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语文——今天我当家”

来源 :新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yuzhang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践文题】
  请选一个周末,主动和家人沟通,由你动手,设计安排一家人的一日三餐,并把所有的家务主动承担下来,给父母和家人一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机会。
  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记下整体流程,捕捉精彩瞬间,展示自己的拿手菜,并写下你的感触。
  【实践流程】
  接到题目,同学们热情高涨。第二天,他们做的一道道菜陆续端上来,发到班级微信群里,几乎每一道菜都能引起家长们的惊呼,“当家”的文章也随之而来。部分文章的标题颇具趣味:
  《初试庖馔》(李轶凡),便《自学成“菜”》(齐欣萌),《让众口不再难调》(李夏楠);我们《与生活共舞》(李佳依),在《节奏中追求美》(李欣恬),真是《元气满满的一天》(翟溢茗),《迈出那一步》(张潇冉),方知《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艾文静);《别说“我不行”》(周海璐),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吴庆堂)。
  整体而言,这些稿子不乏亮点,但多数偏于流程,思考不多,深度不够,并且格式很不规范,需要教师的指导和示范。
  于是我给他们发了“作文升格提示”,提供了修改后的样稿;反复强调了格式,明确了要求:
  科学合理的营养搭配,荤素冷热的灵活组合,众人胃口的巧妙协调……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要突出合理的规划,统筹的方法,强大的执行力,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愈挫愈勇的执着,失败后吸取经验后的成功……
  做出美味佳肴只是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如何规划自己的生活,美化生活,思考生活,并用文字表现出来。重点突出自己的创新做法,写出自己的独到认识,写出新意,写出特色。
  【实践亮点】
  ★亮点一·能干
  他们不少人过去没下过厨房,有的第一次出手就做出了四菜一汤;12位编委在听网课、写作业之余,不仅写出了精彩的文章,还起早摸黑,精心编撰一百多篇文章——从封面设计到栏目策划;从文章内容到配图安排……
  ★亮点二·大胆
  张嘉诺第一次掌勺就做了虾滑,差点惊掉了妈妈的下巴;
  “美食家”李佳依炸牛奶下锅的时候,妈妈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
  ★亮点三·周全
  妈妈注重养生,每日的红枣、玉米、南瓜等必不可少;妹妹年龄尚小,又处于门牙摇摇欲坠的时期,过硬的食物无法下肚。(王一帆)
  外婆的吃饭时间向来固定,若傍晚时分因为我的问题导致她受饿,是我最不愿意见到的情况。(张梦冉)
  ★亮点四·创见
  这道菜其实是一份甜品,我给它取了名字, “尼罗河上的日出”。首先我煎了酸奶饼,然后把它们摞在一起,柔软的酸奶饼大小不同,层层垒起,象征着如埃及金字塔般不断向上的进取精神。酸奶饼下面,我铺了一些炒的鸡蛋碎——金黄耀眼的鸡蛋碎,好像世界上最长的尼罗河,用6670公里的身姿向世界显示出她的魅力。最后,我选择了用猕猴桃装饰摆盘,代表了对尼罗河这片土地重返绿色的希望,也呼吁人们注重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王浩博)
  【实践体会】
  精准概括:
  看似简单的作业实则蕴含了孝之道、生之道和治之道,简单的命题中透露着不简单的内容,着实令我惊讶、惊喜。(陈瑞耀)
  三餐诗意:
  在今天之前,我从未体会到原来做菜能够赋予生活如此鲜艳的色彩。当雨后的阳光被落在水槽边的水滴折射出七彩的光,当花椒的香气在吱吱作响的油锅里升起,我才知道,原来平淡生活里也有烟花和彩虹,原来生活一直在那里等着我们与它一同起舞。(李佳依)
  【亲子反思】
  1.是不是我平时做得太多了,为孩子省去了麻烦,但同时也挤占了她成长的空间?应该给孩子一些机会展现自己,锻炼自己。唯有实践,方能成长。(李明玉妈妈)
  2.菜的味道不出意料地普通至极,但是每一口都讓我觉得非同寻常。岂能尽如人意,但求万事尽力。虽然过程失误百出,但好在我收获了许多,也总结了许多。符合自身实际的变通调整、合理紧凑的统筹规划、挑战自我的勇气决心……凡此种种,过去或多或少也听过学过,可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诚哉斯言!(蒋智超妈妈)
  3.我最大的想法不是父母有多辛苦,而是,他们为我们,早已失去了自我。他们在成为父母之前,首先是他们自己,他们有权利做自己喜欢的事。可是,为了我们,为了生计,他们最初的理想早已埋在心里……你是在为自己而活;他们,却是为你!(郭雯烁)
  【老师总结】
  课堂学到的很多知识,孩子们都可能忘记,但这次的经历,相信他们会长久铭记。正如李佳依在“编辑感言”中所说:
  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要把日子过得活色生香,有滋有味。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我们都要努力学会恬淡优雅,把脚下的路走成幸福的模样。
  宅起来的日子,依然精彩!
