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丽富饶的嫩江。千百年来,她百折不回,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用辛勤的乳汁哺育着两岸的世代儿女。在这美丽的嫩江之畔,富饶的松嫩平原腹地,生活着一个以农业为主兼畜牧业和渔猎业的五小民族——哒斡尔族。五月的嫩江两岸,正是万物复苏、百花盛开的早春时节,一年一度的达斡尔“苦木勒”节,在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哈拉新村嫩江河畔如期举行。
嫩江边上的苦木勒节
嫩江水,滋润着万物生灵。当我们走进哈拉新村,只见嫩江两岸,早已人山人海,既有年过古稀的老人,也有朝气蓬勃的青年男女,还有未成年的小孩儿,他们穿着各种颜色的民族服装,正在为欢度“苦木勒”节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
达斡尔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主要形式以歌舞表演和说唱艺术为主,“鲁日该勒”为达斡尔族民间舞蹈的统称,意为“跳起来”,边歌边舞,轻松活泼。每逢喜庆吉日或重大庆祝活动,达斡尔民族乡都要举行这种民间歌舞活动。
“鲁日该勒”的表演形式因地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则粗犷豪放,活泼热情,也有的呼号与唱歌交替进行。开始时多为二人慢舞,(群舞)场面,即舞者双双对对在“哲黑哲”、“德呼一一德呼”的呼叫声和欢笑声中互击手学。整个舞蹈始终在活泼欢快的笑声中进行,直到筋疲力尽方休。主要舞蹈动作以模拟各种姿态为主,如农夫种田,雄鹰展翅,洗脸梳头及其他劳动姿态等。舞姿刚健奔放,旋律欢快热情,舞蹈语汇丰富,表现出达斡尔族人民强悍、豪爽、乐观的性格。舞者在伴奏或呼号声中边歌边舞,活泼奔放,妙趣横生。外来客人在这种欢快的歌舞气氛感染下,往往也会情不自禁地跟着舞起来。
“阿涅卡”是达斡尔族女孩玩耍的一种具有古老传统,模拟社会上男女老少和儿童形象的小玩偶。虽然现代玩具已十分流行,尤其是现代儿童的生活日趋丰富多彩,但玩”阿涅卡”尚未绝迹,仍在部分达斡尔家中流行。
骁勇鏖战的“贝阔”赛
达斡尔族人民索以骁勇强悍著称于世。自古以来就善于骑射、摔跤、打曲棍球等各种历史悠久的传统体育项目。
每逢年节或喜庆的日子,达斡尔族同胞都要举行”贝阔”比赛,无论是身强力壮的青少年,还是两鬓斑白的老人都要挥杆上阵,鏖战一番。更有趣的是,他们还喜欢在夜间进行火球比赛。火球用桦树上的白菌疙瘩制做,球体抠空后浸进松明等易燃物,或用毛毡球浸沾油等易燃物。开球时将球点燃,使其借助风力燃成小火球。随着双方队员的激烈拼搏,火球在夜空中穿梭往返,划出一道道绚丽的弧线,颇为壮观。
传统的体育比赛,是”苦木勒”节的重头戏,各个比赛队,从年初就开始招兵买马,主队训练,决心要在”苦木勒”节上一角雌雄,所以比赛非常刺激和激烈。
首先登场的是传统体育项目——曲棍球比赛。达斡尔族曲棍球也叫草地曲棍球,达斡尔语称“波依阔”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达斡尔民族乡的达斡尔族群众继承和保留了这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中小学都增设有这一课程,并有本民族的曲棍球队,每逢重大节日都要举行表演和竞赛。
达斡尔族曲棍球的球棍,一般柄长约0.9米,多用下端弯曲的细柞木制成。球用杏树根或毛毡做成,大小与网球相似。原始的打法无射门之说,双方各划一界线,打过界线就算胜利了。正式比赛,需在相距50米远的场地两端各设营门,球击入营门才算获胜。
清爽宜人的“苦木勒”汤
经过一天的歌舞表演和体育项目的角逐,“苦木勒”节进入了最重要的一个内容,那就是品味清爽宜人的“苦木勒”汤。
只见男人们用三根木棍绑成一个个三角支架,下面吊上一口口大铁锅,沿江一字排开,妇女们开始忙碌着做“苦木勒”汤。
达斡尔语“苦木勒”,就是柳蒿芽。哈拉新村康村长边喝着“苦木勒”汤,边向我介绍有关“苦木勒”节的故事:相传300多年前,达斡尔人在黑龙江北岸时,怀着维护祖国尊严。保卫家乡领土不受侵犯的坚定信念,与沙俄入侵者展开了殊死搏斗。后奉清帝之命南迁至大兴安岭和嫩江流域。头几年,他们食不果腹、衣不遮体,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由于他们居住的嫩江平原的森林、草原、林缘湿地,河岸湿地、沼泽、柳林灌丛下及村舍潮湿地等处,遍地生长柳蒿芽,他们就靠采集柳蒿芽度饥荒,熬日月,因此达斡尔人称它是“救命菜”。达斡尔人靠着它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才得以生存繁衍。在柳蒿芽那清香微苦的味道里,包含着多少达斡尔人的痛苦与欢乐啊!达斡尔人对它的真挚感情是从苦难的历程中培植起来的,是不可磨灭的。
