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是知识付费领域的启动之年,不少知识付费项目开始进入快速成长阶段。
2016年是知识付费的爆发之年,倚仗于很多平台,喜马拉雅、罗辑思维等开始宣传“知识付费”的概念,不仅行业开始火爆,VC也很关注。
2017年,知识付费达到了短期高潮;2018年开始放缓;而今年是探索年。
知识付费带来的四大红利
知识付费的崛起有四大红利,分别是:需求、供给、技术与产品端、流量端。
需求红利
需求红利是非常关键的红利。2008年时我是一家图书发行上市公司战投负责人,要回答新华书店如何盈利等各种问题,我从那时起开始关注中国的出版业。
那时候做书很困难,纸质书将死,当当如日中天,但为什么近些年出版还能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我们发现这是需求驱动力的结果。
按照国际惯例,人均GDP至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就开始启动,2008年会全面爆发。因此,我们投了立体童书老大乐乐趣。这家公司前七年处于微利状态,到了第八年,收入利润开始翻番增长。这个团队很能干,很早就把版权、渠道等做得非常到位。从微利到大幅增长的重要原因就是需求增长了,这就是需求带来的红利。
此外,经济放缓带来了心态焦虑。根据康波理论,人类社会每五六十年就有一个周期:萧条期、增长期、繁荣期、衰退期。在这个阶段里,有两样需求会崛起:第一,娱乐的需求,人需要通过娱乐来忘记生活的痛苦;第二,上进的需求,人会想不断地充电,让自己获得更好的职位和更高的薪水。这是两个一正一反的需求。
供给红利
过去这些年,大量传媒、出版、教育领域的精英从传统机构析出,它们借助新媒体提供优质的知识内容,构成供给红利。
技术与产品红利
音频的广泛使用,是知识服务崛起的重要基础设施。为什么是音频?有两点原因。
第一,音频降低了知识的入门门槛。人类在原始社会就会听了,听是非常自然的。音频的出现解放了人的双手双眼,当年网易课堂火不起来,一变成音频,就火了。
也有人说,“音频是声音版的电子书”,这说明音频在传递知识上,好处是非常明显的。音频介质的广泛使用,构成了非常重要的红利。
第二,音频产品的创新。现在有很多音频的录播课,如拆书、讲书。2008年,我曾经接待过一家新华书店。新华书店有两块业务:一是教材教辅,批发教材给学校;二是社会零售,把书卖给一般消费者。
2008年,只有两个省的新华书店社会零售占比过半,这意味着,除了学生上课,中国人大多数是不看书的。后来大家有钱了,想看书了,但是发现自己并不会看书。另外,打开纸质书读时,是需要消耗能量的,也许你鼓起勇气,看到四分之一时也会看不下去。
当大部分人不会读书时,如果这本书不需要你一页页掀开,你甚至可以在开车、跑步的时候花50分钟听别人跟你讲一遍,别人讲得甚至比你自己看得还好。这就是产品技术红利。
流量红利
大家都知道公众号红利巨大,有很多项目就是从公众号起家的,例如得到、十点读书、有书、凯叔讲故事等。微信社群主要依靠朋友圈获取红利,比如薄荷阅读、轻课,它们做的是成人英语,把微信社群流量玩到了极致,获得高速增长。而线下社群红利,做得比较早的是樊登读书。
读书很难坚持,该如何坚持呢?第一,要有人带你,没人带你,你遇到挫折时就没有人指导和陪伴;第二,要有人陪你,让反人性的事情变得可以持续。
但是知识付费遭遇了挑战,有三个表现:
一是价格下跌,原来卖得火热的199元,现在也很难卖,包括卖会员;二是销量下跌,2017年单份课卖到10万份以上的不少,2018年就少很多;三是复购率变低。
这是由两个环节的红利消退造成的:
第一,产品红利消退。知识付费最火的时候,喜马拉雅提出“热点、经典、痛点”,追求热点的都挂了,所以要重点做经典与痛点。
