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笔者在开展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理实一体化”专业课程改革试验过程中,从课程模式、课程整合、试验成效、“双元制”试点、试验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等方面探讨新形势下电子电器专业如何立足本地,走出一条适应中职学校师生互动教学、适应中职学校师生在专业上共同成长的路子。
关键词:课程模式 课程整合 理实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8(c)-0182-01
2010年9月,笔者在通过充分考察先进地区、先进学校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霞浦职业中专学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设备和师资实际条件,根据《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以及《家用电器产品维修工》(中级)行业标准,在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率先进行“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试验。这次课程改革试验在所有专业课程上均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重新编排专业课程,探讨一条有助于适应师生互动教学,有助于师生在专业上共同成长的道路。
1 专业课课程模式
在专业课课程中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即(1)改变原有的授课模式,把专业课堂直接植入实验室、实训室中,部分课程还深入到企业、社区服务点中。利用学校的通用电子电工实验室、物理实验室、电子装配室、家电实验室、电力内线安装室、钳工室、单片机操作室、音视频专用实训室、电力拖动及PLC实训室、制冷实训室、电子专业微机房等来进行一体化教学。同时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定点见习、实习企业制度拓展课堂空间。为了培养专业技能尖子,还与“海尔”、“海信”、“创维”等大型家电维修部小规模地尝试“双元制”试点。(2)改变传统的一个教师教一门课程的模式,采取两位教师共同承担,一主一辅,新老搭配,专业资质与组织能力互补。同一门课的两位教师在教学上相互探讨和及时提醒,这种教研模式更直接更到位。也很好地实现了传帮带。(3)让学生改变原有的课堂及学习观念,建立课堂即实验实训室、即企业、即社区服务点。建立服务至上理念,建立小组合作式学习方式。每个课时段都有任务都有理论提升内容,让学生养成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学习的习惯。(4)建立新型中职学校师生、同学关系,即企业制度进入课堂,师生可视为主管与工人、班组长与下属等关系,同学可视为同事、任务小组成员等关系。同时通过实验实训任务成果的验收,强调产品质量第一的理念,强调小组成员的每个人的职与责。实践证明这种模式的教学具有先进性,适应学校的电子电器专业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有助于教师的成长和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让电子电器专业师生理念更新。
2 专业课课程整合及教学时间安排
在专业课程的编排上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与行业标准,也结合学校实际和地方产业结构特点,根据每一个课程特点和次序串联,制定学校电子电器专业专业课程进程表,整合专业课程,贯穿两年的在校学习。即建立三个“一体化”框架课程:一是电工及技能一体化,包含电工基础、电工技能与训练、电力拖动与PLC;二是电子及技能一体化,包含电子技术基础、电子技能与训练、protel、单片机、音视频产品原理与实训、办公通信产品设备维修实训;三是机电一体化,包含机械常识与钳工技能、家用电器技术基础与维修技术、制冷技术实训。第一学期开设机械常识与钳工技能一体化(每周6课时)、电工基础及技能训练一体化(每周12课时)两门课程;第二学期开设电子技术基础及技能训练一体化(每周12课时)、家用电器技术基础与维修技术一体化(每周6课时);第三学期开设protel(每周8课时)、音视频产品原理与实训一体化(每周10课时)、办公通信产品设备维修实训一体化(每周6课时);第四学期开设单片机(每周6课时)、制冷技术实训一体化(每周8课时)、电力拖动与PLC一体化(每周8课时)、技能等级专项训练(每周2课时)。也就是第一学年专业课比重占60%,第二学年专业课比重占80%。同时在每一大项的一体化课程第一轮的课程改革中采取教师一贯制教学,这样做到每一大项经过一轮一体化教学后,能立足本大项,总结本项教学的经验,理清本大项的思路,编写各大项的一体化校本教材。
3 专业课课程改革的成效