  (孙伟,山东省济宁一中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问题一  生:王老师,您好!新闻评论的写作是目前高考等检测试题中常考的热点,是每一名中学生必须要具备的基本能力。然而,我们高一的孩子阅读得不多,了解甚少,请您给我们做一点详细的介绍,好吗?  师:新闻评论是以国内外具有特殊意义的新闻事实为对象,对其进行分析评论,发表个人或集团意见并通过传播媒介传递的新闻体裁。从内容组成看,一般包括五部分:①标题与论述话题;②作者总观点;③对错误观点与行为的客观批驳
期刊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费孝通《乡土中国》:“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表现了乡下人对土地的珍视。  汪曾祺《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
期刊
到敦煌的次日,驱车去往剧场,一路上出租车司机都在介绍《又见敦煌》这个剧目。看过《又见平遥》的我,虽已经适应了这种新潮的表演方式,但仍不免对这座酷似水立方的湖蓝色封顶建筑充满了期待——剧场之所以采用湖蓝色为外观主色调,是因为它要着重体现敦煌为古丝绸之路沿线茫茫沙漠中的一片绿洲。我觉得,把《又见敦煌》比作沙漠中的一滴水再好不过了。进入剧场途中,你会发现它的内部结构是下沉的,从地平面看去只有一层,实际上
期刊
拿到3期杂志,大家可能会有这样的观感:高中版变了。  是的,我们变了。  新作文20年,这是我们的新起点。我们深研作文,力图变革,让它更实用,更贴近高中学子的需求。作为人生最重要的一次写作,我们深知高考作文的重量。我们做的一些改变,正是力图让每一个“我”的高考写作尽量完美。  我们研究近70年的考题,探尋高考写作的流变趋势,切脉开方。对接时代热点,关注考场话题。我们提供精品素材,但不是简单堆砌,而
期刊
那一天,毫无预兆地,车轮碾过柏油路,漫长练习生的时光终于过去,我正式“上道”了。  第一次從柳巷南路出发,骑行到人民北路,用时73分,骑行将近20公里。第一次骑超长路程,前段狂奔,后程乏力,几乎成就感和沮丧一同来袭。第二次至今,大约保持在82分钟。学会平衡发力,遥看交通信号灯,提前变道,预判人流……这一路,奥特曼打小怪兽,越来越熟练了。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是说,大约有二十年的时间,惧怕骑车上路,
期刊
“结构”是高考作文评分标准里的重要指标,也是考生写作高考作文必须要突破的重要技术内容。高考作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殊要求呢?概览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我们很容易就能抓到有关“结构”的两个评分指标:一是“结构完整”,二是“结构严谨”。  先看“结构完整”。事实上,就高考作文而言,这个评分指标显然形同虚设。从评卷者的角度来看,凡是结构不完整的作文,往往突出表现为“字数不够”,因此,所谓“结构完整”这一指标,事
期刊
纵观近年的高考作文,对写作主体和写作对象都有显性或隐性的具体要求,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考生在情境化的试题设计中落实表达与交流的能力要求。如2015年高考全国I卷作文“我”为事件旁观者或评述者,“你”则是事件参与者,写作是旁观者与参与者的对话。2017年高考全国I卷作文,“我”为对中国传统和现代足够熟悉的中国人,“你”则是希望了解中国的外国青年,写作是不同国籍的跨国对话。2018年高考全国I卷作文,
期刊
民国时期大学招生以自主招生为主,虽然短暂地实行过统一招考,却因为受抗日战争的影响未能延续。和今天一样,作文仍是高考语文的重头戏。看着那些民国老试卷,联想到作文命题的前世今生,亦能从中窥见灵感的火花。看到这些作文题,你能否下笔如有神?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民国时期,中国处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军阀混战,列强瓜分,内忧外患,个人际遇与民族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
期刊
白居易对于“乱”字别有审美的慧心。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写了两首咏西湖春景的名作。先看写于长庆三、四年间春天的《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颔联写莺燕争建新巢,展现了西湖早春的勃勃生机。颈联写西湖的花繁草浅,透露出西湖欣欣向荣的景象。写花而言其“乱”,乃至要乱得迷了赏花人的目光。在
期刊
高考新材料作文的写作特别强调思辨,强调说理,而说理不是空洞的,不是笼统的,它需要具体材料的支撑以增强说服力,这个材料就是论据,就是我们平时积累的作文素材。能否恰当高效地运用素材,将直接影响作文的质量,甚至决定作文的分数,因此我们不得不高度重视并熟练掌握素材运用的技巧。  截取画面,娓娓道来  叙述类素材要精心裁剪,用散文化的笔触,诗意灵动的语言,娓娓道来,让人读起来轻松,品起来有味,放下又觉得意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