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初中学生语文成绩差的原因我以为是缺乏好的习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有利于掌握言语技能,形成言语技巧。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如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可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达到双赢的效果。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农村实际出发,学生有了好的学习习惯,就能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农村;语文;学习习惯;培养
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外出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加上小学升初中择校也开始流行,留守在农村读初中的学生语文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不少在农村任教的初中语文教师都这样感叹,现在的学生怎么这么差啊,每次考试几乎没几个平均成绩很难达到及格分数,语文不及格的数量也很可观。那造成这些学生自己的母语课程都学不好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以为是他们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目前我们农村初中学生来说,一下子要他们语文水平高上去是不可能的。得慢慢来,我以为当务之急是要培养这样一些习惯。
一、要养成规范、工整的书写习惯
《语文标准》明确要求7—9年级的学生在用硬笔熟练地写楷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书写速度。而我们不少学生尤其是男孩子,字迹潦草,做出来的作业即使是对的,老师也无法看清。要让这些学生把硬笔字写得规范、端正,是要改变他们过去的坏习惯,难度大。教师要通过摸底,了解全班学生的书写情况。对于书写基础较好的,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字体端正、字迹清楚的基础上,办求书写美观;写字基本功较差的,在加强基础练习的同时,务必把字写清楚。对于这方面的训练,不厌其烦,不厌其细。其次,要注意作业量适中,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完成作业。另外,辅以作业展览、硬笔书法比赛这一类活动。只要我们老师不放松,持之以恒,学生的书写习惯一定会有大的改变。我曾试验过,对那位字写不清楚的学生,就一个任务练字,经过半学期的努力,他的字有了很大进步,成绩也由个位数上升到60分左右。
二、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工具书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尤其在语文学习中语文学习中,工具书是必不可少的“拐杖”,是不开口的良师益友。因此,要培养中学生养成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教师可规定每个学生尽可能配备《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三部经典工具书(最起码要配备前两本),要经常性地训练学生运用音序、部首、笔画、四角号码等常用的检字法。在读书时,遇到生字新词定要查字典,还要把其整理到“专用本”上,教师定期检查督促。这样,时间长了学生遇到问题,就会自觉去翻词典,真是既提高了读书的质量,又养成了“勤用会用工具书”的好习惯。必要时可以开展查字比赛活动。
三、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兴趣,培养学生能坐下来看书的习惯
也许是生长在农村的缘故,也许是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他们不太喜欢看书看报,能坐上半个小时来看书的就相当不容易了。看电视、打游戏还可以,让他们看书,尤其是阅读名篇名著那就更难了。而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有了兴趣,他们就会自己要读书。首先,学语文的兴趣来自多种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阅读欣赏课的教学来实现。比如,阅读的内容可选择情节曲折,适合学生口味的文章,便于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帮助读懂,让他们体会到读书的乐趣;阅读的方法,除了引导学生读,还要放手让他们自己读,通过读、问、评等多种形式,让他们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使他们有读书的成就感。
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讲故事、读书报告会和优秀读书笔记评比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四、培养学生大声朗读的习惯
《语文标准》要求初中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们农村学生课后打闹说笑声震云霄,课堂上你让他读书,声音小得几乎只有他自己听得见,男同学比女同学更严重。而大声朗读,就会全神贯注地沉浸在课文的境界中,能够一心一意,心无旁鹜投入进去,朗读的效果自然要好得多。利用好早晚读课,要求学生放开喉咙读,规定要让行间巡视的老师听到你的读书声。课上采用各种读书形式,比如分角色读,分组读。课后开展朗读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学生朗读的声音高了,能力提高了,胆子大了,性格也开朗了。
五、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独立思考和勤于积累的习惯
我总感觉到如今的学生太“懒”。这个“懒”,倒不是说学生不愿意去做作业,而是不愿意去思考,总想吃“现成饭”。他们不大愿意自己去动手查阅词典、资料,更不用说自己去进行演绎、推理,去寻根究底。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发现、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勤思善问,“打破沙锅问到底”,才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我们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运用各种手段激励学生发问、质疑。在教学中,我们要大胆地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多讨论、多说话,学生一定会变“懒”为“勤”的。
还要勤于积累。 根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初中语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提供多读多写。首先要注意课内积累,通过对课本精选的课文的感悟,把握课文思想,接受文化熏陶,进行语文积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同时搞好课外阅读的积累,教师可要求学生建立阅读笔记本,利用空余时间积累素材,一句名言、一首诗词、一篇美文、一段思想火花、一则日记,作为周作业定期上交。教师批阅时,可评出优良中差,定期评比,定期展览。
六、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
做好这一点,能解决学生怕写作文、作文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问题。让学生把平时观察到的有新意的景、物、人、事都用随笔记下来,思考整理,写成周记或日记,日积月累,写作的素材就多了,分析综合能力也跟上了。课余练笔,源于生活这股活水,多写真情实感,还防止了套式作文、抄袭作文的出现,“多练笔生花”,所以新课标把学生的课内课外练笔规定得详尽具体。
当然,这个勤动笔,不仅仅是指多写作文,勤写日记,我这里想让大家引起大家注意的还是那句老话"不动笔墨不看书"。这是一条能做易做而人人懒得做的事,试想一个学生能够用一支笔在书上圈圈点点、划划重点,写上心得体会的话,那我们当老师的该省多少的心,这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基本途径。这一点首先我们要教会学生动笔的方法,比如圈点读书法,如何写心得体会,怎样写观察日记。其次是要持之以恒,有布置,有检查,有评讲。
