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机制币的鉴定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baosong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清末民初机制币的鉴定等问题,笔者曾在《宣和币钞》杂志2003年第3、4、5期上发表有上、中、下三篇文章。前三文中曾举出鉴定实例多枚,本文继续举出数枚,供泉友们探讨。
  一、“户部光绪元宝银币金样”的鉴定:
  (一)真品或真品参照物:指用以对被鉴定品进行“对比”的己知真品或真品参照物。此处专指董文超主编《中国历代金银货币通览·近代金银币章卷》(以下简称RY资料)的资料中刊出的对应真品参照物。而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研究部编《上海博物馆藏钱币·清代民国机制币》(以下简称SB资料)、李晓萍编《中国近代金银币图典》(以下简称LXP资料)、美国克劳斯出版社编《世界百年硬币标准目录选编》(以下简称KP资料)三个资料中均未刊出此币的图像资料。故本文只能选用RY资料第44页(一两币)或45页(二钱币)提供的彩照作为真品参照物。
  (二)被鉴定的银币金样参照物:此处专指本世纪初我国北方某大拍卖行于GW年Q季展出的重头拍品之冠,参考价为六位数至七位数,并声称尚未见到博物馆收藏记录。参照物共有一两、二钱、一钱三种面值。限于真品参照物,本文只论述其中一两币的鉴定。
  (三)有关背景资料述略:
  1.RY资料第44页(一两币)彩照系由“中国台湾鸿禧美术馆”提供。第29页指出该书彩照“……图案清晰、层次丰富……乃是鉴别真伪……之重要依据”。书中将该币定为五星级,“五星者乃存世极罕之大名誉品”。
  2.被鉴定的拍品(或同类品),笔者尚未发现在国内外、不同时间、不同拍卖行中出现过。
  3.有关被鉴定币的背景等宣传介绍资料,除上述论及者外,尚未见有其他刊物或传媒的相关报道。
  (四)鉴定的实际操作:指被鉴定的银币金样参照物(见图1)与真品参照物(见图2)间的二维平面图像的对比鉴定。
  1.根据《宣和币钞》杂志2003年第3期第58至59页拙文“五”的论述,在鉴定正面诸图文元素时发现:(1)“两”字的中间一竖与第一划的一横,图1为“相接触”,图2为“不相接触”。(2)在左上边部满文“光”字的最上笔,两图明显相异。图1较“圆”,图2则较“扁”。
  2.在鉴定背面诸图文元素时,发现:(1)两图右侧的英文“绪”字与左邻“祥云”的形状与相对位置明显有异。例如最右下的字母及圆点,图1较图2略偏上。(2)两图龙颜左右下垂长须的形状与构成明显有异。
  (五)鉴定结论与小议
  1.根据上文(四)实际鉴定的结果可知:图1的被鉴定币与图2的真品币不属于同一个雕刻版,即不是用同一套模具制造的。“拍品币”是“真品币”的“异版”,如无令人信服的“真品来源”等背景资料说明,则“异版”即“仿制品”,或称“赝品”。
  2.以上鉴定的准确率为百分之百。除非拍品币的彩照修改版做了手脚。但图文要素相异多处,修版一说不成立,且修版意图达不到。
  3.赝品币模具的雕刻师若企图使图文要素(形状大小和相对位置……)与真品币完全一致,根据自然规律,那是做不到的。这就是鉴定的可行性基础根据。
  4.五星级样品币的数量级为10的零次幂,即一般仅制造了数枚。根据制造工艺的合理性,它们应该是模具的同一次装夹内完成的。即它们的“制造工艺缺陷”误差分析也大体上是一致的。这是进一步深入鉴定的可行性依据。
  5.据闻此异版的拍品币在拍卖后的成交价表中并未出现,可能已被“流拍”,原因不祥。
  二、“北洋光绪元宝库平一两(∧字两)银圆”的鉴定:
  (一)真品或真品参照物:可供选用的有:
  1.RY资料第44页有此银圆的实物黑白币照二幅(正背面、大小各一幅)、简要文字说明及基本的粗略数据(例如重量为37.2克)等。在第10页“代前言”中说:在1910年清廷公布“币制则例”前,史载的“两圆之争”中,天津户部造币总厂在光绪33年(1907年)试制有“户部光绪元宝库平一两”银圆,简称“北洋光绪一两”。它有“∧”字或“入”字两个版别。(此处是指“∧”字两)
  2.SB资料第130页有此银圆的三个实物拓图,重量分别为34.2克、37.2克和37.4克。分别为康际文、王亢元、李伟先捐赠。
  3. LXP资料第177页(下)有此银圆的黑白币照一幅(正背面)、简要文字说明及基本的粗略数据(例如重量为36.5克)等。
  4. KP资料未收录此银圆。
  5.本文选用RY资料第414页币照作为真品参照物。(见图4)
  (二)被鉴定的拍品或拍品参照物
