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研究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在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中的应用价值,并讨论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本单位2019.1-2020.12 80例SMI患者病案资料,以护理方案差异分组,对照组40例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40例接受优质护理,比较两组生活质量量表(SF-36)、不同时段下的心肌缺血情况,再以24h内患者总缺血时长进行亚组对照,比较患者预后。结果 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一般健康状况评分、精神健康评分、社会功能评分对比,P>0.05;干预后,实验组上述三项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不同时段的心肌缺血发生次数对比,P>0.05,但0:00~6:00心肌缺血发生次数最低,6:01~12:00则最高;A组急性心肌梗死率与死亡率均低于B组,P<0.05。结论 DCG能够有效识别SMI,心肌缺血越严重,疾病预后越不理想;优质护理能改善SMI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冠心病;动态心电图;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9-273-01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指的是有心肌缺血客观指标,但无胸痛等一系列主观症状的特殊冠心病;其病情进展急骤,黄金时间窗仅1h,临床致死率高[1]。当前主流的SMI监测方案为动态心电图(DCG)技术,具备理想的疾病检出效果,并能够反映预后[2]。但由于DCG需要长期佩戴,加之心理上的影响,患者检查期间生活质量可能出现下降,因此需要加强围检查期对患者的护理干预。本文旨在探讨DCG对SMI的监测价值,并提出一套可供临床实操的护理方案,详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本单位2019年0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80例SMI患者病案资料,以护理方案差异分组;对照组40例,男女比例23:17,年龄60~78岁,平均(68.90±5.85)岁;实验组40例,男女比例22:18,年龄60~80岁,平均(68.74±5.66)岁。上述资料对比,P>0.05。(1)纳入标准:确诊SMI;病案资料保存完整;接受DCG监测;接受系统护理。(2)排除标准:急性心肌梗死;四肢残疾;合并其他脏器疾病;认知功能障碍;妊娠、哺乳期女性。
1.2 方法
(1)DCG监测:使用12导联心电图机(日本光电,型号ECG1350P)、动态心电记录仪(杭州百慧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型号CT-086)进行24h DCG监测,增幅10mm/mV,走纸速度25mm/s。若出现≥2个的导联T波倒置,ST段下降≥0.05mV、胸前导联抬高≥0.2mV、肢体导联抬高≥0.1mV,诊断为心肌缺血。
(2)对照组常规护理,即简单宣教、用药指导、常规心理安慰等。实验组优质护理:①健康宣教。入院后与患者取得沟通,掌握患者基本情况。DCG检查前予以系统宣教,为患者介绍DCG注意事项。②加强监护。仔细记录患者个体信息,加强监护频次,中途若遇异常情况,及时通知上级医师,联合采取干预。③心理疏导。可通过一起读报、一起讨论某个患者感兴趣的话题等活动,拉近与患者的关系;过程中隐晦地使用心理护理方法,如案例分享法、情绪转移法等,为患者坚定治疗信念。④生活护理。为患者制定健康休养计划,并合理规划饮食;病区做到整洁化、无菌化,保持通风良好、温湿度适宜;室内放置图书、电视等文娱物品,丰富患者的精神生活。⑤运动护理。为患者制定慢跑、长步行等有氧运动计划,并加强患者运动期间的DCG结果监测与护理。⑥家属干预。予以家属心理疏导,并告知家属简单的心理护理技巧与突发事件下的抢救办法,嘱其承担患者的心理护理与危急情况下的自救责任。
1.3 观察指标
(1)生活质量量表(SF-36):主要调查量表中的一般健康状况、精神健康、社会功能三大维度,各满分100分,分值越高状态越理想[3]。
(2)不同时段心肌缺血发生次数。
(3)以24h内个体心肌缺血出现总时长为分组依据,<60min者分入A组,≥60min者分入B组;统计两组不良预后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经SPSS 21.0统计软件处理所得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X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SF-36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三项评分对比,P>0.05;干预后,实验组三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不同时段的心肌缺血发生次数比较
