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需求和学生英语基础水平实际,针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现状提出一些改进教学的思路。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改进现在的教学模式,从实际出发,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努力加强听力、口语交际能力训练,强化学生阅读理解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翻译和写作能力,共同探讨怎样提高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效率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高职高专 教学方法 改进教学 学习兴趣
一、改进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重要意义和迫切性
高职高专的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应用能力为目的,人才的培养必须与社会市场及实际岗位的需要接轨,必须适合用人单位的需求。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国际交流事务与合作的不断扩大,社会对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对人才的要求也从单一理论型向复合型和应用型转化。这就对英语教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同时这也决定了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必须打破常规,努力探索,不断进取,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而不懈的改革,同时改革的方向必须围绕基础性和实用性开展,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对高职英语教学的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即:高职英语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并强调在教学中要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方针。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以死记硬背式的学习英语词汇和语法讲解式的翻译法为主,这种无意义的重复与操练阻碍了学生自身素质的发展,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而言,更需要对知识的认知与实践运用。既要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语言知识,更应强调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能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从注重知识转向重技能培养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应该从原来注重教师的教而转向学生的学,要优化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他们的视觉、听觉、感觉、知觉的作用,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高职高专的英语学习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上,最终达到能力为本,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基本目标。以适应现代化社会市场的需要。
二、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多数是由中专变来,其英语教学刚刚起步,尚处于摸索探讨阶段,所以还存在许多问题,其主要表现在:
(一)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大学,生源来自高中的毕业生,而且高考分数远低于本科抛档线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和没有正式参加高考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英语更是这些高职高专学生的弱项,他们的英语水平基础较差,而且参差不齐,差异明显,进校前本来对英语学习就不重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学习的兴趣不高,加上英语学习能力也差,进入高职高专院校的这部分学生给英语教学增添了不少困难;并且相当多的学生缺乏学习策略,学习盲目,往往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却没有得到预期的收获,这严重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得他们更加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与激情,如果仍单纯地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更不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必然给我们的英语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
(二)高职高专英语教材建设有待提高。目前针对高职高专的英语教材有十几种之多,可谓是百花齐放,品种繁多。有些教材的词汇、课文、习题、语法点、写作内容以及翻译各个方面都需要改进。教材中出现的词汇与中学教材的词汇重复率太高,而且在这些教材中出现的新词汇也存在较严重的超纲现象,不少是偏词。另外,教材中有些课文过于容易,而有些课文过于晦涩,且大多数不是英美作家所写,无论从可读性、艺术性、思想性,还是从美学角度看质量都比较差,有的更是粗制滥造,选材内容也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更谈不上适应现代企事业单位业务的实际需要。但也有的教材虽适应性较强,注重了“交际原则”,但忽略了“系统原则”,没有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或“阶段性原则”。不少学校使用后觉得其连贯性差、跳跃度大,给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三)教学理念和方法有待改善。目前多数高职高专教师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以教材为中心”、“以语法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基本是语法翻译法,教师的讲解占据了课堂教学的主要时间,对交际教学法等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则知之甚少,或者是知而不解不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无法得到足够的语言实践机会,从根本上剥夺了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语言实践的权利,妨碍了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致使学生在课堂上越听越乏味,对一些语法现象越是混淆不清,很难增加学生的英语词汇量,更谈不上听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三、改进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策略
(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应该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针对高职大多数学习基础差、兴趣不高及语言学习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教师培养学习的思想不妨进行适当的转换。课程目标的定位也应以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实用性为原则,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一切教学活动要围绕学生展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对于高职学生个体差异大的现状,我们更要因材施教,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要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可供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课堂上要最大限度地增加师生语言交流时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教师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们大声朗读课文,在课堂上反复模仿老师所讲过的例句,给每个学生都提供开口的机会。在每个单元的讲解结束后以一个话题为线索,让学生以对话的形式在课堂上反复练习,掌握就这一话题进行交流时所常用的表达句型,通过对话练习锻炼自己的听力,准确领会对方的意思。
在批改英语作文时,老师应重视学生所表达的思想,而不应该只注意到学生在写作文时所犯的个别拼写或语法错误。只要学生在行文过程中有好的思想、好的语句,都应给予赏识表扬,这样,学生才会越来越喜欢与老师交流,敢于开口,从而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水到渠成,提高英语水平。
