赋予了书信“安全距离”,让人在信中能畅所欲言。
  既然是写给老师的一封信,不如让书信交流真正发生。只需将作文本换成信纸,就能带来出乎意料的效果。信纸究竟有怎样的魔力呢?
  1.强读者意识,促真情流露
  指导完这篇习作,学生的初稿虽有部分佳作,但整体感觉语言空洞,甚至有做作之感。修改之后虽明白通过具体事例中的细节描写,字里行间渗透对老师的感激与不舍之情,但面对作文本,总感觉文字里缺少了点什么。
  缺什么呢?缺真正书信交流的生活体验,缺直面表达的真实自然,缺真实书信往来的庄重。要让学生真正学会写信,一要教,二要练,三要用。 用最为重要,应该让这篇文章成为一次真正的真情交流!
  课标中提出“写作是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中必须要有“写给谁”的意识。如果心中没有明确的倾诉对象,必然会造成文章的空洞、乏味,读者读过之后不能与其产生共鸣。执起笔,倾诉对象就在心中,就在眼前,必然情动而辞发。信中的语言平淡而真实,许多的事情都是过往许久的小事,有的老师或许已经忘记,但孩子们娓娓叙来,不需华丽的辞藻,没有矫情的言词,真情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
  “老师,打算给您写这封信的时候,我似乎有些忐忑,但又似乎有种莫名的激动。我在脑海里幻想着您读信时的表情,是惊讶的,还是幸福的?我想,一定是幸福的!”
  “老师,您有低血糖,记得一定要吃早餐,一定要照顾好自己!”
  “现在回忆起来,愧疚、感激汇于一心。既想对您说声抱歉,又想对您说声谢谢。谢谢您给予了我无数的,让我终身难忘的精神食粮!但愿多年后您再回想起我——这个最让您操心的学生的时候,您能会心地一笑。”
  …………
  从平淡中见出不平淡,淡淡的花香才能香飘四季……
  2.唤表达欲望,启写作源头
  德国海塞说:“没有什么比沉浸在创作的欢乐与激情中挥笔疾书更美、更令人心醉的事了。”写作需要强烈的动机。“要我写”与“我要写”的最大的差异就在于一个无自觉的愿望,一个有自发的动机。事实上,一旦有了强烈的写作意念,写作的进程也就像开启了源头活水,汩汩而来。
  于永正老师曾有过一个作文教学尝试——“通信作文”,他认为“信纸”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作文兴趣。把作文训练纳入了现实的言语交际之中,使学生感到,是生活要我作文,不是老师要我作文。教育心理学指出:“需要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
  信纸,告诉孩子:“你不是在写作文,而是在向你心中最难忘的老师表达,与老师交流心声。”所以,当孩子们拿到信纸的时候,他们是满脸的期待,笔下流淌的是心灵最深处的感动。写作时,不再愁如何开头、如何结尾,没有了被逼的无奈,洋洋洒洒一气呵成。有的孩子悄悄写下两篇,羞涩地说:“老师,一封给xx老师,一封给您!”
  在习作的过程中,强调的是学生的“真体验”,即“真实、真切、真诚、真挚地关注、感受、体察生活”。
  写作需要会心的倾诉。“无心”和“有心”是写作的两种境界。无心只能带来疲惫和厌倦,它把你和痛苦牢牢地拴在了一起;有心才派生动力和激情,它让快乐不时地向你挥手致意。
  3. 增强仪式感,享学习之乐
  仪式感有个很官方的解释,就是“用庄重认真的态度去对待生活里看似无趣的事情”。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制造仪式感,正是为了让学生体悟到学习过程中小小的不易被发掘的乐趣。
  面对信纸,孩子们满脸的严肃和庄重,举着钢笔的手迟迟不敢轻易下笔。他们认认真真地一字字誊抄,字迹版面工整得堪比习字册,即使平时表达稍显困难的孩子也会千方百計地去完成,那专心的劲儿,那种一丝不苟的态度叫人发自肺腑地感动。是啊,写给老师的信,能不把字写工整吗?与老师一起回忆往事,能胡编乱造吗?
  书信的格式也是反复比对,不敢有丝毫的差错。翻阅一封封信件,书信中强调的称呼、问候语、祝福语、署名、日期等格式注意事项没有一个人出错。
  信封也一定是要有的。老师指导学生信封的一般构成,嘱咐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纸制作一只信封,他们个个精心制作了精美的信封。然后指导他们填写信封,他们一本正经地填写信封上的邮编、收信人地址姓名、寄信人地址姓名,还煞有介事地贴上自己画的“邮票”。如果是寄给本校的老师,那语文老师我就做个快乐的邮差了。他们郑重其事地将信交到我手中,看得出脸上是满满的期待。寄给外校的那就请家长陪同去邮局,装进正规信封,贴上正式邮票,投进邮箱。
  再平淡的生活,只要加入一点仪式感,就会五彩斑斓起来,带着仪式感长大的孩子更幸福,让孩子带着仪式感表达更能享受快乐!
  小小的一个心思、薄薄的信纸竟带来了无限的惊喜和感动。相信这会是老师们收到的最美的“情书”!