【参考文献】
[1]《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1992年版;
[2]白春仁《巴赫金:求索对话思维》,《文学评论》1998年第5期;
[3]《语文课程标准》
【关键词】农村;语文;学习习惯;培养
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外出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加上小学升初中择校也开始流行,留守在农村读初中的学生语文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不少在农村任教的初中语文教师都这样感叹,现在的学生怎么这么差啊,每次考试几乎没几个平均成绩很难达到及格分数,语文不及格的数量也很可观。那造成这些学生自己的母语课程都学不好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以为是他们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目前我们农村初中学生来说,一下子要他们语文水平高上去是不可能的。得慢慢来,我以为当务之急是要培养这样一些习惯。
一、要养成规范、工整的书写习惯
《语文标准》明确要求7—9年级的学生在用硬笔熟练地写楷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书写速度。而我们不少学生尤其是男孩子,字迹潦草,做出来的作业即使是对的,老师也无法看清。要让这些学生把硬笔字写得规范、端正,是要改变他们过去的坏习惯,难度大。教师要通过摸底,了解全班学生的书写情况。对于书写基础较好的,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字体端正、字迹清楚的基础上,办求书写美观;写字基本功较差的,在加强基础练习的同时,务必把字写清楚。对于这方面的训练,不厌其烦,不厌其细。其次,要注意作业量适中,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完成作业。另外,辅以作业展览、硬笔书法比赛这一类活动。只要我们老师不放松,持之以恒,学生的书写习惯一定会有大的改变。我曾试验过,对那位字写不清楚的学生,就一个任务练字,经过半学期的努力,他的字有了很大进步,成绩也由个位数上升到60分左右。
二、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工具书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尤其在语文学习中语文学习中,工具书是必不可少的“拐杖”,是不开口的良师益友。因此,要培养中学生养成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教师可规定每个学生尽可能配备《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三部经典工具书(最起码要配备前两本),要经常性地训练学生运用音序、部首、笔画、四角号码等常用的检字法。在读书时,遇到生字新词定要查字典,还要把其整理到“专用本”上,教师定期检查督促。这样,时间长了学生遇到问题,就会自觉去翻词典,真是既提高了读书的质量,又养成了“勤用会用工具书”的好习惯。必要时可以开展查字比赛活动。
三、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兴趣,培养学生能坐下来看书的习惯
也许是生长在农村的缘故,也许是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他们不太喜欢看书看报,能坐上半个小时来看书的就相当不容易了。看电视、打游戏还可以,让他们看书,尤其是阅读名篇名著那就更难了。而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有了兴趣,他们就会自己要读书。首先,学语文的兴趣来自多种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阅读欣赏课的教学来实现。比如,阅读的内容可选择情节曲折,适合学生口味的文章,便于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帮助读懂,让他们体会到读书的乐趣;阅读的方法,除了引导学生读,还要放手让他们自己读,通过读、问、评等多种形式,让他们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使他们有读书的成就感。
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讲故事、读书报告会和优秀读书笔记评比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四、培养学生大声朗读的习惯
《语文标准》要求初中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们农村学生课后打闹说笑声震云霄,课堂上你让他读书,声音小得几乎只有他自己听得见,男同学比女同学更严重。而大声朗读,就会全神贯注地沉浸在课文的境界中,能够一心一意,心无旁鹜投入进去,朗读的效果自然要好得多。利用好早晚读课,要求学生放开喉咙读,规定要让行间巡视的老师听到你的读书声。课上采用各种读书形式,比如分角色读,分组读。课后开展朗读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学生朗读的声音高了,能力提高了,胆子大了,性格也开朗了。
五、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独立思考和勤于积累的习惯
我总感觉到如今的学生太“懒”。这个“懒”,倒不是说学生不愿意去做作业,而是不愿意去思考,总想吃“现成饭”。他们不大愿意自己去动手查阅词典、资料,更不用说自己去进行演绎、推理,去寻根究底。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发现、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勤思善问,“打破沙锅问到底”,才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我们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运用各种手段激励学生发问、质疑。在教学中,我们要大胆地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多讨论、多说话,学生一定会变“懒”为“勤”的。
还要勤于积累。 根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初中语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提供多读多写。首先要注意课内积累,通过对课本精选的课文的感悟,把握课文思想,接受文化熏陶,进行语文积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同时搞好课外阅读的积累,教师可要求学生建立阅读笔记本,利用空余时间积累素材,一句名言、一首诗词、一篇美文、一段思想火花、一则日记,作为周作业定期上交。教师批阅时,可评出优良中差,定期评比,定期展览。
六、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
做好这一点,能解决学生怕写作文、作文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问题。让学生把平时观察到的有新意的景、物、人、事都用随笔记下来,思考整理,写成周记或日记,日积月累,写作的素材就多了,分析综合能力也跟上了。课余练笔,源于生活这股活水,多写真情实感,还防止了套式作文、抄袭作文的出现,“多练笔生花”,所以新课标把学生的课内课外练笔规定得详尽具体。
当然,这个勤动笔,不仅仅是指多写作文,勤写日记,我这里想让大家引起大家注意的还是那句老话"不动笔墨不看书"。这是一条能做易做而人人懒得做的事,试想一个学生能够用一支笔在书上圈圈点点、划划重点,写上心得体会的话,那我们当老师的该省多少的心,这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基本途径。这一点首先我们要教会学生动笔的方法,比如圈点读书法,如何写心得体会,怎样写观察日记。其次是要持之以恒,有布置,有检查,有评讲。
【参考文献】
[1]《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1992年版;
[2]白春仁《巴赫金:求索对话思维》,《文学评论》1998年第5期;
[3]《语文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