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事业在我国迅猛发展,它给社会带来了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其中之一就是有许多中学生沉溺于网络而不能自拔,不少人还患上了网络性心理障碍,即“网瘾”。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网络心理障碍者的数量至少在400万人以上。患有网络成瘾的学生出现了学习成绩急剧滑坡、行为变异、心理错位,其身心健康受到了很大伤害。所以,对中学生网络成瘾进行心理干预已成为中学教育工作中的必要措施。
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的定义
网络成瘾的概念最早由Goldberg提出,参照国际卫生组织对成瘾的定义,可以将中学生网络成瘾特指为:中学生由于过度和不当地使用网络而导致难以抗拒、再度使用網络的着迷状态,并影响到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网络成瘾的危害
网络成瘾者自身有一些躯体症状,如头晕、心烦、胸闷气憋、紧张性兴奋、懒散等,并且与家长、朋友打电话或与朋友聚会的次数减少,变得空虚、失落,不愿与人交流。
一是对身心健康的损害。网络成瘾可造成视力下降、肩酸腰痛、头痛和食欲不振以及其他症状,长时间僵坐在电脑前会使个体缺乏适当的锻炼,容易引起腕关节综合症、背部扭伤等不良身体反应,也会产生不安、焦躁、失眠、情绪低落、心情不佳、思维迟钝等生理和心理症状。长期处于这种状态的学生自然不能正常地学习生活,严重的会出现人格扭曲甚至自杀。
二是对家庭和社会的危害。网络成瘾者的网上乐趣以支付巨额上网费用为前提,有些中学生为了达到上网目的,往往会挖空心思——欺骗、敲诈勒索、偷窃甚至抢劫,给家庭带来了阴影,给社会增加了不安定因素。
网络成瘾的原因
网络自身的诱惑
网络有其吸引人的许多特点,如新鲜感、可操作性、虚拟性等,其中最吸引人的特点是它的虚拟性。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可随心所欲地发表自己的言论,做出许多平常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此外,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黄色、暴力内容,这对正处于性意识觉醒、成熟,但通过正当渠道无法获得性知识的青少年来说是一种极具诱惑力的途径。
网络的相关法规不健全
青少年是上网的主力军,尽管我国已实施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但在各地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不少网吧经营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和法律知识,网络安全意识淡薄,在实际经营过程中疏于管理;有的网吧无视有关规定,仍然对未成年人开放,使一些青少年沉迷其中。
家庭环境的影响
一些家长对孩子缺乏教育和关心,一味地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要求,而忽视了他们的心理问题。他们只懂得限制子女上网,而不懂得如何转移子女对上网的注意力,培养子女新的爱好。不仅如此,一些家长甚至也患上网络成瘾症,身处此种环境中的孩子难免不受影响。
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对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施加策略性影响,使其发生指向预期目标变化的活动,常用的几种心理干预法有以下四种。
强化干预
在实际操作中,这种干预方法使用得最为普遍,效果也最好,可以分为奖励与惩罚两种。在网络成瘾的干预过程中,奖励的使用条件是,一旦发现成瘾学生有了减少上网的行为时,就给予奖励、表扬或肯定性评价;惩罚的使用条件是,一旦发现成瘾学生上网时间增加时,立即给予处罚。可以是物质性的,如取消其获得最想要的东西的权利;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如校纪处分等。
厌恶干预法
厌恶干预指采用惩罚性的厌恶刺激措施来减少或消除一些适应不良行为的方法,常用做法有橡皮圈拉弹法、不赞成干预、内隐致敏法等。
橡皮圈拉弹法
由成瘾学生预先在自己手腕套上一根橡皮圈,当其坐到电脑前准备上网时,自己用力拉弹手腕上的橡皮圈,使其手腕有强烈的疼痛感,从而提醒自己下网。
不赞成厌恶干预
主要是指通过运用图片、影视、舆论等手段,使学生在上网的同时产生一种来自社会的压力,形成威慑和畏惧心理,从而达到戒除网瘾的一种干预方法。
内隐致敏法