两组不同时段的心肌缺血发生次数对比,P>0.05,见表2。
2.3 两亚组的预后比较
两组急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P>0.05;A组急性心肌梗死与死亡率低于B组,P<0.05,见表3。
3 讨论
相较于静态心电图,DCG诊断SMI能够反映个体长时间的心功能状态,不易漏诊,结果更加客观[4]。相较于冠脉CT血管成像,DCG无创且经济性高,有效规避了感染、造影剂不耐受等问题,适合基层医院推广[5]。
本次研究,实验组与对照组不同时段的心肌缺血发生次数对比,差异不显著,但0:00~6:00时段心肌缺血发生次数最低,而6:01~12:00时最高,建议针对不同时段合理调控护理强度,响应患者的切实护理需求。A组急性心肌梗死率与死亡率均低于B组,表明总缺血时间越久,患者预后越不理想,证明DCG能够反应患者疾病预后。上述结果与刘惠霞[6]研究结论基本一致,证明上述观点的提出非偶然。
SF-36中一般健康状况、精神健康、社会功能三项指标的转好,提示优质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生理与心理双重舒适度,进而帮助患者恢复理想的社会功能。上述护理效果要归功于:①健康宣教提升患者疾病认知,联合心理护理提升患者依从性;②加强监护与生活护理为患者创建安全的康复环境;③运动护理提升DCG监测的准确性;④家属干预从旁辅助,升华护理疗效,解放护理压力,使护士能够有更多时间投身其他项的护理,提升整体护理效果。各项护理措施共施,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DCG能够很好地识别SMI患者,且心肌缺血越严重者疾病预后越不理想;在DCG监测期间加强优质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杨依婷.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特点及护理[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16):99-100.
[2]叶灵娜.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8,17(9):32-33.
[3]余小佳,兀花妮,白一苹,等.动态心电图应用于临床诊断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效果评价[J].贵州医药,2021,45(2):290-291.
[4]孫婧婧.动态心电图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中的诊断价值[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19,26(4):214-216.
[5]杭莺,刘马超,徐艳.连续ST段监测在护理实践中应用与管理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9,34(3):247-252.
[6]刘惠霞.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动态心电图监测及护理[J].黑龙江中医药,2020,49(2):265-266.
关键词: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冠心病;动态心电图;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9-273-01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指的是有心肌缺血客观指标,但无胸痛等一系列主观症状的特殊冠心病;其病情进展急骤,黄金时间窗仅1h,临床致死率高[1]。当前主流的SMI监测方案为动态心电图(DCG)技术,具备理想的疾病检出效果,并能够反映预后[2]。但由于DCG需要长期佩戴,加之心理上的影响,患者检查期间生活质量可能出现下降,因此需要加强围检查期对患者的护理干预。本文旨在探讨DCG对SMI的监测价值,并提出一套可供临床实操的护理方案,详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本单位2019年0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80例SMI患者病案资料,以护理方案差异分组;对照组40例,男女比例23:17,年龄60~78岁,平均(68.90±5.85)岁;实验组40例,男女比例22:18,年龄60~80岁,平均(68.74±5.66)岁。上述资料对比,P>0.05。(1)纳入标准:确诊SMI;病案资料保存完整;接受DCG监测;接受系统护理。(2)排除标准:急性心肌梗死;四肢残疾;合并其他脏器疾病;认知功能障碍;妊娠、哺乳期女性。
1.2 方法
(1)DCG监测:使用12导联心电图机(日本光电,型号ECG1350P)、动态心电记录仪(杭州百慧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型号CT-086)进行24h DCG监测,增幅10mm/mV,走纸速度25mm/s。若出现≥2个的导联T波倒置,ST段下降≥0.05mV、胸前导联抬高≥0.2mV、肢体导联抬高≥0.1mV,诊断为心肌缺血。
