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年度大盘点,更多是梳理性工作。本期特别策划《盘点2013传媒娱乐产业》,以产业角度和行业维度,为2013年备忘,以向后看的姿势为前行蓄力。
大盘点是全视域,作为行业观察者个体的记忆则相对细节、感性些。
2013年是电视剧小年。整体疲软,缺大话题大热门,尤其在大综艺节目的话题比对下,更显其小。但有几部剧目,品质闪亮,小而坚硬,如沙中碎钻。康洪雷导演的《推拿》是其一。
在全年电视剧序列中,这是一部“孤僻”的作品,但在康洪雷的作品序列中,它很统一,有一贯的康氏风格和坚持,风格化的镜头语言、常规叙事中不时的视角抽离、故事和细节对现实的“反打”,莫不如是。《民工》《团长》《士兵突击》《推拿》,康洪雷在中国电视剧市场中的存在犹如CW之于美国电视网,风格化强烈、品质水准稳定。
近几年,国产剧时不时会有类似作品出现,比如杨亚洲的《八兄弟》、张黎的《走向共和》和《人间正道是沧桑》、孔笙的《生死线》,它们的一个共通之处是,均非年度收视热门,但文本品质傲视同侪。这样的创作者和作品能一直存在,“雷剧”风行,也就无需过于担忧,一时症候而已。
2013年电影的“细节”是《逆光飞翔》。孤立地看,这部片子只能算中规中矩,但放在2013年内地影市的燥热大盘中,它的清新和清晰显得颇珍贵。“小时代”和“合伙人”引发的争议和批评,在我看来更多是因为它们太“不电影”,像是为一位名叫“商业逻辑”的流行明星拍摄的花哨MV。来自台湾的《逆光飞翔》刚好是硬币的另一面。台湾电影在这两年迎来一次缓慢复苏,《赛德克·巴莱》《海角七号》《那些年》到《逆光飞翔》,它们的存在,是电影逻辑对粗暴资本逻辑的平衡,是对内地影市的绿色慰藉。今年内地表现突出的类型片如《北京遇上西雅图》等,正是因为找到了商业逻辑和创作逻辑的协同点才得以票房口碑双赢。
首先是电影,才能是其他。电影产业和产业电影,是两条路。
大盘点是全视域,作为行业观察者个体的记忆则相对细节、感性些。
2013年是电视剧小年。整体疲软,缺大话题大热门,尤其在大综艺节目的话题比对下,更显其小。但有几部剧目,品质闪亮,小而坚硬,如沙中碎钻。康洪雷导演的《推拿》是其一。
在全年电视剧序列中,这是一部“孤僻”的作品,但在康洪雷的作品序列中,它很统一,有一贯的康氏风格和坚持,风格化的镜头语言、常规叙事中不时的视角抽离、故事和细节对现实的“反打”,莫不如是。《民工》《团长》《士兵突击》《推拿》,康洪雷在中国电视剧市场中的存在犹如CW之于美国电视网,风格化强烈、品质水准稳定。
近几年,国产剧时不时会有类似作品出现,比如杨亚洲的《八兄弟》、张黎的《走向共和》和《人间正道是沧桑》、孔笙的《生死线》,它们的一个共通之处是,均非年度收视热门,但文本品质傲视同侪。这样的创作者和作品能一直存在,“雷剧”风行,也就无需过于担忧,一时症候而已。
2013年电影的“细节”是《逆光飞翔》。孤立地看,这部片子只能算中规中矩,但放在2013年内地影市的燥热大盘中,它的清新和清晰显得颇珍贵。“小时代”和“合伙人”引发的争议和批评,在我看来更多是因为它们太“不电影”,像是为一位名叫“商业逻辑”的流行明星拍摄的花哨MV。来自台湾的《逆光飞翔》刚好是硬币的另一面。台湾电影在这两年迎来一次缓慢复苏,《赛德克·巴莱》《海角七号》《那些年》到《逆光飞翔》,它们的存在,是电影逻辑对粗暴资本逻辑的平衡,是对内地影市的绿色慰藉。今年内地表现突出的类型片如《北京遇上西雅图》等,正是因为找到了商业逻辑和创作逻辑的协同点才得以票房口碑双赢。
首先是电影,才能是其他。电影产业和产业电影,是两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