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料来看李宓出征南诏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xiang123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内有一个天宝公园,至今公园内还存有天宝战争时期的万人冢。细读高适《李云南征蛮诗》,笔者发现其对李宓征伐南诏的时间与史料记载不同,本文将对史料与高适之诗进行逐一分析,确定李宓当年征伐南诏的时间。
  关键词:史料;李宓;出征时间
  《云南志》(《蛮书》又名《云南志》)卷一云:“李谧[1]伐蛮,于龙尾城误陷军二十万众,今为万人塚。”
  《南诏德化碑》云:“三年,汉又前云南郡都督兼侍御史李宓、广府节度何履光、中使萨道悬逊,总秦、陇英豪,兼安南子弟,顿营陇坪,广布军威。乃舟楫备修,拟水路俱进。遂令军将王乐宽等潜军袭造船之师,伏尸遍毗舍之野。李宓犹不量力,进逼邓川。时神川都知兵马使论绮里徐来救,已至巴蹻山。我命大军将段附克等内外相应竞角竞衝。彼弓不暇张,刃不及发,白日晦景,红尘翳天,血流成川,积尸壅水,三军溃衄,元帅沉江。诏曰:生虽祸之始,死乃怨之终。岂顾前非而亡大礼。遂收亡将等尸,祭而葬之,以存恩旧。”
  《旧唐书·玄宗记》云:“天宝十三载六月乙丑朔,侍御史、剑南留后李宓率兵击云南蛮于西洱河,粮尽军旋,马足陷桥,为阁罗凤所擒,举军皆没…国忠又使司马李宓率军七万在讨南蛮,宓渡泸水,为蛮所诱,至大和城,不战而败,李宓死于阵。”
  《新唐书·南诏传》云:“杨国忠以剑南节度使当国,乃调天下兵凡十万,使侍御史李宓讨之,辈饷者尚不在。涉海而疫死相随踵于道,宓败于大和城,死者十八。”又《新唐书·玄宗纪》云:“十三载六月,……剑南节度留后李宓及云南蛮战于西洱河,死之。”
  《资治通鉴》云:“侍御史、剑南节度留后李宓将兵七万击南诏。阁罗凤诱之深入,至大和城,闭壁不战。宓粮尽,士卒罹瘴疫及饥死什七八,乃引还。蛮追击之,宓被擒,全军皆没。”
  通过以上史料记载,我们可以知道李宓是天宝十三载奉杨国忠之命出征南诏,最终兵败身死。向达《蛮书校注》说到,天宝十三载之役,应始于十一载,李宓摔北路之师渡泸而南,广府节度使何履光则自安南北进,当时纪其事者尚有高适。[2]在《高常侍集》卷四有《李云南征蛮诗》,诗序“天宝十一载有诏伐西南夷,右相公兼节制之寄。乃奏前云南太守李宓涉海自交趾击之。道路险艰,往复数万里,盖百王所未通也。十二载四月至于长安。君子是以知庙堂使能,而李公效节,适忝斯人之旧,因赋是诗。”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李宓于天宝十一载征伐南蛮,凯旋而归,高适作为李宓的老友,为表庆贺,做了这首诗。但这与《旧唐书》、《新唐书》、《通鉴》、及《南诏德化碑》所记载出征时间不同,因而有人对李宓出征的时间提出了怀疑,认为李宓征南诏不在天宝十三载,应在此之前,也就是诗中所谓的“天宝十一载”,而李宓也未尝败死。孙钦善认为高适之诗是可信的,李宓于天宝十载出征南诏,至京大捷,高适亲见李宓回京,记载不致有误,此事不见史籍,高适之诗可“补正史之阙,或存以考异”[3]。此外,与高适之诗相佐的还有《储光羲诗集》卷三载《同诸公送李云南伐蛮诗》。然而徐嘉瑞先生则持否定态度,认为此诗序及诗,必为后人伪作,杂入高适集中[4]。那么李宓究竟是什么时候出征南诏的?
