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要求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准确定位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本文拟通过“方差”的教学片段反思,浅谈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
[教学片段]
师:在甲、乙两名学生中选拔一人参加射击比赛,对他们的射击水平进行了测试,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环数如下:
甲:7、8、6、8、6、5、9、10、7、4
乙:9、5、7、8、7、6、8、6、7、7
师:该选谁?
生:求他们的平均数便知选谁。
计算快的学生马上自我否定,因为两者平均环数都是7,根本无法确定谁胜出。
教师要求学生自由选择学习伙伴,组成学习小组,探究合适方法。
此时课堂热闹非凡,失去了一些“秩序”、一些威严。却使学生获得了更大的探究自由,不一会儿,便有不少学生要求表达观点,有一学生急不可耐地走上讲台,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并结合图形讲解乙的图像较甲而言,在平均数的上下波动较小,由此确定选乙,全班同学情不自禁为他鼓掌祝贺,该生美滋滋地回到座位。
师:假如样本容量较大,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也大,上述方法表达数据的波动大小是否方便?
学生们略加思考随即作答:麻烦。
师:有没有较简单的方法?(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本,然后学习小组自由提出问题,学生自行回答。)
学生:方法不止一种,例如,可以先求得各个数据与这组数据平均数的差的绝对值,再取其平均数来衡量这组数据的波动大小,通常是通过求这组数据的方差来衡量其波动大小的。
此时教室里一片寂静,同学们陷入思考之中……我知道,若简单要求学生记住就行,肯定难以服众,而且也不利于公式的理解。于是提出探索方向:若不取平方的话,小组讨论看看会有哪些结论?
没过多久,真的有一位学生起身作答……
[反思]
以上教学片段让我们较为真实地看到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怎样教数学,学生怎样学数学。
1. 数学教学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数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学生能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过去的课堂教学大多是单纯的讲数学、听数学、练数学,忽视了引导学生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转换为数学问题,学生体验不到生活是处处有数学,认识的只是抽象的数学符号,从而大大弱化了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本节课教师以现实问题创设情景,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通过计算两人各自的平均环数来定人选,后来发现仍无法解决问题,教师及时追问,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等终身能力得到培养。
2.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不是教师简单照本宣科和学生机械接受知识,也不是知识的简单堆积,而是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直至解决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提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本节课问题得以顺利解决,得益于教师为学生提供了非常宽松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有充分的自主学习、讨论交流的机会。虽然课堂秩序不“井然”,教师形象不“威严”,但正是从始至终的这种愉悦环境,学生的自主性、想象力乃至创造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和发挥。
3.充分关注差异,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所述,“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和个性化的过程。”故教学中教师应允许不同学生以不同方式学习数学。视具体情况而异,不应“逼”着学生跟着教师走。
当然,笔者也遇到一些困惑,新课程理念使教师放下了“架子”,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主流,课堂气氛热烈,但优等生的热烈与学困生的冷清形成明显的反差。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学里得到不同的发展是笔者长久的牵挂,唯有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数学课堂才能永葆生机。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育新学校)
□责任编辑:周瑜芽
[教学片段]
师:在甲、乙两名学生中选拔一人参加射击比赛,对他们的射击水平进行了测试,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环数如下:
甲:7、8、6、8、6、5、9、10、7、4
乙:9、5、7、8、7、6、8、6、7、7
师:该选谁?
生:求他们的平均数便知选谁。
计算快的学生马上自我否定,因为两者平均环数都是7,根本无法确定谁胜出。
教师要求学生自由选择学习伙伴,组成学习小组,探究合适方法。
此时课堂热闹非凡,失去了一些“秩序”、一些威严。却使学生获得了更大的探究自由,不一会儿,便有不少学生要求表达观点,有一学生急不可耐地走上讲台,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并结合图形讲解乙的图像较甲而言,在平均数的上下波动较小,由此确定选乙,全班同学情不自禁为他鼓掌祝贺,该生美滋滋地回到座位。
师:假如样本容量较大,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也大,上述方法表达数据的波动大小是否方便?
学生们略加思考随即作答:麻烦。
师:有没有较简单的方法?(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本,然后学习小组自由提出问题,学生自行回答。)
学生:方法不止一种,例如,可以先求得各个数据与这组数据平均数的差的绝对值,再取其平均数来衡量这组数据的波动大小,通常是通过求这组数据的方差来衡量其波动大小的。
此时教室里一片寂静,同学们陷入思考之中……我知道,若简单要求学生记住就行,肯定难以服众,而且也不利于公式的理解。于是提出探索方向:若不取平方的话,小组讨论看看会有哪些结论?
没过多久,真的有一位学生起身作答……
[反思]
以上教学片段让我们较为真实地看到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怎样教数学,学生怎样学数学。
1. 数学教学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数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学生能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过去的课堂教学大多是单纯的讲数学、听数学、练数学,忽视了引导学生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转换为数学问题,学生体验不到生活是处处有数学,认识的只是抽象的数学符号,从而大大弱化了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本节课教师以现实问题创设情景,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通过计算两人各自的平均环数来定人选,后来发现仍无法解决问题,教师及时追问,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等终身能力得到培养。
2.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不是教师简单照本宣科和学生机械接受知识,也不是知识的简单堆积,而是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直至解决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提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本节课问题得以顺利解决,得益于教师为学生提供了非常宽松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有充分的自主学习、讨论交流的机会。虽然课堂秩序不“井然”,教师形象不“威严”,但正是从始至终的这种愉悦环境,学生的自主性、想象力乃至创造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和发挥。
3.充分关注差异,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所述,“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和个性化的过程。”故教学中教师应允许不同学生以不同方式学习数学。视具体情况而异,不应“逼”着学生跟着教师走。
当然,笔者也遇到一些困惑,新课程理念使教师放下了“架子”,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主流,课堂气氛热烈,但优等生的热烈与学困生的冷清形成明显的反差。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学里得到不同的发展是笔者长久的牵挂,唯有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数学课堂才能永葆生机。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育新学校)
□责任编辑:周瑜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