  此处专指本世纪初我国北方某大拍卖行于GWP年Q季展出的重头拍品之一。参考价为六位数。(见图3)
  (三)有关背景资料述略:
  1.RY资料将此币评为四星级试制币,LXP资料评为2级;拍品资料注明:……存世……约十枚左右。三者的估评大体相称。
  2.RY资料第414页NO.633提供的币照(图4),未注明来源单位或个人,显然它应理解是中国人民银行金银管理部门自行对库存实物直接制取的。
  3.SB资料第130页第437、438、439拓图分别为从康、王、李(如前述)三人捐赠的实物制取的。施嘉干捐赠实物的时间是在SB资料发行之后,故尚未收录。
  4.LXP资料第177页(下)提供的币照,未注照来源单位或个人,一般可理解为是从作者当时所在单位(浙江省博物馆)库存实物制取的。
  5.以上三个资料共有图照5枚,重量在34.2克至37.4克之间各不相同,上下差为3.2克。而拍品却较以上己知币重最大值还大5克多(?!)。这就迫使竞买人费猜疑了。你尽管说它版别珍贵、由收藏家m和s君收藏过、流传有序、有X会证书……人家买账吗?要使人相信,只有科学论证和鉴定才行,得说出无可辨驳的一二三来。
  (四)论证与鉴定的实际操作:
  1.论证:
  (1)可否存在“拍品”那么重的“真品”?答案:这种可能性不为零。以上三个资料(RY、SB和LXP)5枚图照对应的实物重量各不相同。说明此项币种应属币材不一的“试制币”。因数量少,故币坯有可能是从币材库或生产现场零散材料中拼凑的。既然是拼凑的,成品币的重量及币厚就会有差异。这种差异有可能要促使上下模间的“闭合高度”在生产操作过程中必须进行“机床调整”,这是很费工费时且要求工人的技术水平也较高。对于较现代化的封闭式模具,则要求币材规格一律。所以一般情况下,这种超厚(超重)的币坯,是会被“弃用”的。不被弃用的几率是很小的。所以这样的成品机制币必须慎重地结合其他鉴定综合考查后,再着手参与竞卖。所以超厚的机制币,并不像超厚的、热铸的方孔古钱(赏赐、呈样……)那样令人偏爱。
  (2)从生产成本,制造工艺合理性考虑,此项试制币的压花模具应是共同的。天津户部造币总厂在1907年不可能为了制造一枚(或数枚)超重超厚的试制币,再另外单独制造一付压花模具。……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后人为了经济利益,仿制了一套压花模具,用来制造了超厚的“赝品”币。如果此一论证是正确的,那么RY、SB、LXP资料刊出的此币图照必须是相互间“未见异样”,拍品参照物比照真品参照物必须“有异样”。
  2.鉴定的实际操作:
  指被鉴定的拍品参照物(见图3)与真品参照物(见图4)间的二维平面图照的对比鉴定。
  (1)正面“两”字的左“∧”与左竖间,(拍品)图3不相接触,(真品)图4则相接触。
  (2)正面“洋”字,图3左右结构相对松散,图4则较紧凑。
  (3)背面龙珠中部的小圆弧外,图4有均布的三个明显的小圆点,图3则相异。
  (4)背面构成英文“绪”(右边缘)的第一个字母,图3的字母中间“一横”偏右下,图4则居中。
  (5)余略。
  (6)RY、SB、LXP三资料刊出的此币图照,相互间“未见异样”,即各自对应的实物应是由同一套模具制造的。拍品则“异样”。
  (五)鉴定的结论与小议:
  1.根据上文二(四)的实际鉴定结果可知:图3的被鉴定拍品币与图4的真品币不属于同一个雕刻版,拍品币是真品币的“异版”。此拍品即仿制品,或称“赝品”。
  2.以上鉴定的准确率为百分之百。无须进一步的“工艺缺陷、误差分析”等的三维鉴定。
  3.四星级试制币的数量级应为10的一次幂,即大约在10枚左右。除RY、SB、LXP等资料公布的5枚(∧字两)和2枚(入字两)外,施嘉干的收藏捐给上海博物馆,耿爱德的收藏转让给古德曼,……。所以存世量10枚左右的估计,各方大体共识。
  4.古德曼藏品拍卖会(1991年)此拍品底价0.6万美元。马来西亚黄文元藏品拍卖会成交价3万美元。上海钱币拍卖会(1998年)底价为40至45万人民币;此拍品本次拍卖底价较上海(1998年)底价又增加了二成至八成左右。显然,此拍品这次拍卖行是按真品的规律确定底价的。
  5.对于机制币的图形资料,最好采用照像制版(彩照或黑白照),不宜采用适于古钱币的拓图法,即使拓图技术水平高超,其币面图纹细部效果仍欠理想。
  6.据闻此异版拍品币在拍卖后的成交价表中并未出现,可能已流拍,原因不详。
  (责编:丁丑)
其他文献
一个意外发现,竟改写了中国青铜文化的历史;一堆木辘轳,表明我同早在数千年前就将木制器械用于矿山开采;一个地下矿场,向全世界昭示了中国独领风骚的原始采矿技术;瑞昌铜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