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糖尿病足是是糖尿病常见的严重慢性并发症之一,指糖尿病患者由于周围神经病变、外周血管病变以及感染等因素导致的一类慢性下肢损害病变的总称。相当多的患者最终可因坏疽而需要截肢,而数年后需要做对侧截肢的患病率亦很高,导致提前死亡,给患者及其家庭、社会造成严重影响和负担。我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糖尿病足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临床资料 2009年1月~2012年12月,太原煤气化职工医院门诊及病房收治的糖尿病并发糖尿病足的患者7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及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DM病程、DF病程、入院时FBG上差异均无显著性。
1.2 诊断标准
1.2.1 糖尿病诊断标准 参照1999年WHO、IDF公布,得到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等认同,并建议在中国执行的诊断标准,即具有典型症状,空腹血糖126 mg/dl(≤7.0 mmol/L)或餐后血糖≥200 mg/dl(11.1 mmol/L);而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126 mg/dl(7.0 mmol/L)或餐后血糖200 mg/dl(11.1 mmol/L)应再重复一次,仍达以上值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1.2.2 糖尿病足诊断标准 参照Wagner分级法:将糖尿病足根据神经、血管病变、溃疡深度及感染分为6级[5]。0 级:有发生足部溃疡危险的足,但肢端无溃疡。表现为肢体供血不足,皮肤冷,颜色紫褐,麻木,感觉迟钝或感觉丧失。1 级:表面溃疡,临床上无感染。有水疱、血疱、冻伤、烫伤及其他皮肤损伤所引起的皮肤浅表溃疡,病变未波及深部组织。2 级:较深的溃疡,常合并蜂窝织炎,可形成窦道,无脓肿或骨的感染。3 级:深度感染伴有骨组织病变或脓肿。肌腱韧带组织破坏,蜂窝织炎融合成大脓腔,脓性分泌物及坏死组织增多,但骨质破坏尚不明显。4 级:局限性坏疽(趾、足跟或前足背),骨质及骨关节破坏。5 级:全足坏疽。
1.3 纳入标准(1)符合糖尿病和糖尿病足诊断标准0~2级患者;(2)年龄≤80岁;(3)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且配合治疗者。
1.4 排除标准(1)不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者;(2)糖尿病足诊断标准3~5级患者;(3)年龄≤80岁;(4)未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及不配合治疗者。(5)合并重度心、肾功能不全、心肌梗死、肾衰竭、哮喘、肺部感染,恶性肿瘤晚期患者
1.5 治疗方法
1.5.1基础治疗:两组病例均进行控制饮食、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治疗,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
1.5.2 对照组:山莨菪碱(654-2)20 mg,生理盐水500 ml稀释,静脉滴注1次/d。(4)治疗时间:针刺治疗组和对照治疗组均以30天为1个疗程,共进行1个疗程。
1.5.3治疗组:在对照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艾灸治疗,取穴:阴陵泉、三阴交、阳陵泉、足三里、绝骨、委中。方法,每穴艾灸5 min/次,1次/d,连续治疗1个月。
1.6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1997年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脱疽诊治疗效标准及中国中医药学会消渴病专业委员会制订的《消渴病(糖尿病)中医分期辨证与疗效评定标准》而制订出糖尿病足坏疽疗效判定标准,痊愈:糖尿病病情稳定,0级患者皮肤颜色恢复正常,I級以上患者创面完全愈合,伴发症状消失;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0级患者皮肤颜色明显改善,I级以上患者创面愈合70%;有效:临床症状减轻,0级患者皮肤颜色改善,I级以上患者创面愈合≤70%,且≥30%;无效:达不到有效标准者。
1.7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3.0软件分别使用频数统计、t检验和χ2检验等对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通过一个月的治疗,治疗组痊愈8例,占22.22%,显效12例,占33.33% , 有效10例,占33.61%,总有效率83.33%,对照组痊愈3例,占22.22%,显效8例,占33.33% , 有效12例,占33.61%,总有效率65.71%(见表2),可见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艾灸可提高临床疗效。
3 讨论
糖尿病足病名系1956年由Oakley 提出,1972年Catterall[1]给糖尿病足定义为因神经病变而失去感觉和因缺血失去活力,合并感染的足。1999年WHO[2]对其定义为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不同程度血管病变而导致的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破坏。糖尿病患者足或下肢组织损害是下肢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和感染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皮肤到骨与关节的各层组织均可受累,最终导致足部溃疡和坏疽。近年来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迅速增加,糖尿病足的发病率也大幅度提高。从整体来看,现在全球约1.5亿糖尿病患者,预计到202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将达到2.5亿人,医学家估算大约15%的患者将或早或晚发生足部溃疡或坏疽[3]。
中医古代文献中无糖尿病足相应病名,只有对糖尿病的记载,称为消渴。在宋《卫生家宝》中“消渴病人足膝发恶疮,至死不治”,元代《丹溪心法》中“脱疽生于足指之间,手足生者间或有之,盖手足十指乃脏腑支干,未发疽之先烦躁发热,颇类消渴,日久始发此患。初生如粟黄疱一点,皮色紫暗,犹如汤泼火燃”。
通过艾灸足下肢穴位可温通血脉,促进血液循环,加强脚部的新陈代谢,使足背动脉血压升高,血流增多,可增加足部供血与血流速度;艾灸扩大足背动脉内径,有效改善血液通过性。因此,西医疗法结合中医艾灸治疗糖尿病足具有非常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池盛芝.糖尿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331.
[2] Apelqvist J,Bakker K,Van Houtum WH,et al.International consensus and practical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and the prevention of the diebetic foot.Diabetes Metab,1999,12(2):189.