这个逻辑是对的,但到后来人们发现,经典和痛点的内容复购也不好。《红楼梦》、唐诗宋词等,销售曲线的收敛程度也不尽如人意,与热点区别不太大;大家认为《红楼梦》讲得非常好,但是每年没有卖出很多份。
第二,流量紅利消失。公众号红利在2018年已经有显著瓶颈。今年年初,微信严格管制朋友圈打卡裂变,社群红利受到限制,行业流量红利受到挑战。
这个挑战只是产品与流量的挑战,需求与供给没有遇到挑战。因此,知识付费面临的挑战,实质是寻找新流量机会和打造新产品形态的能力。
对知识付费新机会的展望
还剩哪些红利
既然产品与流量没有了红利,我们就先把产品(内容)拆开来看。
首先,内容从浅到深分了四层:
最浅的一层是非结构化内容,形态是新闻资讯,交付是碎片化体验,频次是日频,商业模式是广告和电商。
第二层是结构化内容,内容只要是结构化,就有直接收费的可能。当然,结构化的内容不只等于知识。
我们在说知识付费的时候,本质上是指出版业的新形态,而出版形态有两种:一种是虚构类,另一种是非虚构类。知识付费主要就是非虚构类。 虚构类出版属于娱乐,娱乐产品也可以收费。电视剧也是结构化的内容,比如《长安十二时辰》一集一集地演,起承转合都是有结构化的。所以结构化提供了沉浸化的体验,这就可以付费。目前大部分的知识付费产品,都停留在这个层次。
第三、第四层涉及到服务类内容。标准化服务类内容是教育培训,定制化服务类内容是咨询,二者都可以收费,而且随着内容深度越来越深,收费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基于这个框架分析会发现,新产品还是值得探索的。我们看知识付费内容时,发现有些产品的复购率很低,因为这是知识性娱乐产品。比如我是今日头条的用户,我比较喜欢历史,头条给我推荐了一个历史知识点,但这个知识点对我的生活没有任何帮助,这就是知识性娱乐产品,因为它只能是谈资。所以,娱乐内容还是一个有机会的方向,只是很难靠直接收费来赚钱,因为没有结构化。
同样也有机会的方向,是教育和出版。目前大部分知识付费内容,本质上都是出版的变种,在此过程中,有很多地方可以探索。
比如美国很多教授,终身只写了一本书,但是靠这本书就赚几百万美元。出书之后上台做节目、巡回演講等,还会找一些人把这本书编成课,再找一些讲师到各地培训这门课。这就是多层次出版。
寻找新流量
微信的流量还在,但它已经不能用“红利”来形容。
短视频、直播是新流量,抖音的营收有9%来源于直接付费;还有很多赋能平台,提供了工具和系统后,让KOL(关键意见领袖)在上面交换流量。后者不再是集中流量,而是分散流量。
底层逻辑
首先是强制与浪费。对出版业而言,创造力是根源,但浪费也是支撑出版业社会零售的重要来源。比如我买的书,有90%买回来都不拆,这带来了很大的浪费,但是这些浪费增加了行业的销售额。
进入知识付费时代之后,出版形态变了,用户行为会被非常严格地监测到,这种浪费会大幅压缩,而用户获得的交付产品与福利会增加。
知识付费领域也存在浪费,但浪费的幅度比传统出版业大幅降低,降低的结果是整个市场的交付效率上升,但是行业销售量下降了。这是个有意思的现象。
其次是求知与求变。大家做知识付费时通常会说,我只要提供知识就可以了。这是不对的。为什么有些产品的复购率很低?就是因为用户买了这些产品之后,没有得到提升,它属于娱乐产品。
今年樊登读书仍然有非常强劲的增长,而且复购率处于高位,是因为他的讲书内容围绕每个人的工作、生活和心灵,而且每本书对用户都有直接作用。一旦知识产品促进用户的生活发生正向改变,用户就会保持续费和转介绍,公司的发展就会获得持续的动力。
有结果的知识付费,才是最顽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