为了不忘那段历史,每年5月15日,达斡尔族都要举办“苦木勒”节,人们成群结队地赶往江河沿岸潮湿的柳丛地带,聚集在风光秀美的草原上,一边对唱山歌,一边采集柳蒿芽、黄花莱等野菜,采柳蒿芽时,达斡尔族男女老少同行,尤以妇女为多,头扎长绸或包毛巾,腰系绣花围裙,背上麻袋、大小柳条筐,三五结伴赶着大轱辘车,走向绿草如茵的草原,走向春意盎然的山野。就地支锅埋灶,制做“苦木勒”汤,每人手捧一碗,席地而坐,品尝绿莹莹、香喷喷的“苦木勒”汤,进行极富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妇女主任多雪英笑着对我说,当柳蒿幼苗长到20厘米左右时,采摘其嫩芽食用。而野外采集一般在5~6月份进行。达斡尔族同胞将柳蒿芽采摘回来后,挑尽杂物洗净,放在开水锅里,加上一小块碱,焯煮使之嫩软,并除去部分异味。然后捞出,再清洗一次,挤净菜水,切碎,放入快煮熟的芸豆锅里,再放入些荤油、盐等调料,放些猪肉,添好水,待芸豆熟后即可出锅。柳蒿、芸豆出锅后分呈绿红两色。盛入盘中的“红豆绿柳”,看上去如红玛瑙镶嵌在墨绿绒毡上,十分协调雅致,它特有的浓郁香气,能使人食欲猛增。当地的汉族同胞也常常仿效食之。达斡尔人除了采柳花芽菜以外,还采些满格日特(形似马莲的野菜)、野葱和野韭菜(挂格斯)等做调料或做菜做馅吃。野韭菜花则被掐来,碾成韭菜花泥{索日斯)吃。
旅游提示:
1 达斡尔族在我国主要有两大支系:一是游戈在草原上以牧业为主的达斡尔人,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周边的草原上二是定居在内地以农业为主,兼营渔,猎,牧,林业等多种经营,主要居住在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及黑龙江境内。这两个地方交通,食宿都很方便。
2 达斡尔族无民族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过去使用满文,现在主要使用汉文,也有人兼用蒙古,维吾尔,哈萨克文。普遍信仰萨满教,也有少数人信仰喇嘛教。
嫩江边上的苦木勒节
嫩江水,滋润着万物生灵。当我们走进哈拉新村,只见嫩江两岸,早已人山人海,既有年过古稀的老人,也有朝气蓬勃的青年男女,还有未成年的小孩儿,他们穿着各种颜色的民族服装,正在为欢度“苦木勒”节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
达斡尔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主要形式以歌舞表演和说唱艺术为主,“鲁日该勒”为达斡尔族民间舞蹈的统称,意为“跳起来”,边歌边舞,轻松活泼。每逢喜庆吉日或重大庆祝活动,达斡尔民族乡都要举行这种民间歌舞活动。
“鲁日该勒”的表演形式因地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则粗犷豪放,活泼热情,也有的呼号与唱歌交替进行。开始时多为二人慢舞,(群舞)场面,即舞者双双对对在“哲黑哲”、“德呼一一德呼”的呼叫声和欢笑声中互击手学。整个舞蹈始终在活泼欢快的笑声中进行,直到筋疲力尽方休。主要舞蹈动作以模拟各种姿态为主,如农夫种田,雄鹰展翅,洗脸梳头及其他劳动姿态等。舞姿刚健奔放,旋律欢快热情,舞蹈语汇丰富,表现出达斡尔族人民强悍、豪爽、乐观的性格。舞者在伴奏或呼号声中边歌边舞,活泼奔放,妙趣横生。外来客人在这种欢快的歌舞气氛感染下,往往也会情不自禁地跟着舞起来。
“阿涅卡”是达斡尔族女孩玩耍的一种具有古老传统,模拟社会上男女老少和儿童形象的小玩偶。虽然现代玩具已十分流行,尤其是现代儿童的生活日趋丰富多彩,但玩”阿涅卡”尚未绝迹,仍在部分达斡尔家中流行。
骁勇鏖战的“贝阔”赛
达斡尔族人民索以骁勇强悍著称于世。自古以来就善于骑射、摔跤、打曲棍球等各种历史悠久的传统体育项目。
每逢年节或喜庆的日子,达斡尔族同胞都要举行”贝阔”比赛,无论是身强力壮的青少年,还是两鬓斑白的老人都要挥杆上阵,鏖战一番。更有趣的是,他们还喜欢在夜间进行火球比赛。火球用桦树上的白菌疙瘩制做,球体抠空后浸进松明等易燃物,或用毛毡球浸沾油等易燃物。开球时将球点燃,使其借助风力燃成小火球。随着双方队员的激烈拼搏,火球在夜空中穿梭往返,划出一道道绚丽的弧线,颇为壮观。