在专业课课程改革后,电子电器专业出现一个全新的局面。一是解决了困扰多年的辍学率。电子电器专业的辍学率明显下降。二是解决了学生上课自主能动性差、师生互动不足、效率低的问题。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专业课程的实验实训及理论讨论中,并通过小组合作性学习建立集体荣誉感和合作精神。组装实训课整机成功率高。三是培养了一批能独立承担一体化教学的年轻专业骨干,也提高了年轻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而理念更新深入到每个专业教师心中。这是课程改革的最大收获,是一笔财富。四是一体化教学在具体课题操作中能落实从选定项目(即布置任务)、设定目标到分组、计划、实施、成果展示、评价等6个过程的行为导向法教学。六是全体参加一体化教学的教师在课改后留下了很多教学资料,集中整理后就是一体化教学的校本材料。
4 专业课程的“双元制”尝试
通常来说,“一体化“教学对学生的管理是全方位的,是立体的。因为班级即实验室、实训室、企业或社区。所以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势在必行,利用社会资源来弥补校内实验实训设备的不足,弥补师资技能水平的不足,弥补校内课程与社会发展的差距。同时也通过校外基地培养专业课技能尖子,培养小老师带动小组合作式学习。校外实训基地怎么与学校建立衔接关系,怎么协调管理学生,怎么衔接好课程?这都是要解决的问题。可以小规模进行“双元制”尝试。根据电子电器专业特点,与本地有资质的大型家电售后服务部建立“双元制”实训联合办学,利用售后服务部来拓展本专业的实训空间,利用售后服务部的技师来把握当前家电业的发展趋势和技术空间。建立“双元制”学生校内外值班考勤表,建立“双元制”学生成长档案,定期与联合办学点进行双向交流,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纠偏,利用专业技能尖子来担任班级小组合作学习的负责人。同时派遣专业教师深入联合办学点进行学生的管理和技术的更新。建立长期共建见习点,特别是发电、供电系统、电子类企业等。“双元制”是个全方位的中职教育平台,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它和校企合作、半工半读、订单培养等又是紧密相连的。大规模的“双元制”还是要立足于当地,更重要的是观念上的改变。
课程改革试验即“一体化”教学改革,对于学校来说是个全新的工程,全方位的工程。我们传授的技能是否体现先进性,是否体现企业和社会所需;我们所进行的改革试验是否能帮助我们的学生在社会上找到定位和支撑点,是否培养了他们必备的技能,知识储备和终生学习能力。这些是我们教育者亟需考虑的问题,也是课程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
参考文献
[1]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指导方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家用电器产品维修工(中级)[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关键词:课程模式 课程整合 理实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8(c)-0182-01
2010年9月,笔者在通过充分考察先进地区、先进学校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霞浦职业中专学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设备和师资实际条件,根据《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以及《家用电器产品维修工》(中级)行业标准,在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率先进行“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试验。这次课程改革试验在所有专业课程上均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重新编排专业课程,探讨一条有助于适应师生互动教学,有助于师生在专业上共同成长的道路。
1 专业课课程模式
在专业课课程中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即(1)改变原有的授课模式,把专业课堂直接植入实验室、实训室中,部分课程还深入到企业、社区服务点中。利用学校的通用电子电工实验室、物理实验室、电子装配室、家电实验室、电力内线安装室、钳工室、单片机操作室、音视频专用实训室、电力拖动及PLC实训室、制冷实训室、电子专业微机房等来进行一体化教学。同时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定点见习、实习企业制度拓展课堂空间。为了培养专业技能尖子,还与“海尔”、“海信”、“创维”等大型家电维修部小规模地尝试“双元制”试点。(2)改变传统的一个教师教一门课程的模式,采取两位教师共同承担,一主一辅,新老搭配,专业资质与组织能力互补。同一门课的两位教师在教学上相互探讨和及时提醒,这种教研模式更直接更到位。也很好地实现了传帮带。(3)让学生改变原有的课堂及学习观念,建立课堂即实验实训室、即企业、即社区服务点。建立服务至上理念,建立小组合作式学习方式。每个课时段都有任务都有理论提升内容,让学生养成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学习的习惯。(4)建立新型中职学校师生、同学关系,即企业制度进入课堂,师生可视为主管与工人、班组长与下属等关系,同学可视为同事、任务小组成员等关系。同时通过实验实训任务成果的验收,强调产品质量第一的理念,强调小组成员的每个人的职与责。实践证明这种模式的教学具有先进性,适应学校的电子电器专业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有助于教师的成长和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让电子电器专业师生理念更新。