(2)对照组常规护理,即简单宣教、用药指导、常规心理安慰等。实验组优质护理:①健康宣教。入院后与患者取得沟通,掌握患者基本情况。DCG检查前予以系统宣教,为患者介绍DCG注意事项。②加强监护。仔细记录患者个体信息,加强监护频次,中途若遇异常情况,及时通知上级医师,联合采取干预。③心理疏导。可通过一起读报、一起讨论某个患者感兴趣的话题等活动,拉近与患者的关系;过程中隐晦地使用心理护理方法,如案例分享法、情绪转移法等,为患者坚定治疗信念。④生活护理。为患者制定健康休养计划,并合理规划饮食;病区做到整洁化、无菌化,保持通风良好、温湿度适宜;室内放置图书、电视等文娱物品,丰富患者的精神生活。⑤运动护理。为患者制定慢跑、长步行等有氧运动计划,并加强患者运动期间的DCG结果监测与护理。⑥家属干预。予以家属心理疏导,并告知家属简单的心理护理技巧与突发事件下的抢救办法,嘱其承担患者的心理护理与危急情况下的自救责任。
1.3 观察指标
(1)生活质量量表(SF-36):主要调查量表中的一般健康状况、精神健康、社会功能三大维度,各满分100分,分值越高状态越理想[3]。
(2)不同时段心肌缺血发生次数。
(3)以24h内个体心肌缺血出现总时长为分组依据,<60min者分入A组,≥60min者分入B组;统计两组不良预后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经SPSS 21.0统计软件处理所得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X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SF-36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三项评分对比,P>0.05;干预后,实验组三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不同时段的心肌缺血发生次数比较
两组不同时段的心肌缺血发生次数对比,P>0.05,见表2。
2.3 两亚组的预后比较
两组急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P>0.05;A组急性心肌梗死与死亡率低于B组,P<0.05,见表3。
3 讨论
相较于静态心电图,DCG诊断SMI能够反映个体长时间的心功能状态,不易漏诊,结果更加客观[4]。相较于冠脉CT血管成像,DCG无创且经济性高,有效规避了感染、造影剂不耐受等问题,适合基层医院推广[5]。
本次研究,实验组与对照组不同时段的心肌缺血发生次数对比,差异不显著,但0:00~6:00时段心肌缺血发生次数最低,而6:01~12:00时最高,建议针对不同时段合理调控护理强度,响应患者的切实护理需求。A组急性心肌梗死率与死亡率均低于B组,表明总缺血时间越久,患者预后越不理想,证明DCG能够反应患者疾病预后。上述结果与刘惠霞[6]研究结论基本一致,证明上述观点的提出非偶然。
SF-36中一般健康状况、精神健康、社会功能三项指标的转好,提示优质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生理与心理双重舒适度,进而帮助患者恢复理想的社会功能。上述护理效果要归功于:①健康宣教提升患者疾病认知,联合心理护理提升患者依从性;②加强监护与生活护理为患者创建安全的康复环境;③运动护理提升DCG监测的准确性;④家属干预从旁辅助,升华护理疗效,解放护理压力,使护士能够有更多时间投身其他项的护理,提升整体护理效果。各项护理措施共施,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DCG能够很好地识别SMI患者,且心肌缺血越严重者疾病预后越不理想;在DCG监测期间加强优质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杨依婷.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特点及护理[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16):99-100.
[2]叶灵娜.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8,17(9):32-33.
[3]余小佳,兀花妮,白一苹,等.动态心电图应用于临床诊断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效果评价[J].贵州医药,2021,45(2):290-291.
[4]孫婧婧.动态心电图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中的诊断价值[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19,26(4):214-216.
[5]杭莺,刘马超,徐艳.连续ST段监测在护理实践中应用与管理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9,34(3):247-252.
[6]刘惠霞.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动态心电图监测及护理[J].黑龙江中医药,2020,49(2):265-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