传统的体育比赛,是”苦木勒”节的重头戏,各个比赛队,从年初就开始招兵买马,主队训练,决心要在”苦木勒”节上一角雌雄,所以比赛非常刺激和激烈。
首先登场的是传统体育项目——曲棍球比赛。达斡尔族曲棍球也叫草地曲棍球,达斡尔语称“波依阔”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达斡尔民族乡的达斡尔族群众继承和保留了这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中小学都增设有这一课程,并有本民族的曲棍球队,每逢重大节日都要举行表演和竞赛。
达斡尔族曲棍球的球棍,一般柄长约0.9米,多用下端弯曲的细柞木制成。球用杏树根或毛毡做成,大小与网球相似。原始的打法无射门之说,双方各划一界线,打过界线就算胜利了。正式比赛,需在相距50米远的场地两端各设营门,球击入营门才算获胜。
清爽宜人的“苦木勒”汤
经过一天的歌舞表演和体育项目的角逐,“苦木勒”节进入了最重要的一个内容,那就是品味清爽宜人的“苦木勒”汤。
只见男人们用三根木棍绑成一个个三角支架,下面吊上一口口大铁锅,沿江一字排开,妇女们开始忙碌着做“苦木勒”汤。
达斡尔语“苦木勒”,就是柳蒿芽。哈拉新村康村长边喝着“苦木勒”汤,边向我介绍有关“苦木勒”节的故事:相传300多年前,达斡尔人在黑龙江北岸时,怀着维护祖国尊严。保卫家乡领土不受侵犯的坚定信念,与沙俄入侵者展开了殊死搏斗。后奉清帝之命南迁至大兴安岭和嫩江流域。头几年,他们食不果腹、衣不遮体,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由于他们居住的嫩江平原的森林、草原、林缘湿地,河岸湿地、沼泽、柳林灌丛下及村舍潮湿地等处,遍地生长柳蒿芽,他们就靠采集柳蒿芽度饥荒,熬日月,因此达斡尔人称它是“救命菜”。达斡尔人靠着它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才得以生存繁衍。在柳蒿芽那清香微苦的味道里,包含着多少达斡尔人的痛苦与欢乐啊!达斡尔人对它的真挚感情是从苦难的历程中培植起来的,是不可磨灭的。
为了不忘那段历史,每年5月15日,达斡尔族都要举办“苦木勒”节,人们成群结队地赶往江河沿岸潮湿的柳丛地带,聚集在风光秀美的草原上,一边对唱山歌,一边采集柳蒿芽、黄花莱等野菜,采柳蒿芽时,达斡尔族男女老少同行,尤以妇女为多,头扎长绸或包毛巾,腰系绣花围裙,背上麻袋、大小柳条筐,三五结伴赶着大轱辘车,走向绿草如茵的草原,走向春意盎然的山野。就地支锅埋灶,制做“苦木勒”汤,每人手捧一碗,席地而坐,品尝绿莹莹、香喷喷的“苦木勒”汤,进行极富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妇女主任多雪英笑着对我说,当柳蒿幼苗长到20厘米左右时,采摘其嫩芽食用。而野外采集一般在5~6月份进行。达斡尔族同胞将柳蒿芽采摘回来后,挑尽杂物洗净,放在开水锅里,加上一小块碱,焯煮使之嫩软,并除去部分异味。然后捞出,再清洗一次,挤净菜水,切碎,放入快煮熟的芸豆锅里,再放入些荤油、盐等调料,放些猪肉,添好水,待芸豆熟后即可出锅。柳蒿、芸豆出锅后分呈绿红两色。盛入盘中的“红豆绿柳”,看上去如红玛瑙镶嵌在墨绿绒毡上,十分协调雅致,它特有的浓郁香气,能使人食欲猛增。当地的汉族同胞也常常仿效食之。达斡尔人除了采柳花芽菜以外,还采些满格日特(形似马莲的野菜)、野葱和野韭菜(挂格斯)等做调料或做菜做馅吃。野韭菜花则被掐来,碾成韭菜花泥{索日斯)吃。
旅游提示:
1 达斡尔族在我国主要有两大支系:一是游戈在草原上以牧业为主的达斡尔人,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周边的草原上二是定居在内地以农业为主,兼营渔,猎,牧,林业等多种经营,主要居住在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及黑龙江境内。这两个地方交通,食宿都很方便。
2 达斡尔族无民族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过去使用满文,现在主要使用汉文,也有人兼用蒙古,维吾尔,哈萨克文。普遍信仰萨满教,也有少数人信仰喇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