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增长和要素配置的市场化:1978—1999

来源 :世界经济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ua_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试图以反映资本/劳动力比例对其相对价格变化灵敏度的要素替代弹性衡量市场化程度,要素替代弹性随市场化程度加深而上升.在CES总量生产函数的框架下,讨论要素替代弹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要素替代弹性上升(从而市场化程度加深)推动经济增长.我们利用中国1952-1999年的分省数据,估计市场化(要素替代弹性的变化)对增长的作用,发现要素替代弹性在1993年以后有明显上升,证实了1990年代以来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化程度加深推动这时期的经济增长.
其他文献
有关中国实际GDP增长率的官方统计数据是否失真的问题已经引起国内和国际研究者们的关注.与此密切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评价中国目前正在进行中的市场化改革并预测改革的趋势
本论题的研究基础在于准确把握马克思劳动价值中的“劳动”和“价值”的内涵及“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形成因素差别。在此基础上推论可知,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是具有平均性质
<正>近年来,关于亚洲货币合作与亚元问题的讨论引起了我国官方高层和学术界的日益关注,各种文章时有见诸于报端。我们认为,只有在理论上把该研究推向深入,才
关于中国股票市场是否达到了弱有效,国内理论界运用序列自相关检验和游程检验方法进行过实证考察,本文则认为,在上述检验前首先应当对股票市场是否符合随机游走模型进行检验。为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29个省(除西藏外)的30个工业产业在1988-1997期间的数据,揭示了工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文除研究了传统的生产要素的影响外,重点探讨了产业专门化、
国内外学术界对国际资本流动问题已经作过广泛的研究和论争,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因为没有考虑资本流入前后两种均衡状态的调整过程,所以,忽略了均衡调整过程的不同会导致
这篇论文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分析两种普遍存在的心理因素对人们经济行为的影响:"认知不协调"--前后认知不一致所导致的心理反应--使得人们对"认知"有偏好,而并非像"贝叶斯主
本文并没有首先将中国转型中的所有制结构变化归因于所有制本身的效率差异,而是将其视作转型过程中特有的一个现象,具体而言,就是国有企业既承担了特殊的社会功能同时又需要
本文以形式化的方式讨论了交易费用与交易惠利的关系,验证了韦森在其“剑桥书简”中提出的交易费用与交易惠利理论的主要观点。
<正>中国强大的外在金融实力掩盖了其内在的金融薄弱性。自1978年以来,中国金融业改革一向落后于实际经济的改革和发展。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更深刻地意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