内隐致敏法又被称为想象性厌恶干预,是指通过想象上网的过程和结果的办法,使自己对上网产生厌恶感,从而逐步减少上网时间,直至戒除网瘾的一种干预方法。这种方法可与橡皮圈拉弹法结合使用,效果会更好。
转移注意力法
该方法是指学校或班级通过组织各类有意义的文体活动,让成瘾学生参与其中,从而转移其注意力和减轻其对网络的迷恋程度的一种干预方法。
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的定义
网络成瘾的概念最早由Goldberg提出,参照国际卫生组织对成瘾的定义,可以将中学生网络成瘾特指为:中学生由于过度和不当地使用网络而导致难以抗拒、再度使用網络的着迷状态,并影响到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网络成瘾的危害
网络成瘾者自身有一些躯体症状,如头晕、心烦、胸闷气憋、紧张性兴奋、懒散等,并且与家长、朋友打电话或与朋友聚会的次数减少,变得空虚、失落,不愿与人交流。
一是对身心健康的损害。网络成瘾可造成视力下降、肩酸腰痛、头痛和食欲不振以及其他症状,长时间僵坐在电脑前会使个体缺乏适当的锻炼,容易引起腕关节综合症、背部扭伤等不良身体反应,也会产生不安、焦躁、失眠、情绪低落、心情不佳、思维迟钝等生理和心理症状。长期处于这种状态的学生自然不能正常地学习生活,严重的会出现人格扭曲甚至自杀。
二是对家庭和社会的危害。网络成瘾者的网上乐趣以支付巨额上网费用为前提,有些中学生为了达到上网目的,往往会挖空心思——欺骗、敲诈勒索、偷窃甚至抢劫,给家庭带来了阴影,给社会增加了不安定因素。
网络成瘾的原因
网络自身的诱惑
网络有其吸引人的许多特点,如新鲜感、可操作性、虚拟性等,其中最吸引人的特点是它的虚拟性。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可随心所欲地发表自己的言论,做出许多平常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此外,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黄色、暴力内容,这对正处于性意识觉醒、成熟,但通过正当渠道无法获得性知识的青少年来说是一种极具诱惑力的途径。
网络的相关法规不健全
青少年是上网的主力军,尽管我国已实施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但在各地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不少网吧经营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和法律知识,网络安全意识淡薄,在实际经营过程中疏于管理;有的网吧无视有关规定,仍然对未成年人开放,使一些青少年沉迷其中。
家庭环境的影响
一些家长对孩子缺乏教育和关心,一味地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要求,而忽视了他们的心理问题。他们只懂得限制子女上网,而不懂得如何转移子女对上网的注意力,培养子女新的爱好。不仅如此,一些家长甚至也患上网络成瘾症,身处此种环境中的孩子难免不受影响。
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对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施加策略性影响,使其发生指向预期目标变化的活动,常用的几种心理干预法有以下四种。
强化干预
在实际操作中,这种干预方法使用得最为普遍,效果也最好,可以分为奖励与惩罚两种。在网络成瘾的干预过程中,奖励的使用条件是,一旦发现成瘾学生有了减少上网的行为时,就给予奖励、表扬或肯定性评价;惩罚的使用条件是,一旦发现成瘾学生上网时间增加时,立即给予处罚。可以是物质性的,如取消其获得最想要的东西的权利;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如校纪处分等。
厌恶干预法
厌恶干预指采用惩罚性的厌恶刺激措施来减少或消除一些适应不良行为的方法,常用做法有橡皮圈拉弹法、不赞成干预、内隐致敏法等。
橡皮圈拉弹法
由成瘾学生预先在自己手腕套上一根橡皮圈,当其坐到电脑前准备上网时,自己用力拉弹手腕上的橡皮圈,使其手腕有强烈的疼痛感,从而提醒自己下网。
不赞成厌恶干预
主要是指通过运用图片、影视、舆论等手段,使学生在上网的同时产生一种来自社会的压力,形成威慑和畏惧心理,从而达到戒除网瘾的一种干预方法。
内隐致敏法
内隐致敏法又被称为想象性厌恶干预,是指通过想象上网的过程和结果的办法,使自己对上网产生厌恶感,从而逐步减少上网时间,直至戒除网瘾的一种干预方法。这种方法可与橡皮圈拉弹法结合使用,效果会更好。
转移注意力法
该方法是指学校或班级通过组织各类有意义的文体活动,让成瘾学生参与其中,从而转移其注意力和减轻其对网络的迷恋程度的一种干预方法。