2 专业课课程整合及教学时间安排
在专业课程的编排上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与行业标准,也结合学校实际和地方产业结构特点,根据每一个课程特点和次序串联,制定学校电子电器专业专业课程进程表,整合专业课程,贯穿两年的在校学习。即建立三个“一体化”框架课程:一是电工及技能一体化,包含电工基础、电工技能与训练、电力拖动与PLC;二是电子及技能一体化,包含电子技术基础、电子技能与训练、protel、单片机、音视频产品原理与实训、办公通信产品设备维修实训;三是机电一体化,包含机械常识与钳工技能、家用电器技术基础与维修技术、制冷技术实训。第一学期开设机械常识与钳工技能一体化(每周6课时)、电工基础及技能训练一体化(每周12课时)两门课程;第二学期开设电子技术基础及技能训练一体化(每周12课时)、家用电器技术基础与维修技术一体化(每周6课时);第三学期开设protel(每周8课时)、音视频产品原理与实训一体化(每周10课时)、办公通信产品设备维修实训一体化(每周6课时);第四学期开设单片机(每周6课时)、制冷技术实训一体化(每周8课时)、电力拖动与PLC一体化(每周8课时)、技能等级专项训练(每周2课时)。也就是第一学年专业课比重占60%,第二学年专业课比重占80%。同时在每一大项的一体化课程第一轮的课程改革中采取教师一贯制教学,这样做到每一大项经过一轮一体化教学后,能立足本大项,总结本项教学的经验,理清本大项的思路,编写各大项的一体化校本教材。
3 专业课课程改革的成效
在专业课课程改革后,电子电器专业出现一个全新的局面。一是解决了困扰多年的辍学率。电子电器专业的辍学率明显下降。二是解决了学生上课自主能动性差、师生互动不足、效率低的问题。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专业课程的实验实训及理论讨论中,并通过小组合作性学习建立集体荣誉感和合作精神。组装实训课整机成功率高。三是培养了一批能独立承担一体化教学的年轻专业骨干,也提高了年轻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而理念更新深入到每个专业教师心中。这是课程改革的最大收获,是一笔财富。四是一体化教学在具体课题操作中能落实从选定项目(即布置任务)、设定目标到分组、计划、实施、成果展示、评价等6个过程的行为导向法教学。六是全体参加一体化教学的教师在课改后留下了很多教学资料,集中整理后就是一体化教学的校本材料。
4 专业课程的“双元制”尝试
通常来说,“一体化“教学对学生的管理是全方位的,是立体的。因为班级即实验室、实训室、企业或社区。所以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势在必行,利用社会资源来弥补校内实验实训设备的不足,弥补师资技能水平的不足,弥补校内课程与社会发展的差距。同时也通过校外基地培养专业课技能尖子,培养小老师带动小组合作式学习。校外实训基地怎么与学校建立衔接关系,怎么协调管理学生,怎么衔接好课程?这都是要解决的问题。可以小规模进行“双元制”尝试。根据电子电器专业特点,与本地有资质的大型家电售后服务部建立“双元制”实训联合办学,利用售后服务部来拓展本专业的实训空间,利用售后服务部的技师来把握当前家电业的发展趋势和技术空间。建立“双元制”学生校内外值班考勤表,建立“双元制”学生成长档案,定期与联合办学点进行双向交流,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纠偏,利用专业技能尖子来担任班级小组合作学习的负责人。同时派遣专业教师深入联合办学点进行学生的管理和技术的更新。建立长期共建见习点,特别是发电、供电系统、电子类企业等。“双元制”是个全方位的中职教育平台,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它和校企合作、半工半读、订单培养等又是紧密相连的。大规模的“双元制”还是要立足于当地,更重要的是观念上的改变。
课程改革试验即“一体化”教学改革,对于学校来说是个全新的工程,全方位的工程。我们传授的技能是否体现先进性,是否体现企业和社会所需;我们所进行的改革试验是否能帮助我们的学生在社会上找到定位和支撑点,是否培养了他们必备的技能,知识储备和终生学习能力。这些是我们教育者亟需考虑的问题,也是课程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
参考文献
[1]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指导方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家用电器产品维修工(中级)[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