  作者简介: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一部精彩纷呈、令人心旌摇荡的影片多半是由导演决定和创造的。倘若把语文教学比作电影表演的话,教师就是那导演,学生则是演员。如果“导演”能运用智慧创造出各种灵动的场景,那么课堂自然就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场面。  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堂摇曳生姿,令人心旌摇荡呢?笔者以上过的一堂作文升格课为例,浅谈自己的一些想法。课堂教学的大致流程如下。  第一環节:导入。(由分享鸟窝的照片,过渡到景物与人的关联,引入课题) 
期刊
记叙文是建造写作大厦的基石,是跨进文学殿堂的门槛,其重要性毋庸置疑。无论是阅读还是习作,学生在记叙文方面的积累应该比其他文体更丰富。然而实际的写作状况令人担忧,高中生似乎尤甚。我们太相信“多写出好文”,一味追求习作的篇数和花样;重视写前的理论指导,轻视写后的修改升格。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做法,近乎流于形式,无视写作生成规律,让记叙文訓练走上了迷途。如何走出这一困局?笔者认为要淡化量的要求,注重质的
期刊
作文教学是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一直是我们教学中的难题。我曾做过调查,孩子们不喜欢写作文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不知道写什么好,看见作文题脑子里空空的。2.不知道怎么写,不知道用什么语言写。3.每次讲评作文,都会受到批评;每次考试作文都会扣很多分,没兴趣写了。4.考试时就背上几篇不同文体的好作文,开头结尾“穿靴”“戴帽”,中心段调整一下,“以不变应万变”,太枯燥。这些难题怎么解决呢?我总结了
期刊
一、写作教学的现状  有这样一幅漫画非常符合现在的作文教学现状:一群拥有三角形、圆形、正方形脑袋的孩子,快快乐乐地进了学校。学习几年后,全都成了长方形的脑袋。这是一幅漫画,现实情况也许没有这么夸张,但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讽刺啊!  纵观许多语文老师的作文教学,不就是这样的吗?看图作文、写景作文等等,都要按固定的观察顺序来写,每篇作文都设定了固定的谋篇布局,课堂上还提供给学生许多所谓
期刊
所谓个性,指的是德、智、体、美等素质在学生身上的特殊组合,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整体精神面貌,它是能力、气质、性格、德行的总和。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抓住“个性发展”这一重要环节,培养学生学会观察、思维、表达的一般方法,形成良好的情感、个性品质?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在遵循个性培养原则的同时,要改进教法,注重能力培养。  一、习作教学培养个性应遵循的原则  1.自主性原则。“自主”即为自己做
期刊
井淘三遍出好水,文改三次添新意。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文不改,不达意。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也应该把如何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文章作为作文教学重点之一。  《我错了》是一篇考场作文,很多学生一拿到手,会有一个错觉——简单、好写,但结果很多孩子没能拿到高分。小A同学的《我错了》第一次作文是写“自己没听家长的话,偷偷在家玩游戏耽搁了做作业,结果被家长发现了,而后知道自己错了就把游戏从手机上
期刊
一、缘起  作文教学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学生如果有了强烈的写作动机,那作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学生作文动机的激发,可以有很多方法,其中很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让学生的作文拥有更多的读者。这可以从《神经语言学》中找到科学依据。该书把人的表达动机归纳为以下几种。1.陈述思想,即向交际对方叙述自己的想法,诉说一件事,表示一种观点或看法。2.表示愿望,即向交际对方提出希望和要求,求对方做点什么事。3.加强接触
期刊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儿童诗语言生动优美,充满丰富的想象,画面感强,情感真挚。儿童写的诗更是天籁之音,是纯真情感的抒发。叶圣陶先生将每个学生比喻成“一朵花,一株草,在作为一颗种子的时候肯定了其发荣滋长的可能性”。那么教师引领孩子走进儿童诗具体的方法可以落实在以下视域。  一、倾听自然,与诗意对话  自然是真实、可感的,它就仿佛是一首美妙的乐曲,让人沉醉其中;它也像一首清新隽永的诗歌,吟诵一花一草、
期刊
《在烈日和暴雨下》是老舍的《骆驼祥子》中的精彩片段,我以此文为例,共享一下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名著微读”。作家茅盾在《试谈短篇小说》里谈道:“环境描写怎样的为主题服务呢?如以风景描写为例,一小段的风景描写甚至少到只有几句的风景描写,其目的不是为风景而写风景,即不是为了装饰,而是为渲染或衬托故事发生时的气氛,或者为了加强故事发生时人物的情绪。”这席话至少告诉我们两点:一是环境描写为主题服务;二是环境描
期刊
在我的记忆中,有这么一节突发奇想的作文课,现在回想起来,它带给我的触动和启示,甚至可以说是感动,至今仍记忆深刻。  那一天,按照预定的计划,我走进教室准备上作文课《美丽的春天》。就在我习惯性地关门的那一刻,我突然发现,学生个个都无精打采的。我的心猛地往下一沉,孩子们怎么了?为什么在他们身上找不到丝毫的活力?  这节课该怎么上?我在快速地思考着。这时,窗外传来了几声鸟鸣,再看看,外面阳光很好。久违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