(二)注重阅读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阅读课程一直是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重点所在,是扩大学生英语理解能力的一门主要课程,对高职高专学生来说,特别是要加强常用的简短适用的文字材料的阅读教学,如经常性指导学生阅读一些信函、技术说明书、合同等,这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适当提高他们正确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进行应用文阅读训练时,应要求学生尽可能地掌握一些常用的词汇,扩大词汇量以便提高交际能力。在翻译能力的培养上,尽管高职高专没有开设专门的翻译课,但教师在课堂上还是要给学生适当讲授一些翻译知识和理论,比如英语与汉语的语言差异、翻译技巧等,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是有帮助的。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方面则要定期进行写作练习,学生在写作时容易出现一些句法错误、标点符号错误、词汇用法错误等,而导致这些错误的主要原因是母语的负迁移,英语词性不同、内涵意义不同,用法也就有较大的差异。这些都需要老师通过开展大量的写作练习去理解掌握,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写作练习也要多选择一些有利于提高应用能力的项目,如填写和模拟套写表格与单证,套写简历、信函、通知、电子邮件等简短的英语应用文,这对他们今后工作也会产生很大帮助。
(三)创造实践机会,寓教于乐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它自身的特点就决定了它不能被机械地教,机械地学。现代英语教学理论已经充分证明,语言虽然可以学得,但更主要的是习得,也就是说英语教学应强调语言的实践性。学生作为这一实践的主体不仅可以获得英语知识甚至是交际知识,而且还可在交际活动中把英语知识和交际知识转化为语言交际技能,进而形成以交际能力为核心的英语语言应用素质。高职的学生尤其要注重培养其语言实际交际能力,故在课前或课后,老师可以组织一些既能活跃气氛又能放松心情的英语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参与中锻炼自己的口语和听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致,为下一步的教学作好准备和铺垫。
(四)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和学习规律,针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和学习现状制定的教学实践策略。
1. 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种心理品质,是人们通过内在的自我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对自我能力的肯定的心理,Sue Palmer认为建立自信心是成功教学的关键,针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教师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知识,引导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结合课文相关的主题思想,给学生读一些简单易懂趣味性强的英文读物,或要求学生上网搜索阅读类似的文章,鼓励他们积极进行语言输入,获取学习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与自信心,逐步树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意识。
2. 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在此之前,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没有合适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因此,我们的教学实践要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科学的途径,着力研究学生如何学,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计划、调控和评估,推荐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帮助他们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保持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动机。
3.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使学生成为独立、自主、有效的学习者,教师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还要求逐步唤起学生的学习好奇心,激励学生努力坚持探索,直至发现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处理各种信息,使他们能够具有独立地解决问题和批判思维的技能;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科学地规划自己的学习计划,监控评估自己的学习效果,培养他们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以使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郑树棠.关于大学英语课培养语言能力等情况的研究[J]. 外语界,1996(4).
[2]教育部高教司.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姚军.自信心与外语教学[J].金陵职业大学学报,2001(4).
[4]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5]武俊梅.基于现代及时的告知英语教学模式初探[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9(2).
[6]张丽莉.改进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3).
【关键词】高职高专 教学方法 改进教学 学习兴趣
一、改进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重要意义和迫切性
高职高专的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应用能力为目的,人才的培养必须与社会市场及实际岗位的需要接轨,必须适合用人单位的需求。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国际交流事务与合作的不断扩大,社会对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对人才的要求也从单一理论型向复合型和应用型转化。这就对英语教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同时这也决定了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必须打破常规,努力探索,不断进取,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而不懈的改革,同时改革的方向必须围绕基础性和实用性开展,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对高职英语教学的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即:高职英语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并强调在教学中要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方针。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以死记硬背式的学习英语词汇和语法讲解式的翻译法为主,这种无意义的重复与操练阻碍了学生自身素质的发展,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而言,更需要对知识的认知与实践运用。既要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语言知识,更应强调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能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从注重知识转向重技能培养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应该从原来注重教师的教而转向学生的学,要优化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他们的视觉、听觉、感觉、知觉的作用,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高职高专的英语学习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上,最终达到能力为本,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基本目标。以适应现代化社会市场的需要。
二、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多数是由中专变来,其英语教学刚刚起步,尚处于摸索探讨阶段,所以还存在许多问题,其主要表现在:
(一)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大学,生源来自高中的毕业生,而且高考分数远低于本科抛档线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和没有正式参加高考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英语更是这些高职高专学生的弱项,他们的英语水平基础较差,而且参差不齐,差异明显,进校前本来对英语学习就不重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学习的兴趣不高,加上英语学习能力也差,进入高职高专院校的这部分学生给英语教学增添了不少困难;并且相当多的学生缺乏学习策略,学习盲目,往往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却没有得到预期的收获,这严重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得他们更加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与激情,如果仍单纯地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更不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必然给我们的英语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