[3] Boulton AJ.The diabetic foot: a global view.Diabetel Metab Res Rev,2000,16(1):2-5.
1 临床资料
1.1 临床资料 2009年1月~2012年12月,太原煤气化职工医院门诊及病房收治的糖尿病并发糖尿病足的患者7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及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DM病程、DF病程、入院时FBG上差异均无显著性。
1.2 诊断标准
1.2.1 糖尿病诊断标准 参照1999年WHO、IDF公布,得到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等认同,并建议在中国执行的诊断标准,即具有典型症状,空腹血糖126 mg/dl(≤7.0 mmol/L)或餐后血糖≥200 mg/dl(11.1 mmol/L);而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126 mg/dl(7.0 mmol/L)或餐后血糖200 mg/dl(11.1 mmol/L)应再重复一次,仍达以上值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1.2.2 糖尿病足诊断标准 参照Wagner分级法:将糖尿病足根据神经、血管病变、溃疡深度及感染分为6级[5]。0 级:有发生足部溃疡危险的足,但肢端无溃疡。表现为肢体供血不足,皮肤冷,颜色紫褐,麻木,感觉迟钝或感觉丧失。1 级:表面溃疡,临床上无感染。有水疱、血疱、冻伤、烫伤及其他皮肤损伤所引起的皮肤浅表溃疡,病变未波及深部组织。2 级:较深的溃疡,常合并蜂窝织炎,可形成窦道,无脓肿或骨的感染。3 级:深度感染伴有骨组织病变或脓肿。肌腱韧带组织破坏,蜂窝织炎融合成大脓腔,脓性分泌物及坏死组织增多,但骨质破坏尚不明显。4 级:局限性坏疽(趾、足跟或前足背),骨质及骨关节破坏。5 级:全足坏疽。
1.3 纳入标准(1)符合糖尿病和糖尿病足诊断标准0~2级患者;(2)年龄≤80岁;(3)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且配合治疗者。
1.4 排除标准(1)不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者;(2)糖尿病足诊断标准3~5级患者;(3)年龄≤80岁;(4)未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及不配合治疗者。(5)合并重度心、肾功能不全、心肌梗死、肾衰竭、哮喘、肺部感染,恶性肿瘤晚期患者
1.5 治疗方法
1.5.1基础治疗:两组病例均进行控制饮食、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治疗,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
1.5.2 对照组:山莨菪碱(654-2)20 mg,生理盐水500 ml稀释,静脉滴注1次/d。(4)治疗时间:针刺治疗组和对照治疗组均以30天为1个疗程,共进行1个疗程。
1.5.3治疗组:在对照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艾灸治疗,取穴:阴陵泉、三阴交、阳陵泉、足三里、绝骨、委中。方法,每穴艾灸5 min/次,1次/d,连续治疗1个月。
1.6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1997年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脱疽诊治疗效标准及中国中医药学会消渴病专业委员会制订的《消渴病(糖尿病)中医分期辨证与疗效评定标准》而制订出糖尿病足坏疽疗效判定标准,痊愈:糖尿病病情稳定,0级患者皮肤颜色恢复正常,I級以上患者创面完全愈合,伴发症状消失;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0级患者皮肤颜色明显改善,I级以上患者创面愈合70%;有效:临床症状减轻,0级患者皮肤颜色改善,I级以上患者创面愈合≤70%,且≥30%;无效:达不到有效标准者。
1.7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3.0软件分别使用频数统计、t检验和χ2检验等对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通过一个月的治疗,治疗组痊愈8例,占22.22%,显效12例,占33.33% , 有效10例,占33.61%,总有效率83.33%,对照组痊愈3例,占22.22%,显效8例,占33.33% , 有效12例,占33.61%,总有效率65.71%(见表2),可见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艾灸可提高临床疗效。
3 讨论
糖尿病足病名系1956年由Oakley 提出,1972年Catterall[1]给糖尿病足定义为因神经病变而失去感觉和因缺血失去活力,合并感染的足。1999年WHO[2]对其定义为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不同程度血管病变而导致的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破坏。糖尿病患者足或下肢组织损害是下肢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和感染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皮肤到骨与关节的各层组织均可受累,最终导致足部溃疡和坏疽。近年来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迅速增加,糖尿病足的发病率也大幅度提高。从整体来看,现在全球约1.5亿糖尿病患者,预计到202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将达到2.5亿人,医学家估算大约15%的患者将或早或晚发生足部溃疡或坏疽[3]。
中医古代文献中无糖尿病足相应病名,只有对糖尿病的记载,称为消渴。在宋《卫生家宝》中“消渴病人足膝发恶疮,至死不治”,元代《丹溪心法》中“脱疽生于足指之间,手足生者间或有之,盖手足十指乃脏腑支干,未发疽之先烦躁发热,颇类消渴,日久始发此患。初生如粟黄疱一点,皮色紫暗,犹如汤泼火燃”。
通过艾灸足下肢穴位可温通血脉,促进血液循环,加强脚部的新陈代谢,使足背动脉血压升高,血流增多,可增加足部供血与血流速度;艾灸扩大足背动脉内径,有效改善血液通过性。因此,西医疗法结合中医艾灸治疗糖尿病足具有非常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池盛芝.糖尿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331.
[2] Apelqvist J,Bakker K,Van Houtum WH,et al.International consensus and practical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and the prevention of the diebetic foot.Diabetes Metab,1999,12(2):189.
[3] Boulton AJ.The diabetic foot: a global view.Diabetel Metab Res Rev,2000,16(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