  关于高适之诗,方国瑜先生认为高适《常侍集》卷四载《李宓云南征蛮诗并序》,《储光羲诗集》卷三载《同诸公送李云南伐蛮诗》。据高适《序》,李宓原任云南太守,天宝十二载四月归至长安,后又出兵云南,适与之旧交,故做诗送之。储光羲亦在列,而做诗盛称其战功。《南诏德化碑》载南宁爨部首领攻杀安宁筑城使者,唐朝诏蒙归义讨诸爨,使臣有都督李宓。事已定,李宓挑拨诸爨内争,蒙归义再讨诸爨,李宓又造是非,剑南节度郭虚己处置,李宓寻被贬流。碑文又说:“赞普钟二年[5],汉又命前云南都督侍御史李宓……水路俱进。”从碑文和《高适诗序》来看,所谓李宓贬流,约在天宝五载,后遣往交趾,又自交趾至长安,其中曾随王知进出兵战于西洱河,故言“天宝十一载有诏伐西南夷”,“自交趾击之”,李宓失败后逃归,为杨国忠重用,再度举兵。如上所说,天宝十二载四月李宓至长安,由于杨国忠对战事的失败进行隐蔽,使得高适、储光羲为李宓赠诗歌颂。杨士云《弘山存稿》有《李宓诗》曰:“西洱全军败没时,捷音犹自报京师,归来诏见甘泉殿,高适分明为赋诗”,揭露高适受骗。
  由上分析来看,李宓曾两次征伐南蛮,高诗所写天宝十载为李宓第一次出征南诏,这次的出征,除高诗外还有储光羲之诗《同诸公送李云南伐蛮》互证。《南诏德化碑》虽没有明确记载此次出征,但也有一定的踪迹可考,只是不知此次征伐为何正史没有关于李宓记载?盖李宓在此次征伐中既不是此役主帅,也不是主将,只是作为随军将官参与了此次战事,故诸式只书鲜于仲通等人而不及李宓。而正史所记载天宝十三载即李宓第二次征伐南蛮。综上所述,李宓曾于天宝十载和天宝十三载两度出征南诏,天宝十载是随王知进“涉海自交趾击之”,天宝十三载则是自统大军出击。
  【注释】
  [1]《云南志》作李谧,《新唐书》卷七十二《宰相世系表》作李密,《旧唐书》以及《南诏德化碑》作李宓,向达认为“疑以《旧唐书》以及《德化碑》为是”,因此作李宓。
  [2]向达.蛮书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2:8
  [3]孙善钦.高适诗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338
  [4]徐嘉瑞.大理古代文化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8:224
  [5]赞普钟二年即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
  【参考文献】
  [1][唐]樊绰.蛮书[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
  [2][后晋]刘眗.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75
  [3][宋]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75
  [4][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17)唐纪三十三·玄宗天宝十三载[M].北京:中华书局,1956
  [5]方国瑜.云南史料目录概说[M].北京:中华书局,1984
  [6]向达.蛮书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2
  [7]木芹.云南志补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8]徐嘉瑞.大理古代文化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8
  [9]赵吕甫.云南志校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其他文献
日本军票是二战时期日军在沦陷区为保障军需和维持统治而发行的特殊纸币。笔者经过多年的收集 ,最近发现并收藏有一整套抗战时期日军在滇西沦陷区发行和流通的军票。这套军票
《呼兰河传》讲述了一个关于生命本身的故事,萧红不直接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善用对话来叙事。女性意识的感性和男性话语的理性构成的复调使得《呼兰河传》在萧红的笔下焕发出
摘要:满族服饰中的鞋类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满族传统制鞋的样式繁多,工艺考究,也是高跟鞋的始祖原型,穿着的社会分级、年龄分级、季节分级、男女分级等等属性都为研究当时的历史与环境特征提供了证据。研习满族鞋类文化以及继承传统制鞋工艺的任务任重而道远,本文主要目的通过现状分析以及提出发展策略来更好地保护改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旗鞋;满族;鞋类;传统手工艺;制鞋手工艺  一、满族鞋类
对人类男女两性进行研究,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社会学界、文学界、艺术界研究的重点。受西方近代女性解放主义思潮的影响,我国涌现出了大批的女性主义色彩鲜明的相关作品。《李双
摘要:“四神” 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国古代象征宇宙,表示方位的四种神灵。四神像形成于春秋战国,兴盛于两汉,并在此后的发展中形成一套完整的图像系统,为这一时期的设计艺术的发展打上了浓厚的神话、宗教烙印。四神像纹饰作为汉代艺术中最具艺术性、审美性图样,体现了两汉审美文化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四神像;汉代文化;天命神学;审美  2014年6月,河南省南阳市百里奚路发现了一批西汉古墓葬。值得一
摘要:“情感”在现代设计中越来越被人们用来作为对产品价值判断的重要标准之一,情感因素对人们生活方式及生活品质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情感化设计这一概念的提出源于西方,然而在中国传统工艺品设计中也蕴含着大量的情感化表达方式。设计师如何能够将自己的激情、灵感、创意注入到作品当中,并能够让使用者感知、领悟,从而达到心灵上的一种情感沟通,成为了当今设计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西方近代被设计界重新审视的情感化设计理论其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纯粹、简单的羞耻感是一种以各个种群通过特定方式进行表达的情绪,表达时需要整个人身心的投入.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羞耻感的社会触发因素的载体是他者之
摘要:“十七年”散文作为“十七年”文学乃至当代文学的必然存在,有其重要的价值所在。长期以来,人们对“十七年”散文的认识大都局限于政治文化层面的考察,并大都流于“时文”的结论。本论文立足于中国现当代散文发展史的整体视野,阐述其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贡献。  关键词:十七年; 散文;文学史;价值  对“十七年”散文创作进行文学史的价值认定时,必须将其放置于中国现当代散文发展史的整体视野中,才有可能有一个
摘要:莫言和沈从文是20世纪中国文坛历史上杰出的作家,莫言以“都市外乡人”的情怀刻画了一个神奇野性的“高密东北乡”,沈从文则以“乡下人”的情怀刻画了一个朴野纯真的“湘西”世界,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莫言和沈从文的创作作品,阐述了他们创作中的迥异视野和民间态度。  关键词:莫言;沈从文;民间视点;民间态度;民间世界  莫言以一部红高粱酒般醇芳醉人的《红高粱家族》在20世紀80年代享誉文坛,沈从文是以温婉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