(二)高职高专英语教材建设有待提高。目前针对高职高专的英语教材有十几种之多,可谓是百花齐放,品种繁多。有些教材的词汇、课文、习题、语法点、写作内容以及翻译各个方面都需要改进。教材中出现的词汇与中学教材的词汇重复率太高,而且在这些教材中出现的新词汇也存在较严重的超纲现象,不少是偏词。另外,教材中有些课文过于容易,而有些课文过于晦涩,且大多数不是英美作家所写,无论从可读性、艺术性、思想性,还是从美学角度看质量都比较差,有的更是粗制滥造,选材内容也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更谈不上适应现代企事业单位业务的实际需要。但也有的教材虽适应性较强,注重了“交际原则”,但忽略了“系统原则”,没有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或“阶段性原则”。不少学校使用后觉得其连贯性差、跳跃度大,给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三)教学理念和方法有待改善。目前多数高职高专教师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以教材为中心”、“以语法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基本是语法翻译法,教师的讲解占据了课堂教学的主要时间,对交际教学法等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则知之甚少,或者是知而不解不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无法得到足够的语言实践机会,从根本上剥夺了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语言实践的权利,妨碍了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致使学生在课堂上越听越乏味,对一些语法现象越是混淆不清,很难增加学生的英语词汇量,更谈不上听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三、改进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策略
(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应该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针对高职大多数学习基础差、兴趣不高及语言学习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教师培养学习的思想不妨进行适当的转换。课程目标的定位也应以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实用性为原则,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一切教学活动要围绕学生展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对于高职学生个体差异大的现状,我们更要因材施教,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要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可供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课堂上要最大限度地增加师生语言交流时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教师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们大声朗读课文,在课堂上反复模仿老师所讲过的例句,给每个学生都提供开口的机会。在每个单元的讲解结束后以一个话题为线索,让学生以对话的形式在课堂上反复练习,掌握就这一话题进行交流时所常用的表达句型,通过对话练习锻炼自己的听力,准确领会对方的意思。
在批改英语作文时,老师应重视学生所表达的思想,而不应该只注意到学生在写作文时所犯的个别拼写或语法错误。只要学生在行文过程中有好的思想、好的语句,都应给予赏识表扬,这样,学生才会越来越喜欢与老师交流,敢于开口,从而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水到渠成,提高英语水平。
(二)注重阅读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阅读课程一直是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重点所在,是扩大学生英语理解能力的一门主要课程,对高职高专学生来说,特别是要加强常用的简短适用的文字材料的阅读教学,如经常性指导学生阅读一些信函、技术说明书、合同等,这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适当提高他们正确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进行应用文阅读训练时,应要求学生尽可能地掌握一些常用的词汇,扩大词汇量以便提高交际能力。在翻译能力的培养上,尽管高职高专没有开设专门的翻译课,但教师在课堂上还是要给学生适当讲授一些翻译知识和理论,比如英语与汉语的语言差异、翻译技巧等,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是有帮助的。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方面则要定期进行写作练习,学生在写作时容易出现一些句法错误、标点符号错误、词汇用法错误等,而导致这些错误的主要原因是母语的负迁移,英语词性不同、内涵意义不同,用法也就有较大的差异。这些都需要老师通过开展大量的写作练习去理解掌握,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写作练习也要多选择一些有利于提高应用能力的项目,如填写和模拟套写表格与单证,套写简历、信函、通知、电子邮件等简短的英语应用文,这对他们今后工作也会产生很大帮助。
(三)创造实践机会,寓教于乐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它自身的特点就决定了它不能被机械地教,机械地学。现代英语教学理论已经充分证明,语言虽然可以学得,但更主要的是习得,也就是说英语教学应强调语言的实践性。学生作为这一实践的主体不仅可以获得英语知识甚至是交际知识,而且还可在交际活动中把英语知识和交际知识转化为语言交际技能,进而形成以交际能力为核心的英语语言应用素质。高职的学生尤其要注重培养其语言实际交际能力,故在课前或课后,老师可以组织一些既能活跃气氛又能放松心情的英语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参与中锻炼自己的口语和听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致,为下一步的教学作好准备和铺垫。
(四)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和学习规律,针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和学习现状制定的教学实践策略。
1. 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种心理品质,是人们通过内在的自我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对自我能力的肯定的心理,Sue Palmer认为建立自信心是成功教学的关键,针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教师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知识,引导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结合课文相关的主题思想,给学生读一些简单易懂趣味性强的英文读物,或要求学生上网搜索阅读类似的文章,鼓励他们积极进行语言输入,获取学习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与自信心,逐步树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意识。
2. 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在此之前,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没有合适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因此,我们的教学实践要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科学的途径,着力研究学生如何学,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计划、调控和评估,推荐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帮助他们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保持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动机。
3.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使学生成为独立、自主、有效的学习者,教师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还要求逐步唤起学生的学习好奇心,激励学生努力坚持探索,直至发现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处理各种信息,使他们能够具有独立地解决问题和批判思维的技能;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科学地规划自己的学习计划,监控评估自己的学习效果,培养他们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以使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郑树棠.关于大学英语课培养语言能力等情况的研究[J]. 外语界,1996(4).
[2]教育部高教司.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姚军.自信心与外语教学[J].金陵职业大学学报,2001(4).
[4]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5]武俊梅.基于现代及时的告知英语教学模式初探[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9(2).
[6]张丽莉.改进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