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正> 一、引言爱因斯坦和玻尔之间关于“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描述是否完备”的争论,已进行了约57年。在这一方向上的一个重要进展,是贝尔不等式的推导。1964年,贝尔曾从定域的、决定论的理论出发,推导出一个和量子力学不问的有关自旋关联问题的不等式。自1972~1982年,陆续有不少实验就这一问题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证实了量子力学的预测,而贝尔不等式已被推倒。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一、引言爱因斯坦和玻尔之间关于“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描述是否完备”的争论,已进行了约57年。在这一方向上的一个重要进展,是贝尔不等式的推导。1964年,贝尔曾从定域的、决定论的理论出发,推导出一个和量子力学不问的有关自旋关联问题的不等式。自1972~1982年,陆续有不少实验就这一问题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证实了量子力学的预测,而贝尔不等式已被推倒。
其他文献
本文认为,非决定论在20世纪成为一股影响颇大的国际性哲学思潮,有着复杂的历史的、科学发展上的、社会的原因。文章从四个方面分析了非决定论思潮泛起的社会文化背景:从根本上说,非决定论泛起是经典科学向现代科学转变所引起的逆向伴生现象,是机械决定论衰落所引发的理论混乱的必然产物;对哥本哈根学派的哲学思想进行简单化的理解和错误概括,即把哥本哈根学派对机械决定论的抛弃简单地理解为对决定论的抛弃,进而错误地把哥本哈根学派归结为非决定论,这是非决定论泛起的另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无视爱因斯坦决定论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全盘否定
<正> 量是否具有层次性呢?在现行的哲学理论中,量是作为与质相对立的范畴来认识和定义的,它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例如,新近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是这样定义的:“量是质的等级、规模、范围和结构的表现,是事物可以由数和形来表示的规定性。”可是在现代数学研究对象的概括中,却尖锐地提出了这个问题。本文尝试从理论和数学实践方面,论述量的层次性。
<正> 在这20世纪已近尾声21世纪翘首可望之际,回顾100年来,物换星移,世界上确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许多全球性的重大问题向传统的世界观提出了严肃的挑战,呼唤我们必须站在时代风云和科技革命的大潮中,以科学的世界观重新审视世界,认真思考。下面就科技革命与社会革命的几个问题,学习钱学森同志的有关思想,谈几点看法,并以此向大家求教。
<正> 近些年来,我国逻辑学界对中国逻辑史研究对象和方法进行了再认识。各方的看法虽不尽一致,有的甚至针锋相对,但这对于推动我国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发展,无疑是十分有益的。借此机会,我也谈谈自己对如下三个问题的看法。这三个问题是:
<正> 自然科学技术与哲学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趋势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革命向纵深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这不仅与种种学科各自发展必然导向相互间辩证联系的强化有关,尤其与横断性、交叉性的系统科学之形成与发展有关;与数学的研究对象与适用范围逐渐由自然界扩展到社会与人类思维、智能领域,从而由一门自然科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具
<正> 令Z为一个满足下列两条件的性质: (1) x(x∈x→Z(x)); (2) x(Z(x)→y∈x.Z(y))。称具有性质Z的类为Z_类。令K_Z是由所有非Z_类组成的类,即,K_Z={x|~Z(x)}。
<正> 近年来,国内兴起了社会认识论的研究,那么社会是否具有自我意识,能否被视为主体呢?如果具有自我意识,能被视为主体,则其规定性如何,与这一主体对应的客体概念又是什么?本文试以对此问题的管见,就教于哲学界同仁。
<正> 近年来,国内哲学界围绕着主体性、主观性、客观性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一种观点认为,主体性即主观性,无客观性可言,否则就是“六经注我”。另一种观点认为,主体性虽然表现为主观性,但不排斥客观性,否则就是“只知有秦,不知有汉”。双方争论的焦点似乎集中在对主体性的不同理解上,但究其底蕴,实质是对客观性片面理解的分歧。他们都没
<正> 什么是系统在世界范围内系统运动已有长达半个世纪的历史,仍显得方兴未艾,甚至一浪高过一浪。但对“究竟什么是系统”这个问题,即便是在系统运动中起带头作用的那些专家学者的圈子里,似乎也还没有得出一个一致的明确的答案。
<正> 3月4日至8日,在海南省三亚市召开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研讨会。会议由中国全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中共中央党校,海南省委党校,三亚市委党校,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等单位发起主办。